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91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球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Word格式.doc

Abstract 12

后记 13

13

旅游目的地地震频发期中的危机管理探讨

姚甲富指导老师:

高亚芳

内容摘要:

本文以目前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为背景,通过对地震频发的背景的介绍得出地震频发期的警示意义,进一步阐述了地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明确了在地震多发期背景下对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的必要性,进而就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

旅游目的地的危机管理的内容首要是保障游客生命的安全措施,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微观层面来说主要是提高游客的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及导游的应急避险指导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制定包括旅游行社和当地旅游发展发展部门及当地政府在内的旅游应急救援体制,其次,就是明确地震预测部门在地震频发期中旅游活动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地震救援和目的地旅游危机应对的预警作用,最后强调的是在震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目的地旅游产业恢复发展计划,将恢复和发展融为一体。

关键词:

地震频发期、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

一、关于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的争论

2010年以来,连续发生的海地、智利地震举世瞩目。

智利大地震后不过10天,便震情不断:

中国台湾高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又相继发生了里氏6.5级以上的强震;

其中3月6日一天,全球就发生了4次地震,尤以中国唐山的2次3.1级和4.2级的地震,让人想起了34年前的大震,令人不寒而栗。

4月14日中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有专家认为,玉树地震与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一样,都是发在欧亚板块的板内地震,力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一时间恐震情绪迅速蔓延,地震谣传也频频出现,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已进入频发期的担忧和讨论。

更有甚者,竟把它与灾难片《2012》联系起来,杞人忧天,惊恐万状,以为世界末日行将到来。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震运动的外在表现。

地震活动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节律。

就发生周期而言,地震有着高发的活跃期和少发的平静期,两者相互更迭交替。

从地震灾害史来看,由于有些地震发生在大海、荒漠或人烟稀少之处,不为人们所注意,加之当时通讯的限制,往往不能把地震的情况正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因此也就难以确切地统计、分析、研究历史上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目前从全球来看,有详细记载、可供研究的地震灾害资料是从1900年开始的,仅仅只有百年的历史。

因此,要确定划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科学标准,是有难度的。

通常,人们是以里氏8级以上的大震次数和地震活动的频度,来衡量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在20世纪的前60年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里氏8级以上地震频发。

1960年5月22日,智利曾经发生过一次里氏8.9级的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而自1960年后的40年,地震活动相对稳定,里氏8级以上地震很少发生。

这百年间可谓60年活跃,40年平稳。

这一前半世纪地震强而频发,后半世纪地震弱而少发,也被称为全球地震活动的百年周期。

然而,好景不长,21世纪的近10年来里氏8级以上大地震多次发生。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发生了里氏8.7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30万人罹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

2005年3月,里氏8.5级大地震再次发生于印度尼西亚,造成1300多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69130人遇难,374031人受伤,17824人失踪。

10年间发生了5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十分频繁。

面对地震高发、强震频频,对于全球是否已进入高发的地震活跃期,专家学者意见不一,概括而言有如下三种观点。

(1)观点1:

全球已进入高发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研究员认为:

根据1900年至今100多年的地震发生数据,可以得出当前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活跃期的结论。

理由是1900年至1964年期间,全球共发生8.5级以上地震7次;

从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到2004年的40年间,全球没有发生过8.5级以上的大震。

从2004年至今,短短6年中发生了印度尼西亚两次震级分别为8.7级和8.5级的强震,以及今年智利8.8级地震,共三次8.5级以上的地震。

而其中2010年2月27日发生的智利大震,其能量相当于海地地震的272倍,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数据。

孙士鋐认为,除了地震的强度,地震活动频率高低也有一定周期性的规律。

综合100年来各阶段的数据,无论从地震频率还是在地震强度上看,都可以说,现在全球进入了地震多发的活跃期。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高尚全教授也持这一观点。

他说:

“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这20年(地震平静期),地震运动在过去的15年间确实更活跃了。

(2)观点2:

全球地震频率尚在正常范围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认为:

目前来看,全球地震频率尚在正常范围之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也持同样观点:

自2001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震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明显偏多,与20纪前半叶地震活动基本相当;

一般说来,地震活动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某个时间活跃,或某个时间较少,都是可以理解的。

据新华社记者采访我国国家地震专家的报道:

专家们认为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18次,8级以上地震1~2次,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不均匀,有的时段比较密集,有的时段比较稀疏。

2010年截至3月6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略高于平均数,考虑到地震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仍在正常的分布范围,这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正常涨落现象。

我们大陆地震活动也处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提供的1964-1998年间6级以上地震的不完全统计资料,全世界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668次)、美国(426次)和日本(245次),中国大陆排第五(182次),即使包括台湾地区在内,中国的地震活动在世界上也不是最多的。

(3)观点3: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要再看看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认为,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不能轻易下,要用数据来说话,对地震是否进入活跃期要看接下来的地震多不多。

陈建民说:

