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41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docx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讲义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参考书目:

⏹麦尔文¡¤曼切尔:

《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叶子:

《电视采访:

探寻事实真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特德·怀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新华出版社

⏹海曼/韦斯廷:

《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汕头大学出版社

⏹杰克·海敦: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

⏹罗珀特·赫利尔德:

《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华夏出版社

⏹董旸:

《广播节目策划与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宋晓阳: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课程目标

⏹课程最高目标:

培养新媒体时代的全能型记者。

⏹课程最低目标:

完善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天才是无法教授的,但原则和技巧是可以学的。

课程安排

⏹课堂教学(30学时)

⏹课外实践(18学时,第2周开始)

实践设计

⏹针对本课程专门设计了《校园动态》、《聚焦》、《发现恩施》、《成长故事》、《青春画语》等节目、栏目,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着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

(有待商榷,共同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

⏹采访基础理论

⏹广播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

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

⏹作业+考勤+实践+课堂考查

⏹期末考核以实践设计为主要考核依据

广电新闻采写导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一、广播新闻及电视新闻

⏹1、广播新闻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2、电视新闻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电视新闻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二、“新闻采访”的定义

⏹1、关于“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概说

⏹四、电视记者及其工作方式

⏹1、电视记者

五、三种写作模式鉴别

⏹共性:

⏹事实说话

⏹坚持新闻真实性

⏹把获取第一手资料放在首要位置

⏹差异:

⏹报纸:

文字符号;笔+本子;倒金字塔

⏹广播:

声音符号+非语言符号;录音设备;顺金字塔;内容容量有限

⏹电视:

声音图像多种符号信息;技术复杂;事件性新闻进行式+非事件性新闻延缓式

六、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类别

电视新闻的分类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流程

⏹发现:

从新闻线索出发

⏹了解:

获取事实的真相

⏹传达:

新闻事实的讲述

电视新闻流程

选题确定准备(背景材料及相关知识)

初步构思(拍摄计划、场景确定、采访对象的确定、提问准备)

现场拍摄及采访场记(调整构思)

文稿方案(解说词及粗略的分镜头本)编辑配音

播出审片包装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ENG、EFP、ESP、SNG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一、电视记者的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

⏹①新闻业务知识。

⏹②现场报道能力

⏹③新闻敏感

⏹④讲故事能力

⏹⑤对话或提问能力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2、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勤于学习、拓宽知识面

⏹4、要独立思考

⏹5、要具备法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政治素质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7、社会活动能力

⏹A与采访对象交往的能力

⏹B与各有关部门的合作能力

⏹二、工作作风

⏹1、协作分工 团结作战

⏹2、勤奋工作、不怕吃苦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与修养

⏹3、雷厉风行 严谨快捷

⏹4、爱护电视摄录设备

⏹5、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6、廉洁自律

第二讲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法拉奇的采访名言:

☐“在我的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相。

第一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学习提示:

☐重要知识点:

☐1、新闻的来源

☐2、挖掘新闻的思考模式是什么?

☐3、寻找新闻点的思维套路是什么?

☐4、观察的方法

一、新闻的来源

☐1、记者

☐个人观察

☐与他人交流

☐阅读

☐2、来自消费者的故事

案例:

差点丢了大新闻

☐1996年8月8日早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惊人消息:

美国国家航天局宣布美国科学家根据在南极捡到的一块石头,发现火星存在生命的证据,同一天克林顿在白宫就此发表谈话。

当时,我正在国贸大厦采访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专题研讨会,从会议自办的小报上看到了有关发现火星生命痕迹的简讯。

读到这一消息的第一感觉是:

完了,错过了大新闻,再细看,发现消息源于美国,便有释然,以为与北京无关。

☐一个小时后,李希光赶到国贸大厦找到我,要我和他立即着手采访会上的科学家对这一重大科学事件的反应。

我听了,半天未醒过来,我提醒他事件发生在美国,与中国无关,李希光急的圆眼一瞪,说:

“消息发布是美国,但目前全世界研究石头最优秀的地质学家都在北京呀,如果他们对这一发现有什么评论,是不是大新闻?

