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961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14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本节考点:

  

(1)传染过程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

  (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5)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6)传染病的预防

  (7)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两个因素,而产生5种不同的结局:

  1.病原体已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也可被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如来自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的抗体;还可被预防注射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主动免疫而清除

  2.隐性感染(最多见)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的数量远超过显性感染的数倍以上。

其结局多数为病原体被清除,部分成为病原携带状态,称为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最少),但最易识别。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引起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

显性感染过程中,大多数的结局是病原体被清除,并可获得稳定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再感染。

仅部分病人成为病原携带状态,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但不引起人体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称病原携带者状态。

按病原携带的持续时间3个月以下或以上分别称为急性或慢性携带者。

其共同特点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持续排出病原体。

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型感染

  指传染过程中。

病原体与人体互相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但当机体防御功能减低时,原已潜入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如带状疱疹、疟疾。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不排出体外,这与病原携带者不同。

  传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必然有传染过程。

传染病仅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传染过程的5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而显性感染最少,但最易识别。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大多数已知的传染病有明确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这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2.有传染性是区别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

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和危害性不同,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艾滋病、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肺结核等22种)、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11种)。

  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传染病的流行形式有散发、流行、爆发和大流行。

有些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的传染病仅在某地区流行,称为地方性。

  4.免疫性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显性或隐性感染机体均能对病原体及毒素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抗体一般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的强弱及持续的时间随不同的传染病而异。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传播及转归全部自然经过,称为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三个基本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阻止传染病的流行。

  1.传染源 体内有病原体、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感染他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病原体还可来源于非人类的传染源,如水源(霍乱)、食物源(痢疾)、土壤(军团菌病)等。

  

(1)病人:

是多种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多数在潜伏期和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强。

  

(2)病原携带者:

包括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

发现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步骤。

  (3)动物源:

受感染的动物排出病原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称为动物源。

受感染的动物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家禽、家畜。

动物受感染后可能发病,也可能成为病原携带者。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难以控制的疾病,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

  2.传播途径病原体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方式播散。

病人自身皮肤、鼻腔、口咽部致病微生物,通过局部或血流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称为内源性播散。

病原体从体外感染的方式称为外源性播散。

传染病的播散途径几乎都是经直接或间接外源性播散的结果,如空气、水、食物、虫媒、血液、土壤及母婴传播,都是常见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传染病的流行取决于易感者在特定人群的比例,即人群易感性。

当易感者比例增高,同时有传染源和相应的传播途径时,该传染病易爆发流行。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受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等)和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影响。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多数传染病的病程发展有阶段性,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霍乱。

长则数月、数年,如狂犬病。

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诊断。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不振等非特异症状,一般持续1~3天。

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不同传染病各自出现其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如高热、皮疹、黄疸等。

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

此期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此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称为恢复期。

恢复期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六)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

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告: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所属地管理原则,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

  根据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3类:

甲类:

鼠疫、霍乱2种。

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

传染性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

城镇12小时内,农村不超过24小时。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种。

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在监测点内按乙类传染病方法报告。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

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切断传播途径

  

(1)了解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的有:

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脑等;经虫媒传播的有:

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胃肠道传播的有:

中毒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肝炎。

  

(2)一般卫生措施;卫生处理和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步骤,此外消灭老鼠、蚊蝇,管理好家禽、家畜,对于虫媒传染病和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预防极为重要。

  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年;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极为重要。

  1.建立预诊制度传染病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

患儿预诊后按不同病种分别在指定的诊室进行诊治。

  2.隔离制度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病人隔开,暂时避免接触,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称隔离。

隔离的目的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医院内交互感染和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便于对传染病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及周围环境小的病原体进行消毒处理,以切断传播途径。

  3.疫情报告护理工作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

发现传染病后应按国家规定的时问向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疫源地消毒,防止传染病的播散。

  4.消毒制度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清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消毒的目的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的播散,防止交叉感染。

  

(1)预防性消毒:

对疑有传染源存在和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2)随时消毒:

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随时进行的消毒。

  (3)终末消毒:

传染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对病人、病室及用物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5.观察病情急性传染病的病情进展快、变化多。

护理人员应掌握小儿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及时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

  6.卫生宣教是搞好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的宣教。

第二节 麻疹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治疗要点

  (6)护理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麻疹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发病。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麻疹的出现。

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RNA病毒。

仅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能力不强,对阳光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55℃15分钟即被破坏,含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在流通空气中或日光下30分钟失去活力。

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较强。

麻疹疫苗需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随飞沫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繁殖并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此后,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骨髓)吞噬,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传播途径患者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空气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者少见。

  3.易感人群和免疫力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4.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高峰在2~5月份。

自麻疹疫苗普遍接种以来,发病的周期性消失,发病年龄明显后移,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10天(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发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常持续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