“地震灾害有历史记录以来,全球一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平均频率大概是1~2次,7级地震18次,而6级地震每年发生200多次。

今年1~2月全球已经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5次,应该说目前全球地震活动比较集中和活跃,强度也比较大。

对于是不是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发展态势。

毕竟今年才刚开始2~3个月,也许今年下半年地震有所平静。

如果强震仍然频频发生,那么就可以认为地震已进入高发活跃期了。

我国地震专家洪时中教授也持相同观点。

他认为就全世界地震的盛衰起伏而言,当前全球地震是否进入高发期还有待继续观察。

这一观点也为国外一些地震学家认同。

他们认为,当前尚不能肯定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灾中心研究员松多信尚指出:

“不同地区都可能存在地震活跃期,但目前尚不能说地球整体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现在的证据也无法判断哪个地区近期发生地震的危险性更高。

对于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已进入高发活跃期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要看今后地震发生的态势;

二是对地震活跃期的判断尚无明确的科学标准,众说纷纭,需要统一;

三是地震活跃期本身是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正如日本地震学家鹭谷教授所说:

“人类对地震活跃期还不甚了了,对于进入活跃期的许多课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需要时间。

我们对地球地震活跃期是否到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有利于我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由于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至今还是一个尚待攻克的科学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付地震的重点放在减灾上。

因此,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反应在于建立有效的地震应急体制。

这是我们防震减灾的正确对策。

二、地震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为例)

1、对有重大价值旅游资源的根本性破坏

“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向以秀美风光和人文古风吸引世界目光的四川在一夜之间遭遇了一场浩劫。

一时间,四川省内旅游服务业、食品供应几乎完全中断,蒸蒸日上的四川旅游业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

截至5月19日,在此次强烈的地震灾害中,四川省共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许多已经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

馆藏文物损失841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

四川省文物局给国家文物总局的报告中指出,在此次地震中,文化遗产损失极为严重。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在这次强震中受损最为严重。

目前,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

此外,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损坏,鱼嘴裂缝,木结构断裂,建筑严重倾斜,已成危房;

青城山片区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屋脊、屋面全部毁坏,大部分古建筑倾斜,部分垮塌。

而位于绵阳市平武县的平武报恩寺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次灾害中,3518平方米古建筑均不同程度受损,山门正脊断裂;

天王殿墙体和报恩寺祭祀碑垮塌;

大雄宝殿墙体向外开裂,裂缝达10厘米,壁画受损。

整个建筑群受灾情况相当严重。

2、对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①受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区域生态系统中重要保护物种生境支撑能力下降。

②受山区旅游、农林资源破坏的影响,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降低.

①生态系统支撑能力下降。

由于生态重灾区灾前本身也是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地震发生后,生态重灾区中1193%的陆地表面受到破坏,导致了地表物理性基质和土壤失去原有功能,适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下降.遥感调查表明,生态重灾区灾前、灾后由于地表物理基质、植被等受到破坏,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系统支撑能力降低,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严重下降。

②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降低

根据遥感监测结果与1∶50000DEM空间复合分析,生态重灾区的人居环境承载力影响具有明显空间分布规律:

西部与西北部区域为山地区域,资源利用以林草资源与旅游资源为主,耕地资源较少,人均耕资源较少,区域人口承载力较低;

地震发生后,山区耕地资源破坏严重,旅游资源受到严重损失,山区人居环境承载力下降。

(2)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震对评估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适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碎化与生境连通性下降及影响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生存与繁衍,受地震影响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广、数量多.地震影响评估区范围内共有4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23个、市县级7个,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为主;

濒危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和牛羚等物种。

受地震影响较严重的自然保护区有1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1个、市县级2个,破坏最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其次为卧龙自然保护区.

(3)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破坏

评估区属于长江中上游支流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源头地区,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物种资源丰富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地震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影响,崩塌、滑坡及其产生的泥石流、堰塞湖对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产生影响,并危及区域生物多样性安全,濒危动植物生存与繁衍生境受到影响.

灾区生态系统重要性是该区域独特的地质、气候条件与生物地理长期作用的结果,受地震破坏,重建与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对区域旅游发展依赖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至6月1日,地震灾害造成四川旅游系统损失528131亿元。

旅游系统的损失主要集中在,旅游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坏;

景区景点、旅游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损坏;

游客中心卫生设施、安全和防护设施、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大量损毁;

旅游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设施设备严重损毁。

北川、汶川、茂县等地的旅游局办公楼全部倒塌;

沿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安县千佛山等景区遭受毁灭性破坏;

绵阳、都江堰等10余个旅游城市,绵竹、什邡、青川以及九寨沟环线共100多个城镇普遍受损严重,特别是震中附近的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几乎损失殆尽;

灾区旅游通道严重损毁,包括九寨沟旅游环线在内的旅游公路损坏2890公里,公路沿线标识标牌、旅游服务设施及旅游通道两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破坏严重;

