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6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0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docx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贾汪区新集中学黄桂立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初中生而言,课外作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加深对原先那些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熟练有关技能.但是,在中考压力下,在片面求分数的形势下,在作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知识面狭窄。

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作业量大,主要是题海战术;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语言层面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操练,图“量”不求“质”,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作业内容仅限于英语学科知识范围,知识面狭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这些问题最终造成课外作业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2、缺乏应用。

书面作业是传统课外作业的唯一形式,即巩固和运用学过的知识;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口头作业或其他作业方式,忽视了英语的口头交际功能和语言的运用能力,长期下来,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3、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目的明确,遵循“因材施教即分层施教”这一教学原则,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袭,还给学生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使课外作业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观,让学生在课外有效地、乐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课堂英语教学效率。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聚。

换言之,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即为达到掌握外语为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

因此,我们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优化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优化与评价的研究,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与提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乐意学习英语、有效学习英语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

因此,英语课外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

在实践中采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让学生自选作业,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作业分层次,难度逐步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自由挑选“超市”中难易不同的作业类型。

这样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思想,探索出一条使学生形成有效的作业策略的路子。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为目标。

(2)建立符合我校初中学生实际的有效作业策略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使英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精心设计,布置课外作业,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增效”。

始终把培养学生在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

1、传统教育理念下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形式、特点等现状研究。

2、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究

3、优化课外作业的策略研究

(1)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

(2)优化课外作业形式和设计的策略

(3)改进课外作业评价的具体策略

(4)课外作业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的研究

(5)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原则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2、研究原则:

(1)趣味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特性,以生动和有趣的作业形式取代重复和呆板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2)实践性。

要求学生课外尽量用英语交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和竞赛,抓住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层次性。

不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根据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灵活地选择难易不同的作业类型和作业数量;确保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

(4)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

(5)创新性

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应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养成创造性个性的作业。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要靠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去孜孜不倦地发掘。

(6)开放性。

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使知识得到延续和发展,语言学习的外延和内延相等。

英语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

作为英语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开拓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7)评价性: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态度,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特别保护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状况,激发学生持久的作业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施时间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8年11-12月)

(1)研究目前英语课外作业的现状

(2)确定研究步骤,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报表。

(3)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

(4)做好前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

(1)继续认真学习,查阅有关资料和专著。

(2)编制问卷调查表:

课外作业策略自我评价表,家长观察评价表。

(3)学生对课外作业策略的认识和感受。

(4)根据调查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的指导和培养

(5)根据研究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策略。

第三阶段:

交流总结阶段: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

(1)研究英语课外作业的现状

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外作业大多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抄写、背诵、套用语法练习等内容上。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

每次批改学生作业总会发现个别学生在应付作业或干脆不做作业。

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实施有效的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力的平台,已迫在眉睫。

(2)收集资料。

潜心研究教材,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设计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3)确定研究步骤,制定研究方案。

(4)认真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

(5)做好实验前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2、实施阶段

1)课外作业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为了克服传统课外作业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多次课外作业调查,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新型的课外作业形式,设计出下列课外作业:

(1)根据学生兴趣,设计特色作业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课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布置“特色作业”。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

己喜欢或擅长的作业,这样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了自由发挥、自我创新的机会,所以他们会完成得轻松、愉快,作业质量也会提高,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2)联系学生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就很难产生成就感。

因此,教师要把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3)根据所学教材,设计任务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会用英语做事。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设置探究性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

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探究并描述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以上,各种形式的课外作业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学生在实践中需要体验、总结、创造,多种作业形式往往结合交替使用。

2)课外作业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课外作业的评价中我们采用《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综合性评价。

课外作业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增强自信。

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后进生,及时到位的激励性评价,更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课外作业的评价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自评

传统作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作业反馈始终限于“教师—学生”间的单向渠道。

这不仅影响了作业效果,而且影响了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和自信能力的增强。

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本,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参与评价作业,可以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

(2)小组互评

小组评价要立足于评价学生作业的态度、方式、情感,要善于捕捉并且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激励学生作业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组评价时,要注意体现评价的导向性,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主。

在评价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评价的主体积极参与者。

他可以为值日报告打分,为精彩的角色表演喝彩,为最佳答辩手祝贺,为自已积极参与而评分。

通过对自已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与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最佳学习效果。

采用自评、小组评的评价方式。

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团结合作的良性竞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稳定感;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每位同学的闪光点,让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家校联系评价

在学校,老师是评价主要的实施者。

家庭是学习的另一课堂,它更多的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自觉进行学习活动,而家长就是最直接的评价者。

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地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

所以,只有老师、学生、家长三者相互联动、密切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进行评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制定家长评价表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为目标。

家长根据评价表的内容与要求,事实求是地对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家长意见或存在的问题等。

(4)成长档案袋评价

成长档案袋收集了一个时期内探究型作业的有关资料。

学生档案袋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反映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过程以及学习目标的制订和完成情况。

它的内容包括探究型作业成果、英语学习发展趋势﹙是否有进步,哪方面有进步﹚、英语学习态度反映、英语学习阶段评价表。

那么探究型作业成果又包括哪些呢?

