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889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五).docx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试题

  (五)

  一、简答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5.0分,共75.0分。

)第1题临床上如何对耳病进行辨证?

  【正确答案】:

耳病的辨证主要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耳的局部检查情况,运用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出病因、病位、病性等。

  第2题如何鉴别耳鸣的虚与实?

  【正确答案】:

实证耳鸣,一般是声音大,低音调,白昼鸣,暴鸣,鸣声如潮声、风声,多为新病,多属肝胆之火上逆,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

虚证耳鸣,一般是声音细,高音调,夜间鸣甚,渐鸣,鸣声如蝉声,虫声,多为久病,多属心脾肝肾不足,耳窍失养。

  第3题如何鉴别耳胀与耳闭?

  【正确答案】:

耳胀与耳闭都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但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鼓膜淡红、内陷或外凸有液平面,为耳胀;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鼓膜不红,内陷明显或有粘连为耳闭。

  第4题耳眩晕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耳眩晕是因耳窍有病、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其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有身体向一侧倾倒感觉,站立不稳,并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5题为什么称鼻中隔前下方为“易出血区”?

  【正确答案】:

由于鼻中隔前下方的黏膜内动、静脉血管汇聚成丛,容易因外伤、挖鼻、干燥等原因而引起出血,故临床上称该部位为“易出血区”。

  第6题为什么说鼻为“清窍”?

  【正确答案】:

由于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属阳窍,且出入鼻窍的均为清阳之气,所发说鼻为“清窍”。

  第7题鼻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鼻病的常见病因:

外因多由风、寒、热、湿邪侵犯,内因多由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此外,外力损伤、七情内伤等亦常导致鼻病。

  第8题如何鉴别伤风鼻塞与鼻鼽?

  【正确答案】:

伤风鼻塞与鼻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鉴别:

①病史:

伤风鼻塞多有受凉、疲劳等诱因,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1周),而鼻鼽多有反复发作史,病程较长(可为数月至数年等)。

②症状:

伤风鼻塞多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外感症状,而鼻鼽多伴有肺脾气虚等症状。

③检查:

伤风鼻塞见鼻黏膜红肿,鼻鼽多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第9题鼻渊与鼻鼽均可出现大量流涕,临床上如何鉴别?

  【正确答案】:

鼻渊与鼻鼽均可出现大量流涕,但二者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鼻渊的鼻涕为浊涕,多为黄稠或白黏涕,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腔检查可见中鼻道或嗅裂有脓性分泌物;鼻鼽的鼻涕为清水样涕,常伴有连续打喷嚏、鼻痒、鼻塞等,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第10题鼻衄如何与咯血、咯血、呕血相鉴别?

  【正确答案】:

鼻衄为来自鼻腔的出血,须注意与来自咽喉、肺、胃部的出血(即咯血、咯血、呕血)经鼻腔流出的情况相鉴别:

咯血一般来自咽喉、气管、支气

  管或肺部,大多从口中吐出,进行相应部位的检查可有阳性体征;咯血一般来自支气管或肺部,多伴随咳嗽而吐出;呕血则来自上消化道,多随呕吐物而出。

咯血、咯血、呕血量较多时,也可能呛入鼻腔而流出,但鼻腔并无出血灶,借此可与鼻衄鉴别。

  第11题为什么说咽喉疾病多归咎于肺胃?

  【正确答案】:

咽喉为肺胃呼吸、消化的通道,肺胃的经脉直接循行于咽喉,构成了咽喉与肺胃的生理病理联系,故咽喉病可直接反映肺胃的功能状态。

  第12题风热乳蛾与风热喉痹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

  【正确答案】:

风热乳蛾与风热喉痹均以急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为主,可伴畏寒发热,检查均可见咽部肌膜红赤肿胀,喉底滤泡红肿,但风热乳蛾咽痛及发热较重,且突出表现为喉核红肿或肿大有脓点,而风热喉痹以咽部肌膜红赤、喉底滤泡红肿为主,喉核多无变化。

风热乳蛾者,每兼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者,却不一定兼有风热乳蛾。

  第13题简述喉源性呼吸困难的分度。

  【正确答案】:

喉源性呼吸困难一般分四度:

一度:

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后出现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轻微三凹征;二度:

安静时即有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活动后加重,但生命体征稳定;三度:

呼吸困难明显,三凹征显著;伴烦躁,自汗,紫绀;四度:

呼吸极度困难,紫绀,肢凉,出冷汗,神昏,脉微。

  第14题如何鉴别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正确答案】:

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均可出现咽部异物梗阻感不适,但梅核气一般无咽干、咽痛,临床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且咽部及全身检查无异常体征;而虚火喉痹常出现咽干、咽痛或灼热感,临床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关系不明显,且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状若帘珠,或黏膜干燥、萎缩。

  第15题口疮的临床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口疮的临床特点是:

口腔内的唇、舌、颊及上腭等处发生的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疡点,局部疼痛或刺激痛,易反复发作。

  二、论述题(本大题5小题.每题10.0分,共50.0分。

)第1题试述耳眩晕的病因病理。

  【正确答案】:

耳眩晕的病因病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髓海不足:

若先天禀弱或过度耗伤于肾,精髓不足,髓海空虚,耳窍失于濡养,故脑转耳鸣。

且每因阴精亏损,阴不维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扰及清窍,出现阴虚阳亢眩晕的病理变化。

②上气不足:

若思虑过度,心脾受伤,气血亏少,兼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职,清气不能上奉头部,即上部气血不足,遂生眩晕耳鸣之证。

③寒水上泛:

若肾阳虚衰,气弱不能温化水液,寒水停聚,上泛清窍,也可发生眩晕。

④肝阳上扰:

若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或因暴怒伤肝,怒则气上,升发太过,上扰清窍,则有眩晕之证。

⑤痰浊中阻:

饮食、劳倦、多虑,俱能伤脾,脾土一伤,则不能运化水湿,致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于是水湿停留,聚湿生痰,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受之蒙蔽,故生眩晕。

  第2题试述肾与鼻的关系。

  【正确答案】:

肾与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生理关系:

鼻为肺之外窍,而肺金与肾水具有相生关系,肺阴与肾阴相互滋养,对于维持鼻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吸功能的完成有赖于肺肾的相互协调,故鼻的生理功能与肾

  具有密切关系。

②病理关系: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可致肺卫失固,腠理疏松,鼻窍易感外邪而生鼽嚏,如《素问·宣明五气》:

  “五气为病……肾为欠为嚏”;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易致寒湿停聚鼻窍而为鼻鼽、鼻渊等病;肾阴亏虚可致肺阴不足,鼻失濡养,甚则阴虚火旺,灼于鼻窍引起鼻槁、鼻衄等病证,因此,肾的功能变化与鼻的病变密切相关。

  第3题试述实证鼻渊的辨证施治。

  【正确答案】:

实证鼻渊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辨证施治:

①肺经风热:

症见鼻涕色黄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可伴发热恶寒,咳嗽,口渴,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或嗅裂有分泌物流出,眉间或颧部可有叩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芳香通窍,可选用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

  ②胆腑郁热:

症见鼻涕黄稠如脓,量多,有臭味,嗅觉减退,鼻塞,头痛剧烈,可伴有发热、口苦、咽干、耳鸣耳聋、急躁易怒等症状,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或嗅裂有分泌物流出,眉间或颧部可有叩压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泄肝胆,利湿通窍,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胃湿热:

症见鼻涕黄浊量多,鼻塞重,嗅觉减退,头重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小便黄,可有发热,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或嗅裂有分泌物流出,眉间或颧部可有叩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化浊通窍,可选用黄芩滑石汤加减。

对实证鼻渊,除内服中药外,尚可酌情采用滴鼻、蒸气吸人、理疗等外治方法。

  第4题试述咽与胃的关系。

  【正确答案】:

咽与胃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所属关系:

咽上接口腔,下联食管,直贯胃腑,为胃系之所属,《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说:

  “咽接三脘以通胃”,《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亦云:

  “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

②生理关系:

在生理上咽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完成胃系司饮食、腐水谷的生理功能,胃气健旺,则咽的功能正常而得以吞咽食物。

  ③病理关系:

咽与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燥热上蒸咽喉,从而导致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说:

  “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而咽部吞咽受阻,又可导致胃气虚空。

  第5题试述口疮的病因病理。

  【正确答案】:

口疮的病因病理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心脾积热,过食辛辣厚味或嗜饮醇酒,以致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循经上攻于口而发,或因口腔不洁,邪毒乘机侵袭,肌膜腐烂而成本病。

②阴虚火旺,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亏耗真阴,伤及心肾,阴液不足,虚火上炎口腔而发为本病。

③脾肾阳虚,素体阳虚,或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或贪凉喜冷,或伤寒误治,更损脾肾之阳,阳气虚衰,虚阳上越,而使口舌生疮。

