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367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文档格式.docx

5.导致上述分布特点的地理基础,是区域()

A.地理环境的相似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人口分布的差异性D.消费市场的集中性

【答案】4.B5.A

【解析】4.结合图例可知,图示地区为美国的畜牧和灌溉农业带、水果和灌溉农业带,因此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为地区专门化,故B正确。

5.“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间,形成原因:

受地形阻挡,降水少,是干旱、半干旱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需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草原面积广,地广人稀,科技发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分布在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形成原因为: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少,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因此导致上述分布特点的地理基础是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似性,故A正确。

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富饶的宝岛。

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水果之乡”,当地水果品种繁多。

下图为台湾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6.图中水果分布特征最能反映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

7.台湾有“东方盐库”的美誉,与高雄附近的盐场无关的要素是

A.东南信风的背风坡B.沿海地势低平,沙滩广布

C.气温高,蒸发多D.晴天多,降水少

【答案】6.C7.A

【解析】6.台湾岛面积狭小,南北所跨纬度小,海陆位罝差异较小,所以由赤道向两极、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很小,不会导致水果种类的差异;

而该岛以山地为主,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较大,所以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水果,反映的是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7.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不会影响该地,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故A错,符合题意;

沿海地势低平,沙滩广布,为海盐晒制提供场所,利于晒盐,故B对,不符题意;

该地纬度低,温度高,蒸发旺盛,故C对,不符题意;

该地处于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故D对,不符题意。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

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8.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

9.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

10.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陕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

【答案】8.A9.B10.A

【解析】8.“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本身冬暖夏凉。

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据此分析选A。

9.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民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据此分析选B。

10.根据前面两个小题的结论,不难推知该地既不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降水非常少的新疆,由于该建筑适合土层深厚地区,故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上,选A。

下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

千米)。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特点是

A.东高西低B.中间高,东西低

C.西高东低D.中间高,南北低

12.34°

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

A.有东西向山脉分布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

C.有东西向河流分布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

13.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浅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

A.4.5KmB.4.7KmC.4.9KmD.5Km

【答案】11.C12.A13.C

【解析】11.认真审题,注意本图为等深线,图中数值越大,说明埋藏越深;

由图可以看出西部数值大,埋藏深;

东部数值小,埋藏浅,即西深东浅,说明西高东低,故选项C正确。

12.图中等深线向东凸出的方向,等深线数值减小,说明距地面接近;

34°

N、109°

E附近有我国的东西向山脉—秦岭,等深线向东凸出,说明山脉向东海拔降低,距莫霍面的深度减小;

而秦岭正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故选项A正确。

13.图中的等深距是0.5Km,最浅处的深度在38.5Km和39Km之间,图中甲的等深线的数值是43.5Km,两地的高差为4.5Km和5.Km之间,本题要求选出两地之间的厚度差最大值,可以看出只有C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依据图中信息,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B.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临近河流,聚落呈团块状分布D.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

15.该区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建筑物增多,季风受阻减弱,降水增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过度樵采,荒漠化加剧D.占用耕地,粮食自给率下降

【答案】14.B15.B

【解析】14.图示为我国某地的乡村,夏季盛行偏南风,故该聚落建在丘陵南坡、迎风地带,多地形雨,A项错误;

顺着地势高低的变化修建,利于排水,故B项正确;

临近河流,聚落呈条带状分布,故C项错误;

植被破坏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故D项错误。

15.建筑物增多,季风受阻增强,降水减少,故A项错误;

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故B项正确;

过度憔采,水土流失加剧,故C项错误;

粮食自给率不属于环境问题,故D项错误。

2018年1月21日北京迎来了去年冬季的初雪,相对于多年平均状况足足推迟了近一个多月。

下图为我国26个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统计图,下表为北京2018年1月21日~24日天气资料。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造成去年北京初雪日期推迟的关键因素是

A.冷空气长期控制,降温幅度小B.暖空气势力弱,水汽不足

C.城区经济发展,热岛效应强D.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凝结核不足

17.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原因不包括

A.新雪反射太阳辐射,地温低B.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

C.气温低湿度小,体感温度低D.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18.下列关于各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的推测,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夏季风势力强,初雪日期全国最晚

B.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近,初雪日期全国最早

C.华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远,初雪日期全国最晚

D.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初雪日期集中在10月

【答案】16.B17.C18.D

【解析】16.降水形成需要较为充足的水汽和冷空气,北京初雪时间晚,关键是暖空气势力弱,水汽缺乏,故B正确。

冷空气势力强,降温幅度应较大,故A错误。

城市热岛效应强,与初雪日期无关,故C错误。

大气治污有一定效果,但雾霾现象仍存在,说明凝结核仍很多,故D错误。

17.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温低,大气接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

