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41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成亲社会行为》.docx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单位:

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学

姓名:

潘中泽

年龄:

40

职称:

中教一级

第五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

1、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

1、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意义,

2、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难点:

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内容分析:

本项目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

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

“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个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围绕“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这二个方面展开。

具体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1.关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关于“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教学,多媒体展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方法与策略: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自觉落实行为要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通过情境模拟、榜样示范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视频、歌曲、教学图片等教学媒体。

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与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

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

做问卷调查。

收集事例,介绍事迹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

F:

\电影\1.f4v

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

为什么会印象深刻?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及音乐的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

(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

想一想:

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

(学生介绍事迹)

1、身边的老师。

2、自己的同学

讨论: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失去或得到什么?

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

哪些方面让你感动?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介绍和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总结:

其实,亲社会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

刚才的几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用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收集到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亲社会行为,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实例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亲社会行为要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

使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认识。

活动二:

(多媒体展示事例)

1、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你如何写获奖感言。

2、你在班级中语文成绩非常好,老师让你介绍经验,你会怎样做?

3、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教师提问:

那么在交往中,你曾做过或发现咱们班同学还做过哪些亲社会行为吗?

(学生继续回答,做过这些事之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提示,班级同学曾经为马广莹捐过款等,指出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表现。

我们来看一下公众人物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有哪些。

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

(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借助材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从而有了更深刻的道德认识。

活动三:

(多媒体播放四川大地震后的晚会上名人捐款时的画面,姚明参与公益广告的画面,指出为社会做贡献、具有亲社会行为人人都可以做到。

我们要时时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做力所能及的事,奉献社会。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做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我们可以做到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从而做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人、社会,也会使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我相信我们同学也会努力使自己具有这种亲社会行为,在集体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过渡:

既然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做。

可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许多人没有主动去做?

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代表性亲社会行为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也能做到一些亲社会行为。

把学生的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行为。

活动四:

播放画面:

1、公交车上,没有人为年迈的老人让座。

2、在车祸面前,只有围观,没有人主动帮助受伤的人。

3、出现了小偷,有人制止时受了伤,却没人主动帮忙捉小偷。

(学生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并作出正确引导。

学生讨论: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去做亲社会行为?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自身的因素,个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能力不够。

二是外部因素,怕被别人说成是捞取名利,又担心惹祸上身。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不作为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疑虑,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过渡:

大家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谦让、分享、助人、奉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做出亲社会行为真的有那么复杂、那么难吗?

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迪。

环节三:

走进生活,拓展升华

展示课件:

放学路上,初二(3)班的几位同学看到了一个中学生打扮的人跪在路边求助。

他面前用粉笔写着自己的不幸遭遇,非常令人同情。

林琳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打算送给他,李群赶紧拦住她说:

“最近电视上报道了许多用这种手段骗钱的事情,说不定这也是个骗子。

”其他同学也议论起来,林琳一时拿不定主意了。

假如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不一定把思维限定在“给”或是“不给”上,要通过思考,认识到表达自己的同情心是不是可以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希望工程”爱心捐助、“手拉手”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可以考虑给这个求助者提出以上的受救助途径。

最后,教师可适当归纳指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如安慰、同情与关心行为,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等。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环节四:

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会做到____。

课堂达标测评:

一、选择题

1、“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

假如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对这句名言理解有误的是()

A.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B.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

C.分享意味着失去,有思想要学会保留

D.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人分享,你会有新的提高和收获

2、下列与“我为社会做贡献”这一观点相适应的是()

①.小王积极参加珍爱生命,奉献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于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③.小明不愿参加为西部贫困生募捐的活动④.黄伯云孜孜以求,攻坚克难,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不懈努力

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以团结互助为荣”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之一。

帮助他人你首先要做到()

A.注意帮助他人的方式B.注意帮助他人的方法

C.注意被帮助者的心理感受D.真诚

4、“如果你伸出一千只手帮助别人,那么别人也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这是舞蹈《千手观音》的主题。

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收获的是双份快乐

B.别人先要为我奉献,我才肯为别人奉献

C.我们要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D.生活中,你报人以桃,别人会报你以李

二、材料分析

5、在北京西单北大街上,一名年轻人为失明的老乞丐洗脚。

这名衣着整洁的男青年随身带了暖壶、塑料盆和装了凉水的可乐瓶,蹲在老人面前,先细心地调好水温,然后将老人的双脚放入盆中搓冼。

最后,还仔细地给老入穿好袜子和鞋子。

老人感激地问男青年的姓名,男青年笑笑说:

“我是北京人,我就想做做好事。

”临走前,男青年还将塑料盆和一个指甲刀送给了老人。

(1)这位青年人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亲社会的行为和习惯?

参考答案:

1、C2、D3、D4、B

5、

(1)这位青年的行为属于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行为。

(答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也可)

(2)①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和习惯不仅要学会分享欢乐,也要学会分担他人的痛苦和忧伤。

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社会作贡献。

③遵纪守法,不做有损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事。

板书设计:

1、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2、学会分享

3、学会助人

养成亲社会行为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生活

我为社会做贡献2、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大事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拓展资料:

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神秘女士多次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捐款,…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的“微尘”出现了。

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党勇:

把眼角膜捐献别人;孟祥斌为救轻生者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微尘”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无私捐助公益事业的群体,成为一个爱心符号。

令我们感动,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也成为社会的一粒“微尘”。

教后反思:

课堂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在遵循“三贴近”原则的前提下,教学活动设计增强了思考性、活动性,使学生有更大的思考和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活动性和实践性。

在师生探究过程中着重体现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

所以教学中提出话题,素材都是从生活中选取的。

这节课由于内容相对较多,在时间安排上没有考虑的细致,部分讨论环节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只是提问了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

在面对全体学生方面没有做到,是今后探索的重点。

学生反思: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对营造社会风气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中的一些互动环节的讨论交流,由于在平时上课时这样的讨论交流要求的不是十分严格,所以在这节课中效果不是多么理想。

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特别是部分学困生的帮扶、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