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4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1.do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童广俊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思想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完善教育结构;强化师资培训。

沧州教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沧州教育;概况;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沧州的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大中小学教学秩序得到恢复,教学工作逐步步入正轨,重新展现出新的青春活力。

一、积极增加教育投入,开展勤工俭学,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力度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一些学校玻璃、门窗、桌凳被砸烂,有的校舍被外单位占用,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和课外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地区及沧州市党政领导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辖区内学校校舍的修建和教学设备的添置,国家和地方政府增加了教育投入,各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使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首先,为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方筹措经费,投资逐年增加。

1980年沧州市教育投资为304.3万元,比19年前的1961年沧州刚建市时教育经费40.18万元增加了7.5倍。

沧州地区教育投资为2869.5万元,1981年为2991.7万元,比上年增长5%,1982年为3560万元,较上年增长6%。

[1](p,372)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政府拨款,学生人均费用要逐年增长,并从1986年开始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建立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沧州地市政府根据中央和河北省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规范、完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社会捐资集资、勤工俭学收入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有大幅度提高,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不断增多,出现了筹资办学、集资办学的热潮。

1986年沧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投入10105.2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5092.5万元,捐集资收入3771.2万元。

[1](p,372)1988年在国家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全区政府财政对教育总投入为6510.6万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20%。

另外,教育费附加2709.8万元,各项资助办学收入1506.4万元。

沧州市财政教育拨款2203.8万元,比1987年增长47.7%,1989年市财政为教育拨款2084万元,学生公用经费在河北省位居首位。

[1](p,373)

1992年地委行署决定本年为“教育年”,积极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民教育基金制度,广泛动员全社会捐资助教,建立了中小学希望工程互助会,出现了拓宽思路、定政策、通财源、多融资、快发展的新势。

各级各类学校预算外收入,特别是学杂费收入和捐资收入迅速增加,对改善办学条件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年,全区教育费总投入为21834.7万元,比1991年增加3717.1万元,增长21.4%。

[1](p,373)

1993年地市合并后,更加完善了教育经费投资体制。

除增加财政拨款和继续征收教育费附加、积极发展勤工俭学外,又增加了县市财政义务教育费等,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全市筹措教育经费取得新进展,共筹措教育经费39117.1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66.2万元,社会捐资1890.3万元。

[1](p,373)

随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努力克服困难,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了全市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到199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8153.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6089.4万元。

教育经费的增加,促进了“普六”“普九”工程的开展,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沧州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有了长足发展,各中小学纷纷办起工厂、农场。

1979年地区召开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贯彻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育工作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示,对中小学的校办工厂、农场进行了调整、整顿,本年,有校办工厂250个,总产值522万元,纯收入168万元。

农场2018个,粮食总产量250万斤。

1981年有3200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年收入250万元,在全省居第三位。

[1](p,390)随后,各级政府动员各职能部门重点扶持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做到了项目上优先,管理上帮助,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支持。

一些县市的勤工俭学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规划,搞了一些较大型的企业。

各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发展校办企业。

濒临渤海的学校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利用海滩,开发盐场,发展养虾、养貂。

有些城镇学校发展商业、服务业、饮食业、修理业。

乡村学校则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产麦区发动学生选麦莛,掐草帽辫;有草源的学校学生刨草出口。

各学校普遍开展了小秋收,小采集、打草、拾废品等活动,到1990—1992年,沧州地区在全省分别获两个第一和一个第一名,总产值分别为9955万元、14616万元、26648万元,总利润分别为2892万元、3506万元、4580万元。

1994年全市勤工俭学校办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完成产值7.3214亿元,实现利润1.0755亿元,纯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产值和利润在全省均列第二位。

1995年沧州市贯彻河北省教委指示精神,在保住支柱骨干企业的大规模基础上,由大企业变成强企业,使它能够经受住市场的冲击,占有市场那个份额。

全年完成产值8.6亿元,纯利润1.2948亿元,[1](p,391)在河北省保持前三名。

勤工俭学收入约有40%用于修建校舍,购买图书、仪器和课桌,其中一部分用于改善师生生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投入的增加,各学校勤工俭学的开展,使得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占地增加,校舍大量翻新、改建,“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状况大为改观,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后,形成了一个接一个办学热潮,社会集资、捐资办学积极性高涨,在八十年代末基本达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两化(校舍砖瓦化,标准化)。

