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977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文档格式.docx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兼称官职、字和姓,也可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kǔn]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

“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qīyí

),指一百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为陈王;

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

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

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

《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相如为上大夫。

”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

“子非三阊大夫欤?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碑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张衡传》: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

“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

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

“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

“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

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

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zhuó

]。

提升官职,如《战国策·

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zhé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chù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9)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古代授官称谓

征:

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

招聘授官。

选:

量才授官。

荐:

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

选拔。

点:

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