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58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docx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

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精)

老师,不看会后悔的一万一千字!

如果您在听他人课、上公开课、备自己课前,有耐心看完这一万一千多字,相信您会沉思良久;如果您认为过多看他人对高效课堂之见,会影响自己课改思想的形成,有拾人牙慧之嫌,那这一万一千多字真的称得上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您对这一万一千多字惊鸿一瞥,相信您对高效课堂会有雾里看花之感,一旦您静心细读,相信一万一千多字会逐篇深入高效课堂深水区,让您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拾级而上。

          从“五有四度”看高效课堂

           梁恕俭

高效课堂评价一节课,一般关注四个“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生成的高度。

除了这四个度,还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五个“一”,即一次精彩的展示、一次巧妙的生成、一次得意的发现、一次真实的感动、一次会心的微笑。

五个“一”和四个“度”可以简称“五四”,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其影响是划时代的,但愿“五有四度”的提法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杆。

自主的程度。

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

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

合作的效度。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征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

然而,过于追求合作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分组随意没有团队氛围,评价失衡不能促进竞争等现象,影响着合作的效度。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

不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

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

探究的深度。

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

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

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辅助,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再按照一定的流程与同学合作则是探究学习的法宝。

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而探究的深度则可看成衡量探究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生成的高度。

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必要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

要关注课堂生成,针对鲜活的学情施教,通过显性化的差异统计数据进行反馈调控,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因学制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中,事先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再在课堂上机动灵活地引导“生成”,学生才容易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

过分地确定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生成和开放,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有一次精彩的展示。

“展”指发展、伸展、展开,“示”指呈现、表达、交流。

参与展示的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各自发挥特长或融合集体智慧,通过讲解、相声、小品、演唱、绘画、情景剧、采访、播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他们在展示准备和实际展示过程中得以学习、锻炼和成长。

观展的同学则在评价、欣赏、反思过程中吸收和借鉴。

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交流情”,增强学生的“驱动力”,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所以,一节好课,离不开展示。

有一次巧妙的生成。

高效课堂的典型特点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就不要有太多的清规戒律,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束缚下的孩子,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是很难有生成的,没有生成就没有欣喜。

课堂要活起来,也需要多元互助,以思想启迪思想,以智慧生成智慧,没有生成就没有创新。

效果要好起来,就要以总结学习方法为主,摒弃死记知识的做法,引导学生每学一课,都以顺口溜、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生成,去形成自己的成果。

有一次得意的发现。

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发现学习亦称探究,让结论在过程中自然生成,让抽象理解变为活动体验。

教学就是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有新的发现、新的生成、新的感悟。

发现学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通过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教师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

老师教给的东西再好,是别人的,学生不爱惜,而一次得意的发现,会让学生敝帚自珍。

有一次真实的感动。

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当我们把所有的问号放飞到人文的天空,会由衷地感叹——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以智慧的滋润,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

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课堂就是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

简而言之,课堂必须充盈着情感,来浸润生命!

整节课,不能让学生产生一次真实的感动,不是一节好课。

有一次会心的微笑。

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

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

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互信、互动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

           高效课堂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

            袁建国

每位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其中第二个问题还包括五个元素。

第一问题:

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目标问题。

教师如果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那这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只是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道,其结果与教师自己不知道基本一样。

一位专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大街上走路,迎面一位美女骑车而过,如果问你“这位女士穿的是什么颜色的鞋子”,绝大多数人肯定回答不上来——有谁会关心鞋子呢?

即便是女鞋设计专家,也未必把注意力放在鞋子上。

但如果事先告诉你“请注意一下对面这位女士鞋子的颜色”,事后再问,那答对率肯定是百分之百。

例子非常通俗,似乎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就“目标定位”这一问题来说,非常贴切。

课堂没有目标,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有可能把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上,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

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达到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目的。

教师应该切忌机械的套用三维模式,可尝试着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在问题中包含三维目标;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

第二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这个问题是过程、方法等形式上的问题,更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组织课堂。

高效课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一、自主学习(独学)

传统的课堂,是以学生的起点为零开始的。

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都不应该为零。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着自学,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温故”达到“知新”。

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学前指导,自学指导要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

常见的形式是导学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

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有相对的完整性。

常见一些教师,处理教材的时候采用问答式、填空式,教师问,学生答,表面非常热闹,但内容零散,没有任何思维含量。

学生自学一定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师进行学前指导应一步到位,不要在学生自学、思考的时候打断学生。

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衡水中学,课堂上的秘诀便是教师“放手”。

他们在课堂上提倡“三转五让”。

所谓“三转”,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

所谓“五让”,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它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具体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极大限度地进行了自主探索,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内化”行为,把知识真正汇聚到学生自身固有的知识流中去,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应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对学,指同桌之间的学习、商讨。

