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栽培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020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牧草栽培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牧草栽培讲稿.docx

《牧草栽培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草栽培讲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牧草栽培讲稿.docx

牧草栽培讲稿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饲草:

狭义上仅指可供栽培的饲用草本植物,尤指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这两科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栽培牧草。

此外,藜科、菊科及其他科也有,但种类极少。

饲料作物:

指用于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用的作物,如玉米、高梁、大麦、燕麦、黑麦、大豆、甜菜、胡萝卜、马铃薯、南瓜等各类作物。

实际上,牧草与饲料作物在概念上难以分情,我国因传统习惯有此划分,美、欧及日本等国统称为饲用作物(foragecrops),甚至干脆归在“作物(crops)”中。

优质牧草:

指的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再生性能强的所有牧草的总称。

草地:

凡是形成草层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的陆地地区。

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而天然草地也称草原。

草原:

在自然条件下,不宜于耕作农作,不适于生长树木,或树木稀疏而以生长草类为主,只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广大天然草地.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60亿亩,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覆盖了41.7%的国土面积,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我国植被由南到北分布的特点?

草坪:

是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起保护、绿化、美化环境作用和人类活动利用的低矮草地。

草地生态系统:

由动植物、土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构成的物质流、能源信息流动系统。

牧草的再生能力:

牧草在每次放牧或刈割后,依靠根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和残侏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使生长点未受损伤的残枝、分蘖节和茎上的芽长出新枝,这种能力称为再生能力

再生速度:

单位时间内再生草植株的高度(厘米/天)

再生强度:

单位时间内植物体生产的干物质重量

再生方式:

生长点未受损伤的残枝继续生长

分蘖节和茎上的芽长出新枝

影响牧草再生能力的因素

牧草的生物学特征

刈割或放牧时牧草的发育阶段

放牧或刈割的留茬高度

牧草根系和根茎部的贮藏营养物质含量

生长环境条件

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畜牧业的作用。

牧草饲料作物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1.牧草是草食性畜禽最主要的优良饲料;

畜牧生产实质上就是通过家畜把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

家畜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各项综合措施的共同结果,但饲料是重要因素。

牧草作为饲料来生产,其目的是以收获最高的营养价值,实现其饲用价值转化为最终畜禽产品的经济最大化为目的,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因此植物生产是畜牧业的基础。

2.牧草业的发展促进了草食性畜禽的发展。

饲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随着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进一步深入,种草养畜、发展草食畜牧业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新趋势,

(二)对种植业的作用

1.改良土壤。

多年生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能在土壤中积聚大量有机物质,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使土壤形成稳定性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茬作物产量。

2.牧草生产作为联系农牧业发展的纽带,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是平衡人们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实行粮草轮作、林草间作、果草间作,农牧结合,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结构。

促使传统的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发展。

3.牧草多具有抗病、抗虫、抗逆性,可大大减少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药物残留。

(三)其它方面

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据试验测定,生长2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而生长3~8年的林地仅34%;草地和林地减少地表径流中含沙量的能力分别是70.3%、37.3%,在25度的斜坡当降雨量为340毫米时,每亩裸地水土流失为450千克,耕地238千克、林地40千克、而草地仅6.2千克。

牧草可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害为利。

一亩三叶草可提供6~10千克纯氧

举例说明栽培牧草在哪些方面改善生态环境?

草坪具有调温、调湿、降低空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防止水土冲刷和泥水上路等特殊的功能,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栽培牧草可以充分利用气候与土地等资源

发展草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饲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内饲草生产的现状

1、历史悠久

我国自古森林、草地资源丰富,至今草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先民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有记载的人工牧草栽培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可以说草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非常悠久了。

2、长期以来发展缓慢

3、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牧草的种植面积已大大增加,目前已达60亿亩,比20年前增长了50%“,十一五”期间退耕还草1.9亿亩,牧草产业已在我国蓬勃兴起。

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启动,2002年全面展开实施,退耕还草2003年实施,,其目的让退化的草原基本得到恢复,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从而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久性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4、技术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但国内技术应用水平总体较差

5、牧草生产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6、北降南扩

(二)国外饲草生产现状

发达国家的肉食主要来源于食草动物,如美国人的肉食中有73%由牧草转化而来,澳大利亚约90%,新西兰为100%,这与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密不可分。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比重大,荷兰人工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00%,新西兰为69.1%,美国为28.6%(中国为1.9%);

拉丁美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草地不断扩大,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一半以上的面积已改建为人工、半人工草地,进入现代化经营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美洲有约2000万hm2的热带森林,特别是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被改变为草地,热带雨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不适于种植谷物,开垦后都建成为人工草地。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WTO的加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农村养殖业的兴起,饲用牧草的种植、开发、利用也随之发展起来。

