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64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docx

小儿急危重症抢救

第一章小儿病情的初步评估及应急处理

第二章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识别和心肺复苏方法

第三章小儿腹泻的鉴别和初步处理

第四章小儿呼吸困难的鉴别和初步处理

第五章小儿中毒的初步处理

第一章小儿病情的初步评估及应急处理

【学习指导】

小儿急危重症的救治的关键是通过小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等的变化实现对小儿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评估,从而及时地采取救治措施。

医院应当制定小儿急危重症的应急预案,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并采取逐级报告制度,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重点知识】

第一节小儿急危重症的识别与评估

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因此能否及时识别危重患儿的危象,是患儿能否得到及时治疗,防止并且恶化的关键。

一、急危重症患儿的识别

(一)体温

应注意体温升降的方式、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及发热伴随症状,休克或极度衰弱患儿体温常有下降,体温过高41℃以上或过低35℃以下,都提示病情严重。

1.是否过高或过低

2.四肢是否温暖

3.体温维持情况

(二)皮肤

1.是否红润或苍白、青紫、发花

2.是否有出血点、有无瘀斑、黄疸、水肿或皮疹等

3.是否有压疮

(三)意识状态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获得的疾病皆能引起意识状态的改变:

如兴奋、恐惧、不安、焦虑、抑郁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根据其程度分:

清醒、嗜睡、意识模糊、瞻望、昏睡、浅昏迷、深昏迷。

(四)呼吸系统

1.呼吸频率、节律是否规则

2.呼吸是否费力、有无呻吟、点头状呼吸等,呼吸音是否有罗音

3.吸气状态,有无吸气时凹陷,鼻扇

4.是否有呼吸机支持或CPAP

5.气管插管

6.痰量、颜色、性质

(五)心血管系统

1.心率及心律

2.心音,是否有杂音

3.血压、脉压差

4.四肢循环情况(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

(六)胃肠道

1.是否有腹胀或肠形

2.是否排便,担保是否带脓血,是否有异味

3.是否有胃肠减压,减压液量、颜色、性质

(七)泌尿系统

1.尿量、颜色、性质

2.是否有导尿管存在

3.是否有外生殖器畸形

(八)神经、运动系统

1.前囟是否饱满或凹陷

2.瞳孔反应

3.四肢肌张力高或低

4.对刺激的反应

5.哭声是否尖直或微弱

6.是否有抽搐(全身或局部)

二、急危重症新生儿的识别

(一)哭声变化

哭是新生儿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

正常新生儿的哭闹是表达感觉和要求的一种方式,饥饿时要吃,尿布湿了要换,这是正常的要求,这种哭闹音调一般不高。

但是另一种情况是对不舒适或者疼痛的表达,身上被虫咬后感到痒、痛,发生皮肤褶烂,肠绞痛、头痛、耳痛时的疼痛感,属于病例现象,哭声尖,时间长,又是身体还摇动,剧哭程度与感觉的轻重相关。

(二)喂奶困难

吸吮能力差,吃奶量不及平时一半或拒奶,呛奶。

有以下几种可能:

早产儿、感染、颅脑疾患、笑话道畸形、代谢性疾病等。

(三)发热或体温不升

体温超过38℃或体温低于35.5℃,常表示有严重感染、硬肿症的可能。

(四)意识情况

正常情况下,患儿易被唤醒且能维持较长时间清醒。

唤醒方式:

可以在足底刺激2—3下,过多过频的刺激唤醒患儿是不正确的。

异常的意识状态可分为:

嗜睡、意识迟钝、昏睡、昏迷。

1.嗜睡:

易唤醒,但仅能维持短暂的清醒。

2.意识迟钝:

可以唤醒,但醒来迟,且不能维持清醒状态。

3.昏睡:

仅疼痛刺激可引起缩腿反应。

4.昏迷:

疼痛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如:

压口唇无反应等。

(五)皮肤的观察

观察皮肤的颜色注意有无皮肤黄疸、苍白、紫绀。

1.观察皮肤黄疸出现的时间,进展的速度,黄疸的深度。

2.皮肤青紫:

①生理性青紫:

新生儿一般情况好,反应好。

②病理性青紫:

分为中心性和周围性青紫。

③皮肤颜色苍白:

患儿有贫血、急性出血、合并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休克,表示病情严重。

(六)惊厥

可表现为轻微型、强直型、多灶性阵挛型、局限性阵挛型和全身性肌阵挛型惊厥,应注意区分。

(七)呼吸异常

正常新生儿呼吸时不费劲,每分钟40次左右。

若呼吸稍有些快慢不均,时深时浅,但不伴有皮肤青紫等现象,则属正常。

如安静呼吸60次/分或30次/分,有三凹征、鼻翼煽动、呼气性呻吟、抽泣样呼吸等,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皮肤青紫,均提示呼吸异常,应及时处理。

