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98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docx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模架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类别

名称

编号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

优质碳素结构钢钢号的一般技术条件

GB699-1999

3

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GB700-2006

4

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

GB/T17656-2008

5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

6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7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130-2001

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

9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JGJ146-2004

10

电焊钢管的机械性能

YB242-1963

1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308—2001

12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03

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1.2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洽商文件

序号

名称

出图单位

备注

1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筑设计图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结构设计图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1.3合同要求

序号

名称

备注

1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总承包合同

1.4其它文件

序号

名称

备注

1

北京城建集团类似工程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水平

2

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文件

2.工程概况

重庆市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龙宝片区内,东临滨江大道,隔绿化带与长江相望,周围社区住宅楼地势高出施工场地,并离施工现场较近。

体育场总用地面积140670㎡,总建筑面积32550㎡,东西方向长220m,南北方向长250m,地上最高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本工程正负零的绝对标高为+177.200m。

体育场结构部分分为东、西、南、北四区,由四道变形缝相互断开,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西区屋顶为钢索膜结构。

南、北区各一层、东区二层、西区四层。

西区结构顶标高为29.950m,其中首层为-0.500~6.000m,二层为6.000~12.300m,三层为12.300~16.803m。

东区结构顶标高为21.498m,首层为-0.500~6.000m,二层为6.000~11.685m;南、北区结构顶标高为6.000m。

基础形式为桩基础,桩上由承台承受上部荷载,承台顶标高大部分为-0.500m,承台之间由地梁连接,顶标高大部分为-0.500m。

本方案为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高大空间结构模架施工方案,本方案为万州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模板方案补充和细化的专项方案。

2.1.结构概况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C40\C50

钢筋类别

HPB235、HRB335、HRB400

空间环梁

1015×4034mm

斜梁

400×800㎜、400×1000㎜、400×1200㎜、400×1500

框架梁(二层楼板处)

400×2550㎜、400×2510㎜

顶板(看台现浇部分)

150mm、120mm

斜柱(V型柱)

1000×4000㎜、1000×1732㎜

2.2.相关平面剖面图

2.2.1.体育场典型平面图

图2.2.1-1西区典型平面图

2.2.2.体育场典型剖面图

图2.2.2-1典型框架图

2.3.施工流水段的划分及施工缝的设置

2.3.1.流水段划分

根据体育场单层平面大及作业面宽阔便于施工的特点,因此流水段依据结构后浇带位置自然划分流水段。

东区共分为6个施工流水段,西区共分为5个施工流水段,南区共分为4个施工流水段,北区共分为4个施工流水段。

详见下图

2.3.2竖向施工缝划分

根据体育场的具体结构情况,以及施工的便捷,对体育场的竖向施工缝进行划分,施工顺序见标注编号,如下图所示:

2.4.模架工程施工的特点难点

2.4.1本工程东西区混凝土结构顶部为空间环梁,截面尺寸为1051×4034㎜,梁顶标高范围为19.483~29.060m和10.020~21.498m。

环梁水平投影落在二层楼楼板上(标高+6.0和+5.8m),架体最大高度达19.290m,局部辅助支撑架需生根于一层地面。

环梁荷载大、支撑架超高,脚手架设计、施工难度大。

2.4.2看台斜梁截面较大(最大400×1500mm,翼缘宽度为200,折算成矩形梁尺寸为536×2142mm),倾斜角度26.355~32.177,部分斜梁支撑需生根于二层楼板(标高+5.8m),最大支撑高度为19.290m。

斜梁支撑架体的高度大、所承受的荷载大,并且需与看台板支撑综合布排。

2.4.3在环向3-A、1-A轴设计有14组V型柱支撑顶环梁,一层为单向倾斜,截面尺寸为1000×4800㎜,二层向上分成两根双向倾柱截面尺寸为1000×1300㎜。

单层最大高度19.29m(竖向高度),倾斜角度约为80度。

斜柱荷载大、架体高、受力状况复杂。

2.4.4局部看台板为现浇混凝土板(含边梁),靠近顶环梁部分的现浇板支最大高度达19.290m,支撑高度大于8m。

2.4.5东、西区二层结构沿1-E轴和3-E轴设有一道400×2550mm的框架梁,支撑高度5.7~6.2m。

该框架梁线荷载为25.5KN/m。

2.4.6本工程为大型公共建筑,单层建筑面积大,结构形式复杂、无标准层,标高变化多,支撑架与结构的拉结难度较大。

2.4.7本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达“鲁班奖”申报条件。

3.模架体系选择

3.1.模架选型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脚手架随结构流水施工部署搭设;空间环梁、看台板、看台斜梁、V型柱随楼层结构流水施工部署同时施工。

