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142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 《世界的气候》教材习题解析同步测试 教学素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纬度因素,海南岛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

黑龙江北部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答案】海陆因素,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北京距海较近,受来自海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

2.图3.29中的A和B,分别表示赤道地区某地和南极地区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图3.29 

两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答案】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A地(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易成云致雨;

B地(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汽少,较干旱。

3.在图3.30中,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

【答案】A坡降水多。

A坡为山地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温度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

B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

认识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从同学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试着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答案】两位同学的家乡所处的温度带不同。

左面同学的家乡冬季落叶,为温带气候;

右面同学的家乡可能为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

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会使得同一种农作物生活习性发生改变,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所以,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却不能生长。

因而,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简单地将一地农作物移栽到其他地区。

2.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

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

这是为什么?

【答案】雨水充沛的地区,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一个月不下雨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枯黄、工业用水紧张的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形成旱灾。

而沙漠地区,本来气候就干旱,降水稀少,而且荒无人烟,农作物较少,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所以不会发生旱灾。

可见,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3.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讨论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们应该怎样应对。

(材料略)

【答案】应该减少碳排放,低碳生活。

如多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交车;

多种树,退耕还林;

控制人口增长;

关停环保不达标的工厂;

设置车内空调温度值,冷气调高一度,暖气调低一度;

少开私家车;

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世界的气候》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的确定依据

对于本节课,《地理课程标准》有三条规定: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以基础知识为框架,将能力线索贯穿其中,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

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在“气候的地区差异”中,联系已经学过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知识,从现象出发,概括世界上各地有冷热、干湿不同的组合,定性说明有多种气候类型,进一步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定量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中,主要讲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选择对气候影响最大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主要因素;

在“气候与人类活动”中,举典型事例说明了气候对生产和生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总之,本节是对全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的学习,会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结构看,前两节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是本节知识的准备和基础,而本节是前两节知识的归纳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归纳、综合,从而理解气候的有关知识。

根据刚才分析的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写线索以及初一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学情基础,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难点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情景感受法──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教起,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1.以体现身边地理的生活图片链接知识,突破“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重点知识

①新闻采访

这样的“新闻”(不一定是真的新闻)图片,可以让学生做“角色”表演,学生在描述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很深刻。

②多姿世界气候,多样人类活动

2.用生活链接突破“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重难点,特别是难点知识

①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蕴含着“地球形状与气候的关系”难点知识,基于知识前后联系的思想,应该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然后才有了气候特点的不同。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生活小体验”,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如何分析生活中的这个现象呢?

下图中导致地面上AB两处光线明亮程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可让学生把太阳光线先想象为手电筒照射。

接下来,一步步接近我们探究的问题:

假如这是一束阳光,哪里会更热呢?

这里可给学生简单介绍太阳高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体会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我们可以在下面的地球仪上做一次模拟实验,假设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何处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

何处最少呢?

总结归纳,探索规律: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这样,从生活中的地理学起,由浅入深,使难点分化成一个个容易探究的问题。

正所谓用简单想复杂,“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这样抽象的内容就会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了。

②海陆位置对气候特别是对气温的影响

在前面两节气温与降水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得出如下气温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说沿海地区冬暖夏凉,下面是一个同学暑假和寒假时的生活体验,你能帮他谈一下这个生活感受吗?

学生谈完感受后,可能会对原因感到困惑。

老师可以用海陆升温降温示意图分析原理:

海洋表面获得热量后会通过波浪、海水的运动向海洋的下层传递,而陆地传递热量的能力不及海洋,表面获得热量后,向下层传递速度较慢,所以热量基本都在表层。

因此,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

降温时,陆地热量很快传递出去了,而海洋表层热量传递出去之后,深层热量会继续向表层传递,所以它降温也慢。

总而言之,沿海地区升温慢,降温也慢。

我们还可以用下面的生活体验考查一下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观察下面的两幅图进行思考。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通过读图比较差距──生活体验验证──分析原理这几步之后,大部分学生应该是能够理解这一规律的。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图示的问题情境下观察思考即可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二)图片资料和问题情景法──给学生一个支点,带他们探索新知

1.用问题情境带领学生突破“举例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重难点,特别是难点知识

“地形地势与气候”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同纬度的陆地范围内,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地形的影响使山地两侧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激趣设疑:

下图所示的现象是真是假?

读图思考:

重庆与峨眉山的气温、安第斯山东、西两侧的景观为何有差异?

