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28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

(研究报告)

 

新星小学田艳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

(研究报告)

新星小学田艳

一、本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20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和市委反复强调创新问题。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陈至立部长也曾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市委书记张立昌说:

“全市上下要增强观念创新的紧迫感,形成鼓励创新、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敢于迎着困难上,加快改革,勇于探索,切实把创新体现和落实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才能,有善于抓住机遇,跟踪、占领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有善于预见重大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能力,并能根据自身环境和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求自身发展的能力。

3、小学教师面临着竞争和选择,加之,今天的学生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教师只有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上有创新才能有教育效果和业绩。

所以,小学教师要积极投身教研、科研探

讨和创造较好的教育效益。

4、在90年代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南开区区域性推行素质教育提出“坚持全面育人,减轻过重负担,创造生动局面,提高教育质量”24个字和生动教育模式,为进一步创新发展生动教育,在我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二)、“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

1、培养学生有创新的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这种观念的意识,并把它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2、培养学生有创新的能力。

因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自平时的习惯,所以教师要从平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平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有创新的人格,即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心中有未来、有他人、有集体及合作精神。

(三)、“激励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做为小学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奠基工程。

只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衍生出初步的创新能力。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领域应全面体现,所以必须把优化教学过程做为关键性环节,切实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其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功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3、我区“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六要素”已经实施五年了,无论是情感领域的“以情励学”、“以趣激学”;也无论是认知领域的“求精求活”、“调动参与”;还是能力领域的“注重内化”、“启迪创造”都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事实上,落实“六要素”,实质上就是在教学改革中进行突出激励学生和教育创新。

4、近年来,我校在区教委的领导支持下,学校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教师的改革积极性不断高涨,校园建设初见成效,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当前亟待转入质量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

全校以青年教师为主,35岁以下教师占57%,改革热情高,教学经验少,同时,我校有开展读书活动的优良传统。

据此,有必要发挥我校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探求适合我校特点的教育模式,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教师队伍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

(四)“激励创新”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

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激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体验成功为教学出发点和主要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将“激励创新”教育模式的概念界定为: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开发潜能、追求成功为基本要素;以优化教学过程和开展读书活动为实现策略的,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范型。

“激励创新”教育模式是南开区“生动教育”模式的子模式,是我校在教学领域落实“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六要素”的具体途径,最终目标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落实于每个课堂和每个学生身上。

(五)基本假设:

⒈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创新精神的发展有赖于

培养教育。

⒉学科知识教学是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功能,只有在实践中以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它才能更好地发挥。

⒊培养重点:

创新精神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它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⒋创新精神的培养会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学习成绩测量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

法,心里测量包括创造性思维测量和智力测量,学生成绩测量包括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测量,教育实验主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

(一)研究对象:

从我校二年级四个教学班,以三、四两个班为实验组,一班

和二班为对照组。

(二)测量工具:

1.工具:

..创新能力用学校自编的《创新能力测试题》测量,学生成绩用南开区期末统考成绩代替。

2.步骤:

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

测验后,先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成绩和学生成绩,然后全部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2位小数。

3.时间:

前测2002年,后测2004年。

(三)预期目标:

(因变量)

在保证实验组学生学习成绩不低于对照组的前提下,实验组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

(四)教学策略(自变量)

1.学科教学渗透。

实验班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开展创造活动。

实验班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

小实验、小创作、论文、小表演等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习惯。

(五)操作基本要素:

⒈主动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内

驱力,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学习,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自主学习和掌握学习;兴趣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感和意志的教育,引导学生爱读书、会学习,具有探索精神和顽强的学习毅力。

⒉学会学习……主要包括重视知识的形成性教学,使学生从

获得结论转向发现学习,探求问题的解决;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教育,从培养学习习惯入手,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师包揽学生作业、复习、辅导的管理,从“抱着走”为让学生“自己走”。

⒊开发潜能……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激发

学生对“还有什么”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多看书、看好书、会看书,把读书活动从一般“课外阅读”引向开阔思维,采集信息,自我教育的深度;逐步规范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自主认知和操作,进行思维训练和动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

⒋追求成功……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特别是相信成

功的自信力的萌发和巩固;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提高工作,使每个学生有计划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指导他们尝试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鼓励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进步成果。

