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977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而“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可以看出斜封官已经干扰了三省六部的程序。

当然除了从材料分析出答案以外,若能扎实地掌握相关史实否定掉其它干扰项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答案】C

【解析】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故B项错误;

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故D项错误。

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5.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

“当雅典人建立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新的政治体制时,他们的政府就是一种纯粹民主制的政府。

”确立“新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A.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B.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C.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答案】A

【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按照地域划分行政选区,改变了过去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选区划分,此次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项正确;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梭伦改革内容,故B项错误;

C和D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的内容。

6.《十二铜表法》规定: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

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

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解析】罗马法对于“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的行为从行为人的婚姻以及是否过失等予以严格规定,体现出法律的条文清晰和实用性强大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于传统的尊重,故B项错误;

材料中对行为人的处罚没有体现出保护贵族的特点,故C项错误;

契约关系不是材料体现出主旨,故D项错误。

7.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写道: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制度无质变B.光荣革命确立少数贵族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议会D.工业革命是当时政体完善的根源

【解析】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开始要求在下议院的席位增加,为此进行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材料“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说明工业革命是英国政体完善的根源,故D项正确;

光荣革命后英国由专制走向民主,故A项错误;

光荣革命后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的政体,故B项错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的下议院的席位增加,并不是控制了议会,故C项错误。

8.潘恩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

“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

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宪法

A.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D.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解析】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权力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说明“政府是宪法的产物”,这部宪法是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D项正确;

A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有学者评价近代某国代议制,认为它阻碍了各邦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国家上层建筑中,依然有大量的封建“垃圾”,“议会民主”只起到专制的遮羞布作用。

该代议制

A.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B.成为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C.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D.立法权受到行政权的控制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宪法中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法律制定的否决权,此种代议制只是用议会粉饰门面的制度,保留着封建专制特点,被称为是二元制代议制,故D项正确;

A是英国君主立宪制;

1871年德意志宪法是德国统一之后颁布,故B项错误;

C是1787年美国宪法保留的特点。

点睛:

英德君主立宪制

英国首相是选举的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和首相对议会负责;

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拥有实权,限制王权;

德意志议会只有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对政府、皇帝没有监督权。

10.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

“兴各省新闻官。

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

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

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

”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确保民众参政议政的自由

C.强调对官员加强舆论监督D.引进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解析】材料“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难逃人心公议矣”,说明通过新闻报刊来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以防止官员的腐败,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是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不是民众参政自由,故B项错误;

分权制衡属于官员权力制约,不符合材料舆论监督方法,故D项错误。

11.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该条约

A.宣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海上和陆地上都进行的战争,“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说明是甲午中日战争,此次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

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

C是《北京条约》的影响;

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12.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

(另)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事件使近代中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取得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C.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

【解析】材料中“‘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说的是由于国民大革命促使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说的是共产党经过国民大革命迅速成长,国民大革命促使中国革命中心发生了转移,故D项正确;

A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B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C是五四运动的意义。

关于国民大革命的几点认识

(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

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13.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当时

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解析】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A项正确;

B是三大战役的意义;

C是渡江战役的意义;

D是辽沈战役的意义。

14.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B.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说明正是这一点的历史意义,故C项正确;

A是巴黎公社;

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不是材料体现出内涵,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对于帝国主义统治打击,故D项错误。

15.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有助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

C.基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

【解析】材料“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的信息说明允许台湾实行和大陆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和“一国两制”中的内涵相同,说明该理念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故B项正确;

中美关系此时已经正常化,故A项错误;

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时1987年之后,故C项错误;

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时1992年“九二共识”的提出,故D项错误。

16.“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A.“这个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这个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

D.“新胜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解析】“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说明是建国初期颁布的1954年的宪法,颁布该部宪法的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故A项正确;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1982年宪法,故B项错误;

“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说的是政治协商会议,故C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D项错误。

17.有学者称,这一政策的出台,使中美和解的机会失去了,随之而起的中美20多年的隔绝和对抗,这给中美关系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新中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时遇到极大的困难。

这一政策

A.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C.有助于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D.成为了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材料说明是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导向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促使“随之而起的中美20多年的隔绝和对抗”,“一边倒”有助于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以便巩固新生政权,故C项正确;

A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意义;

B是“另起炉灶”的意义;

D是和平共处五箱原则的意义。

18.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A.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

B.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

D.欧洲经济恢复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漫画说明欧洲在美国纳税人帮助下争取能自立了,这里的欧洲自立显然是得益于美国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故D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商品输出欧洲,不会直接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

漫画并没有反映出马歇尔计划实质,故B项错误;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是控制欧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故C项错误。

19.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

196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

这些表明

A.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B.法国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

C.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D.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

【解析】20世纪60年代,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显然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政策不符,说明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故A项正确;

法国是逐渐摆脱美国控制,不是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故B项错误;

欧共体成立是1967年,故C项错误;

法国的目的不是对抗美国,是走独立自主外交道路,故D项错误。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0.《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A.“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加强

B.“新的多元化社会”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

D.“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里

【解析】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美苏”说明此时的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故A项错误;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B项错误;

材料中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显然是与西欧、日本以及中国等经济多极化出现有关,故C项正确;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还表现为经济领域,故D项错误。

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

卫瓘传》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

(1)制度:

察举制。

作用:

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

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变化:

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2)特征:

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

严谨公平,择优录取;

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

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

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影响:

进步性:

扩大官吏来源;

追求公平公正;

提高官员素质。

局限性:

后期束缚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3)政治智慧:

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

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复古乡举里选”“崇贤,举善而”可知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度;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归纳回答;

第三小问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注重门第和察举制注重才德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从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试卷命制以及被废除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以及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角度思考回答。

22.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英国的情况就是如此。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

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

《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

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

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

(3)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50字左右。

(1)理由:

“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

表现:

议会是权力中心;

国王统而不治。

(2)趋势:

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

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

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

(3)观点:

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和平变革的特点。

论证:

资产阶级通过光荣革命掌握政权,控制议会;

1689年通过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几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大大扩大了选举权,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20世纪上半期,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因此英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基本上通过和平改革的方式进行发展和完善的。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英国代议制保留国王角度回答;

第二小问从议会是权力中心以及国王统而不治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列举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事实从选举权限制逐步取消、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以及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等角度思考回答。

(3)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和平变革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资产阶级通过光荣革命掌握政权,控制议会;

1689年通过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降以及材料中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议会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

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

一对矛盾:

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

两个趋势:

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3.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

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

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

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结合所学,指出“这场革命”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1)基本特点:

爱国阶层主动抗争;

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

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

十月革命的推动;

巴黎和会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