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804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docx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篇一: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乃至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原则,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春秋战国时期,以力假仁称霸之风极盛,真正为仁义而发动的战争,如商汤之征“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不复得见,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话,供世人流传。

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竹林》说:

“《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

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讎;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

”王道与霸道,这两条路线,看起来针锋相对,但若于利的角度来看,可找到共同点。

王道求大利、长远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浓于酒,有谁不想酣畅淋漓的喝几杯。

实行王道,推行仁政,为的是利泽众生,济天下利,求万世名;讲修身,行仁义,图的是个人自适。

是人就有离苦得乐的思想,圣人、高僧清心寡欲,“帚影扫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和修养,我想也不完全否定七情六欲,毕竟真佛只说家常,《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

所以为圣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见性。

并非绝对的无欲无求,“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你看,连神仙也有所求嘛!

故圣人是不会违背人情事理的,《论语》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肯定,而后来的心学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欲的思想。

足见,人活一世,要么功名富贵,要么修身养性,终有所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又何尝不是?

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无形中!

孟子提出的许多政治学观点,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诸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

君臣之道,五伦之首,孟子曰: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

仇”。

于君,当“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

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于臣,则“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这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对君子的诠释,延续了儒家一贯思想。

做君子,为仕之道,“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

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

‘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修身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交友之道,“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同)。

事亲之道,“不以天下俭其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好事半从苦中来,欲修得此番功夫,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

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吃苦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正视过错的勇气,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则勿惮改,《论语》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篇二:

《孟子》读书笔记_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

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乃至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原则,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春秋战国时期,以力假仁称霸之风极盛,真正为仁义而发动的战争,如商汤之征“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不复得见,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话,供世人流传。

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竹林》说:

“《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

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讎;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

”王道与霸道,这两条路线,看起来针锋相对,但若于利的角度来看,可找到共同点。

王道求大利、长远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浓于酒,有谁不想酣畅淋漓的喝几杯。

实行王道,推行仁政,为的是利泽众生,济天下利,求万世名;讲修身,行仁义,图的是个人自适。

是人就有离苦得乐的思想,圣人、高僧清心寡欲,“帚影扫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和修养,我想也不完全否定七情六欲,毕竟真佛只说家常,《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

所以为圣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见性。

并非绝对的无欲无求,“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你看,连神仙也有所求嘛!

故圣人是不会违背人情事理的,《论语》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肯定,而后来的心学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欲的思想。

足见,人活一世,要么功名富贵,要么修身养性,终有所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又何尝不是?

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无形中!

孟子提出的许多政治学观点,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诸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

君臣之道,五伦之首,孟子曰:

“君视臣如手

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

于君,当“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于臣,则“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这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对君子的诠释,延续了儒家一贯思想。

做君子,为仕之道,“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

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

‘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修身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交友之道,“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同)。

事亲之道,“不以天下俭其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好事半从苦中来,欲修得此番功夫,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

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吃苦精神,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正视过错的勇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则勿惮改,《论语》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

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

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他告诫学生说: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学习亦然。

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

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

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

【篇三:

孟子读书笔记字数5000+】

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著书,〈〈孟子〉〉七篇就是其中一本著作。

看〈〈孟子〉〉一书,文气磅礴,真真如滔滔黄河,一泻千里,万里长江,白浪滔天,可谓流传千古,泽被后人。

虽然其文讲究格式和修辞,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精神修养和思想。

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的实际行动和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在敬佩之余,自己也受到了鼓励和获得了动力,对孟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之处,亦无比惊讶;对孟子在说服力和口才也一样向往。

组成孟子思想的主体是伦理学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植根于伦理学思想的沃土上。

论理学,也可以说是社会关系学。

就家庭关系方面,我感悟最多。

孟子对“孝”的理解,也并非后来儒教所形成的对“孝”的严格要求那么异化色彩浓重。

孝悌在“礼”的形式上表现为“亲亲”和“从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在〈〈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极口夸耀舜对父母的“孝”所表现出的“怨慕”的态度,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

”也就是说,“孝”不能只体现在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只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亲洽,那就是“养口体者”一类;真正的孝应当“事亲若曾子”那样地“养志”(〈〈离娄章句(上)〉〉。

交友作为社会关系学之一,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探索、学习的社会关系之一。

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说: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他主张应以“德”为重而“不可以有挟”,应该注重自我品德修养。

相对于伦理学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的是仁政。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

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

《公孙丑上》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

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

《告子下》就说:

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

‘然。

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

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一个理想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当时的现实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孟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继承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