  三、案例题(本大题10小题.每题10.0分,共100.0分。

)第1题患者,女,43岁。

主诉两耳闭气、耳鸣、耳聋7年,加重半年。

患者7年来,经常因感冒而发耳胀,平素双耳闭气,堵塞,耳鸣,听力减退;近半年耳症加重,头昏头重,神疲乏力,鼻略塞,口不渴,食欲差,大便溏。

检查:

精神疲惫状,面色萎黄,营养状况稍差,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双耳鼓膜内陷明显,有灰白色沉积斑块,音叉检查:

林纳试验:

双耳(—),施瓦巴赫试验:

双耳(+);双鼻下甲轻度肥大,各鼻道未见分泌物潴留;咽、喉黏膜淡红。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及外治法。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双耳闭。

  西医诊断: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双)。

  证型:

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证候分析:

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耳窍,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胀闷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脾气亏虚,不能上荣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并见灰白色沉积斑块;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声音传导受到障碍,听力减退,日渐加重;头昏头重、神疲乏力、鼻略塞、口不渴、食欲差、大便烂、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均为脾气亏虚,不能上荣,邪毒滞留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配以通窍。

方药:

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加味:

黄芪、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香附、川芎、石菖蒲。

外治法:

针刺听宫、翳风、足三里等穴,或采用咽鼓管导管吹张法及自行咽鼓管吹张法,亦可行耳膜按摩。

  第2题患者,女,51岁,农民。

主诉经常眩晕伴右耳鸣、耳聋10年,前日又发眩晕。

患者10年来经常发作眩晕,右耳鸣及听力下降,经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

前日晨起又突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出冷汗,半小时后眩晕止,但过2小时后又突然发作,呈阵发性发作,至今已发作7次,伴耳鸣耳聋,神疲懒言,倦怠思睡,心悸不宁,食欲不佳,大便稀溏。

检查:

精神疲惫状,面色苍白,营养状态较差,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双耳鼓膜轻度内陷,可见水平性自发性眼震,音叉检查:

林纳试验:

右耳(+),韦伯试验:

左←,施瓦巴赫试验:

右耳(—);鼻、咽、喉正常。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及外治法。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耳眩晕。

  西医诊断:

梅尼埃病。

  证型:

上气不足。

  证候分析:

气血亏少,不能上荣头部,故眩晕而面色苍白,唇舌淡白无华;气少则懒言;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气生神,气少则神疲;脾虚运化不力,故食少;脾虚内湿自生,故倦怠思睡;气弱血虚故脉细而弱。

  治法:

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味:

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当归、远志、木香、甘草、何首乌、白芍。

  外治法:

针刺听宫、耳门、足三里等穴,耳针内耳、脾、肾、神门等穴。

  第3题患者,女,35岁。

主诉经常打喷嚏、流清涕、鼻塞3年。

患者近3年来经常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每遇风冷即发作,平素怕风,自汗,易感冒,气怯声低,二便正常。

检查:

双侧鼻黏膜色淡,下鼻甲肿胀,舌淡红,苔白,脉虚弱。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治法、护理及预防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鼻鼽。

  西医诊断:

过敏性鼻炎。

  证型:

肺气虚弱。

  证候分析:

患者平素怕风,自汗,易感冒,气怯声低,提示肺气不足,肺卫不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内犯于肺,邪正相争,故频繁打喷嚏;肺之宣降失常,水液通调失职,内外邪浊壅滞于鼻窍,故流清涕、鼻塞;病属虚寒,故每遇风冷即发作;舌淡红、苔白、脉虚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

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方药:

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党参、诃子。

  外治法:

可用碧云散吹鼻或麻黄素类滴鼻剂滴鼻。

  护理及预防要点:

寻找诱因,尽量去除或避免;减少粉尘、花粉等刺激;避免过食生冷或腥荤发物;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第4题患者,男,16岁。

主诉经常鼻塞、流涕3年,加重3个月。

患者3年来经常鼻塞、流涕,时轻时重,间断服用感冒通、感冒灵、鼻炎片等药无效。

近3个月症状加重,涕多而白粘,偶尔色黄,常感鼻塞,用力擤出鼻涕后鼻塞可暂时减轻,头昏头胀,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嗅觉迟钝,口不渴。

上体育课时活动

  后常感体力不支,易出汗。

平素食欲不佳,吃油腻的食物后易出现腹胀,大便稀溏。

检查:

精神疲惫状,面色不华,营养状况稍差,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细弱,双下鼻甲肿胀,色淡红,双中鼻甲亦肿大,呈息肉样变,双中鼻道可见白色分泌物潴留,未见新生物。

