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05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docx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

2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讲稿

说明:

因为机缘,身为70后,做过80后、90后小同事的“师傅”,深感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特点。

曾作为“考官”面试过求知的大学生,有过感慨;曾与80后几个表亲亲密接触过,有过隐忧;也曾走上大学讲台,给这些阳光学子们做过报告,曾经的真诚分享,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事后收到不少年轻学子的邮或“纸条”,深感大学生其实也是迷茫的一代。

所有的劝诫与担忧,与今天直接面对家中大四侄女和大三的女儿的感触比较,只能算隔岸观火,隔靴搔痒而已。

看过两个孩子写的几篇,总是感觉不太满意。

突然想起曾经在一师范院校给大学生做过的一次讲座。

翻出讲稿,发给两个孩子看。

自己回读,觉得有些话,对于处于她们这个年龄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而言,还算得上是肺腑之言。

分享与此:

享受教育生活,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与大学生谈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

………………现在的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要补的太多,而时间和精力却有限,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已走上工作岗位人们的共同难处。

因此我特别羡慕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精力充沛、时间充裕、思维活跃,实在是积蓄能量的绝好时光。

我知道大家自行知班预备役,咱们二师的行知班去自去年开班以,广泛受到关注,去年首期开班被誉为“黄埔一期”,咱们就是当之无愧的“黄埔二期”了。

大家能够自觉自愿选择进入这个预备役,说明大家对自己的未职业有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和期许了。

能够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的职业做着长足而充分的准备,真好!

在此我真诚祝福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已经比你们的同龄人先行一步,将你们就有可能比同龄人人把握更多的机会,因为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些准备好的人!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名小学班主任,辗转南北,在不同地域面对不同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群体和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自己怎样去适应,潜心工作、享受生活,从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的。

以下分三个方面谈:

一、以什么心态对待我们将要从事的职业;

二、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当下的学业;

三、面对今天的学生:

我们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一、用什么心态看待我们即将从事的职业?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为何选择了小学教育这个专业?

(提出这个话题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就是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当初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或者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很多是家长的旨意。

或是因为学校专业调剂,或是高考失利……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在填报志愿时是否多数也是家长参与建议。

但我想,大家都知道真正决定上哪类大学志愿也是随分数,实际上学更是随分数(也有一点机缘成分)而非心愿。

而分数与家长有什么关系呢?

我有个同事,06年XX师大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教科学。

但家在香港(后知道他爸妈当年从广东去香港做小生意,把他留给了大伯……哥哥姐姐都在香港,找个女朋友是她师大同学,由于学英语专业,毕业后也在我们南一所学校教英语,后应聘到香港一家外企上班……)大家可想而知,我们这位小同事很难安心。

不但不安心在深圳,关键是不安心当老师。

去年秋季他提出停薪留职一年,领导也同情并理解他(早上五点半搭车从香港,晚上回…)但是今年四月底他却自觉回了……对我们说:

“看着别人赚钱容易,自己真的想去尝试真不是那回事,到什么企业应聘,没有资本,感觉自己毕业年,虽然一直不安心从教,但处处碰壁后,发现自己这些年积累的唯一资本就是还能教书,拿起教本不困难……)现在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这几年的从业经验只能适应教育,外出应聘经历让他认清了自己,开始给自己定位了,安心现在的岗位,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虽然还是每天五点半起床,往返于深圳与香港,但是他人却阳光了,也从不叫一声辛苦……我们常说:

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怨天尤己,如果不能改变现实,我们就必须学会适应现实,在现实中逐步去完善自己。

大道理不需要讲。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打开心结,精彩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靠对现实的认可,对生活的热情。

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她对拥有的都珍惜。

生活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让自己幸福。

很喜欢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稻盛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我在身边熟悉的年轻人身上,诸如表弟表妹侄子侄女等,看到一个可怕的共性,就是总是对现在的职业不满意,可是一旦真给了他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除了挣钱多一些,工作轻松一些以外,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但是天下哪有不卖力就有大收获的好事呢?