常见原因有:

上呼吸道阻塞、肺部疾病、先天性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症感染、代谢性呼吸酸中毒、低血糖及血液系统疾病。

(八)呕血和便血

首先应排除母血咽入综合征和口鼻、咽喉出血吞入。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

新生儿出血症、应急性溃疡、急性胃肠炎、严重感染致DIC、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九)其他

腹胀、反复呕吐、血尿或皮肤明显发黄等情况。

三、不同年龄脏器功能衰竭的评价标准

(一)心血管系统

1.血压(收缩压)

婴儿:

<40mmHg

儿童:

<50mmHg

或需持续静脉输入药物如多巴胺>5ug/kgmin,以维持上述血压。

2.心率:

体温正常,安静状态,连续测定一分钟

(二)呼吸系统

1.呼吸频率:

体温正常,安静状态,连续测定一分钟

婴儿:

<15次/分或>90次/分

儿童:

<10次/分或>70次/分

2.PaCO2>65mmHg

3.PaO2<40mmHg(不吸氧,除外青紫型心脏病)

4.需机械通气(不包括手术后24小时内的患儿)

(三)神经系统

1.Glasgow评分≥7

2.瞳孔固定,散大(除外药物影响)

(四)血液系统

1.急性贫血危象:

Hb<50g/L

2.白细胞计数≤2×109/L

3.血小板计数≤20×109/L

(五)肾脏系统

1.血清BUN≥35.7mmol/L(100mg/dl)

2.血清肌酐≥176.8umol/L(100mg/dl)

3.因肾脏功能不良需透析者

(六)胃肠系统

1.应急溃疡出血需输血

2.出现中毒性肠麻痹,高度腹胀

(七)肝胆系统

总胆红素>85.5umil/L(5mg/dl及SGOT或LDH为正常的2倍以上)

 

第二节小儿急危重症的应急处理

一、危重患儿的处理

患儿出现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危险症状或体征,都表明病情危重,应给予及时处理。

1.立即通知医生。

2.立即快速地评估患儿并给予吸氧,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鼻导管给氧或头罩给氧,必要时准备好气管插管及各种抢救仪器。

3.清理呼吸道。

4.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

5.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6.遵遗嘱给予各种治疗。

7.监测尿量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注意给患儿保暖(休克患儿不宜使用热水袋,以免皮肤血管扩张,重要脏器血流减少而加重休克)。

9.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如果条件限制,无法作进一步处理,应立即转往上级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二、转运具体步骤

1.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保暖、放置胃管、止惊、输液、预防感染。

2.与本转运系统的PICU或NICU取得联系,将有关的病史资料向接受单位做简要介绍。

3.接受单位根据病情携带物品后以最快速度派一名医生和护士到达病人所在医院或相关地点。

交通工具一般常用救护车,应配备以下急救设备:

转运暖箱、便携式监护仪及呼吸机、氧气筒、呼吸复苏气囊、拳头气管插管用具、微量输液泵、吸引器、急救药品箱和移动电话。

4.急救人员到达当地医院后,向当地医院医生和家属的要求扼要了解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参与现场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并估计路途可能出现的情况,征得家长同意后进行转运。

5.转入PICU或NICU抢救。

6.表格准备(有急救中心准备):

包括转运前记录表、转运中记录表、转运后记录表、信息反馈表及转运同意书。

第二章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识别和心肺复苏方法

【学习指导】

心搏呼吸骤停为儿科危重急症,是指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突发面色青紫或苍白、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

各种严重疾病、窒息、电击、溺水、严重外伤等突发意外事故均为其常见原因。

呼吸心跳骤停说明患儿面临死亡,及时发现,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往往可起死回生。

心肺复苏是包括采用一组简单的技术,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方法。

普及院外心肺复苏知识,有利于意外事故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就地积极抢救,增加成功机会。

【重点知识】

第一节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识别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电图示心动极缓一停搏型或心室纤颤。

此时患儿面临死亡,如及时抢救可起死回生。

一、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病因

引起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很多,如:

1.窒息:

是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直接原因,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窒息。

2.突发意外事件:

严重外伤及大出血、中毒、淹溺和电击等。

3.心脏疾患:

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4.药物中毒及过敏:

强心苷中毒、青霉素过敏、血清反应等。

5.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血钾过高或过低、低钙喉痉挛。

6.医源性因素:

心导管检查或造影、麻醉意外、心脏手术等。

7.婴儿猝死综合征。

二、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1.呼吸心跳相继停止,呼吸音和心音消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

3.意识突然丧失,可有一过性抽搐,面色苍白和青紫;

4.心电图:

心搏徐缓,心室停搏多见,室速室颤少见。

三、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特点

1.器官功能尚未成熟,易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年龄愈小发生愈高,以新生儿和婴儿多见。

2.由于呼吸中枢神经元较大脑皮质有更强大的缺氧耐受能力,故心博停止后可以短时间保留叹息样呼吸动作,很快出现呼吸停止。

3.小儿防御能力较弱,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气道分泌物粘稠且多,常致呛奶、痰堵和呼吸困难,使窒息成为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直接因索。

4.呼吸衰竭(窒息)和气道梗阻是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

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药物中毒以及麻醉意外也是直接因素。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致心搏呼吸骤停,大儿童还可发生外伤和意外。

5.小儿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比成人强,影响内脏器官功能的慢性疾病也较少,故复苏成功率较成人高。

四、小儿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并不困难。

一般在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搏动消失即可诊断,而不必反复触摸脉搏或听心音,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1.年长儿心率<30次/分,新生儿心率<60次/分别为胸外心脏按压的指征。

2.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为无效喘息,有自主呼吸但心率<100次/分及用80%浓度的氧仍有中心性紫绀时即可进行正压通气复苏。

各种原因导致心搏骤停后10~20秒内即出现意识丧失和昏迷,面色由苍白迅速呈现紫紫绀,静动脉搏动立即消失且触扪不到搏动,心音消失和血压测不出;30~40秒后出现四肢抽搐和瞳孔双侧散大;60秒后出现大便失禁和呼吸骤停,呼吸开始抽泣样逐渐缓慢中断而停止;4~6分钟脑部缺氧皆可能出现不可逆性大脑损害:

但8分钟以上脑细胞也并非立即全部死亡,在积极抢救的情况下还可能好转而恢复功能。

 

第二节小儿心肺复苏

发生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时,现场分秒必争地实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抢救的目的是用人工的方法重建呼吸和循环,尽快恢复患儿肺部气体交换以及全身血液和氧的供应。

抢救措施可归结为A、B、C、D、E、F六点,A(airway)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建立呼吸;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D(drugs)应用复苏药物;E(ECG)心电监护;F(defibrillation)消除心室纤颤。

抢救过后还需进行脑复苏,并对原发病及并发症进行救治,防治多器官衰竭。

一、呼吸复苏

(一)开放呼吸道

首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将患儿头向后仰,抬高下颌,清除呼吸道及口内异物;淹溺者迅速将病人转为俯卧位,救治者用手托起胃部,使头低腰高将水压迫排出;

(二)人工呼吸

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先迅速连续的吹气2次,以便打开阻塞的呼吸道和小的肺泡,避免肺脏回缩;口对鼻人工呼吸法适用于牙关紧闭而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者。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主要适用于抢救婴幼儿,吹气量以胸廓上抬为准。

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二、心脏复苏,建立血循环

(一)胸外心脏按压

部位在两侧肋弓交点处的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上方,或婴儿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点下一横指处,或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年长儿用双手掌法,幼儿可用单手掌法;婴儿用双拇指重叠环抱按压法,新生儿亦可采用环抱法或单手示指、中指按压法。

按压频率:

新生儿120次/分,按压通气比为3:

1;婴幼儿及儿童100次/分;胸廓下陷幅度:

儿童下陷2~3cm,婴幼儿下陷1~2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

双人操作15:

2;单人操作30:

2。

(二)按医嘱用复苏药物

在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同时,应根据心电图监护显示心跳骤停的类型,由静脉或气管内注射复苏药物。

如心跳停搏选用1:

1000肾上腺素;心搏徐缓选用阿托品;室性心动过速选用利多卡因等。

(三)除颤

对心室颤动者选用胸外直流电除颤,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分钟内可立即除颤;或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必须在基础生命支持2分钟后进行除颤,以2J/kg的电功率除颤。

(四)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1.扪到颈、肱、股动脉搏动,测得血压>60mmHg(8kPa);

2.听到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

3.瞳孔收缩,为组织灌流量和氧供给量足够的最早指征;

4.口唇、甲床颜色转红。

三、脑复苏

脑完全缺血超过4~6分钟时可导致不可逆损害,故应积极抢救。

主要措施:

氧疗、人工冬眠疗法、降低颅内压、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控制过度通气疗法及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等。

四、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复苏后患儿仍面临脑缺氧性损害、心律失常、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威胁,因此须专人监护:

1.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

2.注意神志、精神、瞳孔及周围循环的变化并记录;

3.加强呼吸管理,定时湿化呼吸道,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维持有效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保证热量供给;

5.维持正常体温,高热时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体温过低适当保温;

6.作好口腔、鼻、眼及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7.备好一切急救用品;

8.作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

 