案例二:

老外是如何在中国找新闻的

☐资料来源:

《对外宣传参考》(1986)

☐麦克布朗宁,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委派驻北京分社社长,获得消息来源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街上采访。

为了使气氛松弛,有时带上4岁的儿子一块上街。

☐2.采访外交官,比较傲慢,不好交往。

☐3.注意报纸。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

☐4.收集新华社的报道。

☐5.尽可能地阅读中国古典代表作,也阅读西方权威人士撰写的中国的书 。

☐6.旅游。

☐3、联络人(经常发表评论的人,知名人士)

二、挖掘新闻的思考模式

☐1、总问“为什么”

☐2、换角度思考问题

☐3、换角色思考问题

☐4、拓展和联想

☐5、社会趋势个案化、个案综合化

☐6、全国新闻地方化,地方新闻全国化

☐7、按照公众议程选题

☐8、炒冷饭

☐9、随时随地记录你的想法

☐10、搜集你感兴趣的话题

☐11、找到你个信息中介,和他们保持良好关系

☐12、了解你的受众

三、新闻敏感

☐“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记者,有的是学纯科学的,有的是学新闻的。

重要的不是他们在大学学了什么,而是他们的新闻敏感”(《新闻周刊》鲁宾斯坦)

⏹好奇心(来自探求事物本质的欲望,来自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来自对自己的无知的自知之明)

⏹激情

⏹独立精神

⏹社会使命感

培养新闻敏感:

☐1、首先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新闻

☐课堂训练和平时训练——

☐我今天看到的……?

☐我今天听说的……?

☐我今天读到的……?

☐我今天亲身经历的……?

☐2、不断问自己:

新闻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

☐发生了什么?

谁对这件事负责?

他为什么做这件事?

是什么促使他做这件事?

四、寻找新闻点的思维套路

☐1、“意外的”新闻(《出生六月的大熊猫还没确定生父》、《关岛空难700人丧生,一妇女安然无恙》)

☐2、“反常”的新闻(《湖南一名体育教师有每天吃1斤盐的习惯》、《北京喜闻狼叫声》)

☐3、“名人效应”的新闻(《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落成》)

☐4、极端的事件——“最”、“首次”、“第一个”、“最后一个”(《世界最老的熊猫与病魔作斗争》、《中国首台采掘机器人问世》、《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去世》)

☐5、“人咬狗”的思维套路是“没有发生什么”,关键词是“不”、“没有”、“辟谣”、“否认”等。

(《深圳不见民工潮》、《上海盛传地震,市府正在辟谣》)

☐6、从具体到一般(《从小山村走向全国的希望工程》)

7、具有新闻价值的词语

☐批准……《世界银行批准向中国公路建设贷款项目》

☐禁止、限制、抵制、取缔、关闭……《中国禁止在今后四年中新建炼油厂》

☐计划、考虑……《中国正在考虑在2010年前开放电信业》

☐将……《北京将取缔马路市场》

☐开始、开张……《两名中国宇航员开始在俄罗斯航天中心接受训练》

☐继续……《新疆暴风雪在继续》

☐推迟……

☐结束……

☐增多、减少……

☐太多、太少、太重……

☐批评、赞扬……

☐反对、支持……

☐公布、修改……

☐发现、问世、建成、成功……

☐对比……

☐生、死……

五、记者的观察

☐1、观察的作用

☐观察获取报道线索。

(案例:

2003王志专访王岐山)

☐观察产生报道激情

☐观察获取第一手材料(2002年新闻奖作品《南京冠生园:

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

☐观察获取细节

2、观察的方法(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

☐观察要抓住特点(小丫跑两会关注民生)

☐发现“脱离常态”的事物

☐发现“琐事中的崇高”

☐观察要抓住事物细节

☐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遭遇县里说情人》

☐观察要全面

课堂讨论:

☐全班各组。

每个小组根据一周以来的生活,提出发现的一个新闻线索。

讨论10分钟后,每个组员分别用5分钟写下自己的报道计划,包括:

