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032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教案 苏教版必修1Word下载.docx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

(1)kuǐ

(2)qì

(3)lò

u(4)zhò

ng(5)yò

u通“又”;

(6)zhì

通“智”(7)xì

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

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

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

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明确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聃蟠苌弘

  冉潘无长无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停顿的地方今: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学习今:

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

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

“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

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

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

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

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

”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

“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

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

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

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

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2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

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

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

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

,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

“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