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湿度大,体感温度低。

因此降雪过后,北京市民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原因不包括C。

18.各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结合图中曲线推测,东北地区纬度较高,距离海洋近,水汽较多,初雪日期应是全国最早,集中10月;

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最近,但水汽少,初雪日期比东北地区晚,因此全国最早说法错误。

故D正确、B错误。

初雪日期应是冬季风影响的结果,西南地区因为高山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初雪日期全国最晚,故A、C错误。

下表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面积和区域密度指标。

读表完成下面两题。

19.表中数据表明(  )

A.“长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B.“珠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C.“珠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D.京津冀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

20.造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密度指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人口规模差异B.区域内、外部交通条件差异

C.区域自然条件差异D.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

【答案】19.D20.D

【解析】19.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城镇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计算得出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

规模城市密度×

区域面积=规模城市个数,据此得出长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城镇用地面积÷

区域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据此计算得出长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

结合计算及所学可知,京津冀区域规模城市少,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城市分布不均衡,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选D。

20.区域人口规模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差异不会导致如此多的密度指标差异,特大城市在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三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较大造成了三地的密度指标差异大,选D。

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

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影响乌布稻田的主导自然条件是()

A.地势平坦B.土壤肥沃C.水热充足D.河网密布

22.乌布稻田的分布,有利于缓解()

A.水土流失B.农业污染C.土地沙化D.耕地缺水

23.在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对流活动强烈B.台风活动频繁

C.冷暖气团交汇D.东北信风控制

24.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足B.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C.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D.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21.C22.A23.A24.D

【解析】21.水稻是一种好暖喜湿的农作物,只有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才能满足其生长,故答案选C。

22.修梯田后田地的坡度减小,水的侵蚀作用减弱,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答案选A。

23.从图中可以看出,巴厘岛主要在赤道附近,气温高,水汽充足,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故答案选A。

24.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说明地下有裂隙,地球内部的热能才会释放出来。

巴厘岛地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使岩层产生裂隙,释放地球内部的热能,故答案选D。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考站。

其中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科考站,且设计寿命仅10年和15年。

2018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165°

E,76°

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下图)。

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000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5.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设计寿命较短的直接原因是

A.内陆地区不便船舶进入B.内陆雪层不断积累

C.内陆地区常年风力强劲D.纬度太高,气候太冷

26.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东风吹散浮冰,利于船舶航行B.地表多碎石,利于建筑施工

C.罗斯海海域宽阔,气候较暖和D.海洋生物多,利于海洋研究

27.恩克斯堡岛上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岩石崩解破碎明显B.冰川融化,流水侵蚀作用强

C.基岩裸露,冻融、风化作用强D.岩石裸露,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25.B26.D27.C

【解析】25.读图可知,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内陆地区积雪不断,考察站容易被积雪淹没。

船舶能否进入,对考察站影响不大。

南极地区整体纬度高、气候寒冷,大风天气多,这对不同南极科考站的影响差异不大。

26.读图可知,罗斯海纬度高,常年有浮冰;

地表多碎石使得地基不稳地,不利于施工建筑;

罗斯海纬度高,气候并没有长城站附近温暖。

结合材料可知,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000余种,利于海洋研究。

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土壤发育程度低,地表基岩裸露,加上日温差、年温差较大,导致冻融、风化作用强,岩石崩解。

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

图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

29.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C.坡大D.路面凹凸

【答案】28.C29.C

【解析】28.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

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9.骑行自行车主要靠人力,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比较消耗体力。

根据材料,澳门老城区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坡度较大,骑自行车消耗体力大,因此老城区少见自行车,故C项正确。

狭窄的地区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A项错误;

曲折的街道对骑乘自行车影响不大,B项错误;

澳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路面凹凸不平的可能性小,D项错误。

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据此回答下题。

30.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A.山高坡陡B.终年高温C.潮湿多雾D.蛇虫较多

31.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D.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32.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

A.黄土高原B.大兴安岭C.云贵高原D.西双版纳

【答案】30.B31.D32.C

【解析】30.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全年高温,但区域多山地,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据此选B。

31.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并不是层层宽敞;

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

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需将保暖作为民居的建设目的;

但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适用于民居建设,选D。

32.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吊脚楼依山而建,说明区域地势较高;

吊脚楼层数较多,能居住的人较多,这说明当地适合建筑的平地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少数的山间低地中,结合选项,云贵高原一带地势崎岖,人口及产业活动集中在山间坝子地带,且该地苗族居多,最为符合材料,选C。

旧金山湾位于美国西部,通过狭窄的金门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如下左图),海峡附近有一巨大礁石,名为恶魔岛,设有美国著名监狱(如下中图),虽发生过多起越狱事件,但逃犯无一能逃离该岛。