①英语时事摘要。

②自编英语对话。

③英语手抄报。

④英语手工作品,如自己的名片,各种节日卡片等。

⑤英语表演剧本,写上小品名称、时间和内容。

⑥各类活动的获奖证书或活动凭证等等。

成长档案袋里承载的是学生成长的足迹,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通过资料收集保存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成长档案袋展示了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是一种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工具。

成长档案袋评价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自己的档案袋中,能够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清晰地看到自己英语学习道路上成长的足迹。

同时,也可把它作为送给家长的一份厚礼,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

课外作业的评价还有学分制评价,讨论法评价,展示法进行评价,评语法评价等。

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要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利于学生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英语课外作业的评价其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

改革单一的评价体制,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九、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阅读书目如下: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阅读时间:

2008、12

《初中英语教学用书》阅读时间:

2009、1-2

《外语教育学》阅读时间:

2009、3-4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2《英语教学的作业设计》

阅读时间:

2009、5

《教学与研究》,2001《布置家庭作业的艺术》阅读时间:

2009、6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5期

《重新思考,设计和评价中学英语家庭作业》阅读时间:

2009、7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阅读时间:

2009、8

《学英语》报教师版阅读时间:

2009、9-10

十、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09年2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

2、2009年5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或随笔。

3、2009年8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或教育故事。

4、2009年10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或随笔。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英语课外作业的策略”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习英语更加主动积极,也越来越喜欢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1、促进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扩大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2、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外作业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教材中的课文容量大、涉及面广、语言要求较高。

因此,课外延伸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习兴趣提高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乐学乐记,教师寓教于乐,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利用一切信息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任务型课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执笔: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施福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等,都在发生着变化。

《历史与社会》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追求。

它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八条明确提出: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

这些活动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但是在听课和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上这些课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没有体现出“综合性”“探究性”和“活动性”的特点来,还有许多老师怕上,不愿意上这种课,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老师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不理解综合探究课的真正内涵。

 

目前关于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各学科中都有研究,尤以《科学》学科为甚,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它往往建立在假设与实验的基础上;《历史与社会》这样的人文学科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一般建立在问题和调查实践的基础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目标价值取向相同的学习方式,他们是有一定共性的,因而科学探究中的一些的方法和策略,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同样有效。

新课程改革中,还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所提倡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教学理念也正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倡和要求的,所以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中有关基本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无疑是有启示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学科的探究活动虽然也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他们的分类方法和策略与我们学科有些本质的区别。

在原来《社会》学科中,也有一些学校在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特别是浙江萧山宁围中学的“初中社会学科中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对《社会》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研究得较为深入,他们提出的主题探究性学习策略,对本课题中关于“主题活动”类教学设计的研究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牛学文老师正在开展的“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所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对本课题中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但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是这次课改中,新出现的综合性课程,它与原来的《社会》学科有较大的区别,且综合探究活动课在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社会课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与本课题相对应的研究很少。

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现状,我们收集了一些新课程实验区的《课改实验通讯》,并在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专家来禾讲学之际,向其请教,从中了解到,目前,在国内虽然也有些学校在开展“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研究,但尚未有成果,而对“分类教学策略”的研究则几乎空白。

只从人教社所编的《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专辑)上,找到几篇关于“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在专家领导们的鼓励下,本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探究”一词,辞海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研究讨论,而研究讨论需要二个人以上的合作进行,由此说明“探究”是一种需要二个人以上参与讨论、反复论证的方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是“探索追求”。

探索,即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这说明“探究”又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追根溯源的方法。

综合上述二种解释,可能看出,探究是一种即可以合作进行,又可以个人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对探究性学习下如下一个定义:

“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是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综合探究”是各种动脑或动手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探究。

对此,课程标准

(二)总目标明确指出: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这里的“综合”有二方面的含义:

一是因为《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二是指对各种探究方法的有机整合。

 

本课题中的“综合探究课”特指依《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所编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八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后设置的综合探究活动。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专题探究课没有列入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之中。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发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发现“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中的一些普遍问题,找到各类综合探究课的异同点,并进行科学的分类,提出操作性和针对性极强的分类教学策略;同时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综合探究课教学案例,使教师能正确把握这一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重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新课程课堂充满“探究”“活动”的气息。

另外,通过课题研究,还能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提高学科教科研的水平。

 

2.通过研究,我们希望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能力测评过程,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能大胆参与、敢于实践、友好合作、热忱应对,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探究的热情;多数学生能掌握综合文科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科学的精神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为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养的未来公民。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略)

 

五、综合探究活动课基本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

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确定教学目标,应显示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本身具有开放的特征,它关注的是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内容、形式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兴趣倾向。

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到确定教学目标,都应显示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例如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情境三──张家界旅游图,这里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旅游图,能选择和设计旅游路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内容开放,不用张家界地图,因为去过湖南张家界的学生毕竟很少,所以,可以选用更贴近,学生更熟悉的旅游区,比如我们嘉兴地区的学生大多去过杭州,上课时就可以用杭州市的旅游图,并让学生思考规划一下,怎样安排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浏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我们还可以在形式上更开放一些,可以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一个旅游团,和若个旅行社,然后每个旅行社都要提出一个旅游方案来,并把旅游路线标到图上,让旅游团来评判和选择。

 

再如:

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会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并从中领悟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那么,我们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更为开放和综合,根据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