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34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二

第三章毒物与职业中毒

(二)

第五节有机溶剂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

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

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作燃料;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灭火剂。

2.化学结构

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

3.吸收与分布

大多数有机溶剂吸人后有40%一80%在肺内滞留,体力劳动可使经肺摄人量增加2~3倍。

有机溶剂多属脂溶性,故摄人后多分布于富有脂肪的组织,包括神经系统、肝脏等;由于血-组织膜屏障富含脂肪,故有机溶剂亦分布于血流充足的骨骼和肌肉组织。

此外,大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胎盘,亦可进人母乳,从而影响胎儿和乳儿健康。

4.代谢与排出

不同溶剂的代谢程度各异,有些可充分代谢,有些则几乎不被代谢。

体内溶剂主要以原形物经呼出气排出,少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排出。

多数溶剂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一般从数分钟至数天,故生物蓄积对大多数溶剂说来,不是影响毒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常见有机溶剂

(一)苯(C6H6,分子量78)

1.理化特性

苯(bezene)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沸点80.1C,极易挥发,蒸气比重为2.77。

自燃点为562.22C,爆炸极限为1.4%~8%。

易着火。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汽油、丙酮、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苯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接触机会很多,例如:

(1)作为有机化学合成中的一种常用原料,如制造苯乙烯、苯酚、药物、农药、合成橡胶、塑料、洗涤剂、染料、炸药等。

(2)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生药的浸渍、提取、重结晶,以及油漆、油墨、树脂、人造革、粘胶和喷漆制造。

(3)苯的制造,如焦炉气、煤焦油的分馏、石油的裂化重整与乙炔合成苯。

(4)用作燃料,如工业汽油中苯的含量可高达10%以上。

3.毒理

苯在生产环境中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很少,经消化道吸收完全,但实际意义不大。

苯进人体内后,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

一次大量吸入高浓度的苯,大脑、肾上腺与血液中的含量最高;中等量或少量长期吸入时,骨髓、脂肪和脑组织中含量较多。

中毒机制苯代谢产物(主要是酚类物质)被转运到骨髓或其它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

4.毒性作用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苯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5.预防措施

(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

如在油漆及制鞋工业中,以汽油、二乙醇缩甲醛、环己烷、甲苯、二甲苯等作为稀薄剂或粘胶剂;以乙醇等作为有机溶剂或萃取剂。

(2)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和程序化;安装有充分效果的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定期维修,使空气中苯的浓度保持低于国家卫生标准(40mg/m3,MAC)。

(3)卫生保健措施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

作业工人应加强个人防护,如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

进行周密的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以免对胎儿和乳儿产生不良影响。

(4)职业禁忌证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二)甲苯、二甲苯

1.理化特性

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均为无色透明,带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甲苯沸点110.40C,蒸气比重3.90。

二甲苯有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异构体,其理化特性相近;沸点8.4一144.40C,蒸气比重3.66,均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用作化工生产的中间体,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用于油漆、喷漆、橡胶、皮革等工业,也可作为汽车和航空汽油中的掺加成分。

3.毒理

甲苯、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含脂丰富的组织,以脂肪组织、肾上腺最多,其次为骨髓、脑和肝脏。

甲苯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皆随尿排出。

甲苯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一般占吸入量的3.8%~24.8%,

二甲苯60%~80%.在肝内氧化,主要产物为甲基苯甲酸,甲基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为甲基马尿酸,随尿排出。

二甲苯经呼吸道排出的比例较甲苯小。

4.毒性作用

高浓度甲苯、二甲苯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较苯为强,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红斑、干燥、脱脂及皲裂等,纯甲苯、二甲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明显。

5.预防措施

(1)降低空气中的浓度。

通过工艺改革和密闭通风,将空气中甲苯、二甲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二者均为1OOmg/m3,MAC)。

(2)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做好就业前和2年一次的定期健康检查工作。

(3)卫生保健措施同苯。

(4)职业禁忌证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疾病。

第六节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苯或其同系物(如甲苯、二甲苯、酚)苯环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几个氨基或硝基取代后,即形成芳香族氨基或硝基化合物。

