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008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7 大小:50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7页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7页
亲,该文档总共2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2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docx

整理石化企业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安全

 

新员工入厂培训教材

 

安全知识

 

新员工入厂安全知识培训课程内容

 

1.防火防爆常识

2.防毒防窒息常识

3.防止人身伤害常识

4.危险化学品安全常识

5.安全装备使用常识

6.典型事故案例汇编

7.生产装置危险源分布概况

8.公司安全规定

 

防火防爆常识

防火基本原理

火灾和爆炸事故特点

(一)严重性

发生工伤事故如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或车辆伤害等,总是会危及人身安全或给国家财产造成一定损失。

火灾和爆炸工伤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它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例如某市亚麻厂的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7人,伤178人,13000m2的建筑物被炸毁,3个车间成了废墟;又如1977年英国发生因雷击引起一个火药库的大爆炸,死亡3000人。

火灾和爆炸事故还会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并且往往迫使工矿企业停产,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二)复杂性

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

例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条件之一

着火源,就有明火、化学反应热、物质的分解自燃、热辐射、高温表面、撞击或摩擦、绝热压缩、电气火花、静电放电、雷电和日光照射等多种;至于另一个条件可燃物就更多了,各种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种类繁多,特别是化工企业的原材料、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和化工产品,大多属于可燃物质。

加上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由于房屋倒塌、设备炸毁、人员伤亡等,也给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带来不少困难。

(三)突发性

火灾和爆炸事故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虽然存在有事故征兆,但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监测、报警等手段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广泛应用等尚不大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员(包括操作者和生产管理人员)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规律及其征兆了解和掌握得很不够。

例如某化工厂车间实验室的煤气管道因年久失修而漏气,操作工人竟然划火柴去查找漏气的部位,结果引起管道爆炸,受伤11人,炸毁房屋26间和不少精密仪器,损失10多万元;又如某厂职工宿舍,夏天屋里有不少苍蝇,职工竟然用液化石油气去喷射苍蝇,致使房间里扩散较高浓度的液化石油气,当划火柴点炉子时,引起一场大火等等。

火灾和爆炸事故一般原因

如前所述,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不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失误,设备的缺陷,环境和物料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不善等引起的。

因此,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以从人、设备、环境、物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通过对大量火灾与爆炸事故的调查积分析表明,有不少事故是由于操作者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在火灾与爆炸险情面前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违章作业等引起的。

在事故发生之前漫不经心,事故发生时则惊慌失措。

其次是设备的原因。

如设计错误且不符合防火或防爆的要求,选材不当或设备上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密闭不良,制造工艺的缺陷等。

第三是物料的原因。

例如可燃物质的自燃,各种危险物品的相互作用,在运输装卸时受剧烈震动撞击等。

第四是环境的原因。

如潮湿、高温、通风不良、雷击等。

第五是管理的原因。

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设备的计划检修制度;生产用窑、炉、干燥器以及通风、采暖、照明设备等失修;生产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不重视宣传教育和安全培训等。

在火灾统计中,将火灾原因分为以下七类:

(1)放火;

(2)生活用火不慎;

(3)玩火;

(4)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5)违反电器安装使用安全规定;

(6)设备不良;

(7)自燃。

研究防火防爆的意义

火灾和爆炸事故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工业企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认真研究火灾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发生这类事故的一般规律,采取有效的防火与防爆措施,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保护劳动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操作者伤亡,而且还会危及在场的其他生产人员,甚至会使周围的居民遭受灾难。

工厂企业作好防火防爆工作,对保护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是保护国家财产。

火灾爆炸事故后往往是设备毁坏,建筑物倒塌,大量物质被化为乌有,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所以防火防爆是实现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发生火灾和爆炸往往会打乱工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严重时甚至迫使生产停顿。

从以上这几方面足以说明防火与防爆工作的重要性了。

此外,还必须强调指出,防火与防爆理论研究是安全工程学科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

众所周知,锅炉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和焊接安全,还有化工、煤矿、炼油、冶金以及建筑等也都需要在防火与防爆理论指导下,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防火基本原理