鼻咽光滑,咽隐窝两侧对称,未见新生物。

口咽黏膜淡红,喉咽未见异常,双外耳道及鼓膜正常。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护理及预防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鼻渊。

  西医诊断:

慢性鼻窦炎。

  证型:

脾气虚弱。

  证候分析:

脾气虚弱,升降失常,水湿不运,停聚为涕,壅塞鼻窍,故时常鼻塞流涕,嗅觉迟钝;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及四肢百骸,则头昏头胀、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体力不支、面色不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细弱均为脾虚湿聚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方药:

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桔梗、炙甘草、砂仁、藿香、陈皮、辛夷、白芷、薏苡仁。

  外治法:

可用滴鼻灵或麻黄素类滴鼻剂滴鼻,亦可用内服中药再煎水作蒸气吸人,并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及鼻窦负压置换疗法等。

  护理用预防要点:

保持鼻道通畅以利引流;注意正确的擤鼻涕方法,鼻塞甚者可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后才擤鼻;避免过食生冷或辛辣之物,戒烟酒;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邻近器官疾病。

  第5题患者,男,50岁。

主诉右鼻反复出血1天。

患者素有高血压史,性情较急躁,昨天因与同事发生口角后,觉鼻内发热,随即右鼻出血,量较多,在当地医务室止血后,又反复出血3次。

目前除鼻出血外,尚感头昏头痛,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黄。

检查:

急性病容,右鼻有填塞物,血染,取出填塞物后出血较多,如洪水涌出,色深红,仔细检查可见出血来自鼻底后方,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护理及预防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鼻衄(右)。

  西医诊断:

鼻出血(右)。

  证型:

肝火上逆。

  证候分析:

患者因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炎于鼻,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鼻衄量多,色深红;肝气郁结,故胸胁胀满;肝火上炎,故口苦咽干、头昏头痛;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脉弦主肝病。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黄、丹皮、赤芍、生地、木通、侧柏叶、藕节、白茅根、牛膝、甘草。

  外治法:

立即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右侧鼻腔,24~48小时后取出,若仍不能止血,可行右侧前后鼻孔填塞,亦可用气囊或水囊进行填塞,同时可冷敷前额或颈部,亦可将双脚浸入热水中以引热下行,减少出血。

  护理用预防要点: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燥热之物,暂不宜喝酒.宜进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体位宜取半卧位,尽量减少活动,同时应安定病人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

  第6题患者,女,48岁。

主诉声嘶反复发作10年。

患者10年来声嘶反复发作,每因劳累、多讲话后症状加重,喉部轻度疼痛,干掀,干咳痰少,常因喉部不适有“清嗓”习惯,当“吭喀”动作后喉间自觉舒适,平素患者自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检查:

咽部淡红,间接喉镜检查见患者声带轻度红肿,边缘增厚,未见息肉或菜花样新生物,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预防及护理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慢喉瘖。

  西医诊断:

慢性喉炎。

  证型:

肺肾阴虚。

  证候分析:

肺肾阴虚,喉失濡养,虚火上炎,而致声户开合不利,故见声音嘶哑,劳累及讲话多则气阴耗伤,故声嘶加重;喉部轻度疼痛、干焮、干咳痰少,乃虚火客于咽喉之故;虚火灼津液而成痰,附于喉间,通过“吭喀”动作后,将其消除,故喉间自觉舒适,虚火久郁于喉间,加之发声太过,损及声门脉络,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故见声带轻度红肿、边缘增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属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象。

  治法:

滋养肺肾,降火利喉。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味:

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贝母、当归、白芍、甘草、玄参、桔梗、蝉蜕、木蝴蝶。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或润喉丸。

  护理及预防要点:

注意声休,适当减少讲话,避免大声喊叫,生活应有规律,禁食辛辣,忌烟酒刺激。

  第7题患者,女,45岁。

主诉咽喉部梗阻感3个月。

患者近3个月来自觉咽喉部梗阻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无咽喉部疼痛,其症状随情志波动而变化。

患者常感胸肋胀满,纳呆,困倦,诉消瘦,便溏,月经不调。

检查:

神清,精神略差,口咽部检查正常,间接喉镜检查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预防及护理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梅核气。

  西医诊断:

咽喉部神经官能症(癔球)。

  证型:

气郁痰凝。

  证候分析:

肝经经脉上行于咽喉,情志抑郁则伤肝,以致肝郁气滞,经络之气不舒,随经上逆,结于咽喉,故有如梅核之气而无其形;肝病及脾,以致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循经互结于咽喉,故咽喉中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

