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91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doc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

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

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

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

「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

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

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沉溺于哀感之中,感

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

「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

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

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

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

的悲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泪的化身

没有泪,就没有了林黛玉,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

可寻黛玉的泪痕。

林黛玉的前世原是生在西灵河边三生石畔上的一株绛珠草,由于受到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日以甘露灌溉之惠,进而修得成为女体,因而绛珠仙子(黛玉)曾言: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一生便是还泪报恩的过程。

黛玉爱哭是有目共睹的,观其别号「潇湘妃子」便可得知,而这名号是当时结海棠诗社时,探春替黛玉所取的,取名时就曾说明其中典故: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以后就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

」这正说明了黛玉的爱哭性情不仅是众所皆知,更成为了她的个人特征。

然而黛玉为何多泪呢?

也许孤苦的身世是一部分的原因,所以令她时常悲凄幽怨,但是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爱情了。

黛玉的泪水即是她的情感表露,她的一滴一泪,似乎只为爱情而洒,当她认定宝玉为「知己」时,便不顾一切地抛尽所有的眼泪,哭出满腔热情,将她一生情泪奉献给宝玉。

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她的泪中,有爱有恨有苦也有乐,她沈浸于泪水的感情世界中,与之共存共亡,所以当她再无一滴泪水可洒时,只有泪尽夭亡,香魂逝去,结束她凄情的一生。

心细敏感

历来论及黛玉性格特征时,少不了都会提起她敏感多疑的特性,黛玉的「小心眼

儿」向来是颇为出名,她的挑剔、过于敏感,我们从一些细微末节上便可看出端

倪,好比有一次「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七回),当时收到的人无不谢过收下,唯独送到黛玉这儿时,黛玉开口发问:

「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答道:

「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于是黛玉便冷笑道: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语。

一般读者看到此,不免都会觉得黛玉过于小气心窄,如此斤斤计较。

的确,黛玉的心底儿是极细的,自二十七回中小红就说过她:

「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天真烂漫的湘云也曾对她说:

「我也和你一样(处境),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而三十二回宝钗说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就连她的宝玉哥哥都说:

「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

」可见,上至公子小姐,下至奴婢丫环,众人对她的心性多是以「过于敏感」看待。

然若进一步细思,便可体会黛玉的心细敏感,其实是本于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份无依不安,试想:

若不是对宝玉如此在意,黛玉何以处处多疑?

她那十足的酸意,不正是拐弯抹角地表露她的深情?

而黛玉的心窄、小心,其实也可追溯至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当她一进到贾府,便想起母亲的先前曾嘱咐的遗言: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因为这份叮咛,所以黛玉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这全是生恐被人耻笑罢了!

口才伶俐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晓林黛玉的那张伶牙俐口,她的言语口才,适能反

应出她的聪慧与直率。

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锐而率真、快捷而机敏、笑谑而清雅

的,虽然同凤姐一样有一张伶俐之口,但是黛玉和凤姐那种泼辣市俗的风格迥然

不同,于四十二回中能得到印证,宝钗曾说: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

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

惟有颦儿这张促狭

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以润色比方出

来,一句是一句。

」由此可知,黛玉的口才能化俗为雅,而她的玩笑戏谑也因具

有读书识字的学问背景,而另有一番高清雅谑,就如对于那位既聪明又似愚蠢的

刘姥姥,正当众人苦于无以名之的时候,只有黛玉口出妙语,戏称她作「母蝗虫」,

难怪宝玉会于三十五回说:

「若是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

和林妹妹可疼了。

」。

虽说黛玉善于解颐妙语,但是有时她的伶俐超绝,却失之于尖锐刻薄,她不懂得委婉柔劝,经常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因此使得她的出言率尔,常得罪了他人,惹人心里不快。

其实细想黛玉的口德也未必是全然刻薄的,若要说她言语伤人,不就是因为世人皆不喜听刺耳的真心话罢了,她的真心快语,少了一份圆滑迎媚,所以遭来「刻薄」、「尖锐」的批评,但也因为如此,更使人体会到黛玉的「真」,就连脂评对于黛玉的口才,也都是多有欣赏而绝少批判,其言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其不忍责备黛玉的尖利唇舌,原因就在于黛玉是一份真性真心,虽为可恨,却是可爱。