第一节燃烧的条件及类型

一、燃烧

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2H2十O2—→2H2O十Q 最初,氧化被认为仅是氧气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

凡是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以氯和氢的化合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H2十Cl2—→2HCl十Q氯从氢中取得一个电子,因此,氯在这种情况下即为氧化剂。

这就是说,氢被氯所氧化并放出热量和呈现出火焰,此时虽然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但发生了燃烧。

又如铁能在硫中燃烧,铜能在氯中燃烧等等;然而,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这一形式的燃烧。

 

氧化与燃烧的关系

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反应的速度不同,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当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时,例如油脂或煤堆在空气中缓慢与氧的化合,铁的氧化生锈等,虽然在氧化反应时也是放热的,但同时又很快散失掉,因而没有发光现象。

如果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烧;例如由于散热不良、热量积聚、不断加快煤堆的氧化速度而导致煤堆的燃烧,赤热的铁块在纯氧中剧烈氧化燃烧等等。

这就是说,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的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

简单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只是该元素与氧的化合。

例如碳和硫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式为:

C+O2—→CO2+Q

S+O2—→SO2+Q

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化合反应,例如丙烷和乙炔的燃烧反应:

C3H8+5O2—→3CO2+4H2O+Q

2C2H2+5O2—→4CO2+2H2O+Q’

而含氧的炸药燃烧时,则是一个复杂的分解反应,例如硝化甘油的燃烧反应,

4C3H5(ONO2)3—→12CO2+10H2O+O2+6N2

燃烧形式

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产生燃烧反应相的不同,可分为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

均一系燃烧系指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燃烧等均属于均一系燃烧。

与此相反,即为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木材和塑料等液体和固体的燃烧属于非均一系燃烧。

与均一系燃烧比较,非均一系燃烧较为复杂,必须考虑到可燃液体及固体物质的加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变化。

根据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又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

将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同周围空气(或氧气)接触,可燃性气体分子同氧分子由于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扩散燃烧。

混合燃烧反应迅速,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也快,通常的爆炸反应即属于这一类。

在扩散燃烧中,由于氧进入反应带只是部分参加反应,所以经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炭黑。

在可燃液体燃烧中,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而只是由液体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因此,这种形式的燃烧叫做蒸发燃烧。

很多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由于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把这种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再行燃烧,因此是分解燃烧的一种。

象硫磺和荼这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是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因此可看作蒸发燃烧。

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因此属火焰型燃烧。

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就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或叫均热形燃烧。

金属的燃烧是一种表面的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进行的程度(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我们可以把所有物质分成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三类。

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火源移去后能维持继续燃烧,直至燃尽;难燃物质为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阴燃,当火源移去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不可燃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点燃。

可燃物质是防爆与防火的主要研究对象。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

它的种类繁多,按其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按其组成不同,可分为无机可燃物质和有机可燃物质两类;前者如氢气、一氧化碳等,后者如甲烷、乙炔、丙酮等。

助燃物

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氧化剂,例如空气、氧气、氯气、氟和溴等。

着火源

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或者说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常见的着火源有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还应当注意到,上述燃烧三个基本条件在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使燃烧速度改变甚至停止燃烧。

例如氧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到16%~14%时,木材的燃烧即行停止。

如果在可燃气体与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减少可燃气体的比例,那么燃烧速度会减慢,甚至会停止燃烧;着火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燃烧也不会发生。

例如飞溅出的火星可以点燃油棉丝或刨花,但锻件加热炉燃煤炭时的火星如果溅落在大块木材上,我们会发现它很快就熄灭了,不能引起燃烧。

这是因为这种着火源虽然有超过木材着火的温度,但却缺乏足够热量的缘故。

1.物质自燃过程

 

燃烧可分为自燃、闪燃和着火等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燃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我们研究防火技术,就必须具体地分析每一类型燃烧发生的特殊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与灭火措施。

(一)自燃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例如黄磷的自燃点为30℃,煤的自燃点为320℃。