此期患儿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

同时伴有流涕、咳嗽、流泪等类似感冒症状,但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浮肿是本病特点。

90%以上的病人于病程的第2~3日,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出现0.5~1nm大小的白色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周围有红晕,常在2~3日内消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到40~40.5℃。

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2~5天出齐。

皮疹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少量湿啰音,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4.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素斑,7~10天消退。

  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有继发严重感染者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死亡率极高。

  麻疹的临床表现需与其他小儿出疹性疾病鉴别见表5-13-1。

  表5-13-1 小儿出疹性疾病鉴别

疾病

病原

发热与皮疹关系

皮疹特点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麻疹

麻疹病毒

发热3~4天,出疹期热更高

红色斑丘疹,自头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天口腔黏膜斑

风疹

风疹病毒

发热后半天至1天出疹

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部并触痛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发热1~2天出疹,伴高热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肠道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

发热时或退热后出疹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癫样或水泡样皮疹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疹

 

发热、服药史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原发病症状

  5.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出疹1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2)喉炎:

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极易出现喉梗阻,如不及时抢救可窒息而死。

  (3)心肌炎:

是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者和营养不良患者。

  (4)麻疹脑炎:

多发生于疹后2~6天,也可发生于疹后3周内。

与麻疹的轻重无关。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经1~5周恢复,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5)结核病恶化。

  (四)辅助检查

  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均有早期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

应以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为治疗原则。

有并发症的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对麻疹患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六)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乙醇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

体温>40℃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2.皮肤黏膜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

生理盐水清洗双眼。

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动作应轻柔,防眼损伤),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

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需防烫伤,以促进血循环,使皮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

  3.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

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4.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口腔护理,多喂白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

  5.观察病情变化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

应密切观察病情。

  6.预防感染的传播

  

(1)隔离患儿:

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

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

对8个月以上易感儿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接触后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第三节 水痘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治疗要点

  (6)护理措施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

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

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成年以后再次发病时表现为带状疱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但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疱液或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而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复制,而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由于病毒入血往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且不同性状皮疹同时存在。

皮肤病变仅限于表皮棘细胞层,故脱屑后不留瘢痕。

部分病人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及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药物、创伤、恶性肿瘤、放射线等因素的影响,病毒被激活后复制,再次发病,表现为带状疱疹。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

出疹前1日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极强,接触者90%发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疱液、污染的用具而感染。

孕妇分娩前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1~6岁儿童多见,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有母亲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水痘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

  4.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2.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全身不适、乏力、咽痛、咳嗽,年长儿前驱期症状明显,体温可达38.5℃,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

  3.出疹期发热第1天就可出疹,其皮疹特点是:

  

(1)皮疹按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顺序演变。

连续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

  

(2)皮疹为向心性分布,躯干部皮疹最多,四肢皮疹少,手掌和足底更少。

皮疹的数目多少不一,皮疹愈多,全身症状愈重。

  (3)部分患儿疱疹可发生于口腔、咽喉、结膜和阴道黏膜,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4)水痘病变浅表,愈后多不留瘢痕。

有继发化脓感染者,皮肤受损累及真皮层,可留瘢痕

  (5)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日左右自愈。

少数体质很弱或正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可发生出血性和播散性水痘、新生儿水痘。

孕妇患水痘时可累及胎儿,致新生儿患先天性水痘,导致多发性、先天性畸形。

患儿常在1岁内死亡。

  (四)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可用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如有高热可给予退热剂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

可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及血浆支持,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2.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为目前首选抗水痘病毒的药物,但只有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用药才有效。

  (五)护理措施

  1.皮肤护理室温适宜,被褥保持清洁,不宜过厚,以免造成患儿全身不适而增加皮疹瘙痒感。

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剪短指甲,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以免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后留下瘢痕。

患儿因皮肤瘙痒哭闹时,应设法分散其注意力,或用温水洗浴、局部涂O.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溃时涂1%甲紫溶液;有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或遵医嘱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

  2.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精神、体温、食欲及有无呕吐等,及早发现并发症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及护理。

如有口腔疱疹溃疡影响进食,应予补液。

  3.预防疾病的传播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

托幼机构中若发现水痘患儿应检疫3周。

体弱、应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缺陷者,应在接触水痘后72小时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恢复期血清肌内注射,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近年来国外试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效果满意,国内已开始使用,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4.健康教育为控制水痘的流行,重点应加强预防知识教育。

如流行期间少带儿童去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患儿隔离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为家长示范皮肤护理方法,防止继发感染。

第四节 猩红热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1)辅助检查

  (5)治疗要点

  (6)护理措施

  猩红热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少数起病后1~5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唯一对人类致病的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

该菌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链球菌及其毒素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

  1.化脓性病变 病原菌侵入咽部后,由于A组菌的M蛋白能抵抗机体的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因而可在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反应,引起咽峡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