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32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

2016年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教科书38页例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从哪些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从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例1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例1,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

自探提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你能找个位置看完所有的面吗?

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3、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长方体,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4、怎样用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长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二、解疑合探?

检查自探效果。

?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强调: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质疑再探?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预设:

学习本节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拓展?

(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补充练习。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做教科书38页例2和40页的“连一连”

2、辨认

小游戏: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教师点击出现长方体不同方向的图形,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相应地站起来。

3、智力游戏:

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板书设计?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2)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能够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有了一定的方法,但还学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探究。

教学内容:

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要求:

1、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8分钟)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板书课题:

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二)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大家有信心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3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从不同角度观察例2的两个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2、试着把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画出来。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学生自探后,在小组内交流自探结果,然后师生互动,解疑答难。

2、多媒体演示验证。

3、教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方向观察,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进行交流。

教师把学生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板书设计:

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3)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通过上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和两个物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观察较复杂的物体时,已经能够掌握方法,但是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仍需要给与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2、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

通过上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和两个物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观察较复杂的物体时,已经能够掌握方法,但是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仍需要给与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具学具:

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

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揭示课题: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

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观察物体

一:

设疑自探:

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大家有信心吗?

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教学例1

(1)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你发现了什么?

(2)同组4名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分别看到什么图形?

(3)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有什么不同?

(4)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学生自探后,在小组内交流自探结果,然后师生互动,解疑答难。

2、多媒体演示验证。

3、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学生概括: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2、完成做一做。

(1)出示做一做,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2)交流反馈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提问:

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强调两个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所引起的观察结果不同。

3、探索规律

(1)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提出要求:

先独立操作拼摆,并用正方形卡片摆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在与同组伙伴交流,相互看看摆得对不对,最后,对小组中的各个作品进行整体观察,说一说看到的各个平面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按要求操作。

(3)展示作品,探索规律。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

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2页练习九第2题个案补充

2、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五、课外作业:

练习九4-6。

板书设计: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使学生掌握整除、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

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3、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6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册12页《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的

1、掌握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因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7分钟)

(一)准备练习。

(课件出示)

1、口算

6÷5   15÷3  23÷7

1.2÷0.3 24÷2  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除不尽

6÷5=1.2÷3=2÷0.3=4

24÷2=1223÷7=3……2÷3=10……1

3、什么叫整除?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4、分类

除尽除不尽

不能整除整除

6÷5=1.2

1.2÷0.3=415÷3=15

24÷2=1223÷7=3……2

31÷3=10……1

(二)引入新课:

如果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除数不为零),前一个数就叫做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就叫做这个数的因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因数和倍数(出示题目: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倍数?

什么叫因数?

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关系?

2、整除和除尽一样吗?

为什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12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如果用字母表示两个整数,整除可以怎样说?

2、整除和除尽一样吗?

为什么?

3、什么叫倍数?

什么叫因数?

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关系?

4、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二、解疑合探:

(18分钟)

1、自探反馈。

后进生回答,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

2、合探疑难。

教师说明:

以后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三、质疑再探:

(5分钟)

1、学生质疑。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你有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数只有一个因数吗?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限吗?

(3)0有因数和倍数吗?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知识乐园

(1)下面每一组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说出为什么。

16和24和24

(2)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3)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因数,哪些是6的倍数?

2162460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36能被12整除。

()

②29能整除29。

()

③3.2是0.4的倍数。

()

④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⑤1是1、2、3、4、5,…的因数。

()

⑥若a÷b=10,(a、b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 ) 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因数.( ) a能被b除尽.( )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整除因数倍数

15能被3整除

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册13-14页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准备练习

1、说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7、8、9、10、11、12、13……

(二)揭示课题

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吗?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板书课题: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三)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有什么不同?

4、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3——14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数是12的因数?

2、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几个?

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最小的因数是谁?

最大的是谁?

4、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

5、找一找5的倍数有哪些?

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最小的倍数是谁?

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所有能整除一个数的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2)找出能整除一个数的数就可以求出这个数的因数。

(3)一个数与非零自然数的积都是这个数的倍数。

(4)用非零自然数和一个数相乘就可以求出这个数的倍数。

(5)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课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你有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还有没有另外方法?

(2)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的因数有:

()

50以内9的倍数有:

()以内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

()

2、判断:

(1)18的全部因数是2、3、6、9。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多。

()

(3)有两个数a和b,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b一定是a的因数。

()

3、选择: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②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③93是13的倍数。

(2)81的因数有()个。

①3②5③6

(3)20以内6的所有倍数是()

①6和12②12和18③6、12和(4)既是3的倍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个。

①3②2③4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例212的因数有哪几个?

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2÷12=112÷1=122×1=2

12÷2=612÷6=22×22÷3=412÷4=32×3=6……

12的因数有:

1、2、3、2的倍数有:

2、4、6……4、6、12.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册数学17--18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2、初步理解偶数、奇数的意义,能正确辨认偶数和奇数。

3、通过观察、猜测、探索、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