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40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国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子曰:

“君子不器。

”——此句恰当的意思是(C)

A、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

“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C、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D、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

2.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C)

A、畏惧B、畏缩C、敬畏D、崇敬

3.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的恰当意思是(A)

A、孔子说:

“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春夏秋冬按天时运行,万物因而生息循环,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B、孔子说:

“天何曾有言语呢?

四个时令运行,百物生长,天何曾说话呢?

C、孔子说:

“天怎么有语言呢?

四季运行在天地之间,百物茂盛生长,天有什么说的呢?

D、孔子说:

“天呢!

怎么说这样的言语?

四时运转得很快,万物生长得茁壮,天呢用雨水说话。

4.“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恰当意思是(D)

A、尽心尽力地去了解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地了。

B、用尽他的心力,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的性格,那么就是知道天命了。

C、应尽心尽力了解人的本性和天意与使命。

D、尽最大的限度回归到与宇宙最初本元相应的慈善之心,这样就可以知道人内在的本性;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上天的运行规律了。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中的“率”恰当意思是(B)

A、率性而为。

B、遵行,遵循。

C、率领,领导。

D、率先,领先。

6.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一句恰当的意思是(C)

A、孔子答道:

“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

“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

“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

“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7.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句恰当的意思是(D)

A、孔子答道:

“务必把人民的正义放在心上,尊敬鬼神而远望的距离,可以叫做‘知’了。

B、孔子答道:

“从事人民喜欢的正义工作,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就叫做知道明理。

C、孔子答道:

“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把鬼神放在远处敬仰,这样就可以了。

D、孔子答道:

“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8.“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一句恰当的意思是(A)

A、“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B、强烈地要求宽恕别人而有所作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C、以坚强的意志宽恕世人的所作所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D、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要因为距离近而不知所措。

9.“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一句恰当的意思是(B)

A、所谓的仁爱之人,是说其中有人欢欣地去爱别人;他喜欢的人很有福,而他厌恶的人就有灾祸;

B、所谓的仁爱之人,是说他从心底里很高兴很自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

C、仁义的人,所谓从他的心里乐意接受别人的爱护之意;他令人可喜的给予别人幸福感,而且给予恶人祸患;

D、仁爱的人,是所谓真心欣赏他人爱护他人的人;是喜欢有福同享的人,不喜欢有祸共担的人;

10.“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此句出自(C)

A、《论语·卫灵公》B、韩非子《韩非子·解老》C、王守仁《大学问》D、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子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段话的所指是(D)

A、这一段话是针对孔子的弟子们来说的,阐述了为仁好学之道,要知道仁德,要能够坚守操守,行事要庄重,行动要有礼,尽可能做到至善。

B、这一段话是针对臣子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臣子要想辅助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知、仁、庄、礼,这四种品质,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仁善的行为去执行贯彻。

C、这一段话是针对君子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子主要想修身齐家,就要具备知、仁、庄、礼,这四种品质,并需要由己及人,由长到幼地施行。

D、这一段话是针对君主的角度来说的,阐述了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具备知、仁、庄、礼,这四种品质,并需要由心而外,层层深入的执行与贯彻。

12.“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的意思是(A)

A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B、恭侯客人时要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地对待客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任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敏捷地做事就会快速见效,给别人恩惠就会使人满足。

C、恭敬不如从命,过于宽松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任别人还要任用别人,敏捷地做事使人有功,互惠才是使人满足的根本。

D、恭敬待人就是不要公开场合侮辱别人,人们都是喜欢宽大为怀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敏锐而且有效率地做事,恩惠足以使人感到欣慰。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句的意思是(B)

A、自己所以不想要的原因是,别人不要的强加给了我们。

B、凡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C、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让我们喜欢的人去做。

D、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地送给别人。

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的意思是(C)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远地施行仁爱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接近取来就用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了。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

能够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别人,已经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

能够就近取得帮助,可以说到处都能够表现出仁爱之心了。

15.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一句的恰当意思是(D)

A、孔子说:

“恭敬而没有礼貌就会劳顿,谨慎而无礼貌就会恍惚,勇敢而无礼貌就会忙乱,直爽而无礼貌就会纠结”B、孔子说:

“注重外在的恭敬,却不知礼,就会徒劳;注重外在的小心翼翼而不知礼,就会匆忙;勇往直前,却不知礼,就会乱了阵脚;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绞痛。

C、孔子说:

“恭敬不如从命,恭敬知礼,就会劳而有获;谨慎而知礼,就会避免草率;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妄为;直来直去,却不知礼,就会。

D、孔子说:

“注重外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16.“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

曰仁。

”一句的意思是(A)

A、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圣人的最大法宝是权力地位,用什么来保住这高位呢?

用仁德。

B天地之间的大恩大德化助生育生命,圣人所拥有的大法宝是地理位置好,为何能够守住职位呢?

因为拥有仁德

C、天地之大可以生出德行,圣人之大宝是可以保护地位,怎么样能够把守高位呢?