绝尘雅致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走至潇湘馆前,眼前呈现的景致便是这般幽美,这里

「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不消明讲,任谁也知这里的主人一定是幽僻绝尘的黛玉姑娘了。

黛玉平日经营的生活,便带有十分诗化的意境,从日常琐事的例子便可看出,例如在二十七回中,有一段叙写黛玉临出门前向紫鹃交代的话: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

罩上。

」太愚先生曾对此段评语:

「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想到黛玉平日所过的

是一种情怀高渺的诗境生活了。

」由此可见,黛玉由个人性情至生活居所,已然

融合了艺术,将生活升化至极具诗蕴的高渺层次。

不同于大观园女儿们精于女工缝锈,黛玉的精神全是寄托于案上磊满的诗书与架

上饲养的一只鹦鹉,在三十二回中,袭人就曾说过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

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的确,除了身体虚弱需要休息静养

外,若有闲暇之时,黛玉不外乎是看书写作、品茗点香,或者与鹦鹉说话解情,

这些活动均显出黛玉风流雅致的气息,特别是作诗,对于极具诗才的黛玉来说,

作诗是她平日幽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低吟,为诗慨

然神伤,为诗心醉神摇,黛玉将她所有的情感,全数寄托在她的诗词文句中,她

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因

此,我们能看到黛玉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及「风流」一词,且看<葬花词>中的

「一抔净土掩风流」,以及<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等,黛玉的诗是

以情为本质,所以总令宝玉为其情韵所倾倒折服。

虽说宝钗之稿曾多次夺魁,看似与黛玉诗作同驱并驰,但是,黛玉的风流唯美永

远是独领风骚,是大观园里的众儿女所不及的,原因就在于黛玉诗中所赋予的是

多情幽愁且高洁绝尘的诗魂,而这绝尘的性格特征,正是黛玉之所以为黛玉的要

素。

林黛玉是一位极富诗才的女子,她浑身充满着诗蕴,结合她满腔的情感,便能生

成一篇篇令人动容的诗作。

纵观黛玉的诗词创作,即可发现她的创作动机来源,

多半与她的善感息息相关,她的诗情因为善感而丰沛,观看诗作时便可感受到她

所寄寓的情感。

以下即就林黛玉于诗中所寄寓的情感特征加以探析:

1.伤春悲秋、自怜伤情

多愁善感的黛玉,容易因自然景象而联想到自身的哀愁境遇,因此引发她愁绪满

怀,如<葬花辞>的前段: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

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黛玉因看见春末花

谢、落花满地之暮景,便触景生情,勾起伤春愁己的情怀,此诗先以「花谢花飞

飞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编织出落红花飞的晚春图,继而

以「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写自己面对残春之景的惋惜,因而发起

伤春愁己的情怀,而「红消香断有谁怜」问句,不仅透露出自己对花儿的怜惜之

情,更充满自怜之意。

同样的情感也于<桃花行>的诗词中表露过,如:

「花解

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此即叙写

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相互怜惜之情,以及少女望见庭外春色而倍感神伤,其中的

「花解怜人花也愁」显示出人与花的情感交流,写诗人内心的哀愁也为桃花所

知,由此更表露黛玉苦闷愁绪的深挚与沉重。

孤标傲世、高洁品格

黛玉的诗词创作中,经常流露出孤傲高洁的性情,如<葬花辞>中,诗人坚持保有自身高洁的本质与人格,便言: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诗中藉花之洁净,象征诗人欲保持自身高尚的精神性格,充分展示黛玉不愿随俗浮沉、同流合污的坚决意志。

而<菊花诗‧咏菊>中也表达出诗人孤高的性情,全诗如下: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离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末四句为黛玉「孤标傲世」、「举世无谈者」的高昂音调,表露咏菊时素怨秋心的情怀,隐含作者具有秋菊之心,菊之怨、菊之心,正是象征黛玉之怨、黛玉之心,显示诗人的高洁孤怨以及不合时宜,也藉由菊之孤高心志表达知音难寻的感叹,而末两句更以「陶令」(陶渊明)、「高风」再次比拟自己孤隐高尚之情怀。

思悼亲人、感叹身世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黛玉是个倔女子,娇而不弱。

事实上,是她骨子里的傲气,盛气凌人,让当时的社会奠定了她悲凉的结局。

清水芙蓉,绝代才女,红粉佳人;女子,当之柔似水,洁如月,她却偏带了几分“不入世”的傲气。

纯良率真,毫不失本性的她,在贾府,在封建黑暗社会中可谓“棱角分明”,于是,便犯了“众恶”,当然,不包括她的宝玉!