(1)新闻要点

(2)采访方案

☐(3)暂定的新闻标题

第二节信源与采访

本节学习提示:

☐重要知识点:

新闻源、新闻眼线、新闻人物、新闻评论员、引用信源的注意事项、背信弃义、断章取义、隐私

一、新闻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来源被称为新闻源,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

☐1、信源:

向记者提供信息的知情人、目击者、官员、学者专家或者其他人员。

(采访对象)

☐2、文献,报刊杂志、文件档案、论文报告等。

(一)信源的分类

☐1、新闻眼线(新闻报料者)

☐2、新闻人物:

名人、高官、富商、杀人犯、被害者、获奖者等

☐3、新闻评论员:

即新闻解说人,可以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二)培养信源

☐人脉:

人际交往的高手

☐态度:

尊重

案例:

冯小刚骂记者

☐2004年10月,导演冯小刚在北京为贺岁片《天下无贼》召开新闻发布会。

当发布会进行到问答环节时,来自天津某周报的记者提问:

☐“我想问一下,刚才看到了两分钟的片子,看了那个两分钟的片子发现……”

☐冯小刚打断他:

“您是那个报纸吗?

☐“哎对对。

☐“正好现在这个媒体。

这报纸啊,你们你那个报纸对我进行了一个特别大的侵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们那个报纸干了一个特别无耻的事。

你们把很多演艺界人的家庭住址、位置给弄了一张地图,登在报纸上。

☐“因为读者喜欢。

”记者插话说。

☐“现在又一个神经病,每天到我们家门口堵着。

☐“说明我们报纸有发行量。

☐“我觉着这说明你们非常无耻,因为你们干扰了我的生活。

你有什么权利把我们家的地址给登在报纸上?

完全是一种混蛋的做法你知道不?

你还说有发行量,我XX的想抽你,你信不信?

☐“那么有这么多记者,你如果想抽就抽吧。

☐“你不用搞这个。

我告诉你,就你们那《明星》就是一狗屎。

你们那《明星》这叫什么什么……你们,我告诉你,你们那报纸啊,这么干啊,你要倒霉啦。

……”

☐读了这个案例后,请讨论:

☐1、你认为被骂的记者保持职业姿态了吗?

☐2、请仔细看记者回答的三句话,这三句话说明当今媒体追求什么?

☐3、如果换作你,你会如何应对被骂的局面?

(三)引用信源的注意事项

☐指出信源姓名

☐指出信源来历和背景

☐告知采访对象其姓名身份会被报道

☐无法指出信源姓名就不引用

☐匿名信源只能提供线索,不可引用

☐只有受法律、道德保护的人可以匿名

☐不要把不同人的话放在同一条引语中

☐不可脱离上下文引用,断章取义

☐核实

二、信源与采访

☐1、选择采访对象

☐事实型内容: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一级信源:

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

调查者、直接相关的机构组织和政府部门

☐评论型内容:

抱有的态度,如何看待事件或人物

☐一级信源:

权威调查机构、政府主管部门

☐二级信源:

涉及领域的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

普通人

☐分析性内容:

发生的原因?

事件的意义?

☐一级信源:

第三方专家学者

☐二级信源:

新闻评论员

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

——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最高奖学金的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第一中学的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科中获得的优异成绩。

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年来,第一次把这样高的学位和奖学金授予给刚刚读大学二年级的中国女孩。

1997年6月,在齐齐哈尔一中读高二的吴杨来到英国。

在莱斯顿预科班学习一年后,于1998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被牛津、剑桥大学同时录取,吴杨最后选择了牛津大学。

在今年6月进行的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中,吴杨在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课中全部考得第一,这是牛津大学建校史上从未有过的。

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吴杨博士学位,颁发给她6万英镑的最高额奖学金。

导师戴里克教授说,吴杨是他当15年博士生导师中教过的最好的学生。

☐“牛津天才少女”的神话是唯一由专业记者(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相继刊载报道)采写的假新闻。

事后调查发现,最初的报道源于朋友间的一次饭局。

吴杨的父亲和朋友吃饭,在酒桌上谈到了女儿的一些情况,朋友中有与某记者相熟,转述了吴杨的故事,媒体进行了报道。

我们来看以下“情况传递链条”