除非官二代富二代们)。

教育不是赚钱的职业,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让人羡慕的假期;工资收入与工厂相比并不菲;职业倦怠看看医生、警察;岗位是我们成长的舞台……(有的岗位纯粹是服务,同样累一天同样八小时……)

心态转变会让我们从心底认同并喜欢眼下的工作,也才有了“享受”的可能。

熟悉我的人总说我很敬业,工作认真。

我坦白,我之所以心无旁骛,认真对待每天的工作是在为自己储能,因为我认定这是我毕生的饭碗,我珍惜它。

我不知道自己如今离开教育岗位还能做什么。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管身在何处都是一名称职的小学语教师,不管接手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我都有能力胜任班主任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选择了哪条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你要承担这种选择带的风险与后果。

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往往是学会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人。

既然这个职业可能是我要终身去坚守的,或者说是我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那我们就应该怀着积极的心态:

认同它,也看清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工作中就会自觉担当起相应的职责,工作再忙,学生问题再多,家长再难缠,这都是我必须面对的,是我需要解决的,有了这份责任与担当,工作中你就会主动很多,平和很多,何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提高我们教育智慧的过程。

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赏识,幸福自然敲门!

二、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当下的工作(学业)?

每走一步,我都在心底对自己说把眼前的事做好。

这样一步一步走下,从内地到沿海,从北走到南,走到今天,不仅仅在教学,还能够有机会经常外出交流心得……关键是始终对自己有要求,心中始终有个梦想,有个方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

“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就是“贴着地面步行”的行走状态。

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一小事的积累。

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教师如果能够脚踏实地,把日常教育中的一小事,都当作工作中的大事,工作中自然全心投入,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在这种全心投入中日臻完善。

窦桂梅,五年打杂式代,由于她节节用心,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她后成为语名家奠定了基础;李吉林,一个从40岁时才开始真正研究情境教育而今拥有国际声望的大家,也是用心对每一节,认真研读教材,包括每一句话的朗读,才读到她一个稿,里面讲了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小英雄雨》中的一句“河岸上响起了枪声”的揣摩……她们在教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她们用心对待日常的每一节的基础之上的。

(举例: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吉林集》,一个8卷本,300多万字,就是李老师整个情境教育的心血之作,很多就是日常的教育随笔)用心工作,作为班主任,还包括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李镇西是我们的楷模。

大家从他的博客里可以看到他偶尔会贴出一些几十年前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最近他又贴出了他8年、9年写的教育故事和学生照片,触动很深……尤其是那个任安妮(贴出他贴的老照片——不是用心有心,26前的照片不会还有存底)的故事……因此,我认为认真工作意味着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不仅仅只是在对学生和工作负责。

工作是为自己。

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师是最能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起的职业。

2001年进修,就自己感兴趣的家教领域,调研、问卷……写了一本1万字的家教论集;

2002年,组织了全省教学现场会,自己讲、讲座,但是二等奖给我的反思……定位。

2004年,省脱产进修,全心阅读、读书笔记,参与题研究……

200年,因为有了自己这些年的积极储备,才能外出在应聘时选单位而不是单位选你…………接手一个特差班,不抱怨,结果赢得了学校特殊贡献奖……“优秀教师是学校一张名片”我认为:

“教师的执行力是自己的通行证”!

2006年,学校11个微型题,唯独自己的08年成为了省级题,10多篇发表……08年北京会上半小时发言,迎了后的数场报告的邀请……

2010年圣诞节意外摔伤……这段时间,自己用心反思,有了两本书的出版(其中一本是缘于自己辛勤的博客耕耘结出的果实……)

2012年,第一本著作出版后,紧接着有了第二本书的约稿……

————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见资料链接)正因为如此,我每天幸福着我的幸福,活得快乐而自在(上市公司同学的感慨……,千万家产同学的孩子中考不得不休学……)我不过是普通教师之一(我们学校的同事都是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几年下,差距越越大,工作没少做,少的是否用心,是否投入)。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日常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导致我们一天一天走向平庸,尤其是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年人。

一年没有什么感觉,几年下就会发现自己落后一大截,想再赶上去就很难了。

同样是班主任,都很敬业。

而且常规工作都做的不错,在这种情况下,“用心思考”成了决定班主任工作境界高下的重要因素。

(举例……)