群学,指4-8人小组或全班同学的互助学习和探讨。

实践证明,两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两个人首先是互相检查,然后是互相帮助。

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解决。

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全班讨论。

在学生检查、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

三、展示点拨

展示,是学生以小组或个体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贵在“暴露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激励学生展示;二是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不要让展示成为优等生的专利;三是对学生提出展示的基本要求,开始可以放低门槛,但随着学生展示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标准;四是有展有评,师生互动,提高展示的参与度,在人数上不留死角。

关于点拨,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拨云见日”。

从理论上讲,只要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讲出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以“怕学生耽误时间”为由,急于自己说出答案。

这样做虽然能“节省”时间,但往往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没有思维的课堂。

从另一方面说,第一次放手让学生讲,可能会耽误时间,但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后,就不可能耽误时间了。

当你第一百次放手让学生讲的时候,你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了。

因为这样的课堂有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碰撞,会让你的课堂熠熠生辉。

教师点拨,应该非常准确且精炼,抓住主要矛盾,一步到位,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点拨,应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二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三是扩展学生思路,四是引领学生总结内在规律。

四、建构提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变过去的线性结构模式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改变只备一节课的习惯,要把一节课融于整个单元之中。

在讲课的时候,也不要只着眼于表面的“知识碎片”,而应该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

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自身的逻辑线索,教师应该把它理出来。

在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规律。

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方法的课堂。

有了方法,学生便可以自主学习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当堂练习

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归纳的方法、总结的规律及形成的知识网络,要在练习中巩固和提升,实现“通过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

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注重梯度。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中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稍有难度的题目。

第三个层次,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语言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应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满分。

有一个成语叫“蓄势待发”,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善于蓄势,要让学生乐于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品尝收获的喜悦。

教师应该在练习形式上多创新,通过形式的变化,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完成训练题目后,订正答案应该是必有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教师切忌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

首先,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教师应进行巡视,发现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类。

其次,还是按照“教师退到最后一步”的原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这一环节,同上面提到的“点拨”和“建构提升”一样,均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力。

第三个问题:

知识掌握了吗?

能力提升了吗?

不管教师运用哪种教学策略,最终目的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

衡量是否达标有多种方式。

一是下课前用测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二是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三是通过个别检查进行测试;四是运用小组进行测试等等。

如果本节课内容过多,没有完成检测,也可以放到下一节课完成。

当然,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反馈信息。

教师通过准确的信息,确定下一步的教学任务。

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

           我心目中的好课堂

           任永生

我总是在寻找这样的课堂,这里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在这里能够给学生的自我构建提供合适的条件,在这里师生度过生命的最美好的时光,同时又为师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

这样的课堂应该承载这样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

  师生情感有温度。

好课堂是充满真情与激情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是知识的课堂更是生命的课堂,因为生命的体验与发展是一个美好的过程,生命的每一次狂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好课堂是不可以复制的课堂。

  学生参与有广度。

好课堂是精神流失率很低的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在这里没有人不喜欢学习,也没有人不参与学习。

好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关注,而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更不是教师一言堂的课堂。

   自主学习有强度。

自主学习是好课堂的一个鲜明特征,好课堂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自主学习程度体现在课前预习上,还体现在课上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道德体系等方面。

  学生合作有效度。

好课堂学生是通过合作完成自己不会的问题,这种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性,包括同质合作和异质合作,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有收获,学会的同学通过帮助不会同学,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刻和系统。

  学生探究有深度。

好课堂一定有生成,即生成问题也生成亮点,问题和亮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就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起点,通过探究实现对事物从感知到感悟,通过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拓展与提升,通过探究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内化和升华,。

  教师点拨有尺度。

好课堂上教师一定有点拨,但点拨一定要掌握好时机,更要把握好尺度。

不应该点拨的时候点拨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更会造成学生的懒惰与依赖。

点拨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课堂的点拨往往是靠追问完成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积极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课堂文化有高度。

好课堂一定是具有课堂文化的课堂,这里既有“学”的文化也有“教”的文化,展示与质疑是“学”的文化,没有课堂展示的课堂就没有生成,没有学生质疑的课堂就没有提升。

追问与反思是“教”的文化,没有追问就等于没有点拨,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与发展。

具有上述特点的课堂,一定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符合人性的课堂,一定是能够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充分体现的课堂,一定是能够实现生生相长,师生相长的课堂,也一定是具有预习展示反馈流程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今天,老师应该怎样上课

          黄解放

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

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供教育管理者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时参考。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

“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那位教师告诉我:

“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

”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

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师生心心相融呢?

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课堂“火药”味太浓。

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

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

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

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

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

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

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

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

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

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随着我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教师们正在改变过去那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教师对我说:

“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

”这是一种教学观念还未更新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来衡量呢?

我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

第一,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

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

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懂”了(经常有教师在下课前一分钟问学生:

“同学们都懂了没有?

”学生齐答:

“懂了”),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

有的教师常找的原因是“学生不配合”。

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在教师自身上找。

教师备课,要“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

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

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

”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

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得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

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事物一见便知,用不着去探讨它的概念);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这样的思维才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

专家研究证明:

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

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

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

这样的教学,是“应试”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