☐事实—→吴杨的叙述—→父亲的转述—→朋友的再转述——→记者

☐(朋友的再转述)——记者第四手材料

☐(吴杨父亲的转述)—记者的第三手材料  

☐(吴杨的叙述)——记者的第二手材料

☐记者的第一手材料——事实(吴杨的真实情况)

2、避免采访中的陷阱

☐进行充分的准备

☐对信源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

☐把握事件的时间脉络

☐多采访几个信源,获得全面的材料

3、遵守采访的道德规范

☐不可说谎

☐不可背信弃义(案例《CBS为何炒掉知名华裔女主播宗毓华》)

☐不可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不可侵犯他人隐私

知识点小贴士

☐隐私:

一个人的私生活、家庭生活、家居状况、健康状况、通信等受法律保护、不愿告诉或不为人知的事情

课堂训练一:

无声采访和有声采访

☐第一步:

全班各小组,根据下面表格左列的线索,同学们相互观察,不可提问。

3分钟回答右侧的问题:

☐线索

☐衣服

☐鞋袜

☐帽子

☐衬衣

☐手表

☐手机

☐首饰

☐香水

☐身上的电子产品

☐书包里的书籍

☐书包里的其他物品

☐钱包里的物品

☐……

☐问题:

☐业余爱好

☐崇拜的偶像

☐爱读的书

☐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

☐有没有异性朋友

☐爱看什么电影

☐喜欢什么音乐

☐最喜欢到什么地方度假

☐宗教信仰?

政治信仰?

☐喜欢驾驶什么样的车?

☐喜欢什么牌子的衣服?

☐个人的每月花销?

☐父母的职业?

☐……

课堂训练:

☐今天凌晨5点,你所在城市的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坍塌。

现在是早上8点,你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思考如何采访?

☐1、需要采访什么人?

为什么?

☐2、你第一个想采访的人是谁?

为什么?

☐3、列出你的采访计划,包括:

采访什么人?

采访顺序?

为每一个采访对象设计5个问题。

☐1、采访当事人、目击者。

(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优点:

能提供有声有色的现场描写和直接引语。

☐缺点:

可能过于激动,情绪不稳定,在叙述事件发生过程时,会对事件的评论和发生的细节有所夸张。

☐2、调查者、直接相关的机构组织和政府部门

案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吴惠连的采访记

☐一次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在彩排的时候猝死,总编要他把这条讣告写成头版头条新闻。

☐总编问:

“她是一上场就感觉不适吧?

☐我说不知道。

☐“打电话问她家里。

☐“她是不是正常死亡?

有没有人对她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有没有做人工呼吸?

打电话,问他的家人,问警察局,问验尸官。

她死的时候有没有在年台词?

是哪一段?

打电话问去。

第三讲广播电视采访策划

一、采访策划的分类

☐宏观策划:

即整体策划,包括电视媒介的定位策划,办台思路及媒体发展目标策划

☐中观策划:

也叫部分策划,如频道的设立、内容的选择、风格的确立

☐微观策划:

涉及报道题材、报道主题、报道规格、报道方法、报道步骤的确立和安排。

一、选择题材

☐1、明确报道思想

☐2、确定采访意图

☐主导传播意向

☐具体采访目的(sowhat)

☐Who:

关于谁的事?

☐When:

什么时间?

☐Where:

在哪里发生的新闻故事?

☐What:

发生了什么事?

☐Why:

为什么发生?

☐How:

怎么发生的?

☐Sowhat?

:

那又怎样?

