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01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二。

二一年四月

总贝U 1

一、现状与形势 2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二)地质灾害概况 2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3

(四)面临形势 5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规划目标 9

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11

(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11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3

(三)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面落实分类管理措施 18

(四)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落实分级管理措施 19

四、强化地质灾害六大体系建设 20

(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20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20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21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 22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22

(六)地质灾害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22

五、重点工程 24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24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24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25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25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25

(六)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25

六、规划保障措施 27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27

(二)健全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27

(三)完善投资机制,提高投入成效 27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保护水平 28

(五)深化宣传教育,构建良好氛围 28

七、附则 29

(一)规划组成 29

(二)实施时限 29

(三)解释权限单位 29

附表:

附表1 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附表2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一览表

附表3 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附表4 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说明表

附表5 县地质灾害防治乡镇和重点防治村一览表

附表6县“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一览表

附图:

附图1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2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3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布图比例尺1:

75000

附图4 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部署图比例尺1:

75000

总则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范化、综合治理科学化,为我县“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筑牢安全保障。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县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法规及文件,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县“十四五”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之一,适用于县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规划》基准年2020年;期限从2021〜2025年。

《规划》中地质灾害隐患统计数据截止至2020年12月。

一、现状与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县位于省南部山区,温州市西南部,飞云江中上游。

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县、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总面积1296.44km2。

隶属温州市,县政府驻地大帝镇,距省会杭州市274km,距温州市区62km。

县辖大帝镇、珊溪镇等12个镇(1个民族镇)、平和乡、双桂乡等5个乡(1个民族乡)。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1.08万人。

“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20年达112.01亿元,年均增速为7.4%,高于全省的6.5%、全市的7.2%;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208美元,处于世界银行标准的中等偏上收入水平;2020年财政总收入达15.71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万元、2.05万元,年均增长7.8%和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于全市第一位。

(二)地质灾害概况

我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特点,发育程度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还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滑坡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为主,规模多为小型,险情多为一般级、较大级,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厚度小,受暴雨诱发形成;崩塌分为两类,一为自然陡坡或陡崖发生的崩塌,另一类为公路、电站和民房等工程边坡发生的崩塌,规模多为小微型,其险情多为一般级、较大级;泥石流以坡面型为主,造成的危害大,且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和低频性等特征,主要受特殊气象条件控制,其启动物源主要为高位滑坡、崩塌或后缘坡面侵蚀。

县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截止2020年12月,全县累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9处,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崩塌12处、滑坡134处、泥石流33处,主要分布在大帝镇、珊溪镇、黄坦镇、西坑畲族镇、帝口镇、周山畲族乡,对8136人和1.4亿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1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建议避让搬迁66处(存有10处采取搬治结合措施),需要工程治理94处,纳入直接核销的地质灾害点19处。

经过“十三五”勘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共核销155处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滑坡118处,泥石流28处,崩塌9处,共减少威胁1625户6628人。

现存各类隐患点24处,影响人口377户1508人。

其中,滑坡16处,泥石流5处,崩塌3处。

县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总计151个,其中64个重点防范区、87个一般防范区,影响人口1404户3131人,影响财产21357万。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县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其中大帝镇、双桂乡、珊溪镇及黄坦镇等乡镇最多。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县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不断加强。

全面开展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台汛期组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及汛后核查。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县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灾后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隐患排查专项报告》、

《县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庄与人口集聚区划分说明书》,启动了1:

2000珊溪镇风险调查评价。

查明全县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变化情况,初步评价其稳定性;查明新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分布发育情况、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初步划定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庄和人口集聚区,并提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议阈值。

2.监测预警网络进一步健全。

健全了覆盖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防御体系,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群测群防网络,更新落实了监测单位和监测责任人(AB岗),对监测员和责任人进行了培训,并发放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记录本。

2016年,全县制作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1758份,“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两卡”1万余张。

通过将灾害类型、规模、诱发因素、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点和报警电话等告知受灾村民,确保群众及时有效避险;构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对10个重点隐患点安装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并连接省厅监控系统,动态掌握风险变化情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十三五”期间省、市和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约4674万元,采取勘查治理、避让搬迁及地质环境条件改变等方式,共核销15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其中,实施避让搬迁63处,工程治理73处,地质环境条件改变核销19处,共减少威胁对象1625户6628人,避免财产损失约1.2亿元。

