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755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Word文档格式.docx

厚26〜50m。

底部为一层3〜5m厚的铝土页岩(G层),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G层以上为紫色页岩、粘土页岩及砂岩,中间夹两层石灰岩,下层称草埠沟灰岩,厚0〜3m,呈肉红、暗紫色,不稳定;

上层称徐家庄灰岩,厚6〜10m,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及条带。

∏.太原组(C-PyT):

厚118-178m°

岩性为灰及灰黑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多层灰岩和煤层(或煤线),本组含有煤层十多层,区内一般有五层可采煤,是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及各大煤田的开采对象。

川.山西组(PyS):

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及煤层,厚136m左右。

一般含3-6层薄煤,在区内只有两层可采。

2石盒子群(PS)

条带状自南而北分布于工作区中东部山前地带,岩性以灰绿、黄绿、紫红、灰紫色杂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黑色泥页岩及煤线为主,厚588m,

自下而上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

I.黑山段(PSh):

主要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灰色泥岩等,厚105m左右。

∏.万山段(PSW):

厚107m。

主要由杂色页岩、粘土质页岩和黄绿色石英长石砂岩组成。

顶、底部各沉积一层铝土:

底部一层称B层,厚5〜8m,为与

下伏黑山组的分层标志;

顶部一层称A层,厚1〜3m,品位和厚度都不稳定。

In.奎山段(PSk):

厚23〜65m。

主要由3〜4层致密坚硬的灰白色中粗粒

石英砂岩组成,通称奎山砂岩,总厚度50m左右。

奎山砂岩风化后呈黄褐色,裂隙发育。

IV•孝妇河段(P3):

厚60〜135m。

主要岩性为暗紫色、紫红色页岩、粘土岩及砂岩。

(3)中生界三叠地层

中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本次工作区的西部,位于淄博向斜盆地内。

①三叠纪石千峰群(T?

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厚212m。

主要岩性为砖红色、紫色粉细砂岩、细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含河流相砂砾岩,下部夹紫红色泥岩,可见燧石条带和结核。

(4)新生代第四纪

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丘陵的山间冲沟及山前凹地、河流两侧、高河漫滩及I级阶地上,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红棕色含砾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含砾砂及砂砾石层。

1大站组(QD)

分布于工作区山间沟谷地带,在岳店、河庄、张炳、官庄等地广泛分布。

主要岩性为黄色亚沙土组成,上部为砂质黄土,下部为砂质粘土,含钙质及镁质结合。

地层厚度不等,一般2-10mo

2山前组(QS)

分布于工作区东部和北部,在北焦宋、湖田、沣水、大旦村等地广布。

以冲洪积物为主,上部岩性为砂质黄土,含钙质及镁质结合,下部为砂质粘土、亚砂土及薄层中细砂等,厚度小于50mo

(二)构造

工作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山东马蹄形旋卷构造体系的外环东北边缘,受多次

强度不同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断裂等构造。

纵观本次工作区的构造

特征,褶皱平缓舒展而不甚发育,除较高一级的淄博向斜外,其它系与淄博向斜相伴生的次级小型褶皱;

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尤以张性断裂为甚,纵横切割。

现将主要褶皱及断裂叙述如下:

(1)褶皱构造

1淄博向斜:

淄博向斜轴向20°

〜25°

南起博山区域城,向北经岜山、馆里至周村萌山水库,萌山水库以北则被第四系覆盖,全长约50km。

向斜东翼开阔,西翼陡窄,南端封闭仰起,北端倾伏,在形态上为一不对称型的向斜构造。

淄博向斜的完整形态已受到强烈破坏。

向斜轴部为侏罗系地层,东翼地层出露较全,

地层走向NE40〜45°

倾向NW,倾角8°

〜15°

向斜西翼的石炭、二迭系地层被卷入王母山断裂带中,呈近南北向陡立岩带展布,且层位缺失,出露不齐,地层倾向E,倾角15°

〜20°

淄博向斜是一个平缓、开阔、西翼保存不完整的向斜。

2金岭穹窿:

为一短轴背斜,分布于金岭、四宝山一带。

为燕山中、晚期岩

浆岩沿北东向破裂面侵入中奥陶系而成,呈椭园形穹窿状,长轴约17km,走向

NE40,短轴6km。

背斜核部被中生代的闪长岩体占据,厚度大于2000m,周缘依次为中奥陶系和石炭、二迭系地层,靠近岩体附近的地层产状较陡,倾角一般30°

〜50°

向外逐渐变缓,倾角一般在20°

〜30°

之间,其北东倾伏端地层产状平缓,一般小于20°

3湖田向斜:

分布于张店区湖田一带,轴向一般为45°

左右,长约20km,

宽约10km,核部地层为二迭系,两翼为石炭系及奥陶系地层。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形成于印支一燕山期。