——在工作中修行,还能修得副产品:

“用心工作就是最好的美容”(心无旁骛,单纯,内心宁静,有成功感,愉悦,自然年轻……)。

用心工作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心性,也增长了智慧,想不进步就不行。

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五年、十年的积累后,你的变化自然是惊人的。

所以,我认为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事,就是对自己的未负责,就是在接近未想要的改变的一个小石阶。

相信大家一定在大脑里都规划过未,也在心底对自己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未而正在努力着。

在人的一生中,三到四年的时间不能说长。

但是,一个青年在大学中的这段时光,却不可说短。

一是因为青春可贵,二是因为大学的四年,几乎可以说是一生的基础。

古有言:

明其志,方能志知其所赴。

如果大家愿意承认大学是你开始选择人生的地方的话,那么在大学期间思考这些关乎人生、关乎未的本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因规划而精彩”。

一个人精神成熟的标志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我用自己亲身经历是想告诉各位同学,立足当下,全心投入,大学四年你这样做了,参与了行知班的学习,你每次认真听讲座,参加沙龙,认真学名著……几年下,你们一起去应聘,优势自然显示出。

(多年前应聘大学生的经历……,你一张口,都知道你的水平还有你的人品。

包装不了。

)  接下我要和大家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三、拿什么走近(进)今天的学生?

承接上面的观点,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将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性质和未前景以及个人发展方向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作为未的教师(班主任),走上讲台之前,至少要对我们即将承担的工作本质和对即将面对的工作对象要有比较科学而深刻的认识。

首先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致未的教师”一中也谈到: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这些话语说起简单真正施行起并不容易,它体现在我们与学生的交往尺度之中,蕴含在我们的管理策略中。

尤其是今天的孩子。

我教书21年,从内地到沿海,感觉到两地孩子的变化,就是我到深圳所带的两届孩子,两者相差不到3岁,他们身上的共性特点就有很大差异让我深感惊异。

我的同龄同事去年秋季送走毕业班主动到一年级任教。

他的感触更深:

说不仅感觉孩子们和我们有代沟,就连他们的家长与我们也有明显的观念上的差异。

试想:

这样家长教育出的这样的孩子,我们拿什么靠近他还要他们接受我们的教育?

不了解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储备,你会愈发觉得工作难以开展。

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我举几个小例子:

案例1:

一次班干部会,对他们反馈的问题我询问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很多同学说“罚”,这时一小子淡淡地说:

“罚,我看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我问他有何高见,他说:

“我还是欣赏美国的那种自由式教育,要靠同学们自觉,制度太多太死也不行,一味的惩罚不会有好效果。

”你听这口气,我们不能说他对美国的自由式教育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正因为他这种似懂非懂却又有着自己认为很正确的理论时,你跟他对话就更难。

怎么办?

如果你的思想你的认识不远远高于他,且能巧妙地给出说服他的新思路的话,不仅谈话陷入僵局你今后的工作开展就是个问题。

——说明现在的孩子接受的西方教育思想多,崇尚自由,民主,有个性,有思想。

日常他听的多,家长谈论的多(一个家长带孩子到了美国参加……觉得孩子去了半个月,似乎就变了……)所幸我很关注外国教育,与这样的孩子和家长谈话时,我一边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又点出这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作为现在的国情(班情)我们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信服。

否则……案例2:

看学生一个小作业: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发明一个时空穿梭机,先去恐龙时代末期,探索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省得那些古生物学家天天争得面红耳赤还没有结果;然后再去三国,枪毙吕蒙,刀斩司马懿,力保蜀国统一天下。

——这是我们班读书大王的一个后练习作业答案。

从这里,你看到他的知识工作丰富,历史的——现今的,地理的,……10岁的孩子,各种版本的三国都读遍了,也就是他在手拉手的信中就三国人物打了一个谜语:

女羌人,绞丝又不难。

提示:

此人智勇双全,智可破孔明之计,勇可敌赵子龙,于孔明一次北伐时降蜀………(出示学习《黑暗传》学生自编的诗歌)

每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关注的有体育赛事、科技前沿、UF、世界未解之谜,甚至房价走势、还有看股票财经的……二年级娃娃,给你聊希腊罗马神话……面对有着这样见识和见解的孩子,我们怎么办?

