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64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docx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

全六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提要

第一册

一、《种树郭橐驼传》(作者:

柳宗元)

1、关键词句: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早实以蕃(茂盛)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繁殖)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栽种)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你;勉励)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养)

2、基本观点: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文章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繁政扰民的社会现实,呼请统治者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

3、写法:

类比——以种树和治民相类比: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

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养人术”。

二、《病梅馆记》(作者:

龚自珍)

1、关键词句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遏其生气(阻止)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严重)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设;贮存)

2、基本观点:

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3、写法:

文章采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方法,以梅比人,以物喻政,“梅”象征人才,“病梅”象征着被摧残禁锢的人才,“文人画士”暗指封建统治集团的顽固派和专制主义者。

三、《促织》(作者:

蒲松龄)

1、关键词句: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盛行)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用笼子;囤积)

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死何裨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好处;希望)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止)

填塞门户(满)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应付)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使)

天将以酬长厚者(报答)

通假字:

昂其直(通“值”,价值)

手裁举(通“才”,刚刚)

而翁归(通“尔”,你的)

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

此物故非西产(通“固”,本来)

如被冰雪(同“披”,覆盖)

2、基本观点:

小说通过主人翁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3、写法:

情节曲折,且具传奇色彩(分析略)

第二册

一、阿房宫赋(作者:

杜牧)

1、关键词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高耸立;座)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杳不知其所之也(远)

缦立远视(长久)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当做,名作动)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名作动)

2、基本观点: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希望统治者爱民: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写法: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黄州快哉亭记》(作者:

苏辙)

1、关键词句:

其势益张(大)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就着,依着)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赏玩)

王披襟当之(敞开)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合)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假使;忧愁)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承受)

2、基本观点: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3、写法: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

三、《项脊轩志》(作者:

归有光)

1、关键词句

以当南日(同“挡”,挡住)

日过午已昏(昏暗)

凡再变矣(总共;两次)

长号不自禁:

(忍得住)

迨诸父异爨:

(等到;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能够;大概)

2、基本观点(情感):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3、写法: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第三册

一、《秋水》(作者:

庄子)

1、关键词句:

秋水时至(按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

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局限)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满)

人卒九州(同“萃”,聚集)

2、基本观点:

它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它告诉我们,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3、写法: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动形象;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二、前赤壁赋(作者:

苏轼)

1、关键词句:

举酒属客(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到,往)

正襟危坐(端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2、基本观点:

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

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所以,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

 

3、写法:

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三、《游褒禅山记》(作者:

王安石)

1、关键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筑舍;死亡)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助词;责怪;享受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说出,说明)

何可胜道也哉(尽)

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2、基本观点:

本文写了两件事:

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指出对各种不同观点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目的在于启迪读者明白:

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

3、写法: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第四册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

司马迁)

1、关键词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理亏)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果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敬)

礼节甚倨(傲慢)

召有司案图(同“按”,察看)

于是秦王不怿(高兴)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难道)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2、基本内容: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3、写法:

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

二、谏太宗十思疏(作者:

魏征)

1、关键词句:

必浚其泉源(疏通)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大)

克终者盖寡(能够)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督责,监督;同“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选拔)

2、基本内容: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3、写法: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过秦论(作者:

贾谊)

1、关键词句:

内立法度,务耕织(致力于)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

约从离衡(纵;横)

叩关而攻秦(攻打)

因河为池(凭依)

赢粮而景从(背着;像影子一样)

2、基本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3、写法:

1、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2、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铺陈和夸张是赋的重要特点。

3、全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四、师说(作者:

韩愈)

1、关键词句: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

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君子不齿(同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许;赠送)

2、基本内容: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和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3、写法:

正反对比。

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五、石钟山记(作者:

苏轼)

1、关键词句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

扣而聆之(同“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同“暮”,晚上)

如乐作焉(演奏)

汝识之乎(同“记”,记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敲击)

2、基本内容: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3、《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异同: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

