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72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展示.doc

初中化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展示

(二)

简报

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它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

为了用先进典型引领全市初三化学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打造建构式课堂,市教研室于2010年11月25日在赣榆县罗阳中学举行了连云港市初中化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展示活动

(二)。

来至全市百所学校的教师和部分县区化学教研员共165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先由赣榆县罗阳中学的王新祝老师和赣榆实验中学范曰清老师分别上了一节观摩课,课题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属于同课异构。

接下来,由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王愫懿老师作题为“‘同课异引’案例与效果评析”的讲座,再接下来与会教师畅所欲言对课进行研讨,交流着各自的理解,最后,由市教研室殷志宁老师结合教学案例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重要环节进行分析,整个活动下午3:

30结束。

本次活动得到了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赣榆罗阳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两位刘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学校顾校长等领导为活动提供了周到的安排和优质的服务,罗阳中学化学组的老师们也为本次活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位老师的引课新颖自然,王老师用美国大片《后天》的片段向学生展示了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严重后果,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范老师用大屏幕呈现的一簇木炭燃烧的旺火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很自然地问道:

“木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分别生成什么?

”,同学们回答后,大屏幕上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微观结构示意图,从而引出课题,显得非常巧妙。

两位老师都采用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都尽量采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他们不是强势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怎样猜想、怎样探究,从过程上进行把控,必要时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倡导学生主动建构。

范老师的课探究味更浓,对细节问题处理很好。

两位老师都善于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老师提问时踊跃回答,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讲台,进行角色互换,王老师的课注意让每位学生利用四周的黑板展示课前自学情况,还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总之,这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精髓。

王老师的讲座抓住新课导入这个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它在教育教学中所承载的重要功能。

并对典型的“新课导入”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新课导入的各种方法和有效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领我们对导入新课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使与会教师深受启发。

总之,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效果明显,对于构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3.1二氧化碳简案(王新祝)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播放《后天》电影片段

引入新课:

造成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

它有哪些性质?

板书:

课题

观看、感受、好奇、激起求知欲

以事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二氧化碳、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交流

巡视、点评

分小组在各自白板上展示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与

展示

设问:

你已经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

引导观察、对比、总结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跃跃欲试,纷纷抢答

观察、比较、描述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欲望。

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114页表中的内容

播放《干冰》视频

投影:

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填写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设计与

实验1

问题引导:

1.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又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

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所设计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所获得的结论有哪些?

讨论、交流、设计、展示

上台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然后进行相互评价。

合作、动手实验

观察、思考、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能力和分析推断的能力。

过渡

设问: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呢?

激起疑问、思考、猜想、讨论

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的理解

实验

探究2

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并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步骤。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设疑:

将变成红色的小花取出后加热,有何现象?

结论: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指导学生实验: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讲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

分组讨论、明确步骤、开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分析

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

分析、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

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指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猜想。

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

小结

问题: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投影:

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填写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交流与

讨论

设问:

你知道它对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辩论: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小组之间展开辩论

培养学生辩证地去看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当堂检测

巡视、指导、解疑

完成学案上的过关检测题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6.3.1二氧化碳学案

一、【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知道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和主要用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实验室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根据你已有的认识,想一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3.汽水是碳酸型饮料,说明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否写出化学方程式?

4.如何鉴别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

你能否写出化学方程式?

你能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5.二氧化碳具有广泛的用途,请你对照课本图6-16,说说它们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6.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它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治温室效应?

三、【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四、【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请你仔细阅读课本P114上的内容,想一想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

五、【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二氧化碳

2.化学性质

3.用途

六、【过关窗口】——我来练习(1-4为必做题,5-6为选做题)

1.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的几句是:

“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景;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

”这首诗所赞美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甲烷

2.图中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3.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是因为()

A.它是气体B.它能溶于水

C.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D.它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5.为了区别O2与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①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②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③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④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约1/3容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可行的方法有()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都可以

6.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用画图或文字表述的方式简单形象地表达“地球”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现象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3)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教学设计

赣榆县实验中学范曰清

师生双边活动细目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在音乐声中播放碳燃烧(火)的图片

引言:

借这盆炭火祝全国人民的日子红红火火,也祝今天同学们课堂参与的激情如火。

你知道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投影:

二者的分子构成图片

设疑:

结构决定了性质,二者在性质上会有什么差异?

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板书:

二氧化碳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看、倾听、思考、激起求知欲

交流与

展示

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设问:

通过观察这瓶正放着的二氧化碳,你能获得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你是怎样获得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的?