但目前尚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多以个体农户、养殖户种植为主,仅限于自给自足,还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牧草业的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不仅适应我国大农业的需要,而且还可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最新资料显示,优质牧草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巨大。

1.现代集约化高效畜牧业的需求

2.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需求

3.退耕还草、生态建设的需求

四、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是:

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本学科的任务是:

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探讨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研究牧草的特征特性,阐明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限制牧草生产的各种因素与产量形成的相互关系,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牧草饲料作物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改进牧草饲料作物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工艺技术;规划建立人工饲料基地,合理组织饲料生产和均衡供应等。

本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土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把饲草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生产工作日益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前景展望

未来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主要原因

水资源成为未来草地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西北地区增长空间有限。

由于污染的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将不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东南地区温度偏高,不适于草食家畜的生产(主要为牛和羊)。

另外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我国甚至世界制造业基地,畜牧业相对而言投入产出水平低。

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

 

第二章农学基础

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

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株完整的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花、果、种子,植株的各个部分称为器官,各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如根纵横延伸,适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茎支撑植株,向其他器官输送养分和水分;

叶平展,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花色不同,其鲜艳程度也各异,以吸引昆虫传粉授粉,等等。

其中,根、茎、叶以吸收和合成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主,被称为营养器官。

它们是植物产生花、果、种子的基础。

花、果、种子主要与繁衍后代有关,称为繁殖器官。

一、根)

1.根的形态结构根构成物的地下部分。

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体称为根系。

直根系(圆锥根系):

根系中有一条较粗壮的主根,在主根上着生各级侧根的根系称直根系。

须根系:

根系中主根不发达(不明显),主要由不定根(须根)组成的根系称须根系。

从基部茎节等根以外的部位发生的须根称不定根。

贮藏根:

某些植物的根,因行使特殊的生理功能,在形态上发生很大的变异,适应于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称为贮藏根。

2.根的主要生理功能

固定和支撑的作用;从土壤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贮藏养分的作用;合成氨基酸、细胞分裂素和植物生长素。

(二)茎

1.茎的形态结构茎就是植物地上部的枝条、主杆。

如豆科牧草的主轴和分枝,禾本科牧草的秆(culm),叶菜类饲料作物的薹都是茎。

茎上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生叶。

茎的顶端有顶芽,节上有腋芽。

禾本科植物的茎呈圆柱形,节间中空或有髓,称为秆。

2.茎的类型

直立茎:

茎直立向上生长。

缠绕茎:

茎细长柔弱,自身不能直立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他植物或支架上才能直立起来,例如葛藤。

匍匐茎:

茎匍匐于地面生长,并在与地面接触的节上生出不定根。

攀援茎:

茎依靠卷须等特殊的变态器官攀援于其它物体上才能直立生长。

鳞茎:

茎缩短成鳞茎盘,四周有肉质鳞片包围,是单子叶植物的营养器官和贮藏器官,如洋葱。

球茎:

肥而短的地下茎,如荸荠、慈姑。

块茎:

茎短缩、膨大成块状,顶端有顶芽,四周螺旋排列有许多“芽眼”。

根状茎(rhizome):

茎蔓生于土壤中,节上有小而退化的鳞片叶,腋芽能向上长出新的植株,并产生不定根。

3.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具有支持叶片、花、果等器官的作用;输导作用;贮藏有机物、水分;能进行部分光合作用;可用于无性繁殖

(三)叶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牧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叶的光合作用。

1.叶的形态结构

从其构造上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叶片上有许多清晰可见的脉纹称为叶脉。

叶片中央纵向最大的一条叶脉称为中脉。

中脉的分枝称侧脉。

双子叶植物的成熟叶在形态上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个部分。

三部分俱全的称完全叶,如三叶草、百脉根等。

缺少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的称不完全叶;禾本科植物的叶由叶片、叶鞘、叶舌、叶耳、叶枕五部分组成。

凡具有叶片和叶鞘两部分的为完全叶;叶片退化,只具叶鞘的为不完全叶。

2.叶片的类型

单叶:

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称为单叶。

复叶:

一个叶柄上着生两个以上完全独立小叶的称为复叶,如大豆、苜蓿、苕子等。

复叶根据小叶着生的方式,又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

3.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蒸腾作用;叶片还合成氨基酸等其它有机物的功能

(四)花

1.花的形态结构

花梗:

运输、支持作用,花梗成为果柄。

花托:

是花梗顶端略为膨大的部分。

花萼:

花的最外一轮变态叶,由若干萼片组成。

花冠:

位于花萼的内轮,由若干花瓣组成。

花瓣之间完全分离,称为离瓣花;花瓣之间部分或全部合生,称为合瓣花。

花冠带有鲜艳的颜色,并散发出特殊的香味,以吸引昆虫传粉,这类花为虫媒花。

花冠退化,适应风力传粉,这类花为风媒花。

雄蕊着生在花冠的内侧,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每个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

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

根据花中雌、雄蕊的有无,花又可分为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中性花)三类。

2.花序

花序:

是指花在花轴上的排列情况。

花序可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两大类。

总状花序:

花有梗,排列在一个不分枝且较长的花轴上。

花轴能不断向上生长。

如油菜等。

穗状花序:

和总状花序相似,只是花无梗。

如大麦、黑麦草等。

穗状花序如果花轴膨大,则称肉穗花序,其基部常为若干苞片组成的总苞所包围,玉米的雌花序即为肉穗花序。

圆锥花序panicle:

花轴上生有多个总状或穗状花序,形似圆锥。

即复总状花序和复穗状花序。

如苇状羊茅、燕麦、高粱等。

伞形花序:

花梗近等长或不等长,均着生于花轴的顶端,形状像张开的伞。

如几个伞形花序生于花序轴的顶端叫复伞形花序,如胡萝卜。

头状花序:

花无梗,集生于一平坦或隆起的总花托上,形成一个头状体。

3.花的主要生理功能

完成植物的授粉与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可产生各种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的生殖生长。

(五)果实

1.果实的形态结构

果实由子房(部分植物还有花托等成分参与)发育而来,结构比较简单,外为果皮,内生种子。

果皮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构成。

2.果实的主要类型

颖果:

果皮与种皮愈合不易分开,果中只有一粒种子。

荚果:

果实扁平或圆筒形,成熟后果皮易沿背腹开裂成2片,含种子1至数粒,种子着生于腹侧。

角果:

成熟时果皮易裂成两片而脱落,留在中间的为假隔膜,两侧着生多数种子。

瓠果:

瓜类特有的果实。

花托与外果皮结合为坚硬的果壁,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内生多数种子。

3.果实的主要生理功能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提供营养

(六)种子

1.种子的形态结构

由胚珠经受精作用发育而来的器官

(1)种皮

(2)胚乳(3)胚:

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禾本科等植物的种子中只有1片子叶,着生于胚轴的一侧,被称为单子叶植物;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植物的种子中有2片子叶,被称为双子叶植物。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

从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产生,要经历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复杂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植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扩大,外观上表现为植株的长大、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不可逆

发育是指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功能的特化,如茎、叶、穗、花等的分化,可逆。

(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同化作用——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矿物、水分、二氧化碳、氮素等简单无机物,经过各种变化,综合成自身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物质,同时贮藏了能量。

异化作用——植物体内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比较简单的有机或无机物质,并释放出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顺序性:

例如禾本科种子萌发过程中或苗期从生长点按互生的顺序有规则地长出叶原基,逐渐形成叶鞘和叶片.当外叶完全伸长后,内叶继续伸长。

当幼叶出现3∼5片时,从第一叶或第二叶内的叶腋相继形成新分蘖。

主茎生长到5∼10片叶时,分蘖节中的节间开始伸长,牧草进入拔节期。

周期性:

从种子萌发至新的种子成熟称为一个生长周期。

环境条件有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植物的生命现象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也有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的属性。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光暗的昼夜节奏,和昼夜温差;在一定季节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阶段性:

从种子发芽到重新获得种子的整个过程可分为种子期、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重叠性:

茎叶旺盛生长的同时,生长点开始花蕾的分化.

植物生长呈S型的进程;不仅整个植株生长进程可以用S型曲线表示,而且每个器官的生长也各有其S型的进程

1.地下部和地上部的生长相关:

2.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相关:

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一、光照

光照强度与牧草生长发育的关系

能量的来源;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与气孔开放有关

调节一些酶活性,如光合作用中的RuDP羧化酶、1-6二磷酸果糖磷酸酶、植物体内硝酸还原硝酸还原酶;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细胞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促进组织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一)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植物光合强度随光强的增加而加强;但当光照强度增到一定数值后,如果光照强度再增高,光合强度不再增加,达到饱和,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中所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所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二)光照时间

光周期现象:

植物长期适应于光照时间节律性变化繁荣结果,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产生具有相应的生理响应。

长日照植物:

长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开花(一般在12∼14小时以上),鸡脚草、多年生黑麦草。

短日照植物:

短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开花(一般12∼14小时以下),如苍耳、大豆、甘薯。

中日性植物:

如甘蔗12h左右开花。

日中性植物:

在较长或较短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番茄、四季豆、蒲公英。

(三)光质(光谱)

太阳光谱中波长380∼760nm的可见光直接参与光合作用。

二、温 度

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

最低温度——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

最适温度——植物生长速率最大的温度

最高温度——温度升高,以至于停止生长,此时的温度

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与植物的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有关。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要求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5~25。

C,在0~30。

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根系吸收养分加快,吸收的数量也增加。

在低温下,植物的吸收作用和代谢作用均较缓慢,养分吸收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当土温超过30。

C以上,养分吸收的数量。

春化作用:

低温促进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作用.