用仁德。

D、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执政者的最伟大宝物是位于至高的尚方宝剑,用什么来保住这高高在上的权利呢?

仅仅用仁德是不行的。

17.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句的意思是(B)

A、孔子说:

“君子在天地之间,没有不适应的,也没有莫名的,始终以义为依据。

B、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盲目适从,也不盲目否定,始终以义为依据。

C、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适应的地方,不肯定的地方,就要用义去比对。

D、孔子说:

“君子在人间替天行道,没有不适合,也不枉然,正义与其同在。

18.“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一句的意思是(C)

A、“公叔文在适时说话,人们不讨厌他的语言;他乐善好施之后笑口常开,人们不讨厌他的笑;他首先坚持正义如何取得成绩,人们不讨厌取得的成绩。

”B、“公叔文在世时会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所以别人也不厌烦他的笑容;他是君子取材取之有道,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拿取财物。

C、“公叔文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在真正高兴时才笑,所以别人也不厌烦他的笑;他在合乎义的时候才要别人的东西,所以别人就不讨厌他拿取财物。

D、“公叔文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他在应该高兴的时候才高兴,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笑;他在应该坚持正义的时候坚守义,所以别人才不嫉妒他的多财。

19.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的“中庸”的意思是(D)

A、中庸:

就是中规中矩的道理,或者“中庸”就是调和、折中的意思。

B、中庸:

就是关于做事做人的一般常理,或者“中庸”就是不左不右的意思。

C、中庸:

就是关于心理平衡地做事的常理,或者“中庸”就是中正、中行的意思。

D、中庸:

就是关于恰到好处的常理,或者“中庸”就是用中、中行的意思。

20.“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的意思是(A)

A、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B、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比喻仁者和智者都喜欢从自己仁爱的立场和智慧角度去看待同一或不同一事物的。

C、仁者见到他就说要去爱他,智者见到他就说要去启蒙他。

比喻教育者对同一个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立场或方法。

D、仁者见到他就说仁爱之语,智者见到他就说智慧之语。

比喻一个人会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1.“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的恰当意思是(B)

A、你们这样的无知,浑浑噩噩地混迹在天地之间,所以充塞在天地之间,不过是我们的碌碌无为的躯体。

天地之间的率真之志,才真正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B、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就是我们的身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之气的志,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C、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我们,不过是我们的躯壳而已,我们需要精气神的充盈;天地之间的统帅之气,滋养着我们的秉性。

D、你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所以应该珍惜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提升我们外在躯体之中的学养;让天地之气的帅志,形成我们的天然本性。

2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的恰当意思是(C)

A、知道其荣耀,却安守其卑辱,为了天下而虚怀若谷。

为了天下而虚怀若谷的人,在品德上达到满足完美的境地,就可以重新归于简朴了。

B、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

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常德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并复归于浑全未破的原始、真朴之地。

C、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

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常德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并复归于原初的真朴之地。

D、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其胸怀如同山谷一样博大。

成为天下川谷一样的人在仁德方面永远不知足,循环往复地从简朴之道开始。

23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的“叩其两端”的恰当意思是(D)

 A、扣住他的两端问题去同时探求处理,不可疏忽任何一端。

凡事皆有两端,要么从上入手,要么从下入手,去粗取精,无所不尽。

B、从问题的两端中的一端开始处理问题。

凡事皆有两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本后末,先上后下,先精后粗,无所不尽。

C、紧扣事物的低级和高级两个层面问题去探求实质问题。

凡事皆有两极,都要从低级到高级,由简而繁,才能无所不尽。

D、从问题的头尾两边去探求。

凡事皆有两端,两端包括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24.“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的恰当意思是(A)

A、(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为造作事端,虽然有所施为也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功成而不居功。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B、(任凭)万物生长运作而不要始乱终弃,生出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侍物自傲,功业成功了而不退回居室,所以说只有不居功,才能不失去什么。

C、(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以肇始居功,生出万物而不拥有万物,让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万物茁壮成长而不以为自己有所依靠,这就是成其功劳而不居功。

啊,这就是唯一的不变法则,所以要以自然法则为准不去顾及其他。

D、万物生长变化而不人为开始,虽然生存法则是顺应自然不是有所人为造作,有所作为而不恃持不变,取得了功名成就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功成而不居功。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不去理会别人的歧义。

2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的恰当意思是(   B)

A、“道”的运动变化是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道”的运用特征是表面柔弱的内心刚强的。

B、“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是“道”的运用特征。

C、“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不是“道”的运用特征。

D、反方向运动,说明事物总是物极必反;欲强则弱,欲刚则柔,说明事物总是适者生存。

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恰当意思是(C)

A、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要发出来,所谓藏起来情感;喜怒哀乐情绪都节制起来,所谓压抑人的情绪,和气生财。

