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173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x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

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

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

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

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

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

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

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

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

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通过读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

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

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

德育也如此。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

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中指出:

“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育人的教育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

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因此,我们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语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小学阶段,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

除了拼音教学重点贯穿于一年级之外,其他类型的课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始终贯穿于其中。

(一)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时间虽然比较短,却是教学环节中最应该扎实地打好基础的部分。

因为它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张“绿卡”。

因此,很多低年级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以教会学生能读准、会拼读,能正确书写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却不注重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抽象和枯燥之中,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白白的浪费了在拼音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

笔者所接触过的一些教学案例中,教师们就能很好地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很不错。

如:

一位教师在学习“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采用“n”、“l”和“ü”相来作对比。

当“n”、“l”和“ü”在一起时,“ü”上有两点,而“j”、“q”、“x”和“ü”在一起时,“ü”上没两点。

这是什么原因呢?

她是这样引导的:

这是因为“n”、“l”和“ü”在一起时,“n”、“l”经常欺负“ü”,“ü”整天眼泪汪汪,而“j”、“q”、“x”和“ü”在一起时,非常关心帮助“ü”,“ü”一看到他们就擦干眼泪开心地笑了。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n”、“l”,还是喜欢“j”、“q”、“x”(孩子们马上说喜欢“j”、“q”、“x”),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j”、“q”、“x”不欺负别人,只有不欺负别人的小朋友,大家才喜欢跟他玩,才是一个好学生。

就在“ü”的一笑一哭中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很好地与人共处的德育课。

可见,在拼音教学中,只要老师们能敏锐捕捉教学中的教育契机,就能有效地把握教材中的育人资源,自然也能上出一堂活跃、深刻而充满思想感情的课。

(二)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

“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

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

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能组词吗?

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

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

“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

”学生一齐回答:

“不能。

”老师说:

“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

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

听了这位教师的课,笔者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

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

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教材灵活机动地采用教学方法了。

如《妈妈的爱》这首儿童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前三节分别从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几个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的无私的爱;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同时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全诗充满亲情爱意、文质兼美,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自主阅读,反复品味文本。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阅读体验。

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诗歌:

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过这些事吗?

诗写出来后,笔者又随机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

既然妈妈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爱我们,让我们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结果,孩子们又写出了《儿子的爱》或《女儿的爱》等诗歌。

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又如教第七册《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

“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

“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的特点。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当然,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学目标中给我们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去教学。

如果教师能更深入地去挖掘教材,大胆创新,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前不久,笔者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课,文中提出的情感目标是“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当笔者教完课文在对课文进行总结时,看到黑板上贴出的各大洲的地图模型,突然灵感大发,画出中国地图,对学生说:

“各大洲之间由于许多原因形成了陆地分裂、漂移,我们海南岛也一样,科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在一百万年以前,海南与祖国大陆是相连的,虽然现在隔了一道18海里的琼洲海峡,但我们依然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台湾呢,她虽然也和我们海南岛一样孤悬海外,但她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呀,现在,台湾的执政者闹分独,你们说应该吗?

”学生对这个问题纷纷发表见解,笔者又适时地讲了当前的一些“台独”有关的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上了一堂很好的爱国教育课。

让学生在不感到是在接受爱国教育中,却又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

这种潜移默化,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四)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曾经教过六年级的一个学生,她成绩好,长得很漂亮,却心高气傲,不愿与人交流。

她在一次作文中写到了她的苦闷与理想。

原来她的心高气傲缘于父母对弟弟的偏爱。

她很喜欢唱歌,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歌星。

有一次,她为了在家里唱卡拉OK而与弟弟争抢起电视,父母却一如既往地向着弟弟,这使得她满肚子委屈而心生怨恨。

笔者在给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

“心胸宽广,看开一切,你会生活得很快乐的。

你的歌唱得很好听,漂亮、有才干的你只要认定目标,不懈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从此,这个女生非常信任笔者,连看老师的眼神都充满了希望。

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后来,她在初中时如愿参加了校园歌手比赛并得了第一名。

她在写信给老师报告喜讯时还特别提到了当年那篇作文上的评语对她的影响很大。

韩愈强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

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可见,作文教学也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