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84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x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传媒业的广为渗透,当下的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传媒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不管时代和环境发生怎样的巨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却是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文以实际教学实践为例,从应用型新闻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课程体系重建、授课方式改革等方面,探索培养适合时代和行业需要的新闻信息传播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5-0101-03

  1应用型新闻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在传媒业的广为渗透,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传播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以及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特征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

  求[1],我们认为新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体现如下方面。

  1.1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需突出实践性

  新闻信息传播教育需要突出实践性。

一般认为,突出新闻教育实践性就是让学生多采访、多写作、多拍摄。

新闻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教学的本质要求。

新闻的实践性及实践教学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

  第一,新闻实践性特征要求新闻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来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例如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视频编辑与制作等课程都需要有明确的实训载体,让学生广泛参与新闻实践,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

  第二,突出新闻实践性,除了让学生更多参与新闻信息的采、写、编、评、摄外,突出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则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现状、关注当下热点话题、关注涉及到百姓和受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议题。

新闻报道的实践性价值在于关注民生。

[2]很难想象,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社会问题、不了解国情民情,怎么可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怎么敏锐的发现生活中的新闻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第三,新闻实践性特征还表现在必须把新闻实践中产生的新东西引入到新闻教学中[3]。

在当前,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革,与传统的传播模式相比,无论是传播理念,还是传播技巧、传播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性特征来讲,传媒行业在实践中的新做法产生的新内容应该及时渗透到课程授课过程,这样才可以使教学跟上实际行业的需求,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理论,不至于导致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脱节。

  基于上述对新闻实践性特征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坚持收听、收看国内外热点新闻,关注国情、民情和社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学院为学生搭建吉利青年报、吉利广播台、吉利学院官网等全媒体实践平台,提升学生新闻业务能力;开设特色课程,如重大新闻报道、听看选评新闻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搭建自媒体平台,让学生完成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策划与报道,以工作身份参与校内不同类型的媒体实践,其他核心课程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基础等课程也结合各自的授课目标,设置合理可行的课程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训练载体,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1.2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突出复合型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人士本身并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他们往往具有中文、法律、经济、科技等不同专业背景。

媒体同行也经常表达他们对于复合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的渴求。

所谓复合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是指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新闻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具备另外一个学科的专业背景,如新闻+法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等。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当前在我国如何通过合理

  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行之有效、低成本、易操作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是摆在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从2009年对新闻学专业进行调整,改为“1.5+2.5”[4],即前一年半打通专业教学,开设通识类课程,后两年半实行新闻专业教学。

但因为新闻信息工作者究竟需要哪些专业的哪些知识是由未来所在岗位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课程体系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的需要,也是值得推敲的。

  针对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我们认为可以以媒体为师,在重大新闻及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报道任务,组织学习学习报道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知识,通过这样一种实战的方法来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

总之,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报道的模式来带动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例如通过让学生完成广州亚运会的报道来学习体育赛事的相关知识和亚运会的相关背景,而这种做法效果较好,不但促进了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1.3做好岗位分析,教育目标突出定向性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做好岗位分析,根据岗位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落实对人才的培养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才培养基点是对未来学生就业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做岗位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授课内容及方式。

基于对用人单位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的广泛调研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对全媒体人才的要求愈加迫切。

[5]随着新闻信息生产流程的改变,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策划与组合,并发表在同一数字生产平台上。

这样的工作内容就要求传媒业从业人员对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不同类型的新闻制作都有所了解,理解它们在呈现理念上的差异[5],并学会这些新闻的基本制作技巧。

  依据对岗位分析的结论,我们认为,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与价值判断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及时捕捉、准确判断新闻价值;掌握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媒体的新经验、新做法,具有信息获取、加工与传播的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渠道,检索采集各类信息资源,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完成新闻信息的分类统计、数据信息的整合加工等,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内容服务;掌握多媒体传播技术,适应新闻信息产品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编辑和写作的能力;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熟悉各类新媒体产品应用,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完成各类新闻产品的制作。