随后推进了学校“八配套”建设。

九十年代以后,按照“普九”标准,加强了中小学必备办学标准达标建设,学校的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大量增加。

至1996年,中小学占地面积1198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2.6万多平方米;有教学仪器201万多多件,图书资料633万多册,文体器材54万余件;幼儿园、少数民族学校和特教学校、职教中心、大中专院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量增加,校舍大为改观。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进思想教育

“文革”中,学校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教育行政部门陷于瘫痪。

自发建立起的红卫兵、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共青团、少先队,大部分中小学停课闹革命,走上社会进行“串联”,学校领导作为当权派统统被夺权,教师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斗,学生思想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德育教育被重新提到学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沧州市教委在贯彻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的同时,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小学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各小学陆续开展了“戴小红花”系列活动,四、五年级均开设政治课(1981年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并把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的培养目标。

各中学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强化纪律要求,加强校风教育,按河北省教育厅制定的“三好”学生标准,1979年恢复了中断十多年的创三好活动,学生中展现出追求进步的新局面。

八十年代各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注重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学生按规范和大纲的要求,从德、智、体、劳几个方面落实在行动上,使德育工作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格局。

先后开展了法制纪律教育、社会常识、社会公德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开展了评选文明礼貌标兵、班级、学校活动;学习张海迪的活动、学雷锋学赖宁的“双学”活动及社会调查和专题演讲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小学德育研究会”,探索研究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多渠道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有55所小学被确定为地区级文明学校,[1](p,111)5所完全中学被评为地区级文明学校,8所中学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182人被评为地区级三好学生,70人被评为地区优秀学生干部。

[1](p,158)1986年又有4所小学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3所小学被评为河北省德育先进集体。

[1](p,112)1988年有226人被评为地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近千人被评为地市级模范团员,[1](p,158)20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模范团员,[2](p,9)桑园镇中又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德育先进集体。

[1](p,158)

进入90年代后,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小学德育工作实行全方位优化:

优化教育管理、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渠道、优化教育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这一时期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1993年)制定的《德育常规管理规定》,继续推行德育学科管理,建立了27处德育基地,狠抓“四建设一活动”(德育机构建设、德育制度建设、德育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常规活动)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各中学,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开展了改革开放主题教育活动,由政治教师讲解“改革潮”教材,并通过主题班会、团会、文娱演出、板报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国情,增强改革意识。

并以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结合鸦片战争150周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30周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90周年这些国耻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图片展览、听老人讲述日军侵华暴行的报告,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编发教材,以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

三、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沧州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机构普遍瘫痪。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沧州的中小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将普及中小学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中小学工作的领导。

第一,建立重点中小学。

各县市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与改革。

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1978年全区确定重点小学62所,重点中学34所。

[1](p,150)重点中学教师择优选调,学生择优录用,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是重点中小学逐渐成为设备较完善、教学质量较高的普通中小学。

第二,大力开展“普九”工作。

198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规定》,沧州开始进行普及小学教育工作,1983年后实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小学划归社队办,集中财力办好中学。

从1985年开始,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沧州有步骤地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按照河北省规定的中小学必备办学条件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着先“普六”后“普九”的要求,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硬件、软件一起抓,大力推进普六、普九工作。

到1995年全市中学学生辍学得到很好地扼制,初中学龄入人口学率达85%,巩固率达98.5%,1996年全市17个县、市、场、区,已有11个实现了“普九”,人口覆盖率达66%,高于全省51%的水平15个百分点,[1](p,151)使“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育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教育本着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思路,开展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幼儿园、学前班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幼儿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广大教师和工作人员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一些驻沧企事业单位所办的幼儿园,由于保教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致使幼儿教育的质量不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地市教育局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托幼工作会议精神,推广湖南省桃江县“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幼儿教育一起抓”的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小学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农村幼儿园实行“队办、校管、社统一、县指导”的管理体制,沧州地区成立了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了对幼教工作的具体指导。

选派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热爱幼教事业的干部充实幼教队伍,并定期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至1981年各县相继成立了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并逐步将其纳入普教系列,全区有幼儿园1066所,学前班2849个,[1](p,70)做到全区各县都有一到两个示范乡,乡乡镇镇培养示范班。

1986年,地区教委成立幼教研究会,并在南皮县召开幼教现场经验交流会。

1988年,在中央教科所和省教委的直接领导下,“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研究资源中心”(简称幼教中心)在青县成立。