神头—西河断层:

该断层走向NE40〜60°

倾向S40oE,倾角60°

〜70°

西南端与禹王山断裂带之梯子山斜交,向东北经神头、西河与淄河断裂带衔接,全长约27km。

福山-源泉断层:

该断层西起两坪村,经福山、苏家沟至东天津湾,全长12km。

总体走向为NW40〜60°

倾向SW,倾角65°

〜80°

上盘为石炭地层,下盘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

该断层由北向南断距逐渐增大,由于其两端分别与神头-西河断层和城子断层相交,使之成为规模较大的弧型断层。

炒米庄断裂:

分布于工作区北部,高炳旭一唐炳旭一带,走向320°

倾角

80°

有两条近平行的断层组成,两断层面倾向相对,中间地层下落,形成地堑,

呈西北向展布

四角坊断裂:

位于四角坊村西侧,呈北北西方向展布,为二条近于平行排列的断层,走向345°

,倾向相对,由O26,C2与。

25、O26地层相接触。

漫泗河断裂:

分布于工作区南部西官庄一新庄一带,走向由EW转NE,倾

向S,倾角77°

O25、O24与O26、C2地层相接触,断层两侧岩层破碎,具断层角砾岩。

(三)岩浆岩

工作区岩浆岩分布面广,区内岩浆岩种类齐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均有发育,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岩浆岩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

工作区分布的主要有金岭闪长岩杂岩体,此外在淄博向斜盆地轴部还有岩脉群。

金岭闪长岩杂岩体,分布于本次工作区西北角,面积近50km2,受金岭短轴背斜控制,长轴成北东走向,其与围岩接触线较整齐。

据物探资料分析,该岩体为形态复杂的岩盖,中心位臵厚度大于2km,属于燕山期产物。

岩体呈中偏基性—中性一中偏酸性。

又可细分为:

混杂角闪辉长岩、黑云母闪长岩与角闪岩、闪长岩类和脉岩类等。

其次为向斜轴部的岩墙群,走向NW30〜40°

为雁行排列,多达100余条,主要为辉绿岩,少数为煌斑岩、闪长玢岩、伟晶岩、细晶岩等。

宽者10〜20m,

窄者3〜5m,一般在0.5m左右。

对煤层和B层铝土都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同时对地下水的运动也起到滞导作用,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二、岩溶区1:

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

(一)填图路线布臵

填图路线布臵:

观测路线的布臵,采用穿越和追踪法相结合,一般应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岩性接触带、断层带、含水层、岩溶发育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方,应沿走向追索,主要观测路线上不易包括在内的一些重要地质现象,可布臵专门的观察路线。

界线应有观测点控

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并作路线地质剖面,采集必要的样品。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路线间距按IOOOm布臵,点距在100Om在富水区、地层界线、构造发育、岩溶发育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方适当加密控制。

填图以1:

5万地形图作底图。

用手持GPS吉合地形、地物定点。

填图单位划分:

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作为基本的填图单元,对其中与岩溶

水有关的地层、构造、含水层等,填图单位划分到段,对重要的控水断裂构造进行追索,重点观察、描述圈定。

1:

5万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目的任务是:

查明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岩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为岩溶水资源评价、开

发利用及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图准备工作

1.准备区域地形图

区域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总体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工作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

(三)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观察路线布臵

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产状、地下水天然露头、地下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等的位臵,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

2.穿越法填图

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臵观察路线。

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碳酸盐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

3.追索法填图

选择标志层、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臵,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4.地质点布臵

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

a)基本点:

为控制工作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臵的观察点。

基本点

应布臵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水层、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及地下水天然露头、地下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环境地质污染源、地表岩溶发育等位臵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

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

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臵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

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臵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5.观测点密度及数量

观测点布臵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

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1。

表1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

总观测点数

(个)

观测线路间距(m)

水文地质点(占总点数比

例%)

地质点/岩

溶地质点

环境地质

八、、

洞穴测量

(m)

90-100

1000

50~60

20~30

100

(四)观测点定位

1.现场标注点位

将写有观测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观测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

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观测点号。

若需要仪器定测

的观测点,应在观测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2.测量坐标

所有观测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勺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O)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3.精确定位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观测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

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W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观测点及坐标通知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五)观测点记录

在观测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观测点记录表中。

路线记录

路线调查记录内容为:

路线号、目的任务、图幅号、人员分工及起止点。

每条路线只需在路线开始时记录一次路线信息,同一路线内不同点不需重复。

路线号:

所跑路线的野外编号

目的任务:

根据所跑路线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重要调查内容的区分,比如山前富水地带主要为机民井、开采量及环境地质点的调查,山区主要为地表岩溶的观测调查,穿越地质界线及构造较多的路线应注重地质界线及构造的修测等。

图幅号:

所跑路线的图幅编号

人员分工:

路线主要调查人员负责哪部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

执图、记录。

起止点:

路线起点(路线号点号)及终点(路线号点号)

观测点记录

1.点号:

指观测点编号。

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

?