由于在苯环不同位置上的氢由不同数量的氨基或硝基、卤素或烷基取代而形成种类繁多的衍生物。

常见的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其主要代表为苯胺(C6H5NH2)和硝基苯(C6H5NO2)。

一、苯胺

C6H5NH2分子量93.1

1.理化特性

苯胺又称阿尼林(aniline)、氨基苯等。

纯品为无色抽状液体,易挥发,具有特殊臭味,久置颜色可变为棕色。

熔点-6.2C,沸点184.30C,蒸气密度3.22g∕L,中等度溶于水,能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等。

2.接触机会

(1)在自然界少量存在于煤焦油中。

(2)苯胺合成。

工业所用的苯胺均由人工合成,用硝酸作用于苯合成硝基苯,再还原成苯胺。

(3)苯胺广泛用于印染、染料制造、橡胶(硫化时的硫化剂及促进剂)、照相显影剂、塑料、离子交换树脂、香水、制药等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苯胺挥发,或加热(沸腾)时,其蒸气可经呼吸道吸人;在苯胺分装及运输、搬运中,容器破裂,液体泄漏沾污皮肤,可引起急性中毒。

3.毒理

苯胺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人,但在生产过程中经皮吸收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液体及其蒸气都可经皮吸收,气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皮肤吸收率越高。

经呼吸道吸入的苯胺,可在体内滞留达90%。

经氧化后生成毒性更大的中间代谢产物—苯基羟胺(苯骸),然后再氧化生成对氨基酚与硫酸、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经尿排出,约为吸收量的13%一56%。

苯胺吸收量的增加,其代谢物对氨基酚亦相应地增加,故接触苯胺工人,尿中对氨基酚量常与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量呈平行关系。

少量苯胺以原形态由呼吸道排出。

4.毒性作用

苯胺的主要毒作用是苯胺代谢中间物苯基羟胺(苯骸),有很强的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损害。

5.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原则

根据职业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劳动卫生调查,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类似疾病(如亚硝酸盐中毒),方可诊断。

(2)处理原则

①现场处理。

迅速将患者移出现场,除去苯胺污染的衣服,用75%酒精或温肥皂水(勿用热水)反复擦洗污染皮肤,防止继续吸收人体内。

②给予特殊解毒剂。

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在30%至4Q%时,应使用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殊解毒剂—美蓝。

美蓝本身也是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但它及其还原产物可构成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

小剂量(1~2mg∕kg)时,可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③对症治疗有溶血引起重度贫血时,可适量输血200~400ml,有肝、肾损害症状时,同内科治疗原则。

6.预防措施

(1)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用低毒、无毒代替有毒的新工艺方法。

如用硝基苯加氢法代替铁粉还原法生产苯胺,可杜绝工人因进入反应锅内去除铁泥而引起的急性中毒。

生产设备应密闭化,自动化。

加强通风,便车间空气苯胺浓度达到并保持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加强设备检修,遵守操作规程,防止生产中的跑、冒、滴、漏。

(3)加强个人防护,操作工人应穿着防护衣靴。

(4)定时体检和就业前体检;凡有肝、肾疾病,血液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以及慢性皮肤病损如慢性湿疹者,不宜从事接触苯胺作业。

二、三硝基甲苯

C6H2CH3(NO2)3分子量:

227.13

1.理化特性

三硝基甲苯(trinitrotoluene)有六种同分异构体,通常所指的是2,4,6-三硝基甲苯,简称TNT。

为无色或淡黄色单斜形结晶。

熔点820C,比重1.65,沸点2400C(爆炸)。

本品极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苯、醋酸甲酯、甲苯、氯仿、乙醚。

突然受热容易爆炸。

2.接触机会

(1)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开凿隧道,

(2)在粉碎、过筛、配料、包装生产过程可产生粉尘及蒸气。

3.毒理

三硝基甲苯可经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

在生产条件下,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

近年来,特别注意皮肤吸收的重要性,TNT有亲脂性,很容易从皮肤吸收,尤其气温高时,吸收量增加。

进入体内的三硝基甲苯在肝微粒体和线粒体的参与下通过氧化、还原、结合等途径进行代谢。

4.毒性作用

(1)TNT对人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眼睛晶体损害(以中毒性白内障为主要表现)。

