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85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doc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

【摘要】《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成功的资本家艺术典型。

他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

从三十年代的历史环境和吴荪甫与其他资本家的对比来看,吴荪甫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既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意识的资本家,又是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悲剧命运的一个典型人物。

【关键词】《子夜》吴荪甫 民族工业性格刻画手法

【正文】

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小说,在艺术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人物塑造的是否典型,人物的形象是否鲜明.一部好的小说,他的人物是活在读者的心中的,有时人们可能忘记了作者,但书中活生生的人物却使人难以忘怀.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生命.小说《子夜》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表现了茅盾惊人的艺术才能.《子夜》一共有九十多个人物,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画廊,三十年代初那个病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作品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子夜》中,有官僚买办、有民族资本家、有他们的经纪人;有地主、有封建遗老阔少;有工人、农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还有工贼把头、律师、诗人、教授、大学生,有投机的政客,失意的军人,还有一帮小姐太太以及交际花、暗娼等等,这些人物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和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赵伯韬的斗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其中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首先是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

他凭借着游历欧美所得的见识,雄厚的资金,过人的胆略、智谋和手腕,企图实现他的幻想;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一个强大的工业王国。

然而他生不逢时。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在人物的塑造上,茅盾实现了他自己的创作意图: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一、吴荪甫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进程中第一个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因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又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反革命助手的反动性。

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是具有多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1、吴荪甫性格有他进步的一面也他反动的一面。

就其进步方面讲,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控制,敢于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相对垒。

他在唐云山的支持下,联合太平洋公司经理孙吉人和大兴煤矿公司经理王和甫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决心与赵伯韬抗衡。

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他发起过进攻,迎接过挑战,遭受过挫折,进行过挣扎,最后倾家荡产,背水一战。

吴荪甫的这些行动,说明了他同帝国主义、金融买办资产阶级是具有直接的矛盾的,对帝国主义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的野心是有反抗精神的,他不仅“仇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同时吴荪甫与反动政府之间的统治也是有矛盾的,他说:

“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这就透露他对当时的连年军阀混战、政府黑暗的不满情绪。

其次,吴荪甫是要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

他不仅在农村兴办了企业,还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随着资本的增加,经营范围的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他还有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鞋等。

他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中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再次,吴荪甫与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希望自己能建立起一个美妙的资产阶级王国。

他是一个游历过欧美,具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知识的工业资本家。

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家乡双桥镇农村开设了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这种举动,在客观上来说,是对当时农村封建主义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吴荪甫性格的反动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工农群众的态度上。

吴荪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

他在企业经营上所受到的损失,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都要从工人农民身上寻求补偿。

当他拼命延长工时、压缩工人、削减工资,引起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的“脸色突然变了”,“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于是,他大骂工人,凶恶地声言要给“那些穷得只剩下一张要吃饱的嘴”的工人们一点颜色看。

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不仅收买“忠实而能干的部下”和蒋汪两派的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拉拢、分化工人队伍,而且还勾结反动势力,动用大批军警特务,进行血腥的镇压,甚至他还亲自出马,坐阵指挥。

当他乘坐的汽车被愤怒的群众包围时,他“铁青着脸”,竟然置周围女工的生命于不顾,凶相毕露地命令司机:

“开车,开足了马力冲!

”当双桥镇农民起来暴动,割断了他伸向农村的吸血管时,他一面恶毒诬蔑暴动农民是“农匪”,起义农民攻占双桥镇是“匪祸”;一面打电报请求省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去镇压。

当双桥镇的国民党守军被农民革命军击败时,他怨恨国民党军队对革命人民镇压不力,便破口大骂:

“我恨极了,那班混蛋东西!

他们干什么了?

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

他们都不开杀戒吗?

”直到彻底破产后,吴荪甫的反动性也丝毫未改变。

当他听说自己要去避暑的地方有共产党在那时活动时,竟咬牙切齿说:

“我正想去看看那红军是怎样的三头六臂的了不起!

光景也不过是匪!

一向是大家不注意,纵容了出来的!