但不碍饮食;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其症状每随情志波动而变化,时轻时重;因其为无形之气,故检查时并无异常;肝经之脉,循经胁肋,肝气郁滞,故见胁肋胀满;肝木乘脾,脾虚失于健运,故见纳呆、困倦、便溏;肝藏血,肝郁气滞,则血脉瘀阻,故见妇女月事不调;脉弦也是肝郁气滞之表现。

  治法:

疏肝解郁,散结除痰。

  方药:

半夏厚朴汤:

法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

  处治法:

冰硼散、冰麝散含服。

  护理及预防要点:

细心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第8题患者,男,5岁。

主诉咽喉疼痛3天。

3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伴吞咽困难,痛连耳窍,颌下淋巴结肿痛,发烧,面赤,口渴,便结,尿黄。

检查:

喉底及喉关肌膜红赤,双喉核红肿,表面有脓点。

体温39℃,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预防及护理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风热乳蛾。

  西医诊断: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证型:

肺胃热盛。

  证候分析:

肺胃热盛,火毒蒸腾,灼伤喉核,故咽痛、吞咽困难、喉核红肿有脓点;热灼津液成痰,痰火郁结,故颌下淋巴结肿痛;里热炽盛,故发热、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亦为热盛之象。

  治法:

泻火解毒,消肿利咽。

  方药:

清咽利隔汤加减:

黄芩、连翘、栀子、牛蒡子、薄荷、大黄、黄连、射干、甘草、荆芥、防风。

  外治法:

含漱、吹药、含服、超声雾化及外敷等。

护理及预防要点:

忌食辛辣燥热及刺激性的食物,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感。

  第9题患者,男,55岁。

主诉牙齿松动,咬物无力1年。

患者1年来出现牙齿松动,咀嚼无力,逐渐加重,经常伴有牙龈微痛、渗血、溢脓,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等症状。

检查:

全口牙龈微红肿,部分牙周袋形成,龈下牙结石++,牙根暴露,牙齿松动(Ⅲ°~I°),X线片显示,牙槽骨有吸收。

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要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预防及护理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牙宣。

  西医诊断:

牙周炎。

  型:

肾阴亏损。

  证候分析:

肾阴虚则精髓少,骨失濡养,齿为之疏豁不固而松动,咀嚼无力;肾阴虚,虚火上炎,故牙龈微红肿疼痛,久则龈萎根露;因口腔不洁,秽毒结聚于牙齿及牙龈之间,当机体正气虚时隐毒扩展,而反复发生牙龈肿痛,出血渗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阴虚生内热,故见手足心热;肾阴虚精气不能上奉,故头晕耳鸣;舌红、舌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

滋阴补肾,益精固髓。

  方药:

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龟板、菟丝子、黄柏。

  外治法:

常用淡盐水漱口,或用旱莲草60~120克煎水含咽,清除牙结石,处理牙周袋,可采用龈切除术、内壁刮除术、翻瓣术等。

对有保留价值的松动牙可用牙周夹板固定,松动严重无法保留者应及早拔除。

  护理及预防要点:

忌食辛辣煎炒及粗硬之品,食物要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定期检查口腔,导引法,早晚揩齿叩齿,以防本病的发生。

  第10题黄某,男,47岁。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年,加重2年。

患者10年来反复发作口腔溃疡,近两年来连续不断发作,病程长,愈合慢,溃疡愈合一般要两周以上,曾用过多种抗生素及维生素,平素体弱,畏寒肢冷,下腹冷痛,纳呆,大便溏泄。

检查:

面色苍白,下唇内侧有一0.3cm×0.5cm大小的溃疡,左侧舌腭弓处有一0.6cm×0.8cm溃疡,呈灰白色,周围微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细。

求写出:

中西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外治法、预防及护理要点。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

口疮。

  西医诊断:

复发性口疮。

  证型:

脾肾阳虚。

  证候分析:

患者因久病耗伤脾肾之阳气,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虚阳上越,灼伤口舌肌膜,而致口舌生疮;阳气既虚,温化失调,寒湿困聚口腔,无力抗邪于外,故病程较长,口腔溃疡较大,难以愈合;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形体,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阴寒内盛,故少腹冷痛;不能温化水谷,故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舌苔白滑、脉沉弱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干姜、党参、甘草、白术、炒扁豆、炒山药。

  外治法:

赴筵散或柳花散搽患处,或每次用肉桂一小片,置口内含嚼。

  护理及预防要点:

少食寒凉食品,注意适当休息,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卫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