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508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培根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针对经院哲学而提出的一些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

并概括为四种。

种族假象指的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思维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

  指的是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好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3.市场假相

  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象。

  4.剧场假相

  指的是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从各种教条以及从错误的证明法则移到人心

  6.实体(斯宾诺莎)

  实体的定义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在的东西,也无须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

由定义演绎出实体的种种特征,自因性指实体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而无须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在;

唯一性,即物体只能有一个;

无限性,即实体是无限的;

永恒性,即实体是永恒的,它的存在没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

  7.属性(斯宾诺莎)

  在斯宾诺莎看来,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征。

无限的实体必然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

尽管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属性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维。

这两个属性依赖于实体,而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广延和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一种心物平行论的观点,即谁也不能决定谁。

  8.样态(斯宾诺莎)

  样态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学说。

斯宾诺莎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

实体的思维属性派生出的各种特殊的观念或意义,即表现各种具体的精神活动。

认为具体的样式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构、全套与部分、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绝对与抽象以及永恒不变和运动变化等联系与区别。

斯宾诺莎在这里触及到了哲学上许多的对立范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关系。

又由于他片面强调实体对样式的决定性的一面,就只看到一方决定另一方,而忽略了对立面的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把对立的双方割裂开来了。

  9.心灵是一张白纸

  这句话是洛克的“白板说”中提到的,“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洛克认为认识开始与经验,并对天赋观念论加以驳斥,洛克认为心灵的作用就在于知觉心中的观念,与天赋观念说中提到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二者相矛盾;

如果运用理性发现,就说明这些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14.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这一命题是肯定外物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个命题,根本不存在任何独立于感觉观念的事物,所谓事物无非是被“心灵”实体感知的一组观念,事物和观念是同一个东西,它们的存在只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夸大经验中的观念,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15.印象与观念(休谟)

  休谟提出一个命题:

“除了知觉,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在论证这一命题时,休谟把感觉经验叫做知觉,认为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

进入心灵时,最强烈、最活泼的知觉是印象,包括感觉、情感和情绪;

观念则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印象又可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种,而感觉是观念和反省印象的基础,观念则是感觉印象的精神的表象。

观念可分为复合观念和简单观念,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的集合或复合。

  16.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于是,也就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看作是绝对可靠、牢不可破的真理,甚至认为连怀疑派的任何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

于是他把“这条真理”当作整个哲学的基石。

 17.观念联想(休谟)

  休谟把感觉经验统称为知觉,然后又把“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

观念区别于印象,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程度的“生动性和强烈性”。

又因为一些观念以某种未经解释的方式,带着印象的生动性与强烈再现,或者,“产生”了他所谓的“反省印象”的“新印象”。

因此,反省是从感觉派生的。

一切事实(知觉)都从感觉派生,而感觉印象来源于不知道的原因。

简单观念之区别于简单印象仅仅是由于它们比较缺乏生动性和强烈性。

通过这种“观念联想”就形成了关系、情状和实体的复杂观念。

 

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解释)

  *1.自我(费希特)

  费希特反对康德通过设定自在之物为经验寻找依据,而认为全部经验的根据就是“自我”。

“自我”查知经验客体而不依赖于经验客体,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通过绝对自我的理智觉察主体的存在。

自我没有规定,没有限制,没有间接认识,是一种直觉。

  *2.绝对同一(谢林)

  谢林的“绝对同一”指“无差别的同一”。

它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无差别”。

其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差别。

“绝对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和自己区别开来,从而产生出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差别和矛盾,并复归于绝对同一。

  4.批判(康德)

  康德的批判是指:

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形而上学的命运。

在当时,批判的含义首先是针对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提出的,其次,它还要通过对不依赖经验因素的纯粹理性的批判,为数学、自然科学提供哲学论证,同时又限制理性的活动范围,为宗教信仰保留地盘。