发病缓慢,一般需接触TNT2~3年后发病。

病随接触工龄增长而增多,且损害加重,晶体损害一旦形成,虽脱离接触仍可继续发展。

有关白内障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

(2)肝脏损害肝脏是TNT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接触TNT工人早期体征为肝大(或)脾大。

肝肿大程度与肝损伤严重性并不平行,如果继续接触TNT,则除肝大外,肝脏质地变硬,脾肿大一般在肝肿大之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

国内调查肝肿大检出率与TNT白内障的病变程度之间并无平行关系。

5.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原则

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3231-82),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根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诊断不难;慢性中毒;根据职业接触史、肝脏及眼晶体损害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劳动卫生学调查及必要的动态观察,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肝脏、眼及血象改变,方可诊断。

具体诊断及分级标准见教材P111。

(2)处理原则

①一旦诊断,即应调离TNT作业,给予及时处理,如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对症处理等。

②劳动能力鉴定

6.预防措施

(1)降低作业环境中TNT粉尘及蒸气浓度。

加强密闭通风,隔离操作。

矿山爆破后,应通风一定时间,待粉尘降低后才可进人操作。

(2)加强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工作时要穿“三紧”工作服,(袖口、领口、和袜口三紧),工作后彻底淋浴。

可用10%亚硫酸钾肥皂洗浴、洗手,该品遇三硝基甲苯变为红色,将红色全部洗净,表示皮肤污染已去除。

也可用浸过9:

1的酒精、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球擦手,如不出现黄色,则表示三硝基甲苯污染已清除。

(3)卫生保健措施

①就业前体检职业禁忌证:

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种肝病疾患、各种血液病、各种原因的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

②作业工人定期体检。

每年1次,着重对肝脏、晶体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并予妥善、积极处理。

第七节农药

农药(pesticides)是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各种药物,包括提高药物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农药的种类繁多,按其主要用途可分为杀虫剂(insecticide)、杀蟎剂(acaride)、杀菌剂(fungicide)、杀软体动物剂(moIluscide)、杀线虫剂(nematocide)、杀鼠剂(rodenticide)、除草剂(herbicide)、脱叶剂(defoliant)、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growthregulator)等。

其中以杀虫剂品种最多,用量最大。

各种农药的毒性相差悬殊,有些制剂实际无毒或基本无毒,大部分品种为中毒或低毒,也有些品种为剧毒或高毒。

职业性农药中毒主要发生在农药厂工人及施用农药的人员中。

一、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pesticide)是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最多的一类农药,在农药所致的职业危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我国生产的有机磷农药绝大部分为杀虫剂,如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

1.理化特性

(1)有机磷农药大多为磷酸酯类(organophosphates)或硫代基磷酸酯类(thio-organophosphates)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P

式中:

R1、R2在我国生产的农药中多为甲氧基(CH3O一)或乙氧基(C2H5O一);Z为氧或硫原子;X可为烷氧基、芳氧基或其它基团,代人的不同基团,可产生各种不同的化合物。

(2)除少数品种如敌百虫外,有机磷农药一般为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淡黄色至棕色,易挥发,常有类似大蒜的臭味。

(3)有机磷农药易溶于有机溶剂和植物油。

(4)对光、热、氧及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遇碱则易分解,故残效期较短。

注:

敌百虫易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可变成毒性较大的敌敌畏。

因此,敌百虫中毒时禁用碱性液体处理。

2.毒理

有机磷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完整的皮肤、粘膜吸收人体,经皮吸收常是职业性中毒的主要途径。