支承架应整体考虑,不能随施工流水段的断开而断开,应互相连结成一个整体,以增加其整体刚度及抗倾覆能力。

同时脚手架体系设计时受力分区应明晰,架体设计须严格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1.3高大空间结构优先原则:

V型斜柱支撑、空间环梁支撑、看台斜梁、看台板支撑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看台斜梁、空间环梁及斜柱的支撑脚手架,并对结合部位重点处理。

当柱施工滞后时,外架在一定范围内为斜柱模板安装就位预留一定空间,且架体采取可靠措施,确保安全、稳定。

3.1.4经济性原则:

模架工程在满足安全和使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尽量考虑其方案的经济性。

模架体系中所用的材料均采购或租赁自本地市场,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3.2.模架选型

根据体育场工程特点,模板体系采用散拼木模,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背楞采用方木、钢管和型钢配套对拉螺栓使用。

施工时注意各结构支撑架和操作架的使用条件,在结构施工时注意预埋脚手架的埋件。

结构分项施工交底中应仔细考虑为下一步脚手架工程做好预埋创造条件。

模架工程所使用材料必须是符合规范及行业质量要求的材料,要求各供应厂家资质齐全有效,现场建立完善的进场验收、检验、检测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进行进场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一律退场。

各分包的专业脚手架施工队应对所使用材料进行使用前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禁止使用。

各结构部位模板选型见下表:

表3.2-1模板选型表

部位

模架体系

空间环梁

18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方木龙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Φ14对拉栓。

看台斜梁

18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方木龙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Φ14对拉栓。

‘V’型柱

18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面板,方木龙骨,扣件式钢管脚手支撑架,Φ14对拉栓。

对于柱头等部位考虑使用定型模板。

现浇看台板、高空框架梁

15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方木龙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Φ14对拉栓。

1-E、3-E框架梁

18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方木龙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Φ14对拉栓。

4.模架方案设计

4.1.空间环梁模架设计

4.1.1空间环梁概况

空间环梁为空腹梁,截面尺寸2031×4340mm,其中实心部分截面尺寸为1051×4340mm。

该环梁需分段分层进行浇注,施工次序划分入下图:

图4.1.1-1空间环梁施工顺序划分图

西区空间环梁第一次浇注最大高度为2.753m(浇筑至板顶),该处支撑架体最大高度为9.977m;西区空间环梁支撑高度为19.290m,该处环梁第一次浇注的高度为2.132m;架体设计计算高度区20m,第一次浇注最大高度取2.8m。

东区空间环梁第一次浇注最大高度为2.690m,该处支撑架体最大高度为不大于2m;东区空间环梁支撑高度为11.518m,该处环梁第一次浇注的高度为2.372m。

东区空间环梁模架体设计参照西区空间环梁执行。

4.1.2模架体系设计

梁侧模面板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100mm方木@260mm,主龙骨采用48×2.5mm双钢管@500mm,采用直径14mm对拉螺栓(材质为Q235钢)固定主龙骨,纵横间距为500×500mm。

底模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200mm,主龙骨(托梁)采用90×90mm方木,纵向间距为500mm;以上材料综合布置搭设成空间平台,并调节梁底标高。

在平台上安装转换龙骨和面板,详见下图。

空间环梁采用全站仪进行三维空间坐标定位。

图4.1.2-1梁底模板图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架(钢管型号为48×2.5mm),梁底下设7排承重立杆,实心部分范围内支撑立杆为4排,排距450mm,沿梁长方向间距不大于500mm。

水平杆步距1000mm。

支撑水平杆与看台斜梁支撑、v型柱支撑、上层现浇看台板整体布置,横纵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均统一布置(详综合布排)。

图4.1.2-2模架支撑图

4.2.看台斜梁模架设计

4.2.1斜梁概况

东西区1-D、3-D轴以外看台斜梁截面为400×1000㎜、400×1200㎜、400×1500㎜;倾斜角度26.355~32.177度;梁截面为T型,翼缘宽度为200㎜;梁高以上部分为踏步,踏步混凝土需根据踏步的高度折算到梁截面高度上;另外在梁的计算上需考虑梁的角度。

