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837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参考答案:

甲骨

  [填空题]2两汉和魏晋时期。

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

  参考答案:

  [填空题]3为了能及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

  参考答案:

驿传活动

  [填空题]4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答案:

烽火

  [单项选择题]

  5、露布主要用于()

  A.皇帝的诏书

  B.各级政府的行政法令

  C.战争的胜利的消息

  D.报道征兵的名单

  参考答案:

C

  [单项选择题]

  6、()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

  A.通政司

  B.进奏院

  C.提塘

  D.六科

  参考答案:

D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填空题]7广告营销

  参考答案:

是指企业通过广告对产品展开宣传推广,促成消费者的直接购买,扩大产品的销售,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企业营销战略中广告营销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营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单项选择题]

  8、下列关于清代官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清代官报基本上有门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

  参考答案:

B

  [多项选择题]

  9、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

  A.木简

  B.竹简

  C.简牍

  D.帛和纸

  参考答案:

A,B,C,D

  [填空题]10为什么说古登堡引领了划时代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古登堡是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大约在1459年左右,它成功地发明了金属活版印刷术。

他还成功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刷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随后,他又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教堂课读》等重要书籍。

此后200年,德国成为欧洲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

很多欧洲国家先后引进了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16世纪这一技术又传到墨西哥及美洲大陆其他各地。

  

(二)金属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标志人类传播史进入了印刷时代,定期出版、大量发行的报纸开始出现,西方近代新闻事业就此诞生。

  [多项选择题]

  11、报状等饿部主要内容有()

  A.皇帝的起居,召旨

  B.管吏的任免事项

  C.臣僚的奏章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参考答案:

A,B,C,D

  [填空题]12简述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与思想。

  参考答案:

  

(一)范长江的新闻实践:

范长江幼时家贫,读书靠母亲为人做针线活维持。

辗转求学中,他当过兵、讨过饭,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认识。

后以特约通讯员身份赴中国西部旅行,《中国的西北角》使他一举成名,也使《大公报》因坚持民间报纸、独立言论的选择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而闻名天下。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

  (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二)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思想第一、新闻要以人民为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

  他说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能享受民主、自由,还认为新闻必须反映“人民的生活”,反言之,不反映人民生活的人民意见、人民斗争的就称不上真正的新闻。

第二,党报的新闻是讲阶级的,在宣传报道时就要很地把握无产阶级的纲领,不能为资产阶级服务。

党报是人民的报纸,党报要讲阶级性、政治性谈论。

第三,关于新闻价值的取向。

党报的办报方针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与以前的资产阶级办报不一样,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党报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密切联系人民,要进行自我批评;党报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的。

第四,范长江对报约的三工具论及论言论自由。

  “三工具论”主要阐明报纸不仅是“政治的工具”、“宣传的工具”,还是“组织的工具”。

他还认为“言论自由这个口号,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提出来的口号,一定是那个地方言论不自由,才提出这个口号。

  [多项选择题]

  13、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

  A.武士传播活动

  B.官方传播晃动

  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

  D.民间传播活动

  参考答案:

A,B,C

  [填空题]14网络的兴起对传统媒体有什么挑战?

  参考答案:

  

(一)网络媒体的优势

  

(1)网络媒体实现了新闻的双向传播,打破了从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垄断。

  

(2)网络媒体集合了传统媒体所有的表现形式,成为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手段。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

  (3)网络媒体还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超地域、超文本链接、可检索等特性。

  

(二)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冲击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市场:

分流受众,分割广告市场。

  

(2)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提出了挑战:

传统报纸的新闻垄断地位被打破;对传统报纸的新闻报道机制形成挑战;新闻传播的地域化分割被打破;对新闻采访、编辑和写作方式形成冲击。

  [填空题]15新闻总署

  参考答案:

1949年10月成立,胡乔木任署长。

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

下属机构与单位有办公厅、新华、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等。

1952年撤销。

  [填空题]1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填空题]17简述大公报“四不方针”。

  参考答案:

  

(一)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最初由英华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二)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主要包括“不支持任何党派,不接受一切资助,不盲从于任何势力,为全国人民说话”是资产阶级舆论界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着先进的办报理念,是对当时报业经济不独立,贿赂成风的新闻界的批判。

  [填空题]18《广州纪录报》

  参考答案:

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填空题]19北京电视台

  参考答案:

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1958年5月1日建成试播,是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填空题]20论述新闻与广告的区别。

  参考答案:

论述新闻与广告的区别。

  (10分)

  

(一)概念解释:

新闻的概念;广告的概念

  

(二)相同点:

一种传播方式;都运用媒介,范围广泛,传播迅速及时;要求真实可靠;广告具有一定新闻性,新闻也起到广告的作用。

  (三)不同点:

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不允许主观想象,且不重复播出,具有权威性;广告主要用于引导、刺激消费,可进行艺术加工,重复播出,目的在于赚取利润。

  [填空题]21《香港公报》

  参考答案:

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填空题]22"两报一刊编辑部"

  参考答案:

两报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指《红旗》杂志。

文革期间三家刊物每逢重大问题就联合起来,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社论和评论文章,它直接代表党中央,具有极高的权威。

  [填空题]23从符号学角度试述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内容和表达的所有符号编码都要客观真实,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能指与所指都要尽可能地传递明确的真实的信息。

  新闻真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新闻的各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必须准确无误;

  2)新闻中引用的所有材料,包括引语、数据、事例等都必须准确、可靠;

  3)新闻中使用的相关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以及实事求是;

  4)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概括要合乎客观事实自身的逻辑。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5)说话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并且还要防止以偏概全,出现晕轮效应

  [填空题]24《德臣报》

  参考答案:

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填空题]25红卫兵小报

  参考答案:

是文革时期随着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而出现的非正式出版物。

、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的《新北大》和清华大学的《井冈山》。

主要活跃在1966年夏至1968年秋。

随着红卫兵组织的解体和学生的上山下乡,小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填空题]26《孖剌报》

  参考答案:

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填空题]27邓拓

  参考答案:

原名邓子健,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

  《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

并开设《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这些杂文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博得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文革期间被迫害身亡。

  [填空题]28《遐迩贯珍》

  参考答案:

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填空题]29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传媒创新案例,论述传媒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传媒的社会功能说:

1948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概括了人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

  

(1)环境监控功能。

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便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些变化。

传播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帮助人类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社会才能实现正常运转。

  (3)文化传承功能。

有了高度发达的传播系统,前人的文化遗产、经验、智慧、知识才能被记录、积累、流传下来,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播对维持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拉斯韦尔概括的三种功能的基础上,传播学家赖特在1959年又补充了第四项功能,即“提供娱乐”,并称为“传播的四项基本社会功能”。

施拉姆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二)中国改革开放中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1、执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媒体技术不断革新,通过传媒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提高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很好地保证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其实现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A、新闻公开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最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被监督主体通过大众传媒发送信息的主动行为。

例如政府或企业和其他单位主体举行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对党务、国务等重大会议和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对企业进行采访等。

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党政活动的透明度,动员舆论,达到监督的目的,这是满足人民知情权的需要。

  B、新闻批评这是大众传媒的主动行为,也是新闻舆论监督中最有效的一种监督。

基本手段是揭露、批评、谴责。

它对公众舆论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C、民意调查这有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通过大众传媒发动的调查,也有传媒本身进行的调查。

这是通过一定的调查手段,了解和发表公众对某一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的态度和意见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

民意调查的范围很广,如对某项政策和法律制定前的调查,对政府行为实施和效果的测验,对企业的社会信誉度进行调查等。

可以说,民意测验本来就是一种群众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加强了监督效果,这种监督作用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公布,对社会问题产生共同的舆论导向,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得以体现。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一个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动态系统,因此它的构建是一个追求社会发展的活力、激发文明进步的动力、开掘社会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的长期过程,其动力之一就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网络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是社会的“神经”和“血管”,是现代社会通畅运转的必要条件。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资源,不仅担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更是承载其使命的关键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运用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功效。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大众传媒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传媒的报道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

  “媒介为规范人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激励,这种情绪规范的内容在现代文明中随处可见,很容易接触到。

  “当今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传媒是一股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3、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功能可分为:

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递观念和意见;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刊登广告,发展经济。

就其社会功能来讲,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A、执政建设的政治信息源大众传媒作为专业的信息传播机构,承担着信息舆情民意的搜集任务,是整个社会的信息库。