上世纪30年代,海峡上建起金门跨海大桥,大桥为钢铁结构,夏季经常会被浓雾包围而看不见,人们常说“雾锁金门”(如下右图)。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3.美国著名监狱建在恶魔岛的主要原因是

A.该岛土地充足,地价低廉B.该岛四面水深岸陡,地势险要

C.旧金山湾地区犯罪行为多发D.该岛对外交通便利,方便联系

34.该地区自然环境对金门大桥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常年温和多雨,易使钢铁生锈B.海水盐度高,使桥墩得到保护

C.冬季风力强劲,不利于桥梁的稳定D.板块生长边界,增加桥梁修建难度

35.有关“雾锁金门”的成因,正确的是面平张高

①西风带来充足的水汽②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④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33.B34.C35.D

【解析】33.监狱关押要犯,安全防范排在首位。

因此选址上讲究易守难攻、偏僻荒凉或陡峻险要,恶魔岛四面水深岸陡,地势险要,故监狱建在恶魔岛,据此选B。

34.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易使钢铁生锈;

海水盐度高,易使桥墩被腐蚀;

冬季受强劲的西风影响,风力强劲,不利于桥梁的稳定;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增加桥梁修建难度,据此分析选C。

35.“雾锁金门”常出现在夏季,此时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地表温度高,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时,冷性湿润气流与地表热空气交汇形成大雾,据此选D。

二、综合题

3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左图为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mm)。

右图为该区域近十年地质灾害各月年平均发生的次数统计。

(1)简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2)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变化特点。

(3)简析武夷山脉东西两侧冬季气温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增;

西北地区受地形影响,降水最多。

(2)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分布在5—8月;

分布不均匀,6月发生次数最多。

(3)差异:

东侧温度较高,西侧温度较低。

原因:

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武夷山脉能够阻挡冷空气的入侵,所以东侧温度较高、西侧温度较低。

【解析】

(1)根据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年降水量总体特征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增。

西北地区受山脉地形影响,多地形雨,降水最多。

(2)根据该区域近十年地质灾害各月年平均发生的次数统计,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分布在5—8月。

发生时间分布不均匀,6月发生次数最多。

(3)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武夷山脉能够阻挡冷空气的入侵,西侧是冬季风的迎风坡,温度较低。

东侧是冬季风的背风坡,温度较高。

37.结合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刚果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位于中部非洲国家刚果(金)境内。

刚果(金)国土54%被森林覆盖。

热带雨林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有“地球第二肺”之称。

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森林采伐速度已经超出森林再生能力的极限。

材料二刚果盆地边缘矿产资源丰富,金刚石、铜、锗、钴、锡、铀、锰、钽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有“中非宝石”之称。

盆地为该国重要农业区,产油棕、咖啡、橡胶、烟叶等。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刚果盆地的形成过程。

(2)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并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试分析该国过度砍伐森林的种种诱因。

(4)试分析该流域过度砍伐森林对刚果河中下游水文方面带来的影响。

(1)断裂陷落而形成低地;

热带雨林气候多雨使洼地积水成湖,湖水逐渐侵蚀边缘,致湖水外泄;

湖盆出露形成盆地。

(2)四周地形崎岖(或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

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

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3)为出口木材、增加收入而砍伐森林;

为增加粮食产量而开垦土地,使森林遭破坏;

因大肆开采金刚石、铜等矿产破坏了地表植被。

(4)河流流量变化增大;

河流含沙量增大。

(1)从地质构造角度看,刚果盆地是地壳运动,断裂陷落而形成低地。

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在洼地积水成湖。

下游河道狭窄,落差大,说明是湖水逐渐侵蚀边缘,导致湖水外泄,湖盆出露,形成盆地。

(2)结合图示等高线,刚果盆地四周地形崎岖,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

河流下游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航运。

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

国土54%被森林覆盖,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

位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市场狭小,木材需求量小,伐木业并不发达。

(3)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

原因是该国经济落后,为出口木材、增加收入而砍伐森林。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粮食供应紧张,为增加粮食产量,毁林开荒,开垦土地,使森林遭破坏。

刚果盆地边缘矿产资源丰富,金刚石、铜、锗、钴、锡、铀、锰、钽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以初级矿产品出口为主。

为增加经济收入,大肆开采金刚石、铜等矿产破坏了地表植被。

(4)该流域过度砍伐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强,水土流失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大。

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减弱,河流流量变化增大。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米比亚地广人稀,其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此海岸西部经常出现“倒沙入海”现象。

纳米比亚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辛巴人终年不洗澡,也从不穿上衣,代之以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被人们称为“红泥人”。

(1)分析纳米比亚沿海浓雾多而不散的原因。

(2)分析当地沿岸“倒沙入海”景观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