全省有400余家星级宾馆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共损毁客房31966余间。

汶川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0级,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造成四川等地团队游客遇难54人(其中台湾游客1人、国内游客53人)受伤25人;

因灾受困游客达55487人,其中旅游团队游客10386人、散客45101人。

地震灾害对公众的出游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干扰,大多数游客认为地震对心灵的创伤在短时间内难以抚平,需要时间来淡忘。

而且很多时候,外地的旅游者在选择到灾区游览、度假和娱乐时总会有心理和伦理上的障碍,难以做到“心安理得”。

虽然成都主城区、乐山等主要旅游城市,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然而,地震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四川旅游安全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

出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世界各地本想到中国、到四川旅游的人,以及中国其他地方想到四川旅游的人,相当部分最终选择放弃出游或更改出游计划,入川旅游需求大幅下降。

地震发生以后,四川整个旅游从5月12号到6月15号全面停止,此后陆续开放。

从6月到11月,接待的境内外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均出现严重下滑(表1)。

短期内,游客关于地震灾害的心理障碍尚难以消除,重新树立公众对四川旅游的信心还需较长的一段时间。

同时,面对游客锐减的事实,也带给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严峻的考验。

三、地震频发期中的旅游危机管理

1、旅游危机

(1)旅游危机概念

旅游危机指旅游目的地受到非预期负面事件影响,而致使目的地旅游经济出现一定幅度波动震荡的现象。

(2)旅游危机特点

旅游危机作为危机中的一个行业性危机,除了具有危机所具有的所有特征外,由于旅游业自身特点,旅游危机本身还有自身所独特的危机特征。

在总结危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特点,笔者认为旅游危机具有如下特征。

①全球性。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日益全球化,全球化的客源也越来越成为旅游目的地的追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旅游正在成为更加全球化的活动,因而旅游危机的发生、影响已经超出了发生地的范围,其影响力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因此在管理和应对旅游危机时,需要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强化旅游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②快速的扩散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逐渐成为影响和塑造现代旅游经济和旅游结构的一种主要因素。

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和相互依存的世界,各种市场和社会要素冲破了传统文明所设置的种种壁垒,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秩序中自由流动。

人类文明的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致使一个地区爆发的危机,所可能冲击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危机,都可能迅速扩散,冲击其他地区,甚至蔓延全球。

通讯信息的发达和快捷,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危机事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

③恢复较快,旅游危机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无论自然危机还是人为危机,其发生发展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危机周期之间的区别是可能有的周期相对长些,有的周期相对短一些;

或者周期中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各阶段时间长短的不同。

但无论周期的长短如何,一般来说旅游危机相对于别的行业的危机来说,一旦发生,其演变非常迅速,往往在目的地管理机构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结束,留下巨大的破坏后果。

旅游业对危机反应较敏感,但危机过后,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的恢复也较快,如2003年的SARS疫情,虽然其对我国旅游业破坏巨大,但在危机发生的当年,国内和国际旅游就已基本恢复。

④信息传播的模糊性和高度不对称性。

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往往是比较陌生的;

而旅游目的地对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的了解也不可能非常多,彼此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是有限度的。

因此,在目的地发生旅游危机的时候,旅游者和目的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如果缺乏有效沟通渠道,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有意无意的掩盖或过滤掉某些危机信息,就会造成危机信息传播的高度不对称性。

这种情况下,目的地旅游危机发生的时候,目的地和旅游者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博弈,旅游者不可能客观的看待问题,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身边亲朋好友的消息。

旅游者在对危机进行评估时,将尽可能的最大化评估危机影响,尽可能的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⑤旅游危机具有连锁影响。

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而不停地运转着,一旦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局的瘫痪。

旅游业越是发达,可能在旅游危机面前表现得越加脆弱。

现代旅游业的聚集性特征,使得旅游危机具有了种类日益多样性、时空藕合性、链状分布群发性和整体联动性等新特征。

当旅游危机发生的时候,旅游危机就会对关联产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即具有很大的负乘数效应。

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目的地是隶属于一个大的旅游文化区域内的。

当旅游目的地发生旅游危机的时候,对于大尺度的旅游者来说,由于旅游者是把目的地和旅游区域等同的,这时区域内的别的旅游目的地就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然,目的地的危机也可能给区域外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市场机会。

2、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措施

(1)旅游危机管理概念及地震频发期中旅游危机管理

旅游危机管理是旅游管理部门或其他旅游组织通过监测、预警、控制、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旅游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旅游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行为。

在地震频发期中虽然地震发生的频率有了一定提高,但同一地点连续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前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目的地除了要做好自己区域内的地震危机管理外,更大程度上要将关注度扩大到自己的周边地区及可能对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区域的地震发生机制,因此在地震频发期中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全球概念,虽然就整个危机管理体系来说,重点在于自己区域内的旅游危机管理,这是进行其他相关危机管理的根本,但同时要关注与自己旅游产业发展有巨大相关度地区或国家的危机发展状况,并及时采取一些危机应对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