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和这些孩子对话。

案例3:

去年接手的二年级班,由于我在学校时间有限,为了了解他们,我想找一些机会和他们分别单独聊一下,所以,一天下,我说请某某到我办公室去一下,去了,他说:

“……我觉得你们大人好烦啦,总爱耽误我们小孩儿的时间……”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

“比如现在,我很想出去玩儿……”——这时你怎么办?

生气?

发火?

还是……考验着你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你如何看待这样一个有思想且敢于说真话的孩子。

(这个孩子,一年前就在和妈妈讨论什么是政府什么是公平了。

)回看分析:

案例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

案例二、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知识;

案例三、要求我们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对象,他们个性张扬,很自我,见识广,有思想,某些方面的见识比我们广博的多,你稍不留意再不认真备,常常会有捉襟见肘之感。

时间久了很容易被学生“小瞧”又何谈他对我们所教的学科的热爱呢?

我们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如果我们自身还处于蒙昧状态,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更不知道外界有哪些看法,你本身就有太多的地方向他们学习的,如果观念比他们还滞后,何谈去唤醒这样的孩子?

因此,如何尽可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素养是我们现今就该做的必要准备。

首先要有先进科学的现代德育理念和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你们的老师讲的比我要透彻和深刻的多,不需要我在这里班门弄斧。

只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作为未的教育者,如何看待和接受我们正在接受的教育。

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在座的同学)所受的教育,行为上接受的多是管教式;知识上多是灌输式(尤其是经历了高考)。

我们需要追问自己的是:

我们长期在这样思想的浸泡中成长起的,我们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怎么看,对教师的角色怎么定位,我们有哪些思维方式需要改变,才能适应与现在这些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自由意识强的孩子的发展,我们自己是否有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

有人说: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现代德育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

教育的价值引导体现在对人的自由、尊严、个体主体性的尊重上。

新时期的班主任,首先要端正一个观念,我们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拿到教材,我们不只是在单纯的教,是和学生一起学,是一种观念的分享与碰撞。

爱无等差、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是个老话题,但是今天除了民主,还有尊重,并且有学生者的姿态、欣赏的角度去走进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价值,都能够在群体中有尊严的活着,都能以平衡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做最好的自己。

——这些都需要有先进的德育理论去做支撑,这个没有问题,没有学的没有认真学的就很有问题。

你们的老师,是我见过的(见过很多,学校几乎每周,在省进修时……(观念和思维品质……)你们行知班的总导师,真可谓……有这样的导师陪伴,是你们的幸运。

不只是学他在这门上教了什么,还要善于学习他看事物的方式以及角度,怎么教的,以什么态度教的。

你们最有发言权,感受最真切。

我看过他对行知班的程设计以及活动安排,觉得你们是何其幸。

关于心理学,我不知道大家对这门学科是什么感觉,我最早接触教育心理学时确实觉得它很枯燥。

但是谁都会说心理学对我们,尤其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为什么?

我曾经写了一篇《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是在培训之后所发的感慨,主要是对心理学的再认识。

第一,缘于职业角色的需要。

这是最常见的认识。

老师一生接触最多的是人,是成长中的人。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的“性格规律、心理规律和智力规律”,有了基本规律的认识,教师就会变得宽容,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独有的特点,而不是单一草率的去评价任意一个孩子,也不会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各异的孩子;其次,心理学研究行为。

这里强调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推断他的内在行为。

有经验的教师在处理外部信息(学生的外显行为时)因为对孩子有个比较辩证的眼光,不会简单的从表面现象看待问题,而是从新的角度和方面去审视,善于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和无关的信息区分开,经过观察和类比,重新整合,从而找到巧妙的有洞察力的解决办法。

第二,心理学是对工作和生活以及人生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重要目的是让人看明白一些问题,活的很健康。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加了一条“社会适应性”。

现在越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学,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仔细回想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人的生活,很多生活中的矛盾和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因为对某些问题看不明白,想不清楚,把握不好“度”,例如知识分子有些“理想主义”,容易产生把做学问的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处理人际关系。

工作中精益求精好,但精益求精放在人际关系上就不合适了在工作中我们从不会提要“宽容一点、糊涂点”,但在人际关系中常听到的是要“大度些、宽容些、难得糊涂、与人为善……”第三.心理学还为自己服务。

我们知道工作最大的目的是好好生活。

如何关怀自我?