主支撑架体生根于二层楼板(C40混凝土)。

东西区D~F轴以内看台斜梁截面为400×800㎜、500×1000㎜;倾斜角度26.326~28.994度;梁截面为T型,翼缘宽度为200㎜;梁高以上部分为踏步,踏步混凝土需根据踏步的高度折算到梁截面高度上;另外在梁的计算上需考虑梁的角度。

其中D~E轴主支撑架体生根于二层楼板(C40混凝土),E~F轴主支撑架生根于一层地面(回填土)。

4.2.2斜梁计算模型的转换

为方便计算,满足PKPM计算软件建模的要求,需要将斜梁上部的踏步台阶折算到梁截面内,将T型梁转换成矩形梁,将倾斜梁转换成水平梁。

T型梁按照截面等面积的原则,同时考虑荷载计算是否有利,将翼缘部分的梁折算成与原梁高相同的矩形,将矩形的宽度增加到梁的主截面上(高度方向)。

图4.2.2-1T型梁转换图

4.2.2.1.1-10、1-11、1-13、1-14/1-B~1-D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5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312㎜,倾斜角度为32.177度,翼缘宽度为200mm。

最大支撑高度为19.290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2720㎜,线荷载为34.1

4.2.2.2.西区(1-1~1-8)/(1-B~1-D)、(1-16~1-26)/(1-B~1-D)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2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244㎜,倾斜角度为32.134度,翼缘宽度为200mm,最大支撑高度为18.872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2219㎜,线荷载为27.7

4.2.2.3.西区(1-1~1-26)/(1-D~1-F)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0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336㎜,倾斜角度为27.719度,翼缘宽度为200mm,最大支撑高度为7.2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1980㎜,线荷载为27.7

4.2.2.4.东区(3-10~3-18)/(3-C~3-D)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2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246㎜,倾斜角度为30.883度,翼缘宽度为200mm,最大支撑高度为12.670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2194㎜,线荷载为27.5

4.2.2.5.东区(3-2~3-6)/(3-C~3-D)、(3-19~3-23)/(3-C~3-D)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000mm,3-1、3-24轴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400×8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228㎜,倾斜角度为30.883度,翼缘宽度为200mm,最大支撑高度为9.248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1922㎜,线荷载为24.7

4.2.2.6.东区(3-1~3-24)/(3-D~3-F)看台斜梁截面尺寸为500×1000mm,踏步高度折算后梁高增加336㎜,倾斜角度为27.719度,翼缘宽度为200mm,最大支撑高度为7.600m。

T型折算成矩形:

考虑倾斜角度影响:

梁高

折算完后梁支撑架体计算用的截面尺寸为500×1980㎜,线荷载为27.7

4.2.3模架设计

4.2.2.1条中和4.2.2.2条中500×1500mm和500×1200mm斜梁对架体的要求较为相近,并且该部分架体需与空间环梁综合布置。

因此将此两种梁模架合并设计,计算参数为500×2720mm,架体设计高度19.29m,详见4.2.3.1条。

4.2.2.3条和4.2.2.6条东西区D~F轴看台斜梁的技术参数相近。

按照相同的模架方案进行设计。

梁的计算截面按照500×1980mm考虑,支撑高度为7.2m。

4.2.2.4和4.2.2.5条中斜梁模架技术参数接近,梁的计算截面按照500×2194考虑,架体设计高度取12.670m。

模架设计详见4.2.3.3条。

4.2.3.1西区B~D轴看台斜梁模架设计

梁侧模面板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260mm,主龙骨采用48×2.5mm双钢管@600mm,截面内设2道直径14mm对拉螺栓(材质为Q235钢),上口在梁截面外设置1道对拉螺栓,下口采用锁口方木进行固定,对拉螺栓沿梁长方向间距为600mm。

模板板底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90×90mm方木@200mm,主龙骨(托梁)采用90×90mm方木@500mm。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撑体系(钢管型号为48×2.5mm),梁底下设4排承重立杆,排距500mm,沿梁长方向间距不大于500mm。