  5.自在之物(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

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

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

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

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

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

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6.现象(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与“自在之物”相对,是指在直观中对人呈现的东西。

凡人经验所及,皆属现象范围,但并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表象。

这种表象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形式,但它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

  *7.感性(康德)

  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性经验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直观。

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

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后形成数学知识。

  *8.知性(康德)

  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

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

知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9.理性(康德)

  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

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

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

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10.绝对命令

  与“相对命令”相对,指人的行为所必须遵守的规律。

康德认为:

个人的行为准则必须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但人除了受理性支配外,也受感性支配,因而有些行为并不按照人的理性行事,对此必须以命令的形式加以强制,由此提出了三条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规律:

第一,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得我能够去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标准成为普遍规律;

第二,你需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人,你始终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把人当成工具;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

康德的绝对命令以道德自律表现人的道德生活,不为物质利益和社会条件所决定。

这个命令排除一切经验内容,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适用于所有人。

  *11.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产生一种善良意志。

这种意志是无条件的,不是达到有条件目的的手段,不具有社会性质,也不从社会功利出发,是最高的道德意识。

善良意志隶属于客观道德规律,对一切人有效。

康德认为意志可以分为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神的意志与道德规律根本一致,人的意志则不然,所以善良意志要以命令的形式使二者一致。

人们感到的愉快为主观功利所控制,不带有善的目标,而善良意志是主观完善的意志,以道德规律为追求目标,力求达到至善。

  12.二律背反(康德)

  在康德哲学中,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是可以证明是正确的;

或者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

二律背反的理论提出了理性思维中有矛盾的问题,但没有提出矛盾双方的统一与转化,并认为“有限”“无限”“简单”“复杂”这些说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来说明自在之物是错误的;

又认为自由与作为最初原因的上帝是属于自在之物的,而自然界则具有必然性,不能从必然性证明上帝存在,因而“自由”与“必然”“有上帝存在”与“没有上帝存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从而调和了矛盾。

《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实践理性批判》提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

  *16.绝对精神(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中,其整个哲学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绝对精神是现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存在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精神的辩证运动也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

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从而不断自我否定向前发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绝对精神自我发展也就是它的自我认识过程。

在黑格尔著作中,广义说,绝对精神与绝对观念有时通用,狭义说,绝对精神仅只精神阶段中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是精神最后返回到它自身作为精神的存在。

  *19.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总结近代关于实体的学说和关于意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该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的原则。

黑格尔认为实体是绝对精神的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

换言之,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

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

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名词解释

  1.非理性主义(克尔凯郭尔):

他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做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2.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

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

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3.永恒轮回:

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

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但是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

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

权力意志永远是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永远是自已创造的。

  4.价值重估:

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

  5.唯意志主义:

把人的情感、意志置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

  *6.生命意志:

德国叔本华语。

用以描述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之特征。

认为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不断的欲求,而它所要的总是生命,所以意志和生命意志是一回事。

生命总要在个体身上体现,个体虽有千百种具体的欲求和需要,但最根本的是为了维护生存,抗拒死亡,就此而言生命意志表现为生存意志。

个体有生有灭,总要驶向死亡,就此而言生命意志表现为生存意志。

  7.超人:

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说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8.奴隶道德:

是尼采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功利当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做恶人。

他们害怕、嫉妒、仇视强者,企图通过把他们自已所遵奉的畜群道德原则当做绝对原则来对抗强者,要求强者接受这些原则,抑制自己的旺盛的生命力,怜悯、同情、爱护弱者,而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去压迫和牺牲弱者。

  *9.主人道德:

是尼采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

他们完全以自已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补充:

1、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

2、霍布斯主义

3、实践哲学(笛卡尔)

4、情感共鸣(亚当斯密)

5、先验

6、纯粹理性批判

7、实践理性批判

8、判断力批判

9、后现代主义

10、潜意识

11、无意识

12、本我、自我、超我

13、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14、乌托邦与乌托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