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482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2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

《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

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

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

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

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

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

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

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

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

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

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

  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

尚志"

、"

持志"

,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

舍生取义"

的理想境界: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他说"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

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

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他告诫学生说: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学习亦然。

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

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

孟子反对"

一曝十寒"

的学习态度,他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

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他说: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

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笔记2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

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

怎样跟古人交朋友?

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

《孟子·

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

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怎样产生“浩然之气”?

那就是:

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

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

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读书笔记3

  孟子为了实现他所信奉的“仁政”,奔波于各国,游说于各诸侯之间。

然而,孟子的游说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一点作用。

孔子说,春秋无义战。

而在战国更是如此。

即使这样,孟子还是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能够为天下苍生谋求哪怕只是一国以内的和平。

而前往了被秦国所打败,亟需重振国威的魏。

然而,第一次见面梁惠王就说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的话,对于梁惠王而言,利吾国就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却不明白怎样的利才是利吾国。

于是,就有了孟子的“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孟子眼中,以“仁义”实于天下,将使天下皆幸矣。

这种利不是小利,不是个人之利,而是以百姓为优,以天下为先的大利。

但在梁惠王眼中,如何帮助自己重获土地,重新获得昔有的声誉与威望,这种利才是他所要的利。

但这只是蝇头小利,只是为了梁惠王一个人的一己之私的私利。

所以,后来孟子又有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所以,司马迁说: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孟子明知梁惠王只是这样的一个庸人而已,却还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化他,那么就可以有利于整个魏国百姓。

只是,这样的希望最终也成为了泡影。

  孟子,不是不讲利,只是不讲私利,不讲小利,他所追求的是大义,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义。

这样的坚持,使得孟子没有能够像驺衍等人一样取的生前的光辉,但这样的坚持也使得孟子为后世的人留下了可供学习的榜样。

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始,曾有好友壶遂问他:

孔子为什么要做《春秋》?

意思即是问他为什么要做《史记》,当时,司马迁说明了两个理由:

一为刺讥,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批判意识,辨明是非,决断疑惑,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治国者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让他时时警觉,把握前进的方向。

二,则是颂扬。

但是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迫施以宫刑。

智者修身,仁者爱施,忠义之士好施舍,忍受耻辱必须勇于决断,行事在于立名。

此五者,是君子立于世的根本。

所以,祸之大者莫过于利欲熏心,悲痛之极莫过于伤心,行为的丑陋莫过于侮辱祖先,耻辱之极莫过于宫刑。

  而司马迁就接受了这样的耻辱,是一死了之还是忍辱偷生?

司马迁选择了后者,原因,就是孟子所说过的“利”。

对于司马迁而言,自己一死确实可以解脱这种在世的耻辱和痛苦,但是,那样既不能完成《史记》的重任,也会被认为是求生乏术,罪大恶极,不能自免才去死的。

如果活下来,那么《史记》就可以完成,那么至少为后世后人留下可供学习参照的只言片语,为后代的君王治理国家,后来的贤臣义士提供一点依据,为百姓创造一点福祉。

就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司马迁在屈辱中完成了《史记》。

  这样的利与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在孟子与司马迁的身上得到了映证的。

孟子读书笔记4

  寒假里,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读了这句,使我知道梁惠王是个贪图利益的人。

然后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争利益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仁义的心,国家就会太平、慢慢地强盛起来。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我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

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

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孟子读书笔记5

  能浅显让人听得懂而又意义深远的话,才是有用的话;

能将简简单单的小事和要求自己先做好再去建议别人,推己及人,这才算真诚的建议。

  君子的操守,是从自己开始的。

先自己做到,再建议别人。

先修自身,再才能使天下平。

人们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做不好却跑去要求别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长满了杂草看不到放着不耕重,却天天跑别人田里去建议要怎么怎么除草!

这是病,轻点叫“吃瓜群众”,严重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对自己没啥要求,对别人要求却很严格。

这种人,多半是看了很多道理。

表面看是明白和知道的很多,但这些道理全用在了对别人的要求上,自己却从来没行动过。

我们如何真正的学到道理呢?

不是简单的读书,简单的背,而是把自己理解到的道理日日不断的去做,自己做的过程,才是学习这道理的过程。

  王阳明说过:

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结果。

你以为自己知道了,却没有行动,那是因为你其实是并没真正明白,是假明白。

自己不去做,只是读书,永远都不会知道。

孟子读书笔记6

  《孟子》全书我并没有通读,对于孟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上,十分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的查阅背景资料去加以了解。

在读到告子章句上第四篇时,感触颇大。

此篇主要是告子与孟子在讨论内在的心理善恶与外在的行为关系上。

  告子认为,仁是内在,义是外在,二者毫不相干。

他说“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他年长而我尊敬他,见面问声:

爷爷好,也许还扶他过马路。

但这并不代表我心中对他有尊敬之情,因为从小父母老师就告诉我,要尊敬师长,而他为什么值得尊敬,尊敬之处在哪里,我不知道。

这是我的家教、习惯使然。

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的,而我把它作为白色的东西,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里面是啥,我不知道啊。

这就是义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为什么说仁是内在呢?