吸收后的农药迅速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以肝脏含量最高,肾、肺、脾次之,可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组织,有的还能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体内。

人体内的有机磷农药一般都能迅即代谢转化,故体内常无明显的物质蓄积。

代谢物主要由肾随尿液、小部分随粪排出。

中毒机制:

①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ACh)的能力,导致乙酚胆碱在神经系统内聚集,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乙酰胆碱为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

胆碱能神经包括: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运动神经以及小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如汗腺分泌神经、横纹肌血管舒张神经等。

◆乙酰胆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也很广泛。

乙酰胆碱对胆碱能神经的效应按其作用部位不同有两类表现

◆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

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它与M型受体结合,引起效应器兴奋;表现为心血管活动受抑,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兴奋(痉挛、收缩),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瞳孔缩小)和消化道、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兴奋,这种作用与毒碱样作用相似,称为毒jui碱样作用。

◆乙酰胆碱与N型受体结合:

在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后膜上,乙酰胆碱与N型受体结合,对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神经终板小剂量引起兴奋、大剂量引起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烟碱相似,称为烟碱样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完成使命后的乙酰胆碱在胆碱酯酶作用下,迅速水解失效。

有机磷农药在结构上与乙酰胆碱很相似,当其人体后,亲电子的磷酰基迅速和胆碱酯酶中的酯解部位结合,形成较牢固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使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图4-10),导致后者在生理部位积聚,而产生相应的效应称胆碱能危象。

②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lDP)有些品种如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甲胺磷、三甲苯磷等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可出现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

有关OPlDP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③心肌损害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也可引起心肌损害,可能系有机磷直接对心脏毒性所致。

④中间型综合征(lMS)近年,还发现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出现胆碱能危象后和OPIDP之前,出现中间型综合征,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4.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①毒jui碱样症状(轻度中毒):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视物模糊、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大小便失禁等。

②烟碱样症状(中度中毒):

患者出现全身紧束感、动作不灵活、发音含糊、胸部压迫感等,进而可有肌肉震颤、痉挛,多见于胸部、上肢和面颈部,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度中毒):

常见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失眠或嗜睡、多梦,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惊撅、昏迷等,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

另外,有少数重症患者在症状消失后48~96h,个别在7d后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有少数患者在中毒恢复后,经4一45d潜伏期,出现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个别患者,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好转、已进人恢复期时,可因心脏毒作用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2)慢性中毒

多见于农药厂工人。

由于长期少量接触有机磷农药,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降低,但症状一般较轻。

主要有类神经症,部分患者出现毒蕈碱样症状。

(3)致敏作用和皮肤损害有些有机磷农药具致敏作用,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

5.诊断

我国现行职业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7794-87)如下:

(1)诊断原则根据短时间接触大剂量有机磷的职业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资料和皮肤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后,方可诊断。

(2)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

6.处理原则

(1)急性中毒

①清除毒物。

立即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忌用热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眼部受污染,应迅速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洗后滴入1%后马托品数滴,口服中毒者,用温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反复洗胃,直至洗出液无农药味为止。

②特效解毒药物。

迅速给予解毒药物,轻度中毒者可单独给予阿托品;中度中毒者,需要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如氯磷定、解磷定)两者并用。

③对症治疗。

处理原则同内科。

④劳动能力鉴定。

(2)慢性中毒

应脱离接触,进行治疗。

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

7.预防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时,应认真贯彻执行原农牧渔业部、卫生部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321.1-87,GB8321.2-87和GB8321.3-89)等法规。

预防农药中毒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和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同时,还应强化操作规程、控制用药范围和加强医疗预防服务。

