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315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偏差分析Word下载.docx

还有经济特性如成本、价格等,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如交货期、污染公害等。

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区别了各种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

(3)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农产品科学为基础,研究农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农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

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政策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施,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丰富了农产品数量,但由于一家一户经营的农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常识,因高农药残留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国家于1982年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和农业投入品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

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并做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始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

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的管理,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

开展例行检查,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

大力推进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参考2007年7月25日下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2002年8月lR起开始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2006年4月30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标志着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正式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2006年8月,为适应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快速发展,农业部正式颁发了282个无公害食品技术标准,基本形成我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2007年9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决定自2007年9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为期4个月的声势浩大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挂帅,吴仪副总理明确将专项整治定义为“一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别战役”。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研究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主要有以法律角度为切入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以WTO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机遇勺挑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

以市场角度为切入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以政府角度为切入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以生产者为切入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以概念辨析为切入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以社会监督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的研究;

也有从市场准入机制研究的。

但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政策执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局面。

我国对农产品安全相当重视,制定和修改了很多的相关法律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执行情情况如何才是政策好坏的评价标准。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经济建设不重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然而建国以后,中国开始大举进行工业化建设。

近三十年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工业政策偏好,不但严重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工业发展,大批农民开始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由此也出现了农民工,留守儿童等问题。

同时,在追求农产品数量安全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生产的规范和约束不够,大量农药使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众多分散,无技术,小规模等问题,对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市场机制培育不足。

2.2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

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制度的角度看,现行的土地制度、流通制度安排,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的能力不够、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足0.3公顷。

农业生产经营的主流特点是规模小,主体多,生产方式差异大,经营行为多元化,受市场信息、生产规模、无公害技术、投资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收益预期低,他们总会选择以最低的投入、最小的风险来组织生产,而不是选择成本更高的标准化生产。

从流通制度看也是一样,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业主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十分微弱,基本没有市场定价权,大部分农产品的定价只能“随行就市”,而现在农产品价格也在受着游资的炒作,价格不稳定导致很多农民不敢留存大量农产品,使得市场产生不稳定效果;

而批发市场仍是市场流通的主渠道。

我省上市的鲜活农产品80%左右是通过批发市场上市交易的。

尽管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农产品价格形成的中心作用,但简陋的交易设施,粗放的交易管理方式以及现货交易模式,既不能体现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和价格差异,又造成了农产品二次污染的隐患。

生产流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既导致无法形成优质优价机制,也难以形成起有效的质量追溯机制。

2.3农产品收益比重低

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比较效益”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产品安全生产。

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村资本、劳动力均向比较效益较高的城市流动,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生产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也相对降低了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下降,大批精壮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粗放经营、乱用化肥农药和焚烧秸秆的现象非常突出,农地生产功能下降。

从我省2000到2006年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来看,除2004年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补贴等因素影响,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增加幅度较大外,其他年份的增长幅度都小于6%,其中2002年出现负增长。

相反,农民工资性收入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有三个年份增幅超过10%。

6年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了近一倍,而第一产业收入仅增加不到50%。

这一方面说明了工资性收入增长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反映了农民更愿意把劳动力投入效益更好的非农产业,而农业生产被相对弱化,安全性生产投入的动力不足。

在市场体制不健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价格无法体现安全属性增值的情况下,期望农民自觉改变或者通过强制监管改变经营行为、增加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投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2.4消费水平跟不上

从消费者能力的角度看。

尽管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城乡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能力却是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的农产品价格能够适应现在的居民收入,但是高质量的农产品却价格较高,许多人难以消费。

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性使得不同质量安全水平的农产品均拥有市场份额,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同样为非安全生产行为留下了市场空间。

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对北京市消费者进行的调查非常具有代表性。

北京市是我国居民文化水平和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回收的908份问卷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占40.64%,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占66.41%。

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也只有一半左右的消费者知道认证农产品中的一种,还有20%的消费者对认证农产品一点不知道;

只有53.3%的人认为市场上的绿色食品质量是可信的;

只有19人表示能够接受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出40%来购买绿色食品,83.26%的消费者只愿意多支付30%以下的价格来购买认证农产品。

3、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的因素

3.1监管机构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众多,中央一级就有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粮食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环保总局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委,下面还有省、市、县三级的各级政府以及各部委在地方延伸机构,数量众多,非常庞杂。

按职能分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主要有农业、质梭、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发展规划、商务、环保、轻工、公安、法制、教育、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是相应环节的监管主体,而这种多主体监管也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主体的缺失,形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

监管主体多,协调成本高,造成联合监管成本巨大,并且在国家层面上缺乏总体协调,运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监督执法的权威

3.2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法规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顺利进行的前提。

目前我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律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

动植物检疫和防疫方面、农产品卫生管理方面、种子管理方面、农药管理方面、饲料、兽药和肥料管理方面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而且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行的部分法规近年来也相继进行了修订,例如《农业法》、《种子法》、《渔业法》等。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量安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美国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立法相比,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仍然存在一些题。