自燃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1.物质自燃过程

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并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为什么会自行燃烧呢?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先是开始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该热量可提高可燃物质的温度,促使氧化反应速度加快。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向周围的散热损失,亦即同时,存在着产热量和散热量两种速度。

当可燃物质氧化产生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时,比如物质受热而达到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速度小,产生的热量不多,而且周围的散热条件又较好的情况下,可燃物质的温度不能自行上升达到自燃点,便不能自行燃烧;如果可燃物被加热到较高温度,反应速度较快,或由于散热条件不良,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断聚积,温度升高而加快氧化速度,在此情况下,当热的产生量超过散失量时,反应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温度不断升高,直至达到可燃物的自燃点而发生自燃现象。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发生自燃及其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见图l~3。

图中的曲线表明可燃物在开始加热时,即温度为TN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许多热量消耗于熔化、蒸发或发生分解,因此可燃物的缓慢氧化析出的热量很少并很快散失,燃烧物质的温度只是略高于周围的介质。

当温度上升达到了T。

时,可燃物质氧化反应速度较快,不过由于此时的温度不高,氧化反应析出的热量尚不足以超过向周围的散热量。

如不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可燃物的氧化过程是不会转为燃烧的;若继续加热升高温度时,由于氧化反应速度加快,除热源作用外,反应析出热量亦较多,可燃物的温度即迅速升高达到自燃点Tc,此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相等;当温度再稍为升高超过这种平衡状态时,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亦能自行快速升高。

但此时火焰暂时还未出现,一直达到较高的温度Tc,时,才出现火焰并燃烧起来

 

2.自燃的分类:

受热自燃

 

2.自燃的分类

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来源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由于外界加热,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例如火焰隔锅加热引起锅里油的自燃。

受热自燃是引起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火灾案例中,有不少是因受热自燃引起的。

生产过程中发生受热自燃的原因主要有:

A.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热量大和温度高的物体的,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有可能将可燃物质加热升温到自燃点而引起自燃。

例如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加热炉、暖气片、电热器或烟囱等灼热物体。

B.在熬炼(如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温度过高达到可骸物质的自燃点而引起着火。

C.由于机器的轴承或加工可燃物质机器设备的相对运动部件缺乏润滑或缠绕纤维物质,增大摩擦力,产生大量热量,造成局部过热,引起可燃物质受热自燃。

在纺织工业、棉花加工厂等由此原因引起的火灾较多。

D.放热的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可能引起周围的可燃物质受热自燃,例如在建筑工地上由于生石灰遇水放热,引起可燃材料的着火事故等。

E.气体在很高压力下突然压缩时,释放出的热量来不及导出,温度会骤然增高,能使可燃物质受热自燃。

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受绝热压缩时,高温会引起混合气的自燃和爆炸。

此外,高温的可燃物质(温度已超过自燃点);且与空气接触也能引起着火。

 

2.自燃的分类:

本身自燃

 

(2)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至自燃点而‘发生自行骸挠的现象,称为本身自燃。

本身自燃与受热自期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受热自燃的热来自外部加热,而本身自燃的热是来自可燃物质本身化学或物理的热效应,所以亦称自热自燃。

在一般情况下,本身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内部向外炭化、延烧,而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内延烧。

由于可燃物质的本身自燃不需要外部热源,所以在常温下或甚至在低温下也能发生自燃。

因此,能够发生本身自燃的可燃物质比其它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热源来自化学反应的本身自燃,例如油脂在空气(或氧气)中的自燃;油脂是由于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而产生热量,在散热不良造成热量积聚的情况下,使得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发生燃烧的。

因此,油脂中含有能够在常温或低温下氧化的物质越多,其自燃能力就越大。

反之,自燃能力就越小。

油类可分为动物油、植物油和矿物油三种,其中自燃能力最大的是植物油,其次是动物油,而矿物油如果不是废油或者没有掺入植物油是不能自燃的。

有些浸入矿物质润滑油的纱布或油棉丝堆积起来亦能自燃,这是因为在矿物油中混杂有植物油的缘故。

植物油和动物油是由各种脂肪酸甘油脂组成的,它们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含量的多少。

