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01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

邓婉君考试时间:

150分钟

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

《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

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

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

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

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

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

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

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

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

“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

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

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话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

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

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

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

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

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原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大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己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

”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的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二)实用类文章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的字,完成4-6题。

拿破仑:

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

他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一定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谋得此职位。

难道他真的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

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无饷可领了,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

然后他告诉他们说:

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

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了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六天。

他又将营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把这些顽劣分子打散分到其他的单位中,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给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

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

  “将士们,你们衣不蔽体又忍饥受饿。

政府亏欠你们实在太多了,却不能回报你们什么……你们忍受艰难困苦的耐心,你们无畏横逆面对所有危险的勇气,已经赢得了全法国的赞佩。

法国是你们受苦受难的目击证人。

你们没有靴子,没有外衣,没有衬衫,而且几乎没有食物。

可是我们的补给仓库也空空如也,而敌人的仓库却是食物满仓,现在就靠你们去占领它们。

只要你们想办到,你们就能办得到,让我们冲吧!

  他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在一七九六年四月二日开始行军。

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他反而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在四次的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四月二十八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

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次演讲:

“将士们!

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过是不毛之地而奋战,虽然这些不毛的石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

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枵腹露宿扎营。

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忍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

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它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

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

但是到了一八五二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

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物。

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者是憎恨他,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自己所下的评语:

“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4、下列各项中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映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其取得骄人战绩作铺垫。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富有鼓动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散漫、顽劣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C.拿破仑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

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的人物。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对他的评价不一,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的,但是大家基本上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

“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5、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4分)

答:

6、作者对拿破仑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请结合你的认识,谈一谈这一评价是否合理。

(5分)

答:

(三)文学类文章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阿庆基“造反”

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

累了!

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

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

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

罢工、骚乱……打吧!

吵吧!

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

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

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

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

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

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

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

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

“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

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

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

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

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

”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

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

这怎么可能呢!

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

不久,他被捕了。

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

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

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

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

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

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B.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表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D.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8、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9、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意?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

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

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

历迁协领。

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

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

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

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

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

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

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

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

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

询之,则曰:

“先锋营驻,有所议。

”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

“敢留者,视此!

”军以次行。

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

“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

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如国家何?

如关内生灵何?

”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

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

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

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

“是何足击?

请卷旗卓之为的。

”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已而玉林亦尔。

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

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

调伊犁将军。

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

道肃州,病卒。

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

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B.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C.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D.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

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西岩:

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②汲:

取水。

③湘:

湘江。

④楚:

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

消散。

⑥欸乃:

摇橹声。

⑦下中流:

由中流而下。

⑧本诗作于永州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

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

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这首小诗情趣盎然。

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勾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晚景。

15、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3)名句默写(5分)

16、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17、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虽然有些山歌村笛,却“”。

18、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

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

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了。

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原稿的箱子,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

A.荡然无存化为乌有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化为乌有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荡然无存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付之东流化为乌有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惠施与庄周之所以能成为知交,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就像运斤成风中的郢人与匠石,已经达成高度默契,既是论辩的对手,通过激辩擦出思想火花,又是过招的高手,点到为止。

B.在青春片的热潮中,除了追求高颜值、高票房外,讲述怎样的青春故事,创造怎样的青年形象,传递怎样的价值关怀更值得电影人深思。

C.德国女艺术家莫妮卡在德国的一个城堡礼堂举办个人中国书法绘画展,本次书法绘画展共展出45幅与中国相关的书法和水墨绘画作品。

D.当社交媒体刚刚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些嗅觉灵敏的传统纸媒就马上利用微博平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提升媒体品牌。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

,,,,,,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行的代表。

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作为六畜之首

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

B.

C.

D.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

首先,

,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要求:

不得改变愿意)(6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

”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

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答案

1、D第三段:

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