实验班的教学,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还是课外活动,均贯彻如下教学原则:

(六)教学原则

1.主体主导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求异求优原则。

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

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

3.启发探索原则。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验操作原则。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验,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新技能,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兴趣,强化创新精神。

5.民主和谐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

6.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7.成功激励原则。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

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性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的心理品质。

8.积极评价原则。

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新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9.全体全面原则。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差生”。

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新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新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

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实验班教师根据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选用下列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

1.发散提问法。

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2.集体讨论法。

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

3.思路提示法。

在向学生讲授一条定理、一个作品或一种解决办法时,同时向学生说明该定理、作品和解决办法的提出者当时的思路。

4.联想法。

引导学生由一事物(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名称、一件东西等)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及遥远联想等。

5.多向求解法。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解决方式。

6.指导发现法。

在教学规律、原理、法则、概念时,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

7.实验观测法。

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以发现或证实某种原理和规律。

8.参观展览法。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向他们介绍展品的价值、发明创造过程,以及发明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创新性智慧、热情、责任及顽强的意志。

有计划地展览学生自己的创新性产品,让学生互相观摩,获得鼓励。

9.文体表演法。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表演、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三、结果

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创新水平基本相同,均分(X)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组水平则有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组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组,均分(X)超过对照组,Z检验值高达12.80(p<0.01)。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与分析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二年级)

NXSZ

前测A4777.513.14

0.93

B6576.313.53

后测A4784.2719.49

12.80

B6574.4316.10

*:

p<0.05;*p<0.01,下同

表1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组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虽略高于对照组学生,但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2年下来,实验组学生非常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学生(Z=7.78,P<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4个项目,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高达5.00~6.36,P<0.01。

实验组(A)与对照组(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考查,考查以南开区期末的“统考”分数为依据。

两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比较(二年级)

NXSZ

前测A4789.0612.25

-1.16

B658811.90

后测A4788.4315.41

4.17

B6584.2718.29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开始时,对照组学生的学业成绩略高于实验组学生,虽然还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但Z检验值已达1.1,不可忽视。

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学生的学业值反而明显地超过对照组(P<0.01)。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均分(X)由低于对照组学生1.3分变成了高于对照组4.04分,而且标准差(S)也由高于对照组0.58变成了低于对照组2.27。

这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大大提高了,而且成绩分布也较对照组集中,较少两极分化。

四、讨论:

在实施这项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使用测量创新能力量表时因为没有找到《威廉斯创造性量表》,我们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学能测验》(小学水平)练习题自编了一套《创新能力测试题》,它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结论

1、关于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策略问题

实验组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明显超过对照组学生,归因于本实验研究的教学策略。

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些教学策略,不同的实验组学生的创造力得以迅速的发展。

这证明: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在活动课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创造活动这三种创造性教学形式,在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贯彻全体全面、主体主导、求异求优、启发探索、实践操作、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和积极评价等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激疑存疑、指导发现和问题解决等创造性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这—命题,只有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2、关于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点问题

表1和表2所显示的结果,在使我们看到实验组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他们的创造性倾向发展明显地比创造性思维要慢。

本实验研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策略、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教师,为什么两者的发展速度竟如此悬殊呢?

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操作性的心理品质,而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心理品质的范畴。

虽然它们都具有经常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创造性倾向的这种特点较创造性思维更为突出,培养起来比创造性思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这使我们有理由提出,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对创造性倾向的培养。

3、关于培养小学生创造力会不会降低他们的学业成绩问题

表2所显示的结果告诉我们,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来是略低于对照组的,但2年下来反而超过了对照组(P<0.01)。

这证明: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显著地不两极分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这是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1)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保证完成“双基”教学任务的条件下,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恰如其分地进行的,创造力培养不会削弱学科教学。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体性的积极的智能活动,实验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采用的那些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品质也是有利的。

3)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就会对学习内容想得更敏捷、更灵活、更深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发展了——求是、求优、敢想、敢说,就会对学习任务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产生了积极影响。

⒋近年来,我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4年被命名为义务教育示范校。

通过了“双高普九”规范校的认定。

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参加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活动中,荣获团体二等奖等。

学生在“六升七”考试中成绩逐年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