”这些都揭示了吴荪甫作为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敌视工农革命的反动本性。

其次,吴荪甫还具有投机取巧、损人得己、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

他出于“个人利害的筹虑”,不仅吃掉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还乘人之危,运用阴谋诡计,一口气吞了八个日用品中小工厂。

他的所谓发展民族工业,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他反对金融投机,决心与买办势力较量一番,然而,为了谋取暴利,却又与赵伯韬勾结,钻进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

在公债市场上,他虽然手段多端,但终究不是由美国财团势力支持的赵伯韬的对手,很快便惨败在赵伯韬的手下,最后以破产告终。

吴荪甫的悲剧,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

2、吴荪甫悲剧形象的原因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最终还是失败了,兵败如山倒,曾经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吴荪甫带着姨太太逃到牯岭消暑,灰溜溜、静悄悄,来时的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最终只落得个被人当作笑料的下场。

首先,吴荪甫的失败是性格悲剧。

倘若他不是抱着振兴民族工业的宏大理想,倘若他不是一心想着要扩大再扩大自己企业的实力,倘若他和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一样投靠军政,投机倒把,倘若他只是像孙吉人、王和甫一样办个厂,开个银行或是像杜竹斋之流投资股票生意,买空卖空,他或许就不会败得这么难堪。

但是他是吴荪甫,果敢自信、有抱负、有手腕、野心勃勃的的吴荪甫。

他凭借自己雄厚的资本,雄心勃勃地要兼并八个厂,办起一个银行,成立一个公司,使自己的实业更上一层楼。

他办银行也不仅仅是像王和甫或杜竹斋一样为了从事股票生意或是买空卖空,大赚一笔横财,他从来看不起这种做法。

他是为了积聚自己民族工业的资本,扩充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厂,说到底还是为了民族工业。

可是战事连年,人民生活困窘不堪,产品滞销,工人革命兴起,吴荪甫的民族工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尽管这样,他还在咬牙坚持着,偶尔气馁,会说:

“开什么厂,当初为什么不办银行!

”但是想到自己的宏图大业,他又坚定起来:

“不!

我还是要干下去的!

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

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

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

”吴荪甫事业渐渐发展起来,赵伯韬也心动了,他想吞食这块肥肉。

这是军阀政治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侵蚀。

赵伯韬料到吴荪甫资金短缺,放出谣言,说吴的银行不能按时付息,企图乱了他的阵脚。

可沉着干练的吴荪甫岂是等闲之辈,立即贴出告示,安抚股民,谣言不功自破。

但是资金困难的确让吴荪甫焦头烂额。

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他从工人身上开刀了,增加工时,扣除工资。

已经开始觉醒了的工人也开始反抗了。

吴荪甫内外交迫。

如此的困难重重,民族工业的担子岂是吴荪甫一人能挑起来的。

即使是吴荪甫也有动摇悲观甚至绝望的时候。

和赵伯韬斗法,可是吴荪甫还不得不依靠他的实力。

软弱的民族资本不得不依靠军阀政治和帝国主义生存。

在吴荪甫兼并八个厂,办起一个银行,成立一个公司之初,赵伯韬找到他,要联合做一笔生意:

低价买进股票,再高价卖出,从中谋取暴利。

需要资金的吴荪甫同意了合伙,赚了一笔。

可是此时的上海工潮正此起彼伏,作为靠压榨工人起家的资本家,反动的吴荪甫一面要剥削工人发展自己的厂,一方面又忙于压制工人运动,他渐渐气力不支。

在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全市总罢工中,吴荪甫惯常用的压制瓦解工人们的办法不管用了,他安排的眼线,他的亲戚们,却也在这个时候添乱,三先生终于慌了,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在公债生意做到关键处的时候,姐夫杜竹斋最终也投靠了赵伯韬,这最后致命的一击终于使他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潮。

绝望的他举起了手枪,对准了自己胸口。

正是因为吴荪甫的这种性格悲剧,所以造成了他的必然失败。

其次,吴荪甫悲剧命运还有社会原因。

生不逢时也是造成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

外国资本对中国的渗透,帝国主义经济的强大实力,民族工业的缺乏政府保护,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兴起,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吴荪甫是错误地在民族工业遭受帝国主义、军阀政治和封建主义三面夹迫的时代下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正是因为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所以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是难也避免的。