考虑到该部分支架体需要与顶环梁的支撑架体交叉布排,同时满足受力计算要求,水平杆步距设计为1000mm,立杆上的可调支托托起梁底主龙骨。

该支撑架体主承重立杆生根于二层楼板,立杆下垫50×100×300mm方。

图4.2.3-1斜梁模架图

4.2.3.2东西区D~F轴看台斜梁模架设计

梁侧模面板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260mm,主龙骨采用48×2.5mm双钢管@600mm,截面内设2道直径14mm对拉螺栓(材质为Q235钢),上口在梁截面外设置1道对拉螺栓,下口采用锁口方木进行固定,对拉螺栓沿梁长方向间距为600mm。

模板板底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90×90mm方木@200mm,主龙骨(托梁)采用90×90mm方木@500mm。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撑体系(钢管型号为48×2.5mm),梁底下设4排承重立杆,排距500mm,沿梁长方向间距不大于600mm。

水平杆步距设计为1500mm,立杆上的可调支托托起梁底主龙骨。

该支撑架体主承重立杆生根于混凝土楼板,立杆下垫50×100×300mm方。

生根于一层地面时,一层地面换填300mm级配碎石,立杆下垫50×200mm通长脚手板。

模架支撑图详见4.2.3.1附图。

4.2.3.3东区B~D轴看台斜梁模架设计

相对于西区看台斜梁,东区B~D轴看台斜梁的截面尺寸较小,架体高度较低,其他设计参数相近。

由于需要与东区顶环梁模架综合布置,因此东区看台斜梁梁的模架设计参照西区进行施工,详见4.2.3.1条。

4.2.3.4斜梁模架(托梁)节点设计

斜梁的倾斜角度在26.326~32.177之间,因此在斜梁底模处需增加木楔、斜支撑等构造措施,节点图如下:

图4.2.3-2斜梁模架节点图

4.3.二层400×2550mm大截面框架梁模架设计

东西区二层3-E轴、1-E轴设置有两道大截面框架梁。

最大截面尺寸为400×2550mm,支撑架体高度为6.4m。

线荷载为26.0

该框架梁分两次施工,以解决线荷载较大的问题。

第一次施工至二层楼板顶标高(+6.0m),第二次施工至梁顶(+7.71m)。

图4.3-1框架梁施工缝划分图

浇筑部分梁侧模面板采用15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100mm方木@260mm,主龙骨采用48×2.5mm双钢管@500mm,采用直径14mm对拉螺栓(材质为Q235钢)固定主龙骨,纵横间距为500mm。

底模采用15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200mm,主龙骨(托梁)采用90×90mm方木,间距不大于600mm。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架(钢管型号为48×2.5mm),梁底下设置2排承重立杆,横排距500mm,纵向间距为600mm。

水平杆步距1500mm。

计算参照4.2.3.2斜梁计算。

立杆生根于回填土之上,为保证基础稳固,原来回填土换填300mm厚级配碎石,立杆下垫50×200mm通长脚手板。

图4.3-2框架梁模架支撑图

4.4“V”型柱模架子设计

V型柱浇筑顺序如下图:

第一段:

-0.5~+5.58m

第二段:

+5.7~+8.8m的柱变截面部分;

第三、四、五段:

+8.8m向上分成2~3段。

4.4.1一层V型柱模架设计

一层V型柱截面尺寸为1000×4000,为平行四边形,内角的角度为78.5度,柱高为6.4m。

一层“V”型柱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竖背楞采用40×90mm方木间距不大于240mm;柱箍采用双[8号槽钢,第一道距离地面300mm,柱高1/3范围内间距500mm,其余部为间距600mm;配合18mm对拉螺栓使用,对拉螺栓间距为600×500mm。

图4.4.1-1钢结构支撑柱标准层模板图

框架柱支撑体系采用φ48×2.5mm钢管支撑,斜柱底面设置5榀斜支撑杆,支撑形式见下图。

仰面设3榀斜支撑,每榀2道;其余三面每侧设2榀斜支撑,每榀2道;支撑与楼板上预埋钢筋地锚固定牢固。

图4.4.1-2斜柱背面、仰面支撑布置图

4.4.2一层以上V型柱模架设计

柱模板面板采用18mm厚国产优质多层板;竖背楞采用50×100mm方木间距不大于240mm;柱箍采用双槽钢[8号槽钢,第一道距离地面300mm,柱高1/3范围内间距500mm,其余部为间距600mm;配合18mm对拉螺栓使用,对拉螺栓间距为600×500mm。