《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

《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

《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

《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

《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六、《劝学》(作者:

荀况)

1、关键词句:

学不可以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基本内容: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

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3、写法:

比喻论证最为突出,它能使论述的语言生动、鲜明,并能增加论证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第五册

一、归去来兮辞(作者:

陶渊明)

1、关键词句:

胡不归(何,为什么)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止,挽救;弥补)

时矫首而遐观(远)

景翳翳以将入(同“影”,日光)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

2、基本内容:

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3、写法: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二、《陈情表》(作者:

李密)

1、关键词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早时)

慈父见背(我)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经历;强行改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及,到)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授官)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许)

2、基本内容: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3、写法:

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情感包括三方面:

对祖母的孝敬之情;对皇上器重自己的感激之情;对暂时不能应诏的遗憾之情。

三、秦晋殽之战(《左传》)

1、关键词句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无乃不可乎(大概,莫非)

勤而无所(辛苦)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熟牛皮)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丰厚;停留)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同“砺”,磨)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构怨,离间;满足)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满足,快意)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同“向”,面对)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你们几个)

2、基本内容: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3、写法: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四、《鸿门宴》(作者:

司马迁)

1、关键词句

妇女无所幸(宠爱)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同“据”,把守;同“纳”,让……进入)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背叛)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入册)

何辞为(语助词,呢)

会其怒,不敢献(恰逢)

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2、基本内容:

《鸿门宴》,为《项羽本纪》的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它不仅是标志着秦末农民起义中风云人物之一项羽的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开端;它也记载着秦末历史转折的关键性的一幕。

千古以来,《鸿门宴》的故事,以它生动而又惊奇的情节特点,以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一直吸引着人心,脍炙着人口;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

3、写法:

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

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

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

五、《苏武传》(节选)(《汉书》)

1、关键词句:

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提升,升官)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如)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关押)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渐渐地)

副有罪,当相坐(连坐,治罪)

畔主背亲(同“叛”,背叛)

使决人死生(裁决)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禀报)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与世隔绝)

2、基本内容:

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3、写法: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六、《伶官传序》(作者:

欧阳修)

1、关键词句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一定)

及凯旋而纳之(胜利)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绳子;用盒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还是)

岂独伶人也哉(仅仅)

2、基本内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3、写法: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对比。

第六册

一、《指南录》后序(作者:

文天祥)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

士萃于左丞相府(聚集)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匆忙,马上)

诋大酋当死(斥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得间奔真州(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二、基本内容:

是作者诗集《指南录》的序之一。

文中回顾了作者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的经过,抒发了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

诗集取《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

三、写法: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

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左忠毅公逸事(作者:

方苞)

1、关键词句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询问)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遭受)

为除不洁者,引入(装成)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不明)

使将士更休(轮流)

漏鼓移则番代(轮换)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拜访)

2、基本内容:

方苞是清代古文“桐城派”创始人之一。

文章围绕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通过京畿视学、狱中斥史、史可法治兵等动人事迹,多侧面地表现了左光斗识才、选才、惜才的崇高品格,刻画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刚毅正直、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

3、写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京畿视学、狱中斥史;侧面描写——史可法治兵,明写史而暗写左,正是左的言传身教,才使史有“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对吾师”的思想行为。

三、兰亭集序(作者:

王羲之)

1、关键词句:

列坐其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确实)

虽趣舍万殊(同“取”,获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做一样)

2、基本内容: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从总体看,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文体知识: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

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

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

这是因为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

苏轼则改“引”为“叙”。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四、《秋声赋》(作者:

欧阳修)

1、关键词句: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刺)

乃一气之余烈(威力)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茂盛)

2、基本内容: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

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原文:

人为动物,唯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3、本文的独特之处:

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从文体上的看,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欧阳修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五、《鱼我所欲也》(作者:

孟子)

1、关键词句: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据有)

故不为苟得也(随便)

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避免)

乞人不屑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