多愁善感是她的特照。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收落花,建花冢,“一坯净土掩风流”,她的怜,她的悯,她的凄怨,她的敏感,脆弱,便借此渲染得淋漓尽致罢。

然,此女便尽是完美了么?

未必。

特别是在当今看来,黛玉有时未必过于消极了些,时而还颇给人一点“兀自哀怨”“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之类的感觉,或许话有些过了,毕竟黛玉姐确实赚了部分读者的不少眼泪,但那种自叹自怜自悲的言行方式,真的值得完全地肯定、赞同,认同甚至倾随吗?

这便是诸位见仁见智了。

宝黛的爱情似乎很固然地没有获得幸福的好结局,伊人逝去,君随之看破红尘,叹,叹,叹;惜,惜,惜;女才男貌,但与梁祝、张生崔莺莺,许仙白娘一类的故事不大相似,他们的恋爱注定无果,这就是两位主人公,两个悲剧人物的宿命!

黛玉的品性,禀直,锋芒毕露,使她在贾府受到排斥,不为人所喜欢。

她的口才、诗才和灵性,确是出众的,又令人叹息的,不顾世俗凡人的浑浊,她就那么“尖酸刻薄”,尖锋相对,这才塑造了那么独特,那么有个性和气质的她!

纵不道其寂寞,亦可谓其孤独,(孤单,乃至清高)感情敏感而细腻,才气逼人,她可以为落花“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如此的楚楚动人,如此的纤弱细女子,怎不叫人心生怜悯而忍不住去欣赏她,关注她,爱护,怜惜这此般怜美的可人儿?

宝玉和她的爱是有基础的,他们独特的思想意境和追求,奠定了彼此间由浅及深的爱意。

具有“叛逆思想”的他们,若活在“今日之中国”,又会是如何呢?

手把花锄出锈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再看“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先说说比干之心。

比干是古今头号“死忠之臣”,是谏臣的完美榜样,即所谓“谏臣极则”者。

据《史记》记载,当年纣王昏暴,国势已去,其他王族纷纷逃亡或投周时,比干却选择人臣之大义,不顾生死,连续进谏三日而不去。

纣王恼羞成怒地问:

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比干答曰:

身为大臣,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轻蔑地问:

何为大义?

比干答:

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你现在也学他。

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

纣王气急败坏:

好!

靠!

你还真成个圣人了!

常说圣人心有七窍,我有点不信,正好借你来长长见识!

遂命人将比干剖胸取心。

比干之惨死,断绝了人们对商朝最后的一丝感情和希望,甚至连军队都倒戈相向。

比干遭害后,其子避难长林,暂以“林”为姓。

后来受周武王封赏并正式赐姓为“林”,比干便成为林氏之祖。

林如海、林黛玉自然也是比干的后代。

相传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成了“才子”之神。

可能也是凑巧,林如海便是个大才子,黛玉则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书中另外有一位被大书特书的林四娘,则是个“死忠之臣”。

林之孝两口子虽然平庸,但却生了个深得凤姐赏识和重用的小红。

比干有七窍玲珑之心,又是文曲星,应该很聪明了,可他不分对象地冒死相谏,实在是不够聪明,简直是死心眼,连一窍都不通,何况七窍呢?

