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375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8.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docx

目录

前言 1

1历史轮回:

武汉是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3

1.1历史视角下的武汉 3

1.2武汉当前的发展情况 6

1.3小结:

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11

2趋势判断:

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武汉的机遇挑战 13

2.1经济发展趋势 13

2.2空间发展趋势 20

2.3 小结 26

3区域格局:

中三角区域“五角形地区”的成长 27

3.1武汉在区域网络中的地位:

强弱强 27

3.2面临的挑战:

辐射带动区域有限 31

3.3中三角地区区域格局 32

3.4中三角区域空间发展策略 36

3.5 小结 38

4模式选择:

国家中心城市模式与再工业化模式 39

4.1产业发展阶段 39

4.2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征 40

4.3经济模式演变 43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1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4.4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46

5目标愿景: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48

5.1我们希望 48

5.2分功能,分层级,分阶段的发展路径 49

6绿色的城市 39

6.1协调生态安全 52

6.2控制生态底线 53

6.3建设生态网络 56

6.4促进低碳发展 63

7宜居的城市 65

7.1未来社区的模样 65

7.2构建活力的社区 70

7.3营造和谐的社区 72

8包容的城市 74

8.1两大目标 75

8.2行动措施 76

9高效的城市 86

9.1现状特征 86

9.2三个发展目标 88

9.3主要发展策略 90

2

10活力的城市 97

10.1武汉城市空间梳理 97

10.2空间模式探讨 98

10.3城市功能体系 101

10.4城市中心体系 104

10.5武汉“1+8”城市圈的空间发展 106

结语 109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3

前言

2049是中国建国百年,也是武汉解放百年,一个城市发展需要“百年大计”,才能避免走弯路、错路。

如果说之前的规划有点功利色彩,有一定的近期操作的现实目的,那么这个2049战略研究则是希望本着对武汉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把武汉建设好。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找准目标不走弯路。

因此,这个规划编制目的并不是请谁批准,更没有想在一定范围内把武汉做大、当龙头的奢望,而是更为脚踏实地地为武汉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容错性差,犯了错误往往不可逆转、不可改正或者改正起来的成本非常大。

小至一栋楼,大至成片的开发、快速路的建设,城市规划上所犯的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

这就倒逼着武汉一定要做百年规划,“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规划武汉2049核心目标是要用一个更长远的价值观来指导现在的行动。

总结城市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发现,过去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经济发展作为相对单一的目标,但是从更长远的价值取向来看,当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在经济目标外,人民还有更多的追求,包括追求更生态的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舒适的生活、更绿色的交通等。

“武汉2049”核心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武汉的目标是什么?

要避免走弯路,出现方向性错误;第二,明确我们不能做什么?

要避免做错事留遗憾,避免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第三,确定我们该做什么?

避免错过机遇。

越长远的规划涉及到未来的变化越大,特别是武汉现在处于转型期,产业在变化,社会在转型,各个方面还在改革,我们需要考虑得更加全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不能做什么,避免给城市造成大的遗憾。

不能做的就是不变的东西,虽然我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2049年具体的发展情况,但江、湖、山体不能够再填挖,城市不能再摊大饼,产业发展要更加集约等,需要把这些大的格局要明确下来。

另外就是要明确“要做什么”,武汉有很多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此城市的基本骨架要尽早形成;武汉要尽可能建成综合交通枢纽,面向全国甚至世界服务;要建设智能城市;要进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要引领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服务为代表的产业革命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武汉2049”,让全市人民都知道到2049年武汉大体要发展成什么样,我们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些都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1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基于一种更长远的价值观,武汉2049规划主要依托两条技术主线:

一是如何让武汉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更具竞争力,在建国百年之期成为一个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强大武汉。

基于这个目标以及武汉的特征条件,我们认为未来武汉应当努力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创新中心,区域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业中心。

二是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而是成为一个市民居住幸福的、美好的大武汉。

武汉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在全球的特大城市中都有绝对优势,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彰显武汉的山水优势。

未来,这里将是一个绿色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包容的城市、高效的城市和活力的城市。

这个规划既不会很容易实现,也不会一帆风顺。

规划不仅需要正确的方向,充实的内容,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多机构的紧密合作来实现。

