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42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 物态变化》教案.docx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课时

1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具

学具

自制温度计,酒精灯,火柴,支架,冰块,自来水温水,热水,常用温度计,烧杯,体温计,学具盒,多媒体等。

教学

方法

演示实验,提问法,讨论法

预习

提纲

1、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外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3、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这种温标是这样规定的: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冰点,即0℃,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沸点,即100℃.

4、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7℃B38℃C36.5℃D35℃

5、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升的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的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的高,示数亦大

导学

练习

1、温度计知识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

(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度计?

(金属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3)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它形状的温度计?

(弯曲或其它形状)

(4)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变大将会怎样?

(5)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

代替了又将如何?

师生活动内容、方式(备课组)

二次备课(个人意见)

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出示冰块,问:

冰除了有这种状态外,它还能变化成哪些状态?

继续提问:

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

师:

加热的手段,方法很多(如:

各种热具)实验室里我们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

师:

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

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

掌握了酒精灯的使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

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

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

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接着播放铁水、干冰、固态碘和气态碘等不同状态的物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

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

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

(师生共同探讨)。

师:

(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教师板出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相去甚远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1)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师:

出示自制温度计,问:

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

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师:

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

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验证并提问: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师: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量装置?

师:

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手举自制温度计)

师:

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

你认为它有哪些缺点?

应如何改进?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师:

把改进后的温度计和已有的温度计比较,看看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2)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师:

(手举演示温度计)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练一练:

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3)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

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量程

使用前观察

分度值

会放

使用时会读

会记

师: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

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体温计

师: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

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

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

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教后记

 

课题

汽化和液化

课时

2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具

学具

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三芯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仙人掌、棉球。

教学

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预习

提纲

1.什么叫汽化?

2.什么叫液化?

3.汽化有几种方式?

4液化有几种方式?

5.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导学

练习

1.俗话说: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为什么?

2.成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应用沸腾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仙人掌故居在沙漠,说一说它针状的叶子有什么作用?

(出示仙人掌,让学生观察)

4.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

那么纸做的小锅能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

(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是800℃)

师生活动内容、方式(备课组)

二次备课(个人意见)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

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1.蒸发

(1)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交流总结:

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介绍坎儿井工程

(2)蒸发的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通过学生手背上涂酒精,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得出:

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

蒸发吸热.

2.沸腾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理解沸腾条件:

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

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学生讨论相同点)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3.液化,探究课本P.39的活动2.5师生共同总结液化的条件、特点。

4.典型例题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_(填“吸热”和“放热”).

(2)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_

教后记

 

课题

熔化和凝固

课时

1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

重点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突破方法:

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突破方法:

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不用酒精灯加热,在常温下熔化。

教具

学具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松香(每二位学生一套)多媒体电脑

教学

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预习

提纲

1.什么是熔化?

2.什么是凝固?

3.什么是晶体?

4.什么是非晶体?

5.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区别?

导学

练习

1.物质由态变成态的现象叫做熔化。

物质由态变成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熔化和凝固是互为的过程。

2.固体分为和两类。

晶体在熔化时不断热,但温度保持;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液态晶体在凝固时不断,温度保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在熔化时不断热,但温度,因此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

3.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必须达到,二是必须不断,二者缺一不可。

4.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塑料沥青蜂蜡B明矾冰石英C萘铁松香D水晶玻璃食盐

师生活动内容、方式(备课组)

二次备课(个人意见)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的转变。

多媒体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正在消融的冰凌。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况

板书: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熔化或凝固的现象呢?

 出示一装有碎冰的烧杯

教师提问:

我能否随意的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呢?

教师总结:

熔化和凝固度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下面我们就来对熔化过程进行探究,在这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

⑴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

⑵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师: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冰和松香的熔化有什么规律?

(1)要求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各种器材

问题:

研究冰和松香的熔化过程,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研究?

如何组装?

并组装完成?

(2)提出实验要求

教师巡视检查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回答并纠正各小组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

媒体展示:

冰和松香的熔化数据表格及根据数据画出的曲线图像

问题:

通过数据和图像分析两者的熔化过程有什么区别?

在冰的熔化中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

1.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一定的温度

(2)继续吸热

媒体展示:

联系生活的练习训练

问题:

如果是冰的熔液(水)再变成的冰,那其特点及凝固的图象应该如何?

板书:

晶体熔液凝固的条件

(1)达到一定的温度

(2)继续放热

指导学生查表,利用书P40一些物质的熔点表中的数据由学生分别提出问题或自编一些练习题并作解释。

媒体展示: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的图片。

问题:

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还见到其他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再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投影商代的陨铁器物,春秋晚期的钢剑、河北沧州铁狮),这都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为世界的冶金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本节总结

问题:

通过这一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

本节作业

  课本P43T1.T2

 

 

教后记

 

课题

升华和凝华

课时

1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

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

难点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

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具

学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教学

方法

提问、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练结合、科学探究法

预习

提纲

1.什么是升华?

2什么是凝华?

3.用久的荧光灯两端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后,又在玻璃上遇冷而造成的。

师生活动内容、方式(备课组)

二次备课(个人意见)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画面):

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白烟滚滚”,以渲染气氛。

问:

你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

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人工造“雪”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

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蒸气;

②:

气态的樟脑丸蒸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

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

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

升华—→凝华—→熔化。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

四.当堂巩固:

(投影)

1.分析教室玻璃内表面“窗花”形成的原因。

2.在低于0℃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白炽灯泡通常做成“梨形”。

请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电灯泡做成梨形有什么道理?

2.雾凇是一种冰雪美景,的雾凇更是特别,它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齐名,被称为的四大自然奇观。

查找资料,找出“雾凇美景为何吉林独俏”的原因。

3.导学评价P32T3、4、6

教后记

 

课题

水循环

课时

1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通过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3)通过设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教学

重点

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教学

难点

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

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具

学具

投影设备、放像设备、水循环的示意图

教学

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预习

提纲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它包括,,,,

,。

其中吸热的有,,;放热的有,,

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因此,物体变化过程总伴随的转移。

2.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水珠,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成小冰晶。

3.雪山上的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有的积雪后变成水,汇入江河。

导学

练习

1.“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每个扬州人的共识.在下面①~③项中,与我市水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①生活污水排入市河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市河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清晨,小草上常出现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B.先汽化,后液化C.先凝华,后升华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南风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

撒在云层上的干冰

(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

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6.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师生活动内容、方式(备课组)

二次备课(个人意见)

一.新课引入:

我们地球上源源不断的水流从哪里

来?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这段录像,也许你会恍然大悟!

播放水循环的录像

二.课堂教学:

(一)认识水的循环

1.投影水循环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阅读对话框中的内容,完成对话框中的空格部分。

2.请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2)水在物态发生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指导学生回顾、总结前几节探

究活动和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并完成P44图2-40的填空。

3.指导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思考、讨论、分析其能量变化:

吸热的物体(如水)—→能量增加;

放热的物体(如水)—→能量减少

教师总结归纳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科学规律:

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4.水的三态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进行设想:

若水的三态变化停止,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二)水资源

1.水资源的作用

投影四幅画面:

a.被华夏民族称为母亲河的黄河的源头;

b.美丽宏伟的长江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