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桐油酸等,它们分子中的碳原子存在有一个或几个双键。

 

油脂的自燃还与油和浸油物质的比例,蓄热条件及空气中的氧含量等因素有关.浸渍油脂的物质如棉纱、锯屑、碎布等纤维材料发生自燃,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油脂,又需要形成较大的氧化表面积。

如果浸油量过多,会阻塞纤维材料的大部分小孔,减少其氧化表面,因而产生热量少,温度也就不容易达到自燃点;如果浸油量过少,氧化发生的热量亦少,小于向外散失的热量,也不会发生自燃。

因此,油和浸油物质需要有适当的比例,一般为1:

2或1:

3。

油脂在空气中的自燃,需要在氧化表面积大而散热面积小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亦即在蓄热条件好的情况下才能自燃。

如果把油浸渍到棉纱、棉布、棉絮、锯屑、铁屑等物质上,就会大大增加油的表面积,氧化时析出的热量也就相应的增加;可是如果把上述浸渍油脂的物质散开摊成薄薄一层,虽然氧化产生的热量多,但散热面积大,,热量损失也多,还是不会发生自燃;如果把上述浸油物质堆积在一起,虽然氧化的表面积不变,但散热的表面积却大大减小,使得氧化时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造成热量积聚和升温,促使氧化反应过程加速.就会发生自燃。

根据有关实验,把破布和旧棉絮用一定数量的植物油浸透,将油布、油棉裹成一团,再用破布包好,把温度计插入其中,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经过一定时间就逐渐呈现出以下自然特征:

(1)开始无烟无味,当温度升高时,有青烟微味,而后逐渐变浓,

(2)火由内向外延烧;(3)燃烧后形成硬质焦化瘤。

有关实验条件和所得的数据见表1。

 

 

序号

纤维(kg)

油脂(kg)

纤维与油脂比例

环境温度(℃)

发生自燃时间(h)

自燃点(℃)

1

破布2.5旧布0.5

亚麻油1

3:

1

30

139

270

2

旧布2.5旧棉0.5

葵花子油3

3:

1

20~30

52

210

3

破布3.5旧棉0.5

桐油1亚麻仁油0.7

4:

1

26~33

22.5

264

4

破布5

旧棉1

豆油0:

3油漆1.5清油0.5亚麻仁油0.7

6:

3

30

14

264

5

破布5

旧棉1

豆油0.3油漆1.5清油0.5

6:

3

7~38

36

322

表1棉织纤维浸油自燃实验结果

 

此外,空气中含氧量对本身自燃有重要影响,含氧量越多,越易发生自燃。

有关实验表明将油脂在瓷盘上涂上薄薄一层,于空气中放置时不会自燃。

如果用氧气瓶的压缩纯氧与之接触,先是瓷盘发热,逐渐变为烫手,继而冒烟。

然后出现火苗,这是油脂氧化发热引起本身自燃所致.

防止油脂自燃的主要方法是将涂油物品(如油布、油棉纱等)散开存放,尽量扩大散热面积,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而不应堆放或折迭起来。

凡是装盛氧气的容器、设备、气瓶和管道等,均不得沾附油脂。

 

铁的硫化物自燃

在某些生产中,由于硫化氢的存在,使铁制设备或容器的内表面腐蚀而生成一层硫化铁。

如容器或设备未充分冷却便敞开,则它与空气接触,便能自燃。

如有可燃气体存在,则可形成火灾爆炸事故。

硫化铁类自燃的主要原因是在常温下发生(与空气)氧化。

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FeS2十O2—→FeS十SO2十53.1千卡

FeS十3/2O2—→FeO十SO2十11.7千卡

2FeO十1/2O2—→Fe2O3+64.7千卡

Fe2S3十3/2O2—→Fe2O3十3S十140千卡

在化工生产中由于硫化氢的存在,所以生成硫化铁的机会较多,例如,

设备腐蚀(常温下)2Fe2(OH)3十3H2S—→Fe2S3十6H2O

高温下(310℃以上)2H2S十O2—→2H2O十2S

Fe十S—→FeS

300℃左右Fe2O3十4H2S—→2FeS2十3H2O十H2↑

 