“地形地势与气候”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这里主要给学生图片资料和让学生探究问题,教学时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据果索因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悟。

2.用“精彩地理世界,多姿世界气候”的图片资料,一步步帮助学生突破“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的知识重点

(三)让知识链接生活实践,用实践探索带领学生感悟新知

1.“旅友”天下

2.奇思妙想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利的气候条件,不利的气候条件常常引起灾害。

当然,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既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转化。

气候资源有什么特点呢?

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

气候资源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其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通常不是多多益善。

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

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多可能形成涝灾,过少可能形成旱灾。

在干旱、半干旱区,光、热资源非常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除非有灌溉条件,否则,光、热资源很难被利用,价值大为降低。

积雪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农区,积雪覆盖能保护某些农作物安全越冬,是气候资源;

可在牧区,积雪使牛羊吃草困难,严重时能造成雪灾。

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呢?

利用气候资源,最根本的是创造条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方面,减少不利影响。

例如,干旱区的优势是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但水分不足制约了这些优势的发挥。

所以,应该种植耐旱的、蒸腾效率不高的作物,如谷子、棉花、瓜果等,只要有了节水灌溉条件,作物就能产量高、质量好。

高原区光照充足,但气温低,华北地区冬季情况类似,为了利用光照资源,可以发展温室大棚栽培。

我国南方一年二熟区和三熟区,前后作物换茬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最丰富的时候。

此时前茬作物已经成熟,后茬作物还是苗期,如果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就可以多利用气候资源。

南方地区冬季虽然低温,降水较少,但可以满足于一季牧草生长的需要,如果利用冬闲地种植牧草,不仅可以利用此时的光、热、水资源发展畜牧业,还可以达到养地目的。

利用气候资源,还要减少不利影响。

例如,营造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

再如,雪灾对牧区生产危害很大,但如果建设好牲畜保暖棚,准备好冬蓄牧草,那么降雪不但不会造成灾害,还有利于来年牧草生长。

气候素材极端天气为何频发?

2013年,我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

8月,南方持续高温,40℃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天数多、范围广,网友调侃“热哭非洲人”;

与此同时,东北则遭遇暴雨袭击,8月15日松花江流域遭遇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极端天气并非2013年才有,近几年一直比较严重,如长江流域多次旱涝急转,西南地区则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特大干旱。

极端天气不仅在中国频发,整个世界似乎都“不好过”。

台风本来7至9月最多,但2013年11月11日,强台风“海燕”袭击了菲律宾,遇难人数超过6000人;

美国本来就是龙卷风的故乡,2013年11月17日,美国又遭遇强龙卷风袭击。

进入12月,更离奇的极端天气发生在中东,2013年12月13日,暴风雪袭击了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中东,叙利亚、黎巴嫩甚至埃及都遭遇雨雪天气。

即使极地也难逃极端天气的影响,北极的海冰各个季节都出现退缩,今年夏季缩至有记录以来的最小。

是什么原因使极端天气频现?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专家研究发现,极端天气增多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后,蒸发量加大、水循环速度更快,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极端天气。

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

但由于气温升高,大气中可容纳的水分就会增多。

这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必须有更多的水汽进入大气。

只要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天气。

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大,又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导致洪涝灾害。

我国2012年长江流域发生的旱涝急转,可能与此有关。

欧洲多个国家近年发生的降雪和低温天气同样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欧洲严寒的“罪魁祸首”正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盖融化。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时间里减少了20%。

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层的覆盖,就会向大气释放暖气,影响整个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向欧洲大陆进发,造成该地区雨雪增多,气温下降。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升温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

但总的来说,我国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严重,地表温度的变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等将给中国带来洪灾、干旱、农作物减产、海岸线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灾害。

边远山区是极端天气发生时最容易受灾的地区,这些地区防御强降水、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当地人需要拓宽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遇到灾情时懂得自救逃生。

这些地区需要完善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设施,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常识,做好极端天气的预防。

气候素材气候对人的影响

气候不仅能够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农业生产、交通方式、民居形式,等等,气候还塑造了人类。

人种形成的决定因素就是气候,气候还能影响人的容貌,影响人的性格。

气候装扮了女人的美丽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天生丽质的美女,常常出自山清水秀之地,这是否仅仅是作者的文学手法?

