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作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30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会合作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合作教案.docx

《学会合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合作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会合作教案.docx

学会合作教案

14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

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质疑。

1.出示名言,读。

发现了什么?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

  人是要有帮助的。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毛泽东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马克思

1、读老师出示的名言,说说读懂了什么?

2、板书课题:

学会合作齐读课题后,说说读题后想到些什么?

(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合作?

合作有什么好处?

……)

二、读文,掌握字词。

1、自读课文,

(1)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哪些自然段可以并在一起,试着给课文分段。

2、检查字词。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

和谐孤立典范卓有成效顾名思义情不自禁

(1)出示,读准。

(2)理解其中相关词语。

顾名思义:

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

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

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

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

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

由弦乐器、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3、指读课文,理清脉络。

(1)伺机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A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

B人们常说:

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第1自然段: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简洁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第2自然段:

作者从人际交往谈起,讲我们这个世界上合作无处不在。

第3自然段:

作者谈了什么是合作及合作的重要性。

第4—6自然段:

应作为整体来理解,它主要通过实例来讲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是成功合作的重要性。

第7自然段:

指出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提醒人们应学会合作。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

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

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演讲稿围绕“”这一话题,讲述了、

、等内容,告诉我们。

三、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1、分析第4自然段—6自段然。

出示

(1)读读,试着演讲第4自然段,讲述第5自然段的故事。

(2)想想作者举交响乐团演奏、拉彩球的实验分别向说明什么?

2、交流。

3、说说两个例子可以去掉一个吗?

理由。

4、想想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第6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四、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2自然段。

(1)这段话共几句?

第二句话中分号有什么作用?

(2)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齐读这段话。

3、模仿说段话。

(可以简单写一写)

4、出示第3自然段中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五、总结写法。

1.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各有侧重,结合紧密。

2.巧妙设问,纲目分明,叙述生动,联系实际。

六、练习演讲。

七、作业。

1、练习2、3.

2、练习演讲。

 

教材解读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围绕"合作"这个话题谈了对什么是合作、合作的作用以及怎样才能有效的合作的看法和主张,全文条理清楚,所举事例通俗易懂,说理透彻,给人以诸多启示。

文章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简洁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第2自然段,作者从人际交往谈起,讲我们这个世界上合作无处不在。

第3自然段作者谈了什么是合作及合作的重要性。

第4~6自然段应作为整体来理解,它主要通过实例来讲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是成功合作的重要性。

第7自然段指出,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提醒人们应学会合作。

由此,我们发现这篇演讲稿的思路:

合作的重要性(第1~3自然段)--怎样卓有成效的合作(第4~6自然段)--呼吁人们学会合作(第7自然段)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怎样才能卓有有效地合作呢?

你一定在音乐厅或电视里看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这可算得上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了。

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手中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

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

我想,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一个小口瓶里,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

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

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

他请学生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

实验即将开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上。

哨声响了,七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采用了3秒钟!

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位外国专家连声说:

"真了不起!

真了不起!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是几个彩球同时卡在了瓶口。

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

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点评:

指挥家轻轻一扬指挥棒,乐曲便倾泻出来,可见合作是多么的协调。

由此,你能想到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事例了吧,和他的观点联系怎样?

这一过渡句使上下文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只有……,才……"中可见,可能生存的前提是唯一的。

从"依次"中可以看出多有秩序呀!

人们为什么而鼓掌?

先讲例子,最后由例子得出结论,显得很自然。

【欣赏】

这一部分作者先抛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合作呢?

",引起听众的注意,并作为自己论说的中心,然后在4、5两自然段通过两个实例,解答怎样才能有效合作的问题,分别得出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牺牲精神的道理,最后在第6自然段对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出总结,得出结论,与第4自然段的首句遥相呼应。

使得这部分内容事实清楚,推理严密,结构严谨,令听众深感言之有理,较好地发挥了演讲的作用。

我们发现作者在解答"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时,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要这样呢?

第一个关于交响乐团演奏的事例给人的感受是每个人的协作精神对实现一个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的重要性,而有效地合作仅靠协作精神还不够,还有其他条件,特别是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作者又举了用从瓶中取彩球模拟火中求生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这样两者合一,事实充分,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演讲除以理服人之外,还应以情动人,这主要是通过演讲过程中的例子来实现的。

这部分所举的第2个例子就很感人,不仅在于作者把这个例子说得细致具体,还在于这个例子所包含的一种精神让人动容,听众在明白了道理的同时会因此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用事实来说理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说在说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时,显示的事例对说清道理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学会合作》,你一定会对文章中引用的实例记忆犹新,并深感其亲切通俗而有道理吧!

你看,文章第2自然段中所列举的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如学生间的交往、工人间的交往、战士间的交往等等,作者从这大量的事实中归结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这样从事实到道理的推断顺理成章,让人觉得字字在理,没有理由不相信。

这就是事实在说理过程中的重要。

同样的,文章的4~6自然段中所举的例子也是如此,实在的例子不仅可以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提出依据,还会使听众或读者因此而信服作者的观点及主张。

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为了说明有效合作的第一个条件--实现同一目标的每个人必须具有协作的精神,先以交响乐团的演奏为例,后点处其中道理,如此相辅相承,互为表里。

听众或读者不也会因此而点头称是吗?

文章的第6自然段同样有这样的效果。

所以说,在说明一个道理时,我们应尽可能地用事实来说话,这样即使不对所举实例进行总结,明眼人也会明了其中奥秘,那么在说清一个道理选取事例时,要不要注意些什么呢?

有这么几点:

一是所举事例要有针对性,即要说清什么道理,就用什么样的事例,它们之间关系紧密。

二是举例时不要太简单,要能让人对事例清楚明白。

三是对于不止蕴含一个道理的事例,要在引用后根据自己的表达重点的需要归纳总结出需要的那部分。

学会用事实来说理,你的表达会因此而动人。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请找出课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想想它们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演讲稿的条理很清楚,并运用事例来说理,值得我们学习。

你能以《学会学习》为题,模仿它的结构,并选取两个事例来写一篇演讲稿吗?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

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

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

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

然而,当恩格斯想到:

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

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

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

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

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

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

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

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

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

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

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

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

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

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

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

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

  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生命的林子

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

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

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

  玄奘想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

于是,玄奘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

“你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

“我愿做太阳!

”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

“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

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

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说:

“它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方丈问玄奘: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

“是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

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惭愧地说: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