基于培养目标的设定,我们开设了相应的系列课程。

  2对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构建体现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我们针对传统新闻教育与实际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重新思考和界定了新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特征,针对未来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搭建了实用够用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

  人才。

  新闻传播职业教育应以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导,突出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压缩、减少纯理论课程,加大实践、实训课程比重。

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

通用基础课、专业核心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

三个模块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并无严格的界限,均把突出职业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夯实理论基础,开设突出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创新课程。

在整合传统高校新闻学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了听看选评新闻和重大新闻报道等系列创新课程。

这些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洞察社会的能力作为重点,把媒体实践中创造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使新闻教育与时代合拍,融新闻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为一体,有效突出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

  第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开设以适应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信息类课程。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据此,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信息编辑与策划综合实训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与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是各类软件的使用),掌握完成信息的采集、检索、分类、加工、存储、管理、传输、产品开发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开设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多媒体采编系列课程。

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需要大批一专多能的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图像、图形处理软件、新闻摄影、视频编辑与制作、多媒体包装与设计等课程。

通过多媒体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技术和发展现状,同时掌握图片综合处理、网页设计、视频软件应用及视频编辑制作等媒介融合

  技术。

  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以项目推动学生能力训练。

  如设立报网综合实践课,通过指导学生实际办报、办网,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深对融合性媒体产品的认知与理解;设置电视节目制作综合实践课,按照实际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指导学生实际制作新闻类作品、教育类作品、影视艺术类作品、艺术设计类作品等;设置新媒体综合实践课,借助校媒移动app应用平台,指导学生完成手机媒体产品的信息编辑与制作,以及产品定向目标的市场推广,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手机媒体产品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建构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

  这一课程体系,既保留了原有传统新闻教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根据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知识结构的新的要求和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增加了一系列传授新知识、新技能的课程,从而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领域。

  2.2转变教学模式,实行能力目标项目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合理的教学内容的支撑外,同样需要良好适宜的教学方法。

传统满堂灌式课堂之所以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在于主体表达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的前提也正在于对于课堂主体的忽视或错判。

如果我们确定我们的教学培养的目标是生产一种鲜活灵动的、有着敏捷思维与善变的头脑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相对完善的人格的产品,而不是一架被动装满着书本知识的机器,那么,上述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

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而这种主体性实现的方式正在于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将会变得生动鲜活,富有生命。

  能力目标项目化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广为各大职业院校认可和使用。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注重推行能力目标项目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不同的类型媒体为发布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上岗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不同类型报道任务的完成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岗能力。

例如在“两会”集中授课期间,我们利用“两会”召开的良好时机,组织学生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会及相关专题做系列报道。

在其他不同类型的重大事件中,相应的课程也会根据具体课程的授课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最后通过不同报纸、网络、视频网站、微信等不同发布平台予以发布。

  经过对课程体系及授课模式多年的摸索、改进与完善以及配套实训基地的搭建,吉利学院应用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也已日渐成熟。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媒体行业所需能力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各种媒体形式的实训和演练,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报道,强调国情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新闻策划、报道能力也获得很大提升。

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新闻信息传播人才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对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探索――{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余育章.浅析新闻报道的实践性与深入性.http:

//

  [3]王海燕.以“两会”为训练平台落实新闻教育实践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4]周春霞.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基于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五年毕业生的调查[J].新闻世界,2012(10):

201-204.

  [5]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R/OL].人民网.http:

//

  [6]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C].

  [7]蔡雯,罗雪蕾.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由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谈话引发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0,9.

  [8]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张庆胜.新闻改革实践对新闻教育事业的促进[J].当代传播,2009(4).

  [10]沈正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态势新探[J].新闻战线.2006(3).

  [11]孙凤毅.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OL].中国记者,2009(9).http:

//

  [12]新闻传播学考研及新闻传播就业形势分析.http: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