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20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有教无类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设计.docx

《有教无类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教无类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教无类设计.docx

有教无类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学校:

阎良区西飞一中:

姓名:

长院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长院

课前准备:

1、将《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篇目按出处分成《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7各板块,根据文本的容多少及难易程度,将课文分成六部分。

2、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各领一部分作为自主学习的任务。

老师引导各组组长合理分配每一篇课文,责任具体到个人。

3、老师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下:

《有教无类》自主学习作业

篇目:

责任人:

组长:

一、课文翻译

要求:

原文与译文一一对应,一行原文,一行译文,字迹清楚,语句通畅。

二、作者或辑录者、出处简介:

约100字

三、背景介绍:

约100字

四、主题概括:

约100字

五、基础知识梳理

1、字音

2、通假字

3、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4、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六、古文今读:

本文阐发的观点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4、本课的责任人选定学生主讲人,为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生展开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主讲人:

江晨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1—3则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  解题:

“无类”指什么?

(学生主讲人与学生交流)

  明确:

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三、检查预习;

1、字音:

学生主讲人预先将生字音写在黑板上,到此环节时,学生自行订正。

语(yù)上 愠(yùn)色 令(yǐn)弑(shì)君 

十乘(shénɡ) 不悱(fěi)则罔(wǎnɡ) 则殆(dài)

无谄(chǎn) 笑倩(qiàn)

2、通假字:

学生主讲人抽一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补充更正。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悦

其斯行之谓与与—欤

3、重点字词:

(学生主讲人讲析)

闻斯(就)行诸赤也惑(糊涂)愠(怨恨,生气)色忠(尽心竭力)矣 

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一隅(角落)不思则罔(欺骗) 

不学则殆(危险)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

四、疏通文字

(一)学习第一、二章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3、学生质疑,学生主讲人带领大家解惑,师答惑。

教:

教育;类,类别;名词

4、教师点评: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第二章: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联系当下生活,讨论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三)学习第三章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

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3、学生质疑,学生主讲人带领大家解惑,师答惑。

4、教师点评: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五、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这三则短文,深入体会其涵。

六、尝试当堂背诵。

七、作业;

1、熟读成诵。

2、完成同步练习前两题。

3、继续自主学习后几则短文。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4—7则

一、导入新课:

1、《论语》只是大考查。

(学生主讲人出题)

2、抽查对前三则的背诵落实情况。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第4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

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焉,哪里、怎么

违,离开

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3、学生质疑,学生主讲人带领大家解惑,师答惑。

4、教师评点:

孔子认为,令子文和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学习第5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反,类推。

整句话省略了主语(启,悱,发,反,不复)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4、教师评点: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三)学习第6、7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尝,曾经

以,来,用来

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4、教师评点:

第六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在第七章中,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四)齐读这四则短文,清除字词障碍,并深入领会其涵。

三、补充:

触类旁通

【解释】:

触类:

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

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

《周易·系辞上》: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

一窍不通

四、作业:

1、课后熟背学七则短文,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预习8-10则短文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

学习8—10则

一、导入新课

1、围绕前7则短文开展背诵比赛:

由学生主讲人命题,以小组为单位参赛,获胜组有小奖品。

2、老师抽查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第8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也,句中表停顿

者,……的人

于,介词,对

说,通“悦”高兴,喜欢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4、教师评点: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

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

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

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这说明他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他们敢于质疑。

(二)学习第9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贫而无谄:

讨好、奉承别人

富而无骄:

却,表转折

富而好礼者:

喜欢

未若贫而乐: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4、教师评点: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学习第10则 

  1、学生主讲人领读原文,并翻译。

2、教师补充匡正并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

倩,笑得好看。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盼:

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绘事后素:

绘,画。

素,白底。

 

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4、教师评点: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课堂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四、延伸讨论: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引导:

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

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五、课堂小练:

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五、作业:

1、通读、翻译下列短文,并写出阅读感悟: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译文】孟子说: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

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

‘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围。

2、小论文: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