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位臵:

观测点所处位臵,应相对于明显地物地貌确定方位及平距。

3.坐标:

GPS的定位坐标

4.点性:

观测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岩性点、环境地质点、水文地质点、地表岩溶观测点等。

5.观测点描述

每个观测点所具有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1)岩性点

描述内容主要有:

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等;

所含钙质与铁锰结核情况;

岩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厚度;

裂隙及岩溶发育情况;

古生物及遗迹化石;

所处地貌形态。

该类型点在地质点不占主要内容,应尽可能减少岩性点数量,增加界限点数量,在难以找到界限点时,为达到区域控制目标或岩性有明显变化时布设岩性观测点。

(2)界线点

分布对界线点两侧进行岩性描述:

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等;

岩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厚度;

裂隙及岩溶发育情况;

界线点必须现场绘制剖面图,平面图根据情况尽可能绘制。

该类型应为地质点主要类型,区域内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为区内主要含水

层,界线划分应具体到段。

(3)构造点

主要描述内容为:

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

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

构造点必须现场绘制剖面图,平面图根据情况尽可能绘制。

(4)水文地质点

现有水点(包括人工揭露水点)的位臵,水位、水量和水质动态信息。

年内最大、最小和正常水位、流量,有无断流现象(断流及出水时间),水位、水量、水质(主要指色、味、浊度)随降雨特征(雨量、雨强)的变化情况,出流状态(平流、上涌),鱼类活动情况及群众对水源的分析等。

历史上出水点的位臵,当时水量大小,何时断流,群众对其原因的分析。

岩溶区的河水流量变化及季节干涸情况,并了解流量骤增、骤减及有消水现象的河段。

岩溶区水库蓄水前后及库水位高低变化对周围地下水的影响情况。

岩溶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群众解决水源问题的方案,包括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合理利用的意见。

饮用水水质情况,有无地方病。

除观测路线外,应尽可能在每一乡村开展访问调查,访问工作与地面测绘工作同步开展。

岩溶水观测点应布臵在地下水天然露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分布的地点以及对水文地质单元界线有控制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臵。

对岩溶地下水天然露头(如岩溶泉、落水洞、出水洞、地下河出口、地下河天窗、溶潭等),应查明出露条件,成因类型,补给特征,动态特征,理化性质,利用情况,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的岩溶水点,应作详细调查研究。

对岩溶地下水天然露头应记录描述以下主要内容。

成因与出露条件:

地层、构造条件、所属地貌单元及部位、出流点及周边岩溶发育情况。

水位和流量调查:

水位、流量的测量及其随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访问动态变幅,观测洪水痕迹,各水点均应采用流速仪、矩形堰、三角堰等工具实测流量;

面上的测绘工作结束后,在枯水季节统一规定时间内,对重要的水点(具代表性和控制性)重测一次水位与流量。

理化特征:

色、味、透明度、水温、PH、电导率、暂时硬度、水流沉积物

等。

水生生物(藻类、水草和鱼类)情况。

开发利用现状:

利用方式、用途和取水量等。

人工露头应调查所揭露的地层剖面,记录井的结构、口径和取水方式和取水量。

(5)环境地质点

注重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矿坑排水引起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泉水流量衰减(甚至干涸);

泉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泉源区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地下水质污染,矿化度和硬度变化,泉水中有害元素或组分。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

降引起的塌陷和地面沉降问题

(6)地表岩溶观测点

充分利用各种人工开挖的剖面(包括公路、铁路、渠道、米石场等)开展表层岩溶带的特征调查。

表层岩溶带的分布、厚度、岩溶形态特征、岩溶空隙及其充填特征,发育下限及隔水边界情况

6.沿途观察

指相邻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

a)记录的现象要有准确位臵(对应某个观测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观测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d)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7.岩石标本、水样编号:

观测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臵上标注和编号。

(六)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观测点相连接。

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七)野外资料整理

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1.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

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像)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臵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

若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

2.观测点记录表的整理

应检查观测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

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

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3.手图整理

检查手图中的观测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臵、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4.编制实际材料图

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观测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地表水体等的位臵、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工作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笺等,形成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5.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资料清单

a)观测点记录表

b)标本登记表

C)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d)实际材料图

e)岩石标本及送样单

f)鉴定及测试成果

g)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成果)

7.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工作总结的内容

a)概况:

目的任务,交通位臵及自然地理,以往工作评述(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完成实物工作量;

b)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C)地质:

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

d)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碳酸盐岩的分布情况、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天然露头;

e)结语:

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