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19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 课外古文复习教案.docx

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课外古文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 一作:

阳)

注释

1.答:

回复。

谢中书:

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

山河。

之:

的。

3.共谈:

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

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

青葱的树林。

翠竹:

翠绿的竹子。

6.四时:

四季。

俱:

都。

7.歇:

消。

8.乱:

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

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

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

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

又。

与(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

指山水之奇异。

 

河中石兽

作者:

纪昀(jǐ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n

iè),石又再转(zhuan)。

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词句注释

1、沧州:

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

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

河边。

(河:

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

寺庙的大门。

5、圮:

倒塌。

6、并:

一起。

7、沉焉:

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

过了,经过。

9、十余岁:

十多年。

岁:

年。

10、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

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

终于,到底。

13、曳:

拖着,牵引。

14、铁钯: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

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

怎么能。

19、为:

被。

20、暴涨:

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

埋没。

22、颠:

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

认为。

24、河兵:

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

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

因为。

26、啮:

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

坑洞。

28、不已:

不停止。

已:

停止。

29、倒掷:

倾倒。

30、如是:

像这样。

31、遂:

于是。

32、溯(sù)流:

逆流。

33、固:

固然。

34、如:

依照,按照。

35、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36、但:

只,仅仅。

37、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

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

罢了。

40、其一:

表面现象。

41、其二:

根本道理。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

”拉16余同饮。

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

“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

”[1] 

词句注释

1、崇祯五年:

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

都。

3、绝:

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

是,代词,这。

更定:

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

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

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

细毛皮衣。

毳:

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

“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

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

只有。

11、长堤一痕: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

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

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

罢了。

14、毡:

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

意思是:

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

邀请。

17、强(qiǎng)饮:

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

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

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在此地客居。

20、及

等到。

21、舟子:

船夫。

22、喃喃:

低声嘟哝。

23、莫:

不要。

24、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

还。

26、痴似:

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  [3] 

卖炭翁⑴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

卖炭得钱何所营⑸?

身上衣

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

翩翩两骑来是谁⑾?

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

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词句注释

⑴卖炭翁:

此篇是组诗《新乐

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

“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

砍伐。

薪:

柴。

南山:

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

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

得到。

何所营:

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

使人怜悯。

⑺愿:

希望。

⑻晓:

天亮。

辗(niǎn):

同“碾”,压。

辙:

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

困倦,疲乏。

⑽市:

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

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

拿。

称:

说。

敕(chì):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

调转。

叱:

喝斥。

牵向北:

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

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

赶着走。

将:

语助词。

惜不得:

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

唐代商

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

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

通“值”,指价格。

[3]  [4]  [5] 

白话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登幽州台歌⑴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者⑶。

念天

地之悠悠⑷,独怆然而涕下⑸。

[1]

词句注释

⑴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渔家傲⑴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⑵。

仿佛梦魂归帝所⑶。

闻天语⑷,殷勤问我归何处⑸。

我报路长嗟日暮⑹,学诗谩有惊人句⑺。

九万里风鹏正举⑻。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⑼!

词句注释

⑴渔家傲:

词牌名。

⑵星河:

银河。

转:

《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

天帝的话语。

⑸殷勤:

关心地。

⑹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⑺学诗谩有惊人句:

隐括杜甫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2]  谩有:

空有。

⑻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

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

吹得。

三山:

《史记·封禅书》记载:

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白话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

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⑶?

满眼风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

悠悠⑹。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

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南乡子:

词牌名。

⑵京口:

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

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

眺望。

神州:

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

即北固亭。

⑸兴亡:

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

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

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móu):

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

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

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

停止。

⑼敌手:

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

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满江红1·小住京华2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风味徒思浙5。

苦将侬6、强派作娥眉7,殊未屑8!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9。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10。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11当磨折。

莽12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13!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满江红:

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

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

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

苦苦地让我。

 

蛾眉:

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

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

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

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

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

广大。

 

青衫湿:

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2] 

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 

白话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

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 

伯牙善鼓琴

 编辑

选自《列子》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

“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

”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

“好啊!

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

“好啊,好啊!

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字译

1、善:

擅长,善于。

2、志:

志趣,心意。

3、善哉,善:

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

高耸的样子

5、若:

好像

6、洋洋:

盛大的样子

7、所念:

心中想到的

8、必:

一定

9、得:

领会,听得出

10、之:

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

11、阴:

山的北面

12、卒(cù):

通“猝”,突然。

13、援:

拿,拿过来

14、鼓:

15、操:

琴曲名。

16、舍琴:

丢开琴。

思是停止弹琴。

17、逃:

隐藏。

18、逃声:

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

虽有嘉肴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解编辑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

即使。

3.嘉肴(yáo):

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

甘美。

5.至道: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

所以。

7.困:

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

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

自我勉励。

强:

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

《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14.弗:

通假字

兑(通“说(yuè)”,指的是

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译文编辑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

 》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十五从军征

(1781人评分) 8.1

朝代:

两汉

作者:

佚名

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