表2某些气体及液体的自燃点

化合物

分子式

自燃点,℃

化合物

分子式

自燃点,℃

(名称)

  (名称)

空气中

氧气中

(名称)

 (名称)

空气中

氧气中

   H2

572

560

丙烯

C3H6

458

   无

一氧化碳

   CO

609

588

丁烯

C4H8

443

   无

NH3

651

    无

戊烯

C5H10 

273

   无

二硫化碳

CS2

120

107

乙炔

C2H2

305

296

硫化氢

H2S

292

220

C6H6

580

566

氢氰酸

HCN

538

    无

环丙烷

C3H6

498

454

甲烷

CH4

632

  556

环己烷

C6H12

    无

296

乙烷

C2H6

472

    无

甲醇

CH4O

470

461

丙烷

C8H8

493

468

乙醇

C2H6O

392

    无

丁烷

C4H10

408

283

乙醛

C2H4O

275

150

戊烷

C5H12 

290

258

乙醚

C4H10O

193

182

已烷

C6H14

248

    无

丙酮

C3H6O

561

485

庚烷

C7H16

230

214

醋酸

C2H4O2

550

490

辛烷

C8H18

218

208

二甲醚

C2H6O

350

352

壬烷

C9H20

285

   无

二乙醇胺

C4H11NO2

662

    无

癸烷(正)

C10H22

250

   无

甘油

C3H5O3

    无

  320

乙烯

C2H4

490

  485

石脑油

   无

277

    无

表3一些粉尘的自燃点(云状粉尘)

名称

自燃点,℃

名称

自燃点,℃

名称

自燃点,℃

醋酸纤维

645

315

520

680

320

 有机玻璃

六次甲基四胺

碳酸树脂

邻苯二甲酸酐

聚苯乙烯

440

410

460

650

490

合成硬橡胶

棉纤维

烟煤

木粉

320

530

610

190

430

 

表4某些常见物品的自燃点

名称

燃点,℃

名称

燃点,℃

松节油

53

蜡烛

190

樟脑

70

布匹

200

灯油

86

麦革

200

赛璐珞

100

硫黄

207

纸张

130

豆油

220

棉花

150

无烟煤

280~500

漆布

165

涤纶纤维

390

 

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燃物质自燃点的因素很多。

例如压力对自燃点就有很大的影响,压力愈高,则自燃点愈低。

苯在1大气压时自燃点为680℃,,在10大气压下为590℃,在25大气压下为490℃。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时的自燃点随其组成而变化,当混合物的组成符合于化学计算量时自燃点最低。

混合气体中氧浓度增高,也将使自燃点降低。

如果可燃气体与氧气(或空气)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则燃烧可在混合物中高速扩展,以至达到爆炸的速度。

催化剂对液体及气体的自燃点也有很大影响。

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物质的自燃点。

例如汽油中加入防爆剂四乙基铅〔Pb(C2H5)4]就是一种钝性催化剂。

另外,容器壁与加热面也有催化性能,因而材质不同的仪器所测得的自燃点数值也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接触影响。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铁管中测得的是685℃,在石英管中测得的是585℃,而在铂坩埚中测得的是390℃。

此外,容器的直径与容积大小也影响物质的自燃点。

容器的直径很小时,由于热损失太大,可燃性混合物一般不能自行着火。

受热后能熔融并气化的固体物质,其自燃点的影响因素与液体相似。

受热后能分解并析出可燃气体产物的固体,则析出挥发物愈多者,自燃点愈低。

例如木材的自燃点为250—350℃,煤为400—500℃、焦炭则在700℃以上。

各种固体粉碎得愈细,自燃点也愈低。

硫铁矿矿粉自燃点随粒度变化情况列于下表中。

表5硫铁矿矿粉的自燃点

分级

筛子网眼尺寸,毫米

自燃点,℃

分级

筛子网眼尺寸,毫米

自燃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