通过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治理工程等综合治理的实施,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完善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相关职责,形成县政府负总责、主管部门具体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防御、处置和救援工作;每年更新发布汛期防灾预案,台汛期全面贯彻执行汛前排查、汛中险情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并完善灾情速报和汛期值班制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编制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提升整体智治能力。

5.群众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高。

积极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采取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普及突发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临灾条件下的自救能力;每年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及受威胁群众的避险和自救能力。

组织各类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培训20余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28次,累计参与人员及群众上万人。

(四)面临形势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美丽经济发展、美丽家园建设、美好生活创造,加快实现“发展高质量、绿色高增长”的“三美”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新理念,切实纠正和克服防汛防台“四种错误”思想。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县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目标、四个宁可、三个不怕”等重要理念,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切实纠正和克服防汛防台"四种错误”思想,切实加强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预报预警、风险管控和应急指挥,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管控能力、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和城市内涝防治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赋能助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认识地质环境、把握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作。

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质灾害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利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成果,实现跨层级、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集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赋能助力,系统解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识别一监测一预警一处置一反馈”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运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手段,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

风险。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进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的新阶段,必须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聚焦“隐患在哪里”和“灾害何时发生”,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隐患治理与风险管控相结合、防灾经验与数字手段相结合,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要窗口”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2.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全区域的风险防控不足。

已发现的隐患点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大部分得到综合治理,新发现的隐患点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消除隐患,可以得到有效防控,但隐患点具有隐蔽性,有部分的地质灾害并不发生在已查明的隐患点,以往的风险管控主要是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缺少对地质灾害全区域的风险防控。

对“灾害链”的整体把控较少。

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单一的灾种,与目前灾害链的现状不吻合,灾害链涉及一系列的灾害,灾害链不可能分割,防治也不能分开。

以往仅靠自然资源'单部门’应对地质灾害是防治的短板,而地质灾害防治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建设等多部门。

因此,要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部门联动应对灾害链转变。

地质灾害以人防为主,智防不足。

以前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是依靠群测群防员,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仅依靠人防效率偏低,信息处理较慢,反馈不及时,地质灾害巡查观测不全面,不到位,造成关键信息漏判等一系列弊端。

人防的作用依然重要,但也要更加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智治”强调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整体防治能力仍需提升。

以往更加注重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对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认识不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范、治理、管理等能力尚且不足。

按照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的要求,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按照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的要求,符合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和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错误思想”,遵循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主线,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为奋力续写“三美”新篇章,高标准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重要窗口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程度。

2.统筹部署,突出重点。

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的目标,突出防范和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地质灾害“整体智治”等重点任务,统筹部署各项具体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

3.依法依规,合力防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各级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科技创新,讲求实效。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常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实效。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责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格局,健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争先的综合防治新体系。

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消除,地质灾害风险明显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更加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三美”建设筑牢安全保障。

2.具体目标

——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高。

我县1:

50000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高、中易发区乡(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面覆盖;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50处,新建山区雨量监测站50个,影响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专业监测全覆盖。

——预警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完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系统。

加强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加大与气象、水利部门数据共享力度,进一步完善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设备配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更加到位,灾险情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强化。

——灾害风险水平明显降低。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

对现存隐患点及新增隐患点实现“双清零”,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治理7处。

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

度,切实规范农民建房、农业生产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加大督查和执法力度。

定期综合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工程评优活动,鼓励各乡镇争先创优,形成实时监管、优质高效的治理工程质量安全体系。

——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

建立地质灾害“安全码”管理机制。

将地质灾害易发区信息、危险性区划信息、风险防范区信息、群测群防员信息、监测预警信息、应急预案信息、排查巡查信息等全部纳入“安全码”统一管理,实行相关信息自动采集、自动提取、自动发布,切实提升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效能。

表1 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目标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属性

1

调查监测

1:

50000全县风险普查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2

1:

2000乡镇风险调查

7

约束性

3

专业监测点

50

约束性

4

山区雨量监测站

50

约束性

5

预警应急

风险等级预报系统

/

1

约束性

6

影响30人以上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7

综合治理

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率

%

/

100

约束性

8

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率

%

/

100

约束性

9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

7

约束性

10

数字管理

创新平台

“地灾智防”APP使用人数

/

300

预期性

11

智慧应急“一张图”

/

1

预期性

12

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研究成果

/

1

预期性

13

人才队伍

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

1

约束性

备注:

约束性指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

预期性指期望的发展目标,是规划内容的具体化、数量化。

三、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

1.地质灾害易发区修编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现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和不易发区(D),见附表3,附图lo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全县共有7个高易发区,面积33.1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56%。

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12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总量的50%。

其中,滑坡7处,泥石流4处,崩塌1处,共威胁1104人,威胁财产2429万元。

分布风险防范区32处,影响1189人,影响财产7115万元。

主要分布于中部中低山、丘陵区,涉及大恬镇、涉口镇、玉壶镇、珊溪镇、黄坦镇和双桂乡等乡镇,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差,现状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易引发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全县共有21个中易发区,面积227.1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52%。

区内现存地质灾害隐患6处,占全县地质灾害隐患总量的25%,其中,滑坡5处,崩塌1处,共威胁189人,威胁财产679万元。

分布风险防范区47处,影响区内人员750人,财产5642万元。

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和北部、东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涉及大恬镇、周壤镇、玉壶镇、珊溪镇、桂山乡、南田镇、铜铃山镇、恬口镇、平和乡、双桂乡等乡镇。

地形地貌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全县共有1个低易发区,面积985.1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6%。

现存地质灾害隐患6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25%,其中,滑坡4处,泥石流1处,崩塌1处,共威胁231人,威胁财产258万元。

分布风险防范区66处,影响区内人员1042人,财产7490万元。

分布范围涉及全县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全县共有19个不易发区,总面积50.9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3%。

目前区内未有地质灾害隐患,分区有风险防范区6处,占全县风险防范区总数的3.97%O主要分布于大恬镇、周壤镇、玉壶镇、珊溪镇、南田镇-黄坦镇、桂山乡等低丘岗地、谷间盆地、河谷平原处。

地势平坦,地貌类型单一,人口集中,地质环境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2.分区管理措施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区,引导新建工程尽量避开;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加强城镇单元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相关部门和责任主体根据评估结论和建议,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源头防范地质灾害。

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监测预报预警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汛期加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的巡查和监测;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区内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和互救能力。

(二)科学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落实分责管理措施

1.重点防治区划定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结合不同区域社会经济重要性因素,把地质灾害易发、人口密集、社会经济财富集中、重要基础设施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工程活动强烈区域和重要规划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本次规划共划分出8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17L9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7%。

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共对1267人和2999万元财产构成威胁。

分布风险防范区68处,影响区内现有人口1672人,财产119900万元。

一般防治区1个,面积1124.3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6.73%o共有地质灾害隐患9处,威胁241人,威胁财产358万元。

存在风险防范区83处,影响1459人,影响财产9367万元。

见附表4,附图2。

(1)铜铃山-西坑-黄坦镇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D

该区位于县西北部黄坦镇东北部、西坑镇中部至铜铃山镇上斜村一线,面积55.35km2。

属县高山台地空中花园规划区,“十四五”重点开发区片。

属中低山地貌,地形切割较强烈。

岩石中节理发育,风化较强烈,局部地段残坡积较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总体较差。

现有地质灾害隐患2处,其中滑坡1处和崩塌1处,共对86人和205万元资产构成威胁。

存在风险防范区20处,影响368人,影响财产2335万元。

区内重点防护对象为西坑、黄坦镇等人口集居区、拟开发的县森林氧吧小镇周边,防治的主要灾种为滑坡和泥石流。

加强城镇规划区、旅游景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汛期加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的巡查和监测,城镇新建区和重要工程建设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玉壶-周壤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L)

位于玉壶镇樟坪村、九南村-周壤镇周墩村一线,面积16.20km2,属县“十四五”规划玉壶休闲养生产业区,山水慢游目的地。

主要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坡脚地带松散层较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总体较差。

区内现有风险防范区4处,影响34人,影响财产210万元。

该区重点防护对象为玉壶镇人口集居区,防治的主要灾种为滑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