比干这种怀玲珑之心、取死忠之义,“聪明”和“糊涂”兼而有之的特性,恰恰也是黛玉的特点。

而黛玉的心较之比干居然还多出一窍,那自然是更加的玲珑剔透了。

黛玉也确实有一种天生的、超乎寻常的灵透。

一般人意识不到的,黛玉早已感受到了。

别的女人有第六感,黛玉简直还有第七感。

今日之行为心理学,便是从人的细微表情和下意识动作中分析其内心世界,而黛玉无疑是行为心理学的大师。

她精准的眼光和敏锐的感受,使一切欢声笑语、人情世故背后的风刀霜剑、自私阴毒赤裸裸地暴露无遗。

很多人说她多心、多愁善感、无病呻吟,甚至她自己有时都不愿相信这个第七感觉,自认“多心”,把人看得太坏了。

可叹的是,她的“多心”和担忧,即使残酷得令人难以置信,最终仍然全都变成现实。

所以黛玉并不是多心,她从来没有多心过,她只是看得太透、看得太敏锐了而已。

但黛玉的死心眼却一点也不亚于祖先比干,看得再透,也是坚决不改。

最终求仁得仁。

她也是一个怀玲珑之心、取死忠之义的人物。

最后来看西施之病。

病从来就不是美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施之病,传为千古佳话的“西子捧心”。

东施模仿的便是她皱眉捧心的病态,令人哭笑不得,也更加突出了西子捧心之美。

而黛玉之病居然比西子之病还要胜过三分,这是指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是指“病因”。

西施的病是不折不扣的心口疼,是健康问题,而林妹妹的“病”是什么问题引起来的呢?

书中有十分精彩的描写:

宝玉点头叹道:

“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第三十二回)

书上写得很明白,林姑娘的“病”是“不放心”引起来的,和健康无关,而与爱情有关。

这个病源,只有宝玉一人最清楚,甚至林姑娘自己都不敢正视。

这其实就是那先天而来的“五内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是洒泪以报甘露之恩的“心事”和使命。

西施的病则纯粹是健康问题。

她有爱情吗?

很难讲。

如果有,也只能是和范蠡相爱。

而这二人居然在相爱中作出献美、迷惑吴王等事情,想想真是令人毛骨竦然,所以还是没有的好。

黛玉之病胜过西施三分,就是胜在“病”的根源上。

诸位想想,因为健康问题皱眉捧心,和因为爱情、不放心而皱眉捧心,哪个更美?

三分太少,七分不多,十分才合适。

黛玉的这种“病”,倒是比“健康”更美。

其实,有些爱情的确是如痴如狂,如生了病似的。

“健康”或“正常”的恋爱,通常是为生活、为事业、为将来而搞的一笔投资、一笔交易。

很现实,很理智,与爱情关系不大。

如果一个人一生从来没有为爱情生过一场病,这个人其实是很可怜的。

黛玉的身体并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脆弱。

她回去办丧事,旅途劳顿外加丧父之痛,仍然出落得“越发超逸了”,可见只要能回一趟南方,能离开贾府这个势利场,她便身心愉快、毫无病态了。

还有她的所谓“不足之症”,其实是天生体弱,从小又操劳过度,没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所致。

有许多读者认为黛玉从小就被娇生惯养,这是误解。

黛玉实际上并没有被娇惯,因为林家根本就没人娇惯孩子。

林如海很不会照顾家人,他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是个工作重于家庭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一家子都病死:

先是儿子,然后是夫人,送走黛玉后,他自己也步妻儿后尘,一病而亡。

贾敏是在黛玉很小的时候就病了,不但不能娇惯黛玉,甚至还要黛玉照顾她。

黛玉既照顾母亲,又照顾父亲,而且还给父亲送终,堪称是林家的顶梁柱,什么时候被娇惯过?

谁娇惯她?

难道是被家里的仆人们娇惯了?

林家根本没有什么能干的仆人。

黛玉带到贾府的应该就是最好用的几个人了,结果怎么样?

在贾母看来,根本就不堪用,还得另派人。

黛玉的童年实在是不轻松,书上明白地记着:

黛玉小小年纪,就亲自侍奉母亲,“侍汤奉药,守丧尽哀”。

另外还要读书,其负担之重,几近于今日之独生子女,只是少了个几十斤重的书包而已。

她的老师雨村之所以教得轻松,不是功课少,而是黛玉聪明,过目不忘而已。

她连《四书》都读完了,比贾府三春和宝玉学得都多,这功课能算少吗?

