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017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必修1第1讲地球和地图Word文档格式.docx

60°

纬线是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23°

26′是热带、温带的分界线,66°

34′是温带、寒带的分界线

3.经纬网的意义

定位置、定方向、定距离、定范围。

三、地图

1.比例尺

(1)公式:

比例尺=

(2)类型;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主要作用

①反映图示范围大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图示范围越小,反之则越大。

②反映图示内容详略: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反之则越简略。

2.方向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正北方向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1)图例: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

地图上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数字。

四、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地形部位

部位

地形

在等高线图中的表现特点

A

山顶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

B

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

C

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

D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中用“

”符号表示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2.地形剖面图:

可以直观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状况。

1.纬度的判断

(1)南、北纬度的判断

①自南向北数值增大的为北纬,数值减小的则为南纬。

②极地投影图中,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的为北纬,顺时针的则为南纬。

③根据南、北极点附近的海陆轮廓判断南、北纬。

极点附近是陆地的为南纬,极点附近是海洋的为北纬。

(2)纬度数的判断

①某地的纬度,就是该地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②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就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③同一经线上纬度相隔1°

,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此,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致等于其直线距离除以111千米得到的商。

2.经度的判断

(1)东、西经度的判断

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

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②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经度数的判断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

-x(x、y所属的东、西经度不同)。

3.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1)依据比例尺公式判断

比例尺是个分数值,且分子是1,因此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看分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依据实际面积大小判断

图上面积相同时,实际面积越大,则比例尺越小。

如上图,甲、乙、丙三个阴影区比例尺的关系是甲>

乙>

丙。

(3)根据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判断

图幅相同,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或内容越简略,比例尺越小,反之则越大。

考点一 经纬网的应用

典例1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

(1)~

(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2)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

解析:

(1)题,甲国大部分处于60°

W~70°

W、0°

~10°

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故选D项。

(2)题,徐州的产品运往甲国首都,最短海上航线为太平洋—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故选C项。

答案:

(1)D 

(2)C

典例2 (2015·

高考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据此完成问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31°

38′13″N,117°

50′12″E)

37′54″N,117°

50′59″E)

(31°

38′10″N,117°

50′19″E)

37′57″N,117°

50′52″E)

S

38′05″N,117°

50′32″E)

38′01″N,117°

50′43″E)

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选D。

首先根据表中观测点的坐标绘制下图,

从图中可知,考察线路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根据题干“考察线路与该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可知,该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方向。

经纬网的判读

1.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2)确定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位置。

(3)确定纬度带(高纬、中纬、低纬)、温度带(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带、自然带等位置。

(4)确定区域位置和范围。

如所处大洲、大洋位置,大陆内部和东、西岸位置,地形区位置等。

2.辨方向

理论依据: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如图1,A在B的西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如图2,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先确定A、B两地经度差小于180°

,再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上两点的定位方法

首先读出两点的经纬度数值,然后将两点绘制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进行判读。

如图3,甲地(55°

N,25°

W),乙地(25°

S,65°

E),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

3.算距离

(1)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纬度相差1°

,其经线上的距离约为111km。

在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

Δα)km(Δα为两点间的纬度差)。

(2)同一条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赤道上,经度相差1°

,其纬线长度约为111km。

其他纬线圈上,经度相差1°

的纬线长度约为(111×

cosα)km(α为纬线的纬度数值)。

同一纬线上任意两点的纬线长度为(111×

cosα×

Δβ)km(Δβ为两点的经度差)。

4.定大圆、辨最短航线和航向

(1)地球上有三种大圆是确定的,如下图所示:

(2)地球表面上两点的最短航线是地球大圆上的劣弧段

①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

,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

最短航线经过两极点,方向分三种情况:

a.同在北半球,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如从A到E。

b.同在南半球,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如从B到D。

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看劣弧过哪个极点,如从A到C。

②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一经线圈上

a.同在北纬

从A到B的最短距离:

先向东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南方向。

b.同在南纬

先向东南,再向正东,然后向东北方向。

5.定“范围”

(1)纬度相同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下图为某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

m)。

读图,回答1~2题。

1.该岛的面积约为(  )

A.0.43km2      B.4.3km2

C.14.3km2D.143km2

2.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

N,116°

E),那么该岛位于北京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第1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东西长度约为2′,赤道上1个经度的纬线长度约为111km,可推断该岛东西长度约为3km;

同理可计算出南北长度约为1.4km,则面积约为4.3km2。

第2题,依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经度为东经,但数值比北京的大,应在北京之东,纬度为北纬,但数值比北京的小,应在北京之南。

故该岛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1.B 2.B

读下面的四幅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④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部位于低纬度、东半球

B.③地位于北京(40°

E)的西南方

C.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D.均有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4.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第3题,③地坐标为(0°

,20°

E),故③地位于北京的西南方;

④地经度为50°

W,东半球的范围为20°

E,故④地位于西半球;

6月22日,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顺序是②③①④;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但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

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四个区域的经纬度跨度均为10°

,但纬线长度不同,纬度越低,纬线越长,围成的方格面积越大。

3.B 4.C

考点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考向1 等高线图的判读

典例3 (2015·

高考上海卷)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D.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题,从图中可知,400米等高线处为陡崖,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地势陡峻,呈狭窄的条带状延伸,故应为峡谷。

(2)题,从图中可知,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区域,其等高线向低处凸,应该为地势较高的地形,但高度不大,且靠近陡崖,由此可知,可能是陡崖崩塌的堆积物,也有可能是陡崖突出的小基岩。

(1)D 

(2)A

典例4 (2015·

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选B。

从等高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c河③—④河段的海拔比a河谷高,若a、c两河支流相连,将导致③河段的水部分流向a河,导致②河段流量显著增大,故B项正确。