总的来说,吴荪甫是一个既有自己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概括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它形象化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新军阀的统治下,独立自主振兴民族工业只不过是一个梦想;字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二、作者对吴荪甫形象刻画的手法:

1、首先,作者把他置于曲折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展现,极力刻画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斗争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的矛盾。

作者通过吴、赵斗争过程的具体描写,既刻画了吴荪甫刚愎而虚弱的个性特征,又提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根源。

在吴、赵斗争中,吴虽然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他还是同赵斗争到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民族感。

吴荪甫与工农的矛盾,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动性。

吴很有对付工人的手腕,这显示了他的狡猾、阴险、凶残。

当工人挑起罢工高潮时,他施以种种诱骗、镇压工人的卑劣手段;但当他的汽车被工人包围时,他却吓得“卜卜地心跳”,回到家后,他那颗心还“兀自摇摆不定”。

这说明他的凶残、阴险又常常和怯懦、恐惧结合在一起的。

吴荪甫与一般的民族资本家的矛盾,突出表现了他刚愎自信,富有魄力,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但因吴后面有赵伯韬的钳制,所以他再大的才能也无法施展出来。

第二,作者不仅写了吴荪甫在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的复杂性,而且写了他性格的发展过程。

吴荪甫刚出场时,颐指气十足。

吴到戴生昌轮船码头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他处处受人尊敬。

吴老太爷断气时,众人慌乱不堪,唯吴荪甫镇定沉着。

可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时,则表现出另一种精神状态,不禁发出了“公馆不象个公馆”的哀叹!

作品的前半部,当吴荪甫在事业上兴旺时,他指挥一切,君临一切,派头十足。

后半部,事业不景气时,他举旗不定,垂头丧气。

这是从发展中刻画吴荪甫的形象,表现了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

外强中干,色厉内茬。

第三为了丰富吴荪甫的性格,作者还通过他与周围人物和种种关系,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

比如。

吴荪甫同朱吟秋等,是同行关系。

作者通过吴的种种要挟手段的描写,提示了他贪婪、心狠。

他与吴老太爷是父子关系。

他俩的思想性格十分不同,但吴荪甫对农民暴动咬牙切齿的仇恨,在家庭生活中报表现的专制、暴虐,说明他与封建势力有着血缘关系和天然的联系。

他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

吴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对其推心置腹轻信不疑,但是杜却多疑贪利,狡猾心毒。

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

无疑,杜的行动对遭到彻底覆灭起了很重要的衬托作用。

他和屠维岳等是“附庸”关系。

屠维岳是一只阴险、狡猾的鹰犬,惯于使用软手段,收买工人。

屠既是性格鲜明的资本家走狗形象,又起着对吴形象的补充和丰富作用。

吴很重用屠,说明吴一伙在镇压工人运动,剥削工人阶级上的本性是一致的,从而表现吴的反动性。

另外,作者还通过吴荪甫在家庭内部的诸关系中,比如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兄妹关系,提示了他的专制、冷酷和无情等性格特征。

第四、作者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

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

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吴荪甫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他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

这不仅他性格中混合着某些反动政客的奸诈,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这一人物创作中,重点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癖好等,而主要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他笔下的人物,既不是某种个人欲望的代表和某种命运的象征,也不是某种性格和精神状态的体现者,更不是某种品质和“人性”的化身,而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代表”。

一言以蔽之,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通过茅盾创造的人物,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且认识了他们所属的时代。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重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

他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

像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冯云卿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不是“单个人”、“这一个”,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群类。

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茅盾在笔下铺开如此众多的角色或人物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就实现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结构的直性的表层模拟。

以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

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

【参考文献】

[1]赵祖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茅盾:

《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

[1]温儒敏,赵祖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58-59页内容。

[2]茅盾:

《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4页内容。

[3]茅盾:

《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内容。

[4]茅盾:

《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49页内容。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