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617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犯罪心理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犯罪心理学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心理规律,目的在于寻找治理犯罪的心理依据和心理对策,因而更注重对犯罪发生原因及过程的研究。

由此,犯罪心理学所指的“犯罪”比刑法学的“犯罪”概念更为宽泛,它把一般违法行为也纳入研究范围。

2.犯罪人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以及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鉴于对犯罪概念的认识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包括以下对象:

犯罪嫌疑人,罪犯(已判刑的人),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刑满释放人员。

(二)心理与犯罪心理

1.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气质、能力、性格、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世界观等)和心理状态的总称。

2.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通常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活动中的心理。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3.犯罪心理的相对独立性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

1.研究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成因及规律

2.研究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各种表现

(二)研究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三)研究警察心理

(四)研究犯罪的对策心理

1.研究侦查对策心理

2.研究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四、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五、研究、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1.可为犯罪的预测、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具体的方法

2.可为警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可为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4.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审讯效果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

2.坚持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辩证统一原则

3.坚持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的原则

4.坚持发展的原则

5.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7.坚持伦理性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研究的困难和有利条件

1.研究的困难

2.研究的有利条件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案例分析法

5.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犯罪心理学简史

纵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原因的探讨时期

1、西方的发展情况

2、中国的发展情况

(二)近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酝酿时期

(三)犯罪心理学形成时期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三、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一)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成为当今犯罪心理学的主流

(二)注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

(三)把被害人心理作为研究内容

(四)区域性的、国际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心理的实质,掌握行为的动力机制,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的有关理论;

还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个体社会化,群体心理效应及道德品质的有关理论。

目的是为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作好铺垫.

心理的性质、心理特征、社会心理与行为、道德品质与行为

心理特性、社会心理与行为、道德品质与行为

第一节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认知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性

二、心理的实质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第二节行为的动力机制

一、需要及其种类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物性的需要

2、社会性需要

二、内驱力和诱因

(一)内驱力的定义

内驱力这个术语是武得沃斯(R.S.woodworth,1918)首先提出的,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二)诱因的定义

所谓诱因,就是指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三、动机系统

(一)动机及其种类

(二)动机系统的静态结构

(三)动机系统的动态结构

1、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2、动机合成

3、动机转化

第三节心理特性

一、能力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四)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

2、环境和教育

3、实践因素

二.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1、内倾型和外倾型

2、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3、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

(三)正确评价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

(四)气质类型的评定

三.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结构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1、以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

2、以某种或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来确定性格类型

3、以人类的生活方式来确定性格类型

(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遗传

2、家庭环境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第四节社会心理与行为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

(一)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认知的内容

3、社会认知的偏见

(1)首因与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印象

(二)社会态度

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3、社会态度的形成

4、社会态度的改变

二、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和特征

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特征:

(二)社会化的途径

1、社会教化。

2、个体内化

三、群体心理效应

(一)从众和服从

1、从众

2.服从

(二)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的概念最初是由费斯廷杰等人于1952年最先提出的。

所谓去个性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表现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效应

1、什么是群体极化

2、群体极化的解释

第五节道德品质与行为

一、道德与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含义

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便是道德。

(二)道德品质的含义

道德品质,简称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德行,品行或操行等等。

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二、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三、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1、道德认识的获得。

2、道德知识的内容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第三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6课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了解不同理论学派在犯罪原因方面的不同观点,从而正确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如何科学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环境因素,并正确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探讨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的理解及如何正确把握犯罪原因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1、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2、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性别因素

1、性别影响着犯罪的主动性。

2、性别对犯罪的类型和方式也有影响。

(三)神经类型因素

(四)异常生物学因素

1.遗传素质

2.精神障碍

3.脑损伤、身体残疾

4.内分泌和物质代谢异常

5.酒精中毒及药物依赖

二、心理因素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三)性格不良因素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包含了以下复杂的内容:

1.对社会现实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不良的道德品质

(五)薄弱的自我控制系统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环境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影响犯罪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按照其与个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宏观不良因素和微观不良因素。