首先是关怀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佳,会变成你的成本,成本就是消耗。

如何提高自己对心理折磨的敏感度,及时调试心情,剔除心理污染很重要。

怎样把工作于自己个人价值密切结合,需要心理学指导下形成的人生智慧。

现在很多人都有职业倦怠,教师也不例外。

我在很多讲座的第一总会谈到“心态问题”,现在想我那时所说的很多观点是无意识中运用了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在阐述问题。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不是职业本身问题,而是自己心理认识问题。

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

生活中多一些宽容与换位思考,工作时积极主动,休息时学会放松休闲,学会运动,好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根本,而好的心情是幸福生活的体现。

这些零星的感受,让我更加深切的认识到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

如何让知识“活”起不是知识本身,是我们这些掌握知识的人们。

很早听人说“心理学是没有用的东西”,现在看,没用是因为我们没有应用而已。

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教育对象,还是为了我们自己,尽可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除了教材(很多教材很枯燥)我们还可以从很多学名著或现代学甚至是影视作品中吸纳。

学名著,如卢梭的《爱弥儿》,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现代作品也不少,我想在座的是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周国平的作品,还有毕淑敏的作品也不错,台湾作家《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读不累,但收获却不少;还可以欣赏经典的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街头日记》《浪潮》等等,优秀的作品总是以深刻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你的,多渠道学习和感受,总会在不经意中成长。

其次要有丰富广博的化知识底蕴。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一定是教深受欢迎的教师。

你的学科要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列举北师大毕业生同事的故事,女儿口中……因为知识渊博虽然桀骜不驯,犯了错儿,还被家长原谅而另外的同事被家长投诉就是因为知识底蕴不深再加上教学技艺不高……值得深思,我们年轻人拿什么走进学生……)

“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

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点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的能发展的前景。

教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语)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因此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素养要从增加我们的化积淀开始。

增加积淀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

读书,读书,再读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

“非学无以广才”。

要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将读书视为心灵旅行的一种途径。

于此我们就可以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慰籍心灵,在阅读中品味生活。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能读多少本书呢?

我们一起计算一下:

假如一个人平均三天读一本书,一个月能读10本书,假如他有60年的时光用读书,那么他在一生中读书的数量是:

10×12×60=7200。

因此,一个人即使一生尽心竭力地读书,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何况我们怎么能够保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做到月平10本书,有的人年平10本也做不到。

因此在合适的时候多合适的书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正确的事情。

我认为没有什么阶段比大学这个阶段更适合博览群书了。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的值得阅读的?

夸美纽斯说:

“这种书本要是可以正当的称为智慧、德行与虔信的泉的。

”配合每门学科尽量读教授给大家推荐的相关书籍,在思考中阅读;再有,自己有意识加大史哲的经典书籍的阅读对提升个人素质也是必不可少。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调查:

“大学期间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30%的人回答后悔没有好好谈一场恋爱。

”后引发了一场社会辩论。

我不反对大学期间谈恋爱,但你是否想清楚了为什么会和他(她)恋爱(仅仅因为寂寞,因为外在的吸引?

)你们在一起的话题是什么?

你的恋人有多高的眼界?

这些决定了你们的恋爱质量,毕竟一个人在恋人之间的时间投资是最多的。

我们不能不算这个成本。

今天,我要说的是:

“如果在大学期间,你没有潜下心多读一些教材之外的学著作,看一些经典的电影的话,那才是你今后最追悔莫及的事情。

”尤其我知道的是,高考之前,我们读书多限于教材,大学之前,还学了很多伪知识我是否自知?

有些老师到老也不知道自己教授的那些知识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历史……)(我有个表妹,大四实习时到我家借宿,我了解到,她很多生活基本常识都不懂,对于学到的很多伪知识自己也还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她没有读书的热情……这种现象真的很可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