三、水 分

1.水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2.水是代谢过程中的反应物质。

3.水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溶剂。

4.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萎蔫。

5.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动力,维持CO2进入植物体内的通道的重要物质。

6.缓减温度聚变。

需水系数

饲料作物和牧草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水分。

植物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量称为需水量或需水系数。

因物种而异;因阶段而异

四、空 气

(一)CO2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料,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

CO2补偿点:

在光下,植物光合作用中所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动态平衡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CO2补偿点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不一样。

一般,C4植物的CO2补偿点小于C3植物

增施有机肥来促进土壤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释放出更多CO2来部分满足牧草光合作用的需要。

(二)N2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豆科植物因在根系或茎上共生有固氮菌,可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结合态的N2而吸收利用。

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在施肥较少的地区及草地对改善牧草氮素营养具有重要作用。

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因不同植物而不同,紫花苜蓿每年每hm2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200kg左右,而大豆只能固氮50kg左右。

五、矿质营养元素

(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或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或是酶活性的调节者。

C、H、O、N、P、K、S、Ca、Mg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Fe、Cl、Mn、Zn、B、Cu、Mo、Na8种元素,植物需要量极微,称为微量元素。

氮:

氮素供应充足,植株生长健壮,叶大而鲜绿,光合作用旺盛;缺氮时,代谢和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植株矮小、出叶慢、叶色发黄、功能叶早衰。

磷:

植株幼嫩部位生长缓慢,植株矮化,分枝或分蘖减少,叶色深绿发乌,叶短、窄,抗逆性减弱。

钾:

植株缺钾时,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光合产物运输等均会受到影响

钼:

对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镁:

在光合作用等植物的重要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组成

土壤的概念:

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组成:

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有机物质:

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施入的有机肥料;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

(二)土壤主要性状

1.土壤质地:

我们把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一般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砂土类

①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毛管作用弱,保水能力弱。

②养分分解快,保肥性差,施肥供应快,后劲不足,“发小苗不发老苗”

③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分解迅速,积累少。

④水分含量小,易增温也降温,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块根、块茎生长时积累淀粉。

早春升温快。

⑤耕性好。

黏土:

①粒间孔隙大,多为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通气透水性差,但保水性强。

②有机质分解慢,易于积累。

供肥性差,保肥性强,肥效缓慢而持久。

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慢。

不利于幼苗生长,“发老苗不发小苗”。

④耕性差。

壤土类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2.土壤结构:

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

形状球形或近似球形、粒径约在0.25~10mm、结构体在水中不分散的叫水稳性团粒结构。

这种结构是最理想的土壤结构。

我国绝大多数旱地土壤少有典型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只有形状、大小近似团粒结构而水稳性较差的结构体。

土壤孔隙:

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

土壤孔隙度:

土壤中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对农业生产,土壤孔隙度在52.3%~62.3%比较合适

3.土壤吸收性能:

①机械吸收作用——土壤是一个多空体,能够机械截留进入土壤后比其孔隙大的土壤颗粒、肥料渣滓等固体物质,不使淋失。

②物理吸收作用——土壤颗粒特别是胶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够把分子(包括液态和气态分子)的物质吸附在土粒与溶液的界面上。

物理化学吸收作用——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当与溶液接触时,便能够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与此同时,把土壤胶体上等当量的相同电荷的其他离子带换出来而达到动态平衡。

④化学吸收作用——可溶性盐类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因化学反应生成难溶解的化合物而得以保持在土壤中。

⑤生物吸收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性吸收的能力,从而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当植物和微生物死亡并经腐烂分解后,有把养分重新释放出来再度供植物吸收利用。

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

(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

1.化学肥料包括氮、磷、钾的单一肥和复合肥等。

(1)氮肥:

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

铵态氮的共性:

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

肥料中的铵离子可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

遇碱性物质分解,易挥发。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

硝态氮:

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

吸湿性强。

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

在一定条件下,硝态氮转化为分子态氮,丧失肥效。

易燃易爆。

酰胺态氮(尿素):

易溶于水。

吸湿性不大。

可被土壤吸附。

在土壤中转变为碳酸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