(1)安全用药操作规程

①配药、拌种应有专用容器和工具,正确掌握浓度。

拌过农药的多余种籽应妥善保管,防止误服。

各种容器、工具用毕后,应在指定地点清洗,防止污染水源等。

②喷药时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药剂污染皮肤和吸人中毒。

大风和中午高温时应停止喷药。

③施药工具应注意保管、维修,防止发生阻塞、漏水或其它故障。

严禁用口吹吸喷头和滤网。

④施药工人应穿长袖衣、长裤和鞋、袜,使用塑料薄膜围裙、裤套和鞋套。

皮肤可涂抹肥皂,以减少药液经皮吸收。

使用碱液纱布口罩,可以防止吸人中毒。

配药和检修喷药器械时,应戴橡皮手套。

工作时,禁止吸烟或进食,不要用手擦脸或揉眼睛。

皮肤污染时,立即用肥皂洗净。

工作服和手套需用碱水浸泡,再用清水洗净。

⑤施用过高毒农药的地方要竖立标志,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放牧、割草、挖野菜等,以防人、畜中毒。

(2)加强管理,限制用药范围

①农药的运输应有专人负责运送和看管,不得与粮食及其它食物、日用品混合装载。

装卸时,如发现包装破损渗漏,应立即妥善改装。

被污染的地面和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要用1%碱水、5%石灰乳或10%草木灰水处理。

②供销部门应有专人负责农药保管、收发工作。

剧毒农药应有专仓、专柜保管,不可与粮食、蔬菜、瓜果、饲料等混放。

药械和农药空瓶、空箱等容器,应用碱水彻底消毒或交给供销社统一处理,不可作其它用途。

③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使用农药。

剧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蔬菜和成熟期的粮食作物及果树的害虫。

凡因农药中毒死亡的家畜、家禽等应予深埋或焚毁,严禁食用或出售。

(3)医疗预防措施

①施药人员每天喷药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h,连续施药3~5d后应休11天。

②施药季节,医务人员应深人田间进行卫生宣传,协助作好安全用药工作,收工后对施药人员进行家访,及时发现和治疗中毒患者。

③对接触者应作就业前和定期限体检。

有机磷农药作业人员应每年体检1次,检查项目除与就业前体检要求相同外,还需根据接触有机磷农药的情况,增加测定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次数。

必要时,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

对患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肝、肾疾病;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性皮肤病;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者,不宜参加此项工作。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也不适从事此项工作。

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Pyrethroids)是仿效天然除虫菊化学结构的合成农药其分子由菊酸和醇两部分组成。

本类农药杀虫谱广、药效高,对哺乳类动物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毒性较大),环境中残留时间较短。

,现我国使用的有20几种,如氯菊酯、杀虫菊酯、嗅氰菊酯、甲醚菊酯、氯氰菊酯等。

1.理化特性

本类农药绝大多数为粘稠油状液体,呈黄色或黄褐色,易溶解于多种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大多不易挥发,在酸性溶液中稳定,遇碱则易分解失效。

拟除虫菊酯有很多异构体,可分为1型(不含氰基如氯菊酯)和II型(含氰基如嗅氰菊酯)。

目前以II型使用较多。

按构型不同,可分为顺式和反式异构体。

按旋光性,又有右旋和左旋之分。

2.毒理

常用的拟除虫菊酯毒性一般为中等毒或低毒,职业性拟除虫菊酯中毒常系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人引起。

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很快,主要在肝脏的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经水解、氧化,其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氨酸等结合,成为水溶性产物随尿排出。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职业性拟除虫菊酯中毒常系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主要表现为:

①皮肤、粘膜刺激症状多在接触后4~6h出现。

流泪、眼痛、畏光、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和水肿等,有的患者还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

面部皮肤或其它暴露位瘙痒感,并有蚁走、烧灼或紧麻感,亦可有粟粒样丘疹或泡疹。

②全身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并可出现流涎、多汗、胸闷、精神萎靡等。

较重者可出现呕吐、烦躁、视物模糊、四肢肌束颤动等。

有些患者可有瞳孔缩小,但程度较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轻。

部分患者体温轻度升高。

严重中毒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拟除虫菊酯,是否会引起慢性中毒,有待观察和研究。

目前尚无人类发生慢性中毒的证据。

(3)变态反应

除皮炎外,溴氰菊酯还可引起类似枯草热的症状,也可诱发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