第三章小儿腹泻的鉴别和初步处理

【学习指导】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临床特点和不同临床过程,故在临床诊断中常包括病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病原诊断。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为:

继续进食,合理调配,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重点知识】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小儿腹泻的分类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轻型腹泻:

有胃肠道症状。

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

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

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腹泻:

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

病程2周~2月。

3.慢性腹泻:

病程>2月。

二、小儿腹泻的病因

(一)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2.肠道外感染:

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

年龄越小越多见。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

2.过敏性腹泻:

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三、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无脱水机全身酸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常有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但常迁延,可继发其他疾病。

患儿可表现为无力、苍白、食欲低下。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2、重型: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1)胃肠道症状:

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脱水:

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液体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见表1),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见表2),以前两者多见。

(3)代谢性酸中毒:

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

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根据血CO2CP分为轻度(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4)低钾血症:

多见于急性腹泻脱水部分纠正后,或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伴腹泻者。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腹胀、肠鸣音减弱,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血清钾<3.5mmo1/L;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倒置,出现U波及心律失常。

(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活动性佝偻病患儿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惊厥,应考虑低钙的可能,当用钙剂无效时,应考虑低镁的可能。

血镁正常值为0.74~0.99mmol/L(1.8~2.4mg/dl),<0.58mmol/L(1.4mg/dl)可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

必须判定有无脱水(性质和程度)、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一)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

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多为母乳喂养,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发育。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

(二)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

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等)。

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

还需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

该病中毒症状较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逐渐出现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若抗生素治疗无效,腹泻时间较长者,尚需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合并感染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

继续进食,合理调配,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一)饮食治疗

1.继续母乳喂养,鼓励进食。

2.人工喂养儿年龄6个月者给予平日习惯的日常饮食(如粥、面条、烂饭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避免不易消化食物。

3.腹泻严重或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4~6h,但不应禁水。

禁食时间≤6h,应尽早恢复饮食。

(二)液体治疗

1.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

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100ml;2—10岁者,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2.轻中度脱水可给予口服补液盐(ORS),用量(m1)=体重(kg)×(50-75)。

4h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

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h,患儿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4h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3.中重度脱水需要住院给予静脉补液。

头24小时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三部分。

补充累积损失量

(1)液体量:

根据脱水的程度,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m1/kg;重度100~120m1/kg。

(2)液体种类:

根据脱水的性质,等渗性补1/3~1/2张,低渗性补2/3张,高渗性补l/3~1/5张。

(3)具体方案:

可参见表3。

轻度脱水和中度脱水不伴循环障碍者如吐泻严重则必须静脉补液,输液速度应于8~12小时内补入。

中度脱水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脱水者应分两步骤:

①扩容阶段给予2﹕1等张液,按20ml/kg,于30~60分钟内快速滴入,适用于任何脱水性质的患儿。

②补充累积损失量,扩容后根据脱水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液体,并扣除扩容量后静脉滴注,7~11小时内补入。

补充继续损失量:

根据腹泻或呕吐中丢失水分的量补充,原则是丢多少补多少,一般是每日10~40ml/kg。

给1/2~1/3张液体,在12~16小时内补入。

补充生理维持量:

液体为每日60~80ml/kg。

尽量口服,如不够,则给予1/5张生理维持液静脉输入。

在12~16小时内补入。

4.纠正酸中毒:

轻、中度酸中毒无须另行纠正。

重度酸中毒或酸中毒程度重于脱水程度可按血气BE值或CO2CP纠正,计算公式:

所需5%碳酸氢钠的mmol数=(BE–3)×0.3×体重(kg)或(22–CO2CP)×0.5×体重(kg)。

5%碳酸钠1ml=0.6mmol。

稀释3.5倍成等张液后静点;如无条件查血气或CO2CP,可按5%碳酸氢钠5ml/kg提高CO2CP5mmol给予。

5.补钾:

每日需要量3~5mmol/kg。

应见尿补钾,静脉滴注浓度<0.3%,24小时均匀输入,营养不良儿、长期腹泻儿及重度脱水儿尤其应注意补钾。

6.低钙和低镁的纠正:

一般无须常规补充,但合并营养不良及佝偻病时应给予注意,补液中如出现抽搐可给予10%葡萄酸钙每次5~10ml加等量葡萄糖静脉缓注,每日2~3次,如无效应考虑低镁的可能,可给25%硫酸镁每次0.1ml/kg,深部肌肉注射,每日3~4次。

症状缓解后停用。

7.第二天的补液:

主要补充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补钾和供给热量,尽量口服,不足者可静脉补液。

(三)控制感染

病毒性肠炎不需用抗生素。

细菌性肠炎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

大肠杆菌选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口服片、多粘菌素E,重症用三代头孢菌素。

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