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546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1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5页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

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

9

6

15

8

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

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

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通过看表格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例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的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1)全班共有(38)人。

(2)最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班级收集的数据不够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全校学生的喜好,应多收集其他班的数据,再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最终得出结论。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2)

教材第3页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3、4题。

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课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给数学老师帮忙。

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

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问题导入: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选谁呢?

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

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1.理解题意。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要知道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择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

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他们两人所得到的票数,谁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一起参与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整理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票,每个“正”字代表五票。

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

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1:

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2:

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3:

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

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1.完成第3页“做一做”。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题。

学生先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

(1)小题,填写简单统计表;

再分别解决第

(2)小题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

(1)小题,填写简单统计表。

再解决第

(2)小题。

对于第

(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明白:

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王明明陈小菲

正正正√√√√√√√√○○○○○○○

正正√√√√√√√√○○○○○○○

√√√√√√√○○○○○○○

√√√√○○○○○○○

√√○○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第1单元综合训练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的第5、6、7题。

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

统计表的作用又有什么呢?

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2: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画“正”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对于第

(2)问“你发现了什么?

”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

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三、全课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第2单元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平均分

(一)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

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

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

(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

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

请各组为二

(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

(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

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

说明: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平均分

(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2课时平均分

(二)

教材第9页例2及练习二第1~3题。

1.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了解平均分的基本操作。

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8页例2情境图片以及实物卡片。

1.出示教材教材第8页例2情境图,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捕捉信息,发现问题。

2.通过仔细观察后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1.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2.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

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发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

分法1不是平均分;

分法2是对的;

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一共有几个贴纸?

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这节课我们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用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和同学、老师、父母一起交流讨论。

平均分的方法:

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

第3课时平均分(三)

教材第10页例3,练习二第4、5题。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电子课件。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么分的吗?

(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瞧!

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1.感知“每几个一份”。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

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

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

可以分成几份?

(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

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

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

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

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

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

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

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

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

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

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

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

(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的分法。

)(每3根一份;

每4根一份。

(5)总结:

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

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

(16个杯子)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分食物,你瞧,小熊宝宝在分蜂蜜。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罐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通过圈一圈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小猴子正在分玉米呢!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玉米?

(14个)

用情境图呈现分玉米活动。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玉米的任务。

接着提问:

18个玉米可以装几袋?

引导:

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袋,18个玉米比14个多4个,多2袋,那就是9袋。

也可以画一画,多画4个,圈一圈,一共是9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希望你们都能又准又快地把东西进行平均分配。

平均分

(2)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

第4课时除法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材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个。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

每盘要放同样多)

小结: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

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

指导书写:

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4。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

(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

12÷

4=3

(4)教学12÷

4=3这个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出示:

15÷

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放在2个框里面。

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

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3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12÷

4=3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第5课时除法

(2)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习三第4~6题。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