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54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3课时)

一、专题导读:

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影响极深远的因素。

战争古已有之,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本专题以“一战”为例,说明近代以来的战争,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争是残酷的,同时战争也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战争,并且通过分析理解战争的威胁依旧存在,然而和平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

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

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

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

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课标要求: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战前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情况;

2、了解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了解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概况;

4、了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影响;

5、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提高阅读材料、利用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和读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3、探讨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4、分析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源;

5、探究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2、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战争的关系;

3、认识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的欺骗性和对一战爆发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由于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

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

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新课标要求,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议如下: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 角力:

战前的矛盾与斗争

【重点、难点】

1、重点:

列强对世界的争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难点:

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和直接原因,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

【教学建议】

1、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

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2、教学时应联系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同时,还应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3、“两次巴尔干战争”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导入新课】

战争自古就有,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手段和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14年,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思考: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

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矛盾的手段?

如何才能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表一: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国家

其他

1870年

32%

23%

13%

10%

22%

1913年

14%

35%

16%

6%

29%

表二:

一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比较表、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类别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8.1

1.9

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3

说明:

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倒挂。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那么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和表现怎样?

请看几位同学的表演,主题:

《再现历史》。

(具体内容见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时间:

8分钟

  学生课前要充分准备,查找资料并形成简练可以讲述的文章。

主要展示各国的野心和扩张计划,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历史宿怨、殖民地争端、霸权之争等等)。

出现人物如下:

  德国:

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奥匈:

奥皇弗朗茨约瑟夫

  俄国:

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格雷

  美国:

伍德罗威尔逊

  英国:

爱德华七世、格雷

法国:

外交部长法夫尔、总统卢贝

1)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

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3)表现: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大矛盾

4)发展: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掀起瓜

分殖民地的新高潮(19C末),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战争的爆发。

结论:

原因一:

大战根源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是矛盾的实质。

后果:

引发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三大矛盾: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主要矛盾一:

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是三对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矛盾二:

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主要矛盾三: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1)三国同盟

原因:

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过程:

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

2)三国协约

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

过程:

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

3)危害:

两大集团对峙,笼罩战争阴云

结论:

原因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原因)

在战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局势最紧张最敏感的地区是哪里?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

巴尔干半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成分,成为俄、奥争夺的焦点。

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火药桶”一目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1)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2)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

3)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到大战爆发的前夕,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思考:

巴尔干为什么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桶”?

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身亡。

从而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事件》。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结论:

原因三: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一战爆发的条件

1、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客观条件)

思考:

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殖民时代的开始,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成型;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导致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影响:

正是由于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使得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的战争具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可能条件)

思考:

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规模扩大,突破了局部战争的范围?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里:

新式武器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底和空中。

新的交通手段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表现:

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C、新的交通手段D、新的通讯工具

危害:

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

结论:

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各国疯狂地扩军备战,推动了大战的爆发。

3、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主观条件)

1)军国主义

定义:

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国家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现代军国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和侵略政策的产物,又是推行侵略战争政策的一种手段。

军国主义对内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军事侵略和战争的轨道,向人民灌输侵略战争的思想,实行军事独裁的恐怖统治;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掠夺、奴役、控制和颠覆其他国家,以至发动干涉战争。

成因:

近代以来,欧洲战争不断,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20世纪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

2)极端民族主义

“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民族优越论”

结论:

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战争日益迫近,且为发动战争进行了舆论方面的准备。

请思考: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3)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吗?

1)现实原因: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因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2)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3)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主观条件:

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附:

【课内探究活动】

  表演:

再现历史:

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目的:

帮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材料、写作演讲文章和提高口才的能力。

  步骤1、教师分工,选定角色,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写出符合各自角色的演讲稿件。

  3、教师要提前检查,观看每个学生的口才和表演状况,指导改进。

  4、准备旁白词。

  5、准备能分辨各个角色的标志,帽子或国旗或写各国的名称。

  6、课前教师要彩排。

(包括旁白、演说、神态、对话、签定协议、握手等等)

  7、时间:

25分钟

  各个角色演说内容的中心词摘要:

  威廉二世:

以世界政治为任务,以世界强国为目标,以舰队为手段,追求的目标是使德国成为世界帝国。

“海神的三叉戟须是握在我们之手,德国之殖民目标,只可在德国成为海上霸主时方可达到。

  俾斯麦:

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极力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力主建立同盟。

  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不愿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决不容许德国再行削弱法国,以使法国在背后牵制德国,使自己获得安全。

  尼古拉二世:

由于日俄战争失败,靠近德国,后发现不合适,会得罪法国对自己更不利,婉谢德国的邀请加盟。

协调与英国的关系。

  伊兹沃尔斯基:

主张协调与英国的关系,在殖民问题上与英国订立协约,并于1907年签定协约关系。

  伍德罗威尔逊:

为使美国人民免于战争,我们卷入欧洲各国的矛盾之中,不和任何一方结盟,保持“中立”。

  爱德华七世:

我们是“日不落”大帝国有雄厚的工业,强大的海军,不参与欧洲各国的结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

后来改变对外政策。

  格雷:

英国不能抱着以前的对外政策不变,应该协调与法俄的关系。

  卢贝:

法国要复仇。

要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出访英国

  法夫尔:

法国外交部长,等法国回复到自家地位之后仍是那些奉行均势原则国家的天然盟友。

和意大利加强争夺。

  弗朗茨约瑟夫:

奥匈皇帝,巴尔干地区是我们的生命线,要与俄国进行全力争夺。

第二课 冲突:

战争的爆发与力量的分化重组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一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战况及特点;了解美国、中国参战和俄国退出战争的原因。

2、难点:

理解“一战”演变为一场持久战的原因;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把本课内容与后一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整合到一起,以便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

2、教师可利用相关的影视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去体悟战争的残酷。

【导入新课】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这节课我们要认真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一、一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

(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一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

英、法、俄、意、日(协约国)——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国)

二、一战的进程(1914——1918)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

(挂《大战形势图》)

(1)德奥:

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

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

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

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

“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

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

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

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

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

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

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

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主要是执行总司令霞飞制订的《第十七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军在西线集结了大量的兵力。

但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的进攻,又对德国的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国两线作战,法国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

因此,十七号计划将兵力全部集结在法德边境,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未设防。

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上大批集结,法国虽有觉察,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结果使法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的计划是采用两种方案:

如德、奥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国。

如德国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A”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

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在动员的15天后集中80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西线法军的压力,可是,俄国仍将军力分两部分,而且主力对付奥匈。

很明显,这是符合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同时,可以肢解奥匈,从南面打击德国,俄的这一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的举动,说明它既要谋得本国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同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斗争,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P37表)。

2、三线: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南线:

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

3、四年:

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让学生去体悟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A、1914年 重心:

西线:

马恩河战役,速决战——堑壕战 

东线:

德挫败俄军攻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

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

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

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

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

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

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

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

“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B、1915年重心:

东线:

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15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

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16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

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C、1916年重心:

西线:

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海上:

日德兰海战,德海军未能突破封锁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

在凡尔登、索姆河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

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

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这是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

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

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

6月1日,战役结束。

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

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