B、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毫无节制,叫做和。

C、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D、喜怒哀乐在没有发作时就控制住它,叫做调和折中;发出来的情绪都要合乎礼节,都要恰到好处,叫做一团和气。

27.孟子曰:

“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

”中“孔子,圣之时也。

”的恰当意思是(D)A、孔子,是圣人中能把握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的人。

B、孔子,是圣人中能时时学习的人。

C、孔子,是圣人中能识时务、识大体的人。

D、孔子,是圣人中能审时度势、与时偕行的人。

2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恰当意思是(A)

A、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B、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地域中有四大,人居住在其中的大地上。

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自然为法,而道法要合乎自然规律。

C、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最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最大的。

人能够战胜地的法则,人定胜天,天道的法则,而道法归于自然法则。

D、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

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法与自然是两种思路。

29.“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的恰当意思是(   B)

A、所以,“道”生了它,“德”养了它;培育它、滋润它;考验它,毒害它;生养它覆盖它。

生了它不拥有它,为了它不占有它,帮助它而不宰制它。

这就是玄奥的“德”。

B、所以,“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开花结果,使万物成熟壮大;它们对万物滋养、保护。

它们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它们发展了万物,却从不居功自恃;它们是万物之长,却不对万物横加宰制。

这就是极大而深远的“德”。

C、所以,“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开花亭亭玉立,使万物经受得住害虫侵扰;无论滋养还是颠覆都能够承受。

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发展了万物,却把持自恃;万物之长不被宰制。

这就是所谓的神秘的事物。

D、所以,道生万物,德育万物;道德使万物开花结果,使万物成熟壮大;道德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视为私有财产,万物自由发展,道德自在其中;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不对万物横加宰制。

这就是雨露阳光的作用。

3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的恰当意思是(C)

A、孔子在自己身上戒除四种空想病——凭空做揣测(脱离实际情况),绝对肯定(缺少辩正性),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自以为是(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B、孔子要求弟子们绝对不要做坏事情——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必须从政,不要顽固不化,不要自大。

C、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从而脱离实际情况),不绝对肯定(从而缺少辩正性),不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不自以为是(从而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D、孔子绝对不要的四件东西——乱想、胡猜、瞎说、妄为。

3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B)

A诚实的人就是天地之间的符合道的人,诚实之人,会用诚实之道为人处世。

B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C诚实是顺应天道的,不诚实是违反人道的。

D诚实是天意的律法,做到诚实的人是能够被人尊重的人。

32.“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C)

A诚实的人,不用勉励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从容行事可以逐渐修炼成为圣人。

B诚实的人,就不用勉励吗?

不勉励何以进步?

不思考何以行事得体?

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

C诚实的人,不必勉强就自然地符合做人的标准,不必思索就自然地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

D仅仅做到诚实是不够的,不能勉为其难,不能不思量,为人处事一定要从容不迫,这是圣人能够做到凡人难以做到的。

33.“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D)

A诚恳之人,选择善地而居住,绝不固执己见地住在混杂的环境里。

B谁能够做到诚实谁就是选择了善途,谁就要放下执着,不再迷失方向

C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不要固执地实践要学会变通。

D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

34.“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A)

A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

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B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护他的亲人的;等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尊敬他的兄长的。

亲近亲人,是仁;尊敬师长是义;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是行不通的。

C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亲爱自己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

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帮助你,达到天下至圣的境界。

D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能够离开父母亲人的,长大之后,出门在外,没有能够离开亲朋好友的;亲亲爱爱,是仁的表现;恭恭敬敬,是义的天下。

天底下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比父母和亲友更重要的了。

35.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在于天、人、万物所具有的永恒的根本规律,以及具有共同的最原初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在天而言是“道”,在人而言是“仁”,而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则为“(B)”。

A、德B、礼C、学D、法

36.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一句中的“中庸”的恰当之意是:

(A)

A、恰到好处的常理B、极致的常理C、中规中矩D、平庸的做法

3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的恰当之意是:

(B)144页

A、君子就是遵从中庸之道的人。

B、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C、君子就是中规中矩不犯错误的人。

D、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懂得珍惜时间。

38.“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D)142页

A、用武力使人屈服,并不是真的让别人真心服气,只是力量不足罢了!

B、君子要以中庸之道,使人心服口服。

C、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倚仗力量来使人服从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好像七十子归服孔子一样。

39.“知,传受之,闻也。

方不障,说也。

身观焉,亲也。

所以谓,名也。

所谓,实也。

名实耦,合也。

志行,为也。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49页

A、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

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

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

所用来说的,是“名”。

所说及的,是“实”。

“名”与“实”相匹配,即是“合”。

立志于践行,即是“为”。

B、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C、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

①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

②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

③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4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去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B)50页

A、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

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

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

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不出大门,不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不能了解自然天道。

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

所以圣人没有不知道的事情。

D、这句话是应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4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C)51页

A、学习越来越难,知识越来越多,学不过来,只能用无为而治的办法了。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

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