例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陈旧,体系不健全;

已有法规构成混乱,部分甚至互相矛盾和冲突;

现有部分法规的惩罚性条款不够等等。

3.3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

截止2004年6月,农业部门已制订修订国家标准580项,行业标准1720项,地方标准17000项,其中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395个,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顼。

标准范围和内容延伸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骨千、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而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就是制定出各类农产品质量标准。

制定标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需要集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这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属于公共管理和被会服务的范畴,应该由政府出面来组织。

3.4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农产品质登认证工作是通过建立程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权威机构,遵循科学程序、借助公正检测数据做出的认证结论,可以把认证的产品质量信息以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使农产品内在的品质信息外部化,有效解决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便开始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门自1990年开始在全国倡导、推动发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并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具体负责绿色食品认证;

200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具体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2年成立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中国农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

3.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农产品市场监管起到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1985年,国家颁布了《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

农业部门从此开始筹建农产品质检中心,以条件、手段良好的中央和省属农业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利用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现有实验条件,通过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的方式,规划建设了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13个,部级质检中心179个。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检测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的人员数量明显增加,人员素质迅速提高,备级质检机构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检测范围不断扩大,这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6人们的消费意识

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平常的农产品,我们也知道其中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没有介意,我们只是一直在提倡绿色食品,但当绿色食品出现之后消费水平却又达不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辨认能力不足,导致我们一如既往的使用平常的农产品。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4.1政策执行机构管理体系建设

4.1.1建设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管理和服务意识.形成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用于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对其管理也不能人为地割裂。

要避免由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交叉与死角问题,就必须强调在安全管理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性管理,不仅强调要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应该体现在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由尽可能少的机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性管理。

4.1.2健全监管机制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统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所在。

当前,应构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将监管工作延伸到乡村、到市场、到企业,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一、健全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大力推进产地编码、生产档案、产品编码、包装标识制度;

二、建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各地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超市生产销售的主要农产品实行定期抽样检测,掌握农药、兽药残留状况;

三、建立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起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监控体系。

四是探索启动行之有效的体系论证形式和管理模式,加强无公害产地及“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论证工作;

四、完善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质量信息,发挥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件;

七、充实县、镇(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的力量,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

4.2法律法规建设

任何产业都需要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农产品这一产业更是如此。

往往我们不注重农产品色质量安全,然而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质量采取严格检验,而往往我们的农产品用国外的技术检验标准是不合格的,这也导致我们的农产品贸易存在严重弊端,缺乏竞争力。

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法律规范,各农产品出口企业以自己的标准生产,甚至进行造假,整个农产品市场呈现混乱局面。

针对国家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修订、完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农产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产晶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WTO的挑战。

4.3目标群体加强自身质量安全

4.3.1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要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农民和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增加收益的第一位,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同时,农产品生产主管部门要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基地,把挂图、安全生产知识等系列丛书及时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宣传普及安全使用农业资料的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技能。

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标准化知识培训,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4.3.2农产品产业建设

针对中国以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要特点的现实国情,在今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意发挥农产品生产者、流通贮运者和销售者及其联合组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者、流通贮运者和销售者的自律机制,减轻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压力,便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要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散户的种养行为。

要鼓励龙头企业办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标准+农户”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技术纽带,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者多方参与、合力推动的格局,促进农产品一条龙服务业的建设,以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能存在的风险。

4.3.3发挥民间协会的作用

通过行业协会,对农民或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鼓励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逐步集体化、规范化。

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监督农户、涉农企业,根据已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或率先建立较高水平的企业及行业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利用行业协会信息、协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对涉及农产品安全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论证、推广、监管等工作,协助政府使农产品生产过程逐步纳入规范的轨道。

5、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如何关系到所有人的生存质量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方面都应该为之作出努力。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来说,如何保证中央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是合理可行的?

如何保证执行机关能够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

如何保证目标群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有较高的认同度?

如何保证环境因素有利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的执行?

如何使这些个因素呈现最优化组合?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执行水平的最核心因素是政府。

通过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只有如此,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才可能杜绝地方政府规避封险行为,才能提高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度,才能创造更有利的井部环境。

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监管和法律约束,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钱永忠,王芳.李耘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科学决策月刊,2006.2.

[2]王克山,李凤宾,李秉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IJ脓业环境与发展,2005.6.

[3]张庆文.小农户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04.12

[4]金发忠.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几个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农业质量标准,2005.1.

[5]李亚玲.农产品质量呼唤法律保障农民日报,2004.2.

[6]白光,马国忠.农业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5月.

[7]杨雍哲.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

[8]武拉平.中国农产品市场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9月.

[9]谭秋成.农村政策为什么在执行中容易走样.中国农村观察,2008,4.

[10]李哲敏.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概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

[11]王志国,方继伟.浅谈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12]冯忠泽,万靓军,田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机制的原则及措施分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2007.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