等高线图的判读内容及方法

1.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部位

(1)山顶(峰):

等高线呈闭合状,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

等高线呈闭合状,中间低,四周高。

(3)山脊:

等高线呈弯曲状,由高处凸向低处,一般为分水岭。

(4)山谷:

等高线呈弯曲状,由低处凸向高处,一般发育为河流。

(5)陡崖:

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交汇在一起,其符号为:

(6)鞍部:

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2.根据海拔判断地势高低

(1)数值大,地势高;

数值小,地势低。

(2)可以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即地势低的方向。

(3)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高低。

3.根据等高线海拔数值判断地形类型

(1)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2)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3)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4)高原:

海拔高度大(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5)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

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6)海岸线: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7)大陆架:

深度不超过200米,即等深线介于0~200m之间,等深线稀疏,坡度小。

(8)大陆坡:

深度大于200米,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9)海沟:

海水深度大,两侧等深线密集,坡度大。

4.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可根据“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判定。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如下图(单位:

m)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

A>

D>

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

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如下图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

C>

5.根据等高线数值进行计算

(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在计算时,首先要确定出等高距。

①一般等高线图中的高度计算(如下图)

a.图中最大海拔:

H大≤H最大<H大+d,即300≤H最大<400。

b.图中最小海拔:

H小-d<H最小≤H小,即0<H最小≤100。

AB相对高度:

H大-H小≤HAB<H大-H小+2d,即200≤HAB<400。

②陡崖处高度确定

如右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

则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a.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

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米≤ΔH<500米。

b.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H大≤H顶<H大+d。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为400米≤H顶<500米。

c.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H小-d<H底≤H小。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为0<H底≤100米。

(2)等高线闭合区域内海拔高度的判断

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则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右图中有两条等高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3)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可计算两地的气温差异:

T差=(0.6℃·

H相)/100m。

(4)地形坡度的计算

公式:

坡度=

AB坡度=

=0.4。

下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河流水流速度最快的是(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6.在M、N、P、Q四点中,海拔可能相同的两点是(  )

A.M和NB.P和Q

C.M和QD.M和P

7.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299mB.359m

C.199mD.509m

第5题,从图中可知,乙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流水流速度最快。

第6题,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等高距为100m,图中M点的海拔可能为0~100m,也可能为200~300m,N为100~200m,P为200~300m,Q为300~400m,故M和P两点海拔可能相同。

第7题,从图中可知,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n=4,d=100,根据(n-1)d≤ΔH<

(n+1)d可知,陡崖处相对高度为300~500m。

5.B 6.D 7.B

考向2 等高线的应用

典例5 (2015·

高考江苏卷)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选C。

图中③线路沿线等高线分布较均匀且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得出③线路为河谷地带且冬、夏牧场之间坡度变化较小,故③线路最合理。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特征

①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②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③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④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⑤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2)水文特征

①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②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

③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2.河流流向及流域面积

(1)流向:

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

发育于河谷,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流域面积:

根据山脊线(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流域面积。

3.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1)判断气候特征:

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

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2)气候差异及判断

①气温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②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③光照差异:

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4.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1)选点

水库

建设

坝址

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库区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洼地、小盆地

港口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

航空港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

②地质条件好;

③注意盛行风向且与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气象站

应选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2)选线

①公路、铁路线

选线要求:

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直、弯路较少的线路。

注意事项:

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

②引水线路:

线路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③输油、气管线:

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选面

①农业生产布局:

地势平缓的地区发展种植业,地势陡峻的地区发展林牧业。

②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处。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山峰与桥梁①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450米B.650米

C.750米D.850米

9.下列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

C.②地夏季降水量大于③地

D.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

第8题,从图中可知,图中山峰海拔为900~1000米,桥梁所在处海拔为300~400米,故两者相对高度为500~700米。

第9题,从地势上可知,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流,故A项错误;

地势由北、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故B项错误;

②③两地分别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和迎风坡,故③地降水多于②地,故C项错误;

乙村上游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雨季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故D项正确。

8.B 9.D

考点三 地形剖面图

典例6 (2014·

高考上海卷)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

m),回答

(1)~

(2)题。

(1)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D.②和④

(2)若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m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B.两个岛

C.三个岛D.无岛

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1)D 

(2)D

1.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步骤

(1)绘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如图中A′B′线。

(2)确定水平比例尺。

选择适当的水平比例尺将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转绘到剖面图中作横轴,一般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与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相同,如图中的A′B′线。

(3)确定垂直比例尺。

确定剖面线的海拔高度范围,将纵轴起点定义为最小值,最高点定义为最大值,依据原图中等高距将纵轴划分。

如图中100<AB<700,则纵轴的起点为100m,最高点为700m;

图中等高距为100m,按间距100m将纵轴划分,确定垂直比例尺。

(4)在地形图上沿着剖面线AB量Ac、cd……各段的距离,按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将量出的各段距离转到水平基线A′B′上,得c′、d′……各点;

通过各点作垂线,垂线的高度是按各点高程依垂直比例尺计算出来的。

(5)将各垂线的端点连成曲线,标注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即成为沿AB线的剖面图。

2.剖面线的判定

对于已绘出的剖面图,如何确定在原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沿哪条剖面线绘制的,以及将剖面图上的某点还原到原等高线地形图上,其方法如下:

(1)看形状:

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与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与剖面图是否一致。

(2)看关键点的海拔:

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线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3)看制高点的海拔:

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与剖面图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剖面线与最高等高线相交的点的区域高度应该小于最高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和,而与最低等高线相交的点的区域高度应该大于最低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差)。

3.通视问题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可先进行简单判断,后借助地形剖面图来进行证明。

常见的三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

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则无法看到。

(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

(2)是否穿越沟谷。

如果穿越沟谷,由于谷坡部分地势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