其实,秀美的自然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确能使人灵秀。

被誉为天堂的杭州,不仅以风光秀丽著名,美丽女子同样闻名。

杭州临湖靠海,气候湿热,人们多以鱼类、青菜和米饭为食,很少摄入高脂肪食物。

杭州又是“龙井”茶的故乡,炎热的夏季使人挥汗如雨,饮茶和流汗都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女子容易保持苗条的身材。

杭州降水较多,人们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少,加上植被茂密,绿草如茵,所以这里的女子皮肤白。

气候影响人的身高

人的身高与气候关系密切。

在我国,总的来说,人的身高规律是高纬高于低纬,牧区高于农区。

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人体新陈代谢慢,生长时间长,有较多的时间积累物质和能量,所以身材高大。

高大的身材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小,散热少,有利于御寒。

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正好相反,所以人身材相对矮小。

有趣的是,不仅人如此,动物也有相似规律,例如,东北虎就是所有虎类中身长最长的。

另一方面,人的身高还与日照时数有极大的关系。

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为2085.3小时,广州为1945.3小时,身高发育上,也是北京高于武汉,武汉高于广州。

四川省男子身高在全国倒数第二,女子倒数第三,与四川省日照时数仅为826.6小时有直接关系。

气候左右人的性格

气候不仅造就了不同的人种,也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由于气温高,生活在这里的人性情容易暴躁和发怒,特别是炎热干燥气候下的人,这种特征格外明显。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因为室外活动不多,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的性格。

例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温暖的水乡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风景秀丽。

居住在水乡的人们,往往对周围事物敏感,容易形成多愁善感、机智敏捷的性格。

我国南方地区明显带有水乡特点,这里的文学作品、戏曲等,都可以反映这种性格。

高原山地气候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这样的地区往往人烟稀少,开门见山,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便形成了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的特点。

广阔的草原往往降水较少,风沙较大,气候比较恶劣。

生活在草原的牧民,常常骑马奔驰,心情舒展,性格变得豪放直爽。

此外,草原牧民居住分散,特殊的劳动方式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需要,要求他们团结互助。

所以,牧民往往热情好客,温厚善良。

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是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以坦率义气闻名。

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企业众多,所以形成了城市气候的“热岛效应”:

温度高,降水少,空气不清新、不通畅。

这种憋闷的气候使城市人形成了相对孤僻的性格,人们常常闭关自守,万事不求人。

即使同楼居住多年,也常常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一个地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非气候单一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多,原来居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人接触更频繁,性格上就有更多相互影响的机会。

《世界的气候》同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

A.风和雨  B.云和雾

C.气温和降水 

D.天气和气温

2.(2013·

湖南衡阳)“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葱绿,斑马、长颈鹿等动物成群结队迁徙而来,显得生机盎然。

到了旱季,满目枯黄,莽莽草原上,间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树……”这种景观所在的气候区是下面四种热带气候分布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读“亚欧大陆图”,判断下列气候类型A→B→C→D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013·

湖南邵阳)读某地气候资料。

回答4~5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5

25.5

26

27

27.3

28

29.8

29

28.2

27.6

降水量(mm)

200

196

180

165

170

168

175

260

300

4.此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寒带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5.下列民居中,与此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是(  )

A.冰屋 

B.蒙古包 

C.窑洞 

D.竹楼

6.(2013湖北鄂州中考)“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下列选项中分别表述济南和伦敦气候特征的是(  )

①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②全年高温多雨

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3·

湖南长沙)下图反映了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变化规律,形成该规律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自西向东(  )

A.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纬度越来越高

C.太阳光热逐渐减弱

D.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山东烟台)下面是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图回答8~9题。

8.四地中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特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四地中的某地,农业生产在夏季必须依靠灌溉,该地是(  )

10.根据下图分析判断,该地位于(  )

A.赤道地带

B.30°

N~40°

N的大陆东岸

C.30°

N的大陆西岸

D.30°

S~40°

S的大陆西岸

湖南娄底)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信息,率领探险队乘坐“邓肯号”漂洋过海,到达南美洲37°

S附近,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读图,回答11~12题。

11.“邓肯号”于1864年8月离开英国格拉斯哥,横渡大西洋,绕过麦哲伦海峡……此后多天在沿南美南端西海岸(40°

S以南)北航的过程中,发现沿岸地区的天气和出发地英国相类似。

该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2.探险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搜救行动,途经①、②、③、④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途中可能遇到干涸盐湖、遭受缺水煎熬的地点是(  )

福建惠安)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13.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候变暖  B.降雪量减少  C.日照时间增加  D.板块运动加剧

14.在我国的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造成这种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生活习惯 

D.地形因素

15.古书《晏子春秋》中记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水源

16.地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下列图片能反映炎热干旱气候特征的是(  )

17.读漫画《妈妈,我怕!

》,该漫画反映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

A.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

B.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

C.人类排出的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

D.北半球冬季严寒

二、综合题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气候类型集中分布的地区是在     沿岸,其气候特点是      。

乙地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的地区在     ,其气候特点是      。

(2)丙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     ,其气候特点是         。

丁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     ,其气候特点是        。

造成丙、丁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在丁气候区的高山地带有白雪皑皑的景观,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

19.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读出7~12月的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