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41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

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

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

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第2节酸

1、电离:

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

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H++CI—H2SO4====2H++SO42—HNO3=====H++NO3—

3、常见的酸:

盐酸HCI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检验物质酸碱性:

酸碱指示剂;

(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PH试纸。

(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碱=====盐+水

3HCl+Al(OH)3====AlCl3+3H2O(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2SO4+2NaOH====Na2SO4+H2O

3、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2HCl+CaCO3====CaCl2+H2O+CO2↑(实验室制取CO2)

HCl+AgNO3====AgCl↓+HNO3(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2SO4+BaCl2====BaSO4↓+2HCl(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Fe2O3====2FeCl3+3H2O(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2SO4+CuO====CuSO4+H2O(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酸+某些金属====盐+氢气

Fe+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用于制H2)

(二)酸的个性

1、盐酸HCl:

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

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

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

(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

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浓硫酸的脱水性:

使纸上字迹变黑。

(4)浓硫酸的吸水性:

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

第2节碱

1、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Na++OH—Ca(OH)2====Ca2++2OH—

2、四种可溶性碱:

NaOHKOHCa(OH)2Ba(OH)2

(一)碱的通性

1、碱使指示剂变色;

2、碱+酸=====盐+水

Ca(OH)2+2HCl=====CaCl2+2H2O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CO2)

2NaOH+SO2====Na2SO3+H2O(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2等有害气体)

4、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3NaOH+FeCl3====Fe(OH)3↓+3NaCl(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生成兰色沉淀)

Ca(OH)2+Na2CO3====CaCO3↓+2NaOH(工业上制取NaOH)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NaOH:

(1)俗称:

烧碱、苛性钠。

(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2NaOH+CO2====Na2CO3+H2O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钙Ca(OH)2:

(1)俗称:

熟石灰、消石灰。

(2)区分NaOH和Ca(OH)2两种溶液的方法:

方法一:

分别通入CO2,变浑浊的是Ca(OH)2溶液;

Ca(OH)2+CO2====CaCO3↓+H2O

方法二:

分别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2溶液。

Ca(OH)2+Na2CO3====CaCO3↓+2NaOH

第4节盐

1、盐:

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

盐酸盐(氯化物)NaCI、CaCl2等

硫酸盐Na2SO4、CuSO4等碳酸盐Na2CO3、CaCO3、BaCO3等

硝酸盐KNO3、Ba(NO3)2等铵盐NH4Cl、(NH4)2SO4等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Ag不溶;

硫酸只有Ba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

(一)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2CO3:

俗称纯碱。

晶体化学式为Na2CO3·10H2O,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变成粉末。

Na2CO3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3:

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

做建筑材料。

3、氯化钠NaCI:

俗称食盐。

(二)盐的通性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

Na2CO3+2HCI====2NaCI+H2O+CO2↑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工业上制取NaOH)

3、盐和某些盐的反应;

NaCI+AgNO3====AgCI↓+NaNO3Na2SO4+BaCI2====BaSO4↓+2NaCI

Na2CO3+CaCI2====CaCO3↓+2NaCI

(三)复分解反应及其能否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如:

Na2CO3+Ca(OH)2====CaCO3↓+2NaOH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

反应物中有酸可不溶,无酸都要溶,

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

(四)化学肥料(按含N、P、K等营养元素分类)

1、氮肥(N):

NH4CI、(NH4)2SO4等。

能促使作物茎叶生长茂盛。

2、磷肥(P):

Ca(H2PO4)2等。

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旱和抗寒能力,蟪粒增多,子粒饱满。

3、钾肥(K):

草木灰K2CO3等。

能使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4、复合肥:

含N、P、K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KNO3

第5节金属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硬度和熔点。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和氧气反应:

2Mg+O2====2MgO2Cu+O2====2CuO

2、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Fe+2HCl====FeCI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用于制H2)

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

3、金属和盐的置换反应:

Fe+CuSO4====FeSO4+Cu(我国古代湿法炼铜)

Cu+2AgNO3====Cu(NO3)2+2Ag

只有排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6节有机物

1、无机物:

不含碳元素(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2、有机物:

主要含碳元素,通常还含有H、O、N等元素。

3、常见有机物: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天然气(沼气)甲烷CH4、家庭液化气丁烷C4H10、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汽油、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4、有机物特点:

易挥发、易燃烧、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中。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

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

氧气、碳、硫等。

金属

非金属

颜色

具特殊的金属光泽

有多种颜色,但无金属光泽

延展性

具良好的延展性

不具延展性

可锻性

具良好的可锻性

不具可锻性

硬度

比较硬

硬度不一致

导电性

良好的导电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电

导热性

良好的导热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热

密度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

熔点高

熔点低

注意:

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

银>铜>铝>铁。

2.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

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

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

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

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

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

点燃点燃

S+O2====SO2C+O2====CO2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CO2+H2O==H2CO3SO2+H2O==H2SO3SO3+H2O==H2S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

如:

∆点燃点燃

Fe+S===FeS2Fe+3Cl2====2FeCl33Fe+2O2====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

如:

CaO+H2O===Ca(OH)2Na2O+H2O===2NaOHK2O+H2O===2KOH

(三)、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

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

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C+2CuO===2Cu+CO2↑

实验现象:

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

①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热:

Cu2(OH)2CO3===2CuO+H2O+CO2↑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

H2+CuO===Cu+H2O

现象:

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Fe2O3==高温===2Fe+3CO2

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

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

(有化合价升降变化的)

重要提示: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

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试管口加了胶塞。

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

(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

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

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

(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

(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组成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纯净物质量/纯度

(四)、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鸡蛋不断地上沉和下浮。

物质转化的规律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Ca→CaO→Ca(OH)2→CaCO3、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燃烧

C→CO2→H2CO3→Na2CO3、

(3)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如2Na+Cl2===2NaCl

(4)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如Na2O+CO2===Na2CO3

(5)酸+碱→盐+水。

如HCl+NaOH===NaCl+H2O

(6)盐+盐→新盐+新盐。

如NaCl+AgNO3===AgCl↓+NaNO3

(7)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如Fe2O3+6HCl===2FeCl3+3H2O

(8)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如SO2+2NaOH===Na2SO3+H2O

(9)金属+盐→新全属+新盐。

如Fe+CuSO4===Cu+FeSO4

(10)金属+酸→盐+氢气。

如Fe+2HCl===FeCl2+H2↑

1.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

2.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四、常见的材料

(一)、常见的材料:

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

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

(1)铁锈蚀条件:

铁与空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

②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水泥、玻璃和陶瓷。

2.1水泥:

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2.2玻璃:

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

2.3陶瓷:

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

2.4红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

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

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五、材料的发展:

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

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

 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

W=Fs=Pt功的单位: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P=Fv

(4)功率的单位:

瓦常用单位还有:

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

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

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

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

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W有用/W总=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W有用<W总   η<1

3.研究杠杆的平衡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4.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

FL=GhW额外=0η=100﹪

(2)有摩擦的斜面:

W总=FLW有用=GhW额外=FL  η=Gh/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1.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1)影响动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高度。

质量相同时,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高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

(2)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弹性形变减小,速度增大。

4、机械能守恒

(1)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1.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内能:

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内能的单位:

焦耳。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

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热传递: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对流、辐射。

(2)热传递总是由高温物体指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4.热量:

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中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做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2)热传递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