本书主要从微观角度来谈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

一、家庭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家庭中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朋友群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社区居住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居住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二)居住环境中存在犯罪的直接诱因

五、工作环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六、情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侵害对象因素

(二)犯罪现场其他人

(三)现场条件和气氛

七、自然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季节因素

(三)时间因素

(四)自然灾害因素

第三节探讨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是从人的自身生理素质寻找犯罪的原因,主张犯罪是由个体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龙勃罗梭是该学说最早的代表。

由于生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又使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

(一)体型说

(二)遗传说

(三)染色体异常说

(四)物质代谢说

(五)内分泌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因素方面来探讨犯罪原因的。

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是形成犯罪动机,产生犯罪的根源。

德国犯罪学家李斯特(F.V.Liszt,1851年-1919年)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一)模仿论

(二)不同接触论

(三)条件反射论

(四)社会学习论

(五)标签理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年—1939年)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直接从人的心理动力、人格结构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或是因为心理原动力(侵犯性、利欲性、性冲动)的方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或是人格结构不完善。

(一)人格结构学说

(二)“挫折一攻击”说

(三)心理原动力说

1.侵犯性说

2.利欲性说

3.性冲动说

(四)精神病理学理论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一)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二)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

(三)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形成犯罪心理的前提条件,深刻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性。

科学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及变化的规律性。

如何深刻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1.渐变模式

2.突变模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1、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为不良客观因素转化为犯罪主体不良意识的内化过程。

2、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

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

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反映。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

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

二、不良个性及特征

(一)个性

1、概念: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与陶冶,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2、内容:

个性由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和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要、信念、世界观等)所组成。

(二)不良个性及特征

1.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2.反社会的倾向性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三、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意志选择行为

(二)反应性行为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习惯性行为

4.变态反应

第三节犯罪动机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的内心起因和动力因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和突发动机。

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冲突的情境非常复杂,如果以人的情感的“趋”或“避”为标准,可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趋势

1.良性转化

2.恶性转化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1、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2、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3、实施犯罪时,由于遇到阻力和困难,犯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和困难,难以达到犯罪目的,而被迫停止犯罪。

4、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恻隐之心的产生,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恢复,自动放弃犯罪而停止犯罪。

这是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典型模式。

5、实施犯罪时,犯罪人突然被抓获,犯罪动机未能得逞,犯罪目的无法达到。

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犯罪人虽然也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主观上并非放弃犯罪企图,仍然属于恶性转化的范畴。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一)犯罪心理强化的外在因素

1.对犯罪打击不力,惩罚处理不及时

2.不良交往的感染,使犯罪恶习不断加深

3.犯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二)犯罪心理强化的内在因素

1.犯罪得逞的内心体验

2.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

3.反社会情绪的加深

二、犯罪心理强化的表现

(一)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

(二)犯罪动机的转化简单并逐渐增强

(三)不良个性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善

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一)定型化阶段

(二)个性化阶段

(三)职业化阶段

第五章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确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犯罪的起因,了解各种不同动机犯罪类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并再此基础上,学习对不同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将来的公安司法实践作准备。

了解不同犯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对不同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的分析

第一节物欲型犯罪心理

一、物欲型犯罪概述

(一)概念:

物欲型犯罪,是指以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的犯罪。

它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等财产犯罪,以及贪污、贿赂、走私等经济犯罪。

(二)特点:

1、犯罪数量多,比重大

2、大案、要案突出

3、权钱交易犯罪突出

二、物欲型犯罪的一般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物欲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

2.情绪特征

3.意志特征

4.动机特征

5.个性特征

(二)物欲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2.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3.犯罪习惯的顽固化

三、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盗窃犯心理与行为特征

1.盗窃犯的心理特征

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盗窃犯的行为特征

(二)抢劫犯心理与行为特征

抢劫犯罪,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使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行为。

1.抢劫犯的心理特征

2.抢劫犯的行为特征

(三)诈骗犯心理及行为特征

诈骗犯罪是以假冒身份、伪造证件、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