柱长边内设置对拉螺栓一道。

图4.4.2-1钢结构支撑柱顶层模板图

框架柱支撑体系采用φ48×3.0mm钢管支撑,斜柱底面设置4榀主支撑杆,每侧外扩1榀作为辅助支撑。

其余三面每侧斜支撑间距不的大于1.2m,且每侧部少于2榀,支撑与楼板上预埋螺栓固定牢固。

斜柱支撑系统详附图。

图4.4.2-1斜柱背面支撑布置

4.5顶层现浇看台板梁模架设计

顶层现浇看台板厚度为150mm,边梁截面尺寸为250×1000mm、300×1000mm、400×800mm。

板顶标高为+23.800m。

模板底模采用15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300mm,主龙骨90×90mm方木间距1000mm。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撑体系,设计立杆间距1000×1000mm,水平拉杆步距1000mm,下垫40×90×300mm方木。

立杆与方木之间通过可调顶托连接。

梁侧模面板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40×90mm方木@260mm,主龙骨采用48×2.5mm双钢管@500mm,截面内设1道直径14mm对拉螺栓(材质为Q235钢),距离梁底的距离800mm,下口在梁截面外设置1道对拉螺栓,上口利用斜支撑顶住,对拉螺栓沿梁长方向间距为500mm。

板底模板采用18mm厚覆膜多层板,次龙骨采用90×90mm方木@200mm,主龙骨(托梁)采用90×90mm方木@500mm。

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满堂支撑体系(钢管型号为48×2.5mm),梁底下设2排承重立杆,排距400mm,沿梁长方向间距不大于500mm,水平杆步距1000mm,立杆上的可调支托托起梁底主龙骨。

4.6.架体综合布排及其它构造要求

1)脚手架布置原则为:

优先布置斜柱支撑,依次是环梁支撑、看台斜梁支撑。

架体承重立杆布置要求划分明确,梁、柱、板支撑通过水平杆、剪刀撑、水平加强层等构造措施连接在一起。

2)楼板、框架梁支撑自由端高度不得大于300mm。

3)剪刀撑角度为45~60度,每道剪刀撑连接的立杆不少于4道,且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得超过下表数值:

剪刀撑的角度

45度

50度

60度

最多跨越立杆数

7

6

5

4)楼板支撑体系在作业面下满挂安全兜网(大眼网),作业面满铺脚手板,并与钢管绑扎牢固。

5)架体须通过水平杆与柱和墙体有效拉接和支顶,每个支顶与抱柱节的竖向间距同脚手架的步距。

抱柱、支顶须采用扣件式钢管架,与混凝土面之间须垫方木。

抱柱和支顶用钢管至少与两根立杆拉接牢固。

其余详附图。

6)二、三层楼板(标高+6.0m)作为上部支撑架基础,为保证其混凝土质量,要求在其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100%后方可进行上部结构混凝土浇筑。

在其上部支撑架体拆除前,其下部的模板极支撑体系不得拆除。

其下模板及支撑体系做法为:

模板面板采用15mm后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100mm方木间距300,主龙骨采用48×3.0mm钢管间距1200×1200mm。

立杆下回填土和级配石压实系数严格遵照设计要求(0.94),立杆与级配石子之间垫通长木板50×200mm。

空间环梁、上层看台斜梁主支撑杆件生根位置的二层楼板,其下部支撑应加密,立杆间距不大于600×600mm。

7)斜梁、空间环梁、架体每隔8m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对应斜梁、斜柱、空间环梁、指挥中心大斜梁的位置,每根剪刀撑至少连接四道立杆且必须横跨梁支撑,同时连接两侧板支撑或者其他结构支撑。

8)环向剪刀撑和纵向剪刀撑的布置原则为沿斜梁、环梁的主支撑杆件两侧分别设置一排双排双向剪刀撑,沿辅助支撑架体外侧设置双向剪刀撑,以上剪刀撑均要求满布。

9)D轴以外的空间环梁、看台斜梁、斜柱的支撑架体应与D轴以内已完成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拉结(抱柱等方式),拉结点竖向的间距不大于三步(3m),且每个楼层不少于两道。

10)支撑架体应满足高宽比<2:

1的要求。

主支撑架高宽比不满足该要求的,在两侧对称增设辅助支撑立杆。

4.7.模架计算书

各构件的模架体系均进行验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