他觉得,是我的弟弟,我就好好去爱护她,秦人的兄弟,我就不爱,亲人之间的爱,是存于内心的,是内在的,这是无可争议的。

而孟子呢,他很厉害,雄辩之术十分的了得,以告子之例反攻告子,以吃肉为例:

“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万事万物,道理相通,你吃秦人的烤肉难道和吃自己的烤肉有什么不同吗?

难道秦人的烤肉有毒吗?

你吃东西的时候不分敌我,不分种族,因为喜欢,你就去吃了。

为什么谈到爱人的时候,你就开始挑三拣四,不能如你吃东西一样,去包容呢?

  细细揣摩一下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告子的所言,可以归结于一个“性”字。

开篇便讲:

“食色,性也。

”我吃东西,喜欢吃辣的还是清淡的,红烧还是清蒸的,这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性子啊!

口味淡了,我吃点辣的,上火了,我就吃点清淡的,或者说,我还要吃辣的!

随着我的性子来嘛,人活着为了什么,不就是去追求幸福和快乐吗?

何必非要拘束自己呢?

孟子你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对啊,我也可以试着去做,但是你不能强迫我去爱我敌人的兄弟啊!

万一有一天,他拿起了长戈,刺向我的亲弟弟呢?

这不等于我害死了我弟弟,这我还能就开心吗?

这是违反了我的本性啊!

  孟子呢,他的`心胸十分宽广,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才会有善恶之分。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这不怪他,既然环境影响使他变坏了,那么给他换个环境,以我之仁心、爱心,去改变、净化他的恶,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孟子认为君王要施行仁政,讲究仁义,感化邪恶,发扬人善本性。

但是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很难说清,各家都有各家的观点,难以讨论个透彻。

其实,孟子所提出的“仁义”,已经包括了告子所言的“性”。

例如,公孙丑章句上中,讲: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正气是集仁义所生,若是行为有违反自己内心的,气便会消失。

气都消失了,况乎仁义?

更不用说性了。

  告子和孟子所说,是很多儒家知识分子在后期成长中主要选择的两条路,随性如诗仙李白,讲仁如诗圣杜甫。

但在当今社会,主张人的解放,大众意识的苏醒,这种随性的思想越发的被人接受。

反倒是过分提倡物质,讲究现实,爱谈柴米油盐,孟子的这份仁,却是淡出大众视线。

为什么呢?

因为他太理想,没有现实性,没有利益可捞,只谈奉献,不可能实现,谁又会去做呢?

事实上,孟子的仁义,是站在至高点上提出的,他是一个宏观指引我们的大方向,他不可能告诉你去哪家买醋会比较便宜。

但是我们要去学习,要去做,要去爬这个至高点,不能因为不能实现就放弃。

因为仁义,好比海里的灯塔使航船不易迷路,学好、做好仁义,可以使我们不在道德上迷失。

孟子读书笔记7

  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

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

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

若大家有兴趣,不妨听我一一道来。

  《孟子:

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小聪,小顺,铁蛋和孟子哥哥。

孟子哥哥本是一位无工作的青年,后来遇到了一位老道爷爷,那位奇怪的老道爷爷偏说孟子哥哥是转世的孟子,经过一系列的酸甜苦辣后,孟子哥哥将成为下一任总统但奇怪的是,他在听完老道爷爷的一席话后,毅然决定:

不当总统了!

  这本书只要体现了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著名观点“仁政”。

仁政是指施行“不忍人之政”的政治,而“不忍人之政”又是“不忍人之心”的延伸。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不忍人之心”,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和奶奶一起看“第一时间”里的一件让人为之动容的事情。

  在一个普通的小区里,人们出去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与祥和的。

可谁又会注意到,三楼的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宝宝正趴在阳台上呢!

也不知怎么的,小宝宝的身体开始倾斜。

一开始,他的一只小脚离开了阳台,渐渐地他的一条腿腾空了,又过了一会儿,他的半个身子都离开了阳台。

多么令人胆战心惊呀,可是,没有人注意到。

最后,那个小宝宝的身体以趴着的姿势往下坠。

天哪,很快就要掉到地上了!

有的居民正要快速地赶往这里,也有的居民眼睛睁的老大,很想去救那个小宝宝,但腿脚都如灌了铅一般,脑子瞬间短路。

一秒,两秒,三秒,“嗖——”一个身影如飞箭一般窜过人群,那小宝宝正好落入一位年轻妇女的怀里,一个小生命免于升天!

原来,那小宝宝的爸爸上班去了,妈妈又去买菜,便把小宝宝放在了阳台旁的推车里。

而小宝宝又阴差阳错地爬上了阳台,这才导致了刚才这一幕的发生。

不过,这小宝宝上辈子一定积了不少的福,有位善良的阿姨看到了,勇敢地接住了他。

记者采访那位阿姨是,她正在病房,因接那个小宝宝而手臂骨折了。

但她仍然笑着说:

“我的手臂虽然骨折了但挽回了一个小生命,我觉得很值得!

”于是,记者又问她,你为什么能如此处变不惊地去救那个与你非亲非故的小宝宝呢?

那位阿姨轻松地说道:

“其实我当时也没想什么,就是想着一定要接住他,”那位阿姨并没有讲太多话,但她的话却是足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其实,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看到了,一定会去救他。

那不是为了得到他父母的报酬,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更不是为了不想听到“见死不救”的谴责。

这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同情之心。

  我们要坚信:

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读书笔记8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