“幼教中心”的建立为沧州幼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发展,青县、任丘先后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幼儿教育先进县(市)”1990年后,根据《河北省幼儿园评估标准》和《河北省学前班评估标准》沧州地市教委分别对所辖幼儿园、学前班进行登记备案和达标验收,同时积极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两个法规,加强管理,推进设备达标建设;确立了“建设乡镇中心园,以中心园为龙头,带动农村幼教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幼教工作上台阶。

1996年,全市有幼儿园263所,在园幼儿207487人,其中学前班173846人,幼儿教师7990人另有私立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1616人,教职工83人。

[1](p,73)创入园率、农村幼儿园建设、幼教工作整体水平等三项全省第一。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极大地调动起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使沧州的幼教工作,层层有典型,县、乡有示范,学有先进,赶有目标,稳步发展。

第二,大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均遭到严重破坏,职业中学、农中全部停办或改办,中等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状态,这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方面的需要严重脱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到1983年沧州共有农中、职中21所,1985年沧州市第四中学改建为第一职业中学,并由省教委命名为重点职业高中,到1987年全区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40多所。

[1](p,224)但这时由于条块分割、办学力量分散,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难以提高,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从1989年起,地市积极探索新的办学路子,改革职业技术的办学体制,按照“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办;一套人马,几块牌子,多种职能”的构想,着手创办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的县、乡、村农业职业教育立体网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6年建起职教中心15所,实现县市都有职教中心的规划各类中等职业中学的招生数占到高中招生数的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1](p,224)

第三,加强成人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农民和职工业余教育多以学政治为主,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文化学习,各种类型的文化业余学大都校停办,从而造成文盲大量增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的成人教育开始以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中心,农民夜校、技校普遍建立,积极搞好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从1988年开始实行“燎原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和普教、职教、成教的“三教统筹”,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起“燎原计划”示范乡,抓好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到1996年全市171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农民成人教育学校,村级成人学校达5110所,培训青壮年农民80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职工教育方面,各单位办起职工学校,进行文化、技术补课,随后,职工教育的重点由文化补习逐渐转移到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方面来,同时,兼顾学历教育。

到1996年参加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中等教育及文化基础学的人员达224799人,毕业204874人,[1](p,286)职工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四、中等师范教育、中专和高等教育逐步得到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的中等师范教育、中专和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从1983年开始筹办县师范,到1984年达到16所,后逐步调整。

到1996年有5中师5所,中专6所,高校2所。

[1](p,8)九十年代以后,大中专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实行国家计划、委培、自费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改革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改革,为沧州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沧州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沧州工业学校、沧州农业学校、沧州农科院合并成立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沧州卫校升格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沧州师专与沧州师范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进修学校合并,同时迁入新校区,师资力量、教学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在沧州大地上建设起一批现代化学校。

五、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盲目发展,小学先后附设初中班,公社普及高中。

因而,只好采取层层拔高的办法,抽调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时,就从高中毕业生和在乡知识青年中补充,造成教师数量猛增,尤其是民办教师数量骤增,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

据统计,七十年代末,全区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农村小学民办教师则占到80%。

高中教师大专毕业的仅占35%其余均为高、初中毕业;初中教师60%是高中或中师毕业,其余的仅仅是初中毕业;小学教师中师毕业的还不到5%,其余的大多是初中或小学水平。

[1](p,310)因此,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各县市普遍建立教师进修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1980年,全区已有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7所,在校生21639人,通过脱产进修或业余进修,是他们分别达到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水平。

其次,狠抓教师学历达标工作。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针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业务不胜任者分别占到35%、39%和42%的现状,[1](p,310)地区教育部门下大力量抓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提出高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历或同等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学校专科毕业生的学历或同等学历;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学历或同等学历。

随后,通过函授、卫星电视、自学考试、脱产进修以及三沟通考试等各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学历达标率。

到1996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6%、75%和50%。

[1](p,9)

再次,抓好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问题。

教师以过教材教法关为主,推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

凡是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培训,按期达到胜任教学的要求;对于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组织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或教育专家。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师管理的规定,一方面,未接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人员,不得安排到教育系统担任教师,另一方面,严把师范生该行关,切实制止骨干教师外流,稳定教师队伍,并对1986年在册的民办教师造册登记,通过培训、民办转公办等途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政策得到日益深入的贯彻,沧州教育迎来了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沧州的教育事业走上了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沧州教育志编篡委员会.沧州教育志[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98.

[2]沧州市教育志.[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