引导观察、思考、交流

教师充当学生的助手

跃跃欲试,纷纷抢答

观察、描述自己获得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示意、讲解、交流获得这些性质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师的帮助下,展示、交流

设计与

实验

问题引导:

你还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启发、引导、鼓励、点评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制取并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

用其中一瓶二氧化碳做倾倒实验6-12

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

从该实验中,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讨论、交流、设计、展示

上台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然后进行相互评价。

进行发散思维,设计出各种方案

合作、动手实验

观察、思考、概括、总结

并得出结论:

实验与

设计

问题引导:

生活中,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6-13

引导分析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跟踪分析:

为什么软塑料瓶没有完全变瘪呢?

这又说明了什么?

点拨:

说明二氧化碳并不是易溶于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你能否根据压强变化的原理,用集气瓶和有关物品再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说你的实验方案。

联系生活,感知到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动手、合作完成实验6-13

实验、观察、思考、分析

得出:

压强变化的原理

结论: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情高涨,积极进行讨论、分析、领会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知道汽水的制作原理

讨论、交流、评价、小组进行合作,小组间进行互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纷纷展示、交流自己的设想

过渡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呢?

激起疑问、思考、猜想、讨论

实验

探究

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并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步骤。

1.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引导学生猜想:

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成了红色?

3.完成投影上的三个实验:

Ⅰ“气吞干燥的石蕊花”

Ⅱ“用水润湿石蕊花”

Ⅲ“气吞润湿的石蕊花”

引导观察、分析排除、得出结论

4.实验Ⅳ“用稀醋酸喷花”作对比

再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板书: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引导分析H2CO3中CO3的化合价、离子符号书写和该反应的基本类型

设疑:

将变成红色的小花取出后微热,有何现象?

结论: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分组讨论、明确步骤、开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1.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猜想:

2.是二氧化碳?

是水?

还是二者反应的生成物?

现象

分析

观察现象、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了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

分析、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分析、书写离子符号

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化学方程式:

回忆

思考

制取二氧化碳时,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怎样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再次设疑:

你怎样用石灰水来证明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说说你设计的实验方案。

问题: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用元素守恒的观点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告知碳酸钙,让学生猜想另一产物)

启发思考:

生活中,为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而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联想、回忆、思考、交流

小组间争先恐后地进行抢答

拿着汽水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分小组交流、展示他们所设计的各种方案,继而小组互评,在教师的精彩点评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对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板书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交流、评价

归纳与

总结

结合以上的探究学习,请你来归纳和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

启发思考:

你知道“干冰”是什么呢?

播放课件:

“干冰”的升华和用途

分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性质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

用途

联想并阅读课本,了解“干冰”

联系与

应用

设问: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能列举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

这些用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播放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课件

看书、联想、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拓展与

延伸

过渡: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其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标时,也会给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你知道会有什么影响吗?

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环境问题,它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很多危害,你知道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我们应如何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课件展示:

倡导低碳生活的有关材料

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小组互相论证,从而能够辩证地去看问题,并能真正关注生活、社会和环境问题,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进一步学好化学的欲望。

观看、讨论、感悟

总结

反馈

引导学生总结、质疑、交流、反馈

积极进行总结、质疑、交流、反馈

检测

作业

巡视、指导、解疑

布置作业:

1.根据学案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写一篇有关二氧化碳“功与过”小论文

完成学案上的过关检测题

预习并完成课外作业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综合性学案

一、【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通过观察一瓶正放着的二氧化碳,你能获得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2.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说说你有哪些设想?

3.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说你的实验方案。

4.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

5.想一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如何验满的?

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气体呢?

如果想证明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能设计出哪些方法来进行实验?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6.请你根据以上的探究来归纳和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

这些用途利用了二氧化碳什么性质?

7.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标时,也会给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你知道会有什么影响吗?

8.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环境问题,它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很多危害,你知道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我们应如何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三、【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四、【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参照课本实验,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1.物理性质

五、【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二氧化碳

2.化学性质

3.用途

六、【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1.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2.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能供动物呼吸C.都不溶于水D.密度都比空气大

3.美国首颗“嗅碳”卫星在2009年2月24日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坠毁,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

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4.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A.喷石灰水B.直接喷水C.直接放入CO2中D.喷水后放入CO2中

5.下列微粒中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A.碳原子和氧原子B.氧原子C.二氧化碳分子D.碳原子

6.只用一种试剂,经一步实验就可将O2、H2、CO2、空气四种气体区别开来的是

A.石灰水B.带火星的木条C.紫色石蕊试剂D.燃着的木条

7.盛石灰水的细口瓶瓶壁上常附有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是______,形成白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若要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应加入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