(跟受众有什么关系)

二、信息集合

☐获取采访线索

☐追踪社会信息(信息的综合性)

1、获取采访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新闻线索的来源

新闻线索的来源

☐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和领导人讲话

☐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

☐报纸、通讯社、广播、杂志的报道

☐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记者的日常观察

☐记者的信息网络

三、价值取向

☐1、观念与尺度:

影响、趣味、信息、可视性

☐2、判断与选择

(1)判断某个事物能否引起受众普遍关注

(2)判断同一事件中各事实要素的重要性排列

☐(3)判断某些看来不太显著的社会信息和新闻线索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

☐(4)判断某个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内容

☐(5)在全国性新闻中发现适合地方进一步扩展报道的新闻

☐(6)在地方新闻中发现适合全国性报道的内容

☐(7)在一般性新闻中发现特写、专题新闻

☐(8)察觉一些将会构成重大新闻的迹象

3、新闻判断力习成方法

☐积累、研究

☐学习、比较

☐思考、预见

四、确认选题

☐1、确认主题的注意事项

(1)主题不是问题,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睡眠会》

(2)主题通过报道对象、报道范围和主要事实表达

☐(3)主题与标题相互作用》。

《首都元旦市场繁荣》、《儿童节不见儿童片》、《广州30万退休工人没有活动场所》

2、主题形成的过程

☐采访前提对主题雏形的考虑

☐采访过程中对主题的验证

☐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

五、报道的角度

☐引发读者兴趣的角度

☐增加延伸信息的角度

☐发掘和表现事实的角度

五、选题对形式的考虑

☐动态消息

☐专题报道与评述

1、采访在报道中结构全篇的具体表现形式

☐展现全部采访过程。

(人物专访、现场报道、电视讨论、纪录片等)

☐插入采访片段(动态新闻、现场快速采访)

2、动态新闻采访的一般特征

☐采访以片段插入形式结构全篇

☐报道中的大多数采访插入只有一个片段

☐采访形式以快速简短为主

☐采访人的角色主要由主持人和记者担当

☐采访的地点大多在演播室以外

☐采访背景主要是街上、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办公室、家庭户外自然环境

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上周课外实践分析你们作品的选题依据、主题确定的过程、以及报道角度等的优劣点。

第四讲采访准备

采访准备案例

☐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

一个记者去采访她。

记者问:

“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

”费雯丽反问道:

“你看过这部影片吗?

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

”记者回答:

“都没有看过。

”费雯丽说:

“那就不必多谈了。

”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

魅力四射、倾倒众生、传奇女子郝思嘉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面对不幸坚强生活,从一个受人仰慕的庄园娇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

虽执着的爱着一个人,却又三嫁他人,仍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2、叶圣陶为何烦躁?

☐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

显然记者事前毫无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

“你是哪里人?

”“多大年纪?

”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

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

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

有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

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

“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

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3、谢晋和曹禺对记者的批评和赞扬

☐谢晋说:

“美国的记者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之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

他们采访实践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

而国内的不少记者不大善于利用资料,采访体温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独特的角度。

因而,常常要对记者从头讲一遍集资的简历。

其实,本人的籍贯、年龄、艺术经历,只要一翻材料就全都有了……”

☐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也发表过类似的感慨。

他说:

“在美国的那些日子,几乎天天要接待新闻记者。

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

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40分钟,不能什么都问,搞‘马拉松’式谈话。

有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他只很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在报纸上发表了3篇文章。

文章里谈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

不难看出,他在采访之前是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看了不少书籍和资料的。

4、纪希晨带着资料访宝成

1956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前夕,报社派老记者纪希成报道这一建设成就。

出发前。

他到图书馆翻阅了不少有关铁路沿线的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资料,沿途又注意查阅地方志,对川、陕界上的昨天和今天,又了较多的了解。

当他沿着那著名的陈仓栈道、¡°青峰连天不盈尺¡±的秦岭关、古风州诸葛亮筹策伐魏的¡°思计台¡±、三国时赵子龙把守的阳平关、汉相萧何追韩信的马道河等地采访时,尽管当时连日暴雨山洪,采访十分困难,但由于他有充分的资料准备,又身临其境目击了筑路工人们的劳动场面,很短时间内便连续写出了《从宝鸡到成都》等7篇通讯。

有的通讯谈古论今,描述风光,介绍掌故,读来充满了知识和情趣,绕有兴味。

☐纪希晨,原名松晓。

河南伊川人。

1937年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赴延安,先后簇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

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已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

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

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

☐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和史书。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