直到母亲去世,她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才得休学。

没多久又因贾母催、父亲催,不得不去贾府。

结果被人看成是有“不足之症”。

这个“不足之症”在黛玉进了贾府以后也没有改观。

第一天她便被迫改了吃茶和吃饭的次序。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并不是用锦衣玉食、华屋香车就可以改变的。

很多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或定居国外多年的游子,都有切身体会。

黛玉第一天便被迫改习惯,以后这种方方面面的细节变化肯定少不了,即使书中没有再详细交代,我们也不难想象。

比如说她“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就是一个例子。

有的读者以为她天天锦衣玉食,应当很舒服,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

有的人适应能力强,无论到哪里都吃得饱、睡得着。

黛玉则不属于这一类。

对于她来讲,贾府的锦衣玉食,还远不如故乡的一碗粥。

贾府的雕梁画栋,远不如家里的一间小屋。

贾府的各种珍宝,也不如故乡的一个泥娃娃。

她回去探父病、办丧事,都是伤心耗神的事情(宝玉还担心她不定哭得怎样呢),再加上旅途之劳顿,即便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也该精疲力尽了,换了黛玉,还不得吐血而亡?

可她居然出落得“越发超逸了”。

可见她并不是娇生惯养、体弱多病之人,只是需要回趟家,或者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而已。

另外也可以看出她的办事能力。

虽然有贾琏帮助,但贾琏的能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一切内闱之事贾琏也都不能干预。

其它重大事情,归根结底也都是要由林家的人决定,不可能让贾琏做主。

后文紫鹃试玉时,证明林家其他人已死绝了。

所以,林如海的丧事必是由黛玉主持的。

这么小的年纪,还未出阁,就主持父亲丧事,这种经历在全书所有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虽凤姐亦不及也。

总之,黛玉虽然不是体格强壮的人,但也不象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弱不禁风。

除了在天上被神瑛侍者“娇惯”(浇灌),在地上被宝玉和紫鹃“娇惯”外,从小到大,并没有人真正地悉心照料过她。

反之,在宝玉淘气摔破脑门、宝钗看杂书被大人教训的年龄,她却在照料病中的母亲,并且读完了《四书》。

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故显得体弱。

但只要心情愉快,饮食适应,无需奢华富贵,她也能一天天地“越发超逸”了。

她所谓的“病”,只是“不放心”而已,不是健康问题。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关于黛玉的相貌的这段文字,灵动非常,神韵十足,实在是中国古今文学中少见的容貌描写,值得大评特评。

黛玉的外在美还有很多别的可评之处,例如她“摇摇摆摆”走来的样子,令人不敢喘大气,生怕“吹倒”了她。

她规规矩矩的睡相,给人感觉十分的乖,而湘云却把“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

她大笑后头发有些乱,宝玉一个眼神儿,她便马上整理。

她可以说是全书中最规矩、最有大家闺秀风度的姑娘了。

即使和宝玉躺在一个床上,也很有分寸,同床而不共枕,说的都是雅致的玩笑,而且也没有一丁点儿肌肤之亲,真是典型的“亲而不狎”。

在整部《红楼梦》里,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对贾府上下若干女子的外貌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不用说主子群里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薛宝钗的“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涂而朱,眉不画而翠”,就是丫环群里,提起花袭人,作者也通过贾芸的观察说她,“细条身材,容长脸面”,鸳鸯则是“蜂腰削肩,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就算是宁府里有名无姓的丫头卍儿,也是“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

而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对她的外貌的描写几乎是惜墨如金,而且几乎全部是“务虚”而非“写实”,譬如宝黛初会,在贾宝玉的眼里,这个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者仍然大惑不解,这个林妹妹,到底长得啥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林妹妹,第一个将林黛玉的形象具体化的应该是50年代末上海越剧团的王文娟,自越剧《红楼梦》首演成功后,林黛玉便成了中国男性的偶像,她的美丽与才思,她的恋爱幻灭的凄惨结局时时在观众的心头浮现,成为挥之不去的悲思。

然而细观王文娟的外貌,脸型饱满丰润,眉清目朗,长得过于“写实”,并不完全是曹雪芹笔下林妹妹的形象。

但是越剧里的王文娟唱念作俱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