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常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87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1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政治经济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常识.docx

《政治经济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常识.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常识.docx

政治经济常识

1.知识要点

1.概念的区别: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并与该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社会存在:

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

社会意识:

指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其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不同的形式。

其余的社会意识则是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

社会经济结构: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政治结构:

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观念结构:

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

彼此的联系:

经济制度是指占一定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性质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综合构成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经济制度下,以法律规范形式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和组织,管理经济的方法,原则和在制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前者反映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后者反映的是资源配置方式。

2.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的是价值。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公有制企业生产的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矛盾是商品二因数和劳动二重性的根源,也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简单劳动:

以体力支出为主要内容。

复杂劳动:

包含较多的技能和知识。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生产商品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决定的价值量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

3.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之所以有这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范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二重性,从一方面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从另一方面看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方面雇用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在新产品上凝结形成新的价值。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商品的二因素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都源于劳动二重性。

所以对劳动二重性理论有这样的评价: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等马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可以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有这样一句话适出成单选或多选的一个选项:

理解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描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最终解决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

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他的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相对价值是该商品的价值的相对表现,即通过另外的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大小与本身的价值量和另外商品的价值量有关。

4..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具体都是些什么需要用举例来说明。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可以是:

一头羊=三把石斧,扩大的价值形式是:

5.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题眼之一是:

执行相应职能时必须是现实货币的有“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且足价的货币的是“贮藏手段”;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的是“价值尺度”。

纸币与信用货币与上面的知识点联系密切:

纸币与信用货币只有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信用货币则产生于支付手段的职能。

6.区别几个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

自然经济:

是一种经济形态(既非经济制度、又非经济体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是一种经济形态,以市场交换为目的。

市场经济:

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市场机制:

是以价格、竞争、供求之间互动关系实现调节经济运行的系统。

7.几个规律的总结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商品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剩余价值规律:

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采用的手段是增加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占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货币与资本及流通规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只有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流通: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

货币—商品—货币,后一个货币是前一个货币加增值额。

流通过程是价值增值和资本产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劳动能创造价值,本身却没有价值。

有价值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价值增值的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增值生产过程。

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判断是否为生产劳动标准:

看它是否属于生产物质产品的总体劳动的一部分。

9.利息率、利润率及信用

利息率:

简称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年)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利润率:

剩余价值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收款方式提供的信用,主要采取赊销商品的形式实现。

银行信用:

银行或贷款资本所有者以贷款形式提供职能资本经营者的信用。

.10.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劳动日得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

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11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构成:

资本各部分的比例。

通常指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是原有价值的转移和保存。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被劳动从新创造,也会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量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且又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2.资本积累、资本集聚、资本集中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即资本积累的源泉来自剩余价值。

资本集聚:

个别资本依靠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总量

资本集中:

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正比。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多少。

13.资本原始积累、产业资本循环、资本的流通时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资本家用暴力获得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的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资本增值的运动过程。

资本的流通时间:

是指资本循环一次所需全部时间,包括1.资本的生产时间2.资本的流通时间。

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一次的时间成反比。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或资本增加量,还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从实物看,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从价值看,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

14利润率、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相互之间的正反比关系

利润率、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三者是成正比的,而此三者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剩余价值率是:

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3.剩余产品与必要产品的比率。

提高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

1.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使用更多的工人,2.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每个工人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15.转化形式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6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a.外延扩大再生产:

类似于邓论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和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b.内涵扩大再生产:

类似于邓论中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是指社会总资本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的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在规模不断扩大的状态下更新和重复。

17股票与土地价格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预期股息收入/银行利息率;

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地租/利息率。

股票是有效的集资工具。

按股东享有的权利和承担风险的大小,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

优先股对公司的资产和利润享有优先权。

没有表决权,固定不变的股息,承担的风险小。

股票价格:

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

18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实质

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

小于社会生产价格

农产品价格大于社会生产价值的超额利润

原因

经营垄断

土地所有权

条件

土地优劣程度不同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小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来源

农业工人剩余价值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表现1.以高度集中管理、无偿分配使用为特征的土地国有制。

2.以集中劳动、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地租:

是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土地资本:

投入土地、固定在土地上与土地合并的资本。

租金:

是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金额,包括地租,土地资本折旧费和利息,或可能有一部分利润和工资的扣除。

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20.按劳分配的特点及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是分配主体;2.职工个人收入与其劳动贡献及效率挂钩,这决定了不同公有制企业之间等量劳动不一定取得等量报酬;3.按劳分配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实现程度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4.按劳分配不是全社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唯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共存。

效率与公平在收入分配调节中,要坚持初次分配中效率,再分配重公平,在不影响创造社会财富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21.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增长:

主要指产出的增加,即在一定的时期社会的产品、产值和劳务的增长。

他通常用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它们的人均值在某个时期的增长率来表示。

市场机制:

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各自利益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市场经济:

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和调节人们关系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

市场机制中信号的传递是迅速的、灵敏的。

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调控市场的主体—政府。

市场机制的弱点:

1市场调节目标偏差2市场调节程度有限3.市场调节速度缓慢。

市场调节成本昂贵。

市场组织体系:

市场流通组织、市场管理组织和市场调节组织。

市场调节的核心是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经济危机中最基本的现象是生产过剩。

20.垄断及资源配置

垄断通过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

是垄断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动机和目的。

广义的它包括超额利润和平均利润,狭义的仅指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以及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点:

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时。

私人产品: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市场失灵:

市场具有1.不完全性,原因垄断的存在2.不完善性,原因价格信号的呆滞3.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

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

1.产权不完全2.转让不完全3.信息不完全4.竞争不完全5.调节不完全。

2.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

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

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

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

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

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

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类:

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

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

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

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

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商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

在私有制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当做神一样来进行崇拜。

  使用价值:

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商品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简单商品经济:

又称为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即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品经济:

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

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生产不再借助交换来进行。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货币流通速度: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如:

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价值实体:

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

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市场机制:

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由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

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资本积聚:

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

  相对过剩人口:

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超额剩余价值:

也称“额外剩余价值”。

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当企业普遍都采用先进技术时,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

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帝国主义:

也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纯粹流通费用:

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

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生产性流通费用:

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跨国公司:

又称“多国公司”。

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

  股份合作制:

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所有者;资金用股份制形式筹集,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厂长、经理由民主选举产生。

  一般等价物: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货币的单位及其等份。

  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

  通货紧缩:

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

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

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买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

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物化劳动:

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在其中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物化劳动。

  活劳动:

指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剩余价值率:

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