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执政党了解其执政对象情况的通道。

对于执政党而言,大众传媒传通的信息既包括关于执政对象的现实情况,也包括执政对象对治政行为的反馈。

广大群众对于治政所确定规则的态度、反应和观点,是治政方略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评价体系,是执政党衡量自己执政权利和执政地位——即民心向背的最实际、最有效的事实材料,是治政方略迈向进步的动力之源。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是执政党发布指令、传达指令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广大群众获取执政党治政方略的有效通道,能够为执政党和群众传播大量、及时的信息。

  B、寻求民间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执政党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必须广泛地吸取真正来自于执政对象的经验和智力成果,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意见,并对规则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优之状态。

大众传媒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和网络,都普遍开设了群众来信专栏、群众热线节目和群众意见栏目,这些都是执政党收集信息的最好平台。

另外大众传媒本身也具有一支强大的信息分析和舆论把握队伍,如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以及著名学者等,他们通过在大众传媒上发表不同意见,为执政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思想、意见、方案、措施、建议,包括大众传媒通过这些措施为执政党治政方略的形成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

这是执政党在治政方略的形成上寻求民间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径。

  参考解析:

该题是个论述答题,考生在答题时可适当省略,考生应关注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在讲义资料中有小专题讲解。

  [填空题]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答案:

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

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填空题]31《上海新报》

  参考答案:

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填空题]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32结合一具体报刊阐述报纸设立评论版的背景和意义。

  参考答案:

  

(一)评论的定义与种类:

  1.新闻评论: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结合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形势及工作任务,针对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对读者表明倾向,阐释观点,引导舆论的各种论说型文体。

  2.种类:

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编者按,专栏评论以及读者来信等。

  

(二)设立评论版的意义:

  1.从媒介的角度看,拥有较好的媒介舆论环境,同时也是由于媒介竞争加强,是获取特定的受众的需要;

  2.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是受众意识的增强,更愿意参政议政

  3.从政策推动的角度看,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最重要的“喉舌”,不要体现党的意志,从不同社论的发表来看,能够正确的体现党的方针政策。

同时,还要体现人民的意志,因此,设立评论版不仅能与读者加强交流,还能够彰显读者的地位。

  (三)设立评论版的意义:

  (本段需要与《人民日报》的具体情况加以结合,再详细的加以论述)

  1.引导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受众;

  2.监督作用:

政府、企业;媒介;

  3.表态作用:

表明报纸所持有的政治立场;

  4.深化作用:

形成对本质的认识;

  5.交互作用:

刊登读者来信,重视信息的反馈。

  [填空题]33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填空题]34瞿秋白

  参考答案:

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1920赴俄采访,成为我国最早报道苏维埃政权的记者。

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

  《赤都心史》等书,所写通讯对当时国内读者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影响。

  [填空题]35《京津泰晤士报》

  参考答案:

  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填空题]36"第三条道路"报刊

  参考答案:

  "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

代表刊物有《观察》、《新路》、《大公报》、《文汇报》等。

  [填空题]37用实例阐释“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理论。

  参考答案:

  

(一)理论背景:

  1)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在美国,收音机的使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许多人认为收音机的普及以及广播媒介会大大提高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

然而,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却是“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连续剧以及游戏节目。

  2)60年代后,这个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二是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三是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理论的考察。

  

(二)关于不同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进行了调查:

调查人为

  H.赫尔卓格。

其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

  (体现出听众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动机的多样性)1)竞争心理需求:

通过抢先预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竞争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

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或话题;

  3)自我评价的需求:

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价值。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调查人是贝雷尔森。

其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在60年代进行,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

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2)人际关系效用:

一是“拟态”人际关系,二是现实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用:

通过与电视节目的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

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更多试卷请访问《睦霖题库》

  (三)

  “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分析

  1.出现背景:

  1)布鲁姆勒和卡茨《大众传播的利用》一文的发表,使得“使用与满足”模式成为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2)在该文中指出,将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郭庆光语);

  3)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正式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媒介接触的相应条件。

  2.

  “使用与满足”模式图(略,但考试时不可缺)

  3.该图的含义是:

  (以国庆60周年阅兵为例的分析)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因此,为了能够观看60周年阅兵仪式,许多人就不得不接触媒介,并获得相关的信息。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媒介接触条件,作为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校园网络的媒介渠道来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3)根据媒介印象和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通过接触媒介,观看了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产生了对媒介和这次阅兵活动的主体性评价。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受众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对特定的媒介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四)对“使用与满足”的评价

  1.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