我们为我们孩子们留下的城市,将取决于我们如何把握现在,做出果断的决定并将贯彻落实到底。

通过合理引导和规划,我们相信,武汉可以在未来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比现在1000万人口所拥有的更加美丽、更加健康、更加开放的城市。

2

1历史轮回:

武汉是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武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发展与起起落落一直体现着国家战略风向标的地位,在国家中的地位也经历过三次的顶峰。

武汉第一次体现国家地位是在明末清初的

17世纪初叶,汉口定位为“九省通衢,商贸重镇”,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是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

第二次为20世纪初叶,随着汉口成为列强的通商口岸与洋务运动的兴起,武汉的港口与对外贸易地位凸显,与上海、天津、广州并称为全国四大金融中心。

第三次崛起为建国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出于战备需要重点开发中西部地区,而武汉成为国家这一轮战略的工业据点,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1980年代开始国家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经济发展集聚到沿海,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逐渐被边缘化。

但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逐渐采用“内陆内需”与“出口导向”并举的战略,武汉的发展面临新一轮的基于国家战略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

1.1历史视角下的武汉

è第一次体现国家战略地位:

明末清初四大名镇之一

图1‐1:

楚中第一繁盛处——汉正街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3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武汉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卻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卻月城中。

卻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223年,东吴孙权在武



资料来源:

武汉规划展示馆

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

è第二次体现国家战略地位:

二十世纪初对外通商口岸和近代工业城市

1858年,汉口成为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

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

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

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

其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

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

武汉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首要经济中心。

4

“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

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

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

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

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孙中山,《建国方略》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为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是全国的四大港口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二十世纪初的武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是绝无仅有的与大上海共享荣耀的大都市,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希望。

è第三次体现国家战略地位:

“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基地和物资调拨枢纽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国家希望模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快速完成重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的原始积累,避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了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以工业据点方式进行开发,为备战需要重点开发中西部地区。

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的武汉在这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国家大量的重工业投资,一度从服务和消费型城市转变成为生产型城市,并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武汉有了万里长江第一桥、亚洲最大的肉联厂,以及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工业领域的大型国企。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武汉的企业数量和水平在全国都居于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武汉是国家在华中地区物资调拨中转站,是全国重要的物资中转流通枢纽。

è改革开放时期:

武汉地理中心的边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国际形势方面,苏联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中国通过“出口导向战略”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廉价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几乎可以忽略的环境成本,因此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的职能是“加工厂”,距离大型海港越近的地方越具有物流成本的优势。

国家的战略重心从内陆移向沿海,通过非均衡战略打造若干经济增长极:

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沿海4个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率先崛起。

1984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了三个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放地区,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迅速崛起。

由此,沿海地区率先开发开放获得了经济上的“起飞”,成为了经济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武汉反而处于“边缘”地位。

è面临第四次国家战略地位的新机遇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5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2000年以来,伴随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的发展战略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国家的需求导向从单一依赖外部市场转向内需和外需双导向,国家的开放格局从沿海开放转向沿海、内陆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

国家的经济重心从沿海化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从中心城市转向城镇群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

从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关注增长的质量内涵,提出了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建设“两型”社会、自主创新等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家需要在中部地区找到核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群,成为“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武汉和中部地区也从政策洼地变成了战略高地。

2006年

图1‐2:

创新引领未来——武汉未来科技城

“中部崛起战略”写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地区再次全面进入国家视野。

2008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试验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

2009年武汉光谷成为了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些政策红利和大规模的投资使得武汉迎来了新一轮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武汉有机会、也有责任在新一轮国家战略扮演重要的角色,引领中部地区共同发展。

1.2武汉当前的发展情况

è经济发展出现2008年拐点

6

从宏观经济表现来看,2007年对于武汉是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年武汉占全国

GDP的比重为1.2%,是近十年来的一个低谷(图1-3)。

在这一年,武汉的GDP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最为接近,仅比全国高1.4%。

此后,武汉的经济表现一路上扬,2012年武汉市地方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5%,五年间GDP平均增速超过20%。

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五年间平均增幅达到24%。

武汉在全国城市GDP的排名,从1980年的第7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17位,此后武汉的排名开始上升,2012年又回到了第9位,划出了一道“U”型曲线。

图1‐3:

武汉占全国GDP比重变化

1.5%

1.4%

1.3%



1.23%1.24%1.23%



1.23%1.24%



1.43%

1.39%

1.36%

1.30%

1.2%

1.1%

1.0%

0.9%

0.8%

1.20%1.18%

1.2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资料来源:

201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è四类产业集聚与四大优势

与宏观经济形势趋好相对应的是,2007年以来电商物流、高科技、消费服务和先进制造四大类企业加速向武汉集聚,体现的是区位、人才、市场和技术四大优势。

图1‐4:

2007年后入驻武汉的企业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7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电商物流企业与区位优势。

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与长沙、郑州、洛阳、南昌、合肥、南京等特大城市相距不到700公里,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不到1200公里,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及城市交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良好的综合运输网络,便利、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武汉物流业发展。

2011年武汉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7683亿元,社会物流总额、物流增加值、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等指标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近年来,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物流企业在武汉设立全国一级运营中心。

以亚马逊为例,武汉物流基地是全国一级运营中心,规模排名全国第六,主要负责华中区域,辐射湖北、河南、江西、湖南四省,它的使用将使大部分华中地区的订单缩短1-3天的配送时间。

当当网

CEO李国庆曾说过:

“一个区域中心至少要辐射700公里范围,当当网在武汉建设物流运营中心,就是根据这个趋势布局的,任务是盘活中部多个省份。

高科技企业与人才优势。

武汉高校密集,科研单位众多,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列。

2011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9所,居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人数逾100万,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仅次于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011年末,全市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0所,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

8

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

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充沛的高素质劳动力为武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1‐5:

国家重点高校、研究机构分布

近年来,华为、联想、搜狐、腾讯、施耐德电气、西门子等高科技企业纷纷来到武汉建立基地。

许多企业在武汉设立集生产、技术研发、区域总部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无一例外是看重了武汉丰富的劳动力、科技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大光谷的产业环境。

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总部位于深圳。

武汉无线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于2012年开工建设,一期投资10亿,建成后将有2600名员工。

腾讯在全国各大区域的中心城市都设有研发中心,包括华南地区的深圳、广州,华北地区的北京,华东地区的上海,西南地区的成都以及华中地区的武汉。

腾讯选择武汉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了武汉的人才优势,“我们一定要跟着人才走,哪里人才多,就要在哪里设立基地。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9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消费服务企业与市场优势。

武汉自身经济能级的扩大以及华中地区巨大的市场潜能都吸引消费服务业企业的集聚。

2012年武汉市市域人口达到1002万人,GDP超过8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27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万元,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25%。

近一百万的大学生群体和众多高科技人才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随着超过6条城际铁路的建成,武汉周边将形成半小时紧密经济圈,武汉的消费辐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在更加广域的范围内,以武汉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五个省份,居住着3亿多人口,代表着巨大的内需市场。

图1‐6:

近年来武汉的消费服务业快速发展

从万达集团的投资战略可以很好地解释武汉巨大的消费潜力。

万达将全国市场分为六大板块,武汉是中南板块的核心,项目数量远高于周边南昌、长沙、郑州、襄阳等城市,位列全国城市之首。

万达投资建设的武汉中央文化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

里,总建筑面积340

万平方米,投资500亿元,是融文化、旅

游、商业、商务、居住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楚河汉街已经于2011

年开业,是国内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每天客流超过10万人次。

在建的项目包括汇聚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的汉街万达广场,全球一流的汉秀剧院和电影文化公园,多座高级酒店等。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认为,选择武汉主要考虑到城市本身的能级和区域辐射力:

“武汉的城市规模够大,是中部崛起的龙头。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武汉形成3小时城市圈,如果沿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画一个十字线,中间的交叉点就是武汉,武汉的辐射作用很大。

10

先进制造企业与技术优势。

近年来,以东风汽车、通用汽车、南车集团、雷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产业基地。

从世界500强制造业外资企业在中三角的布局可以发现,武汉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世界500强制造业外资企业在中三角共有58处分支机构,其中制造加工环节45处,占78%;采购销售环节8处,占14%;研发环节5处,占8%。

尽管中三角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形式以制造加工环节为主,但绝大多数的研发、采购销售环节都在武汉。

从长三角、中三角制造业类别层次看,武汉与上海、南京、苏州处在同一层级,武汉的制造业价值区段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表1-1)。

中三角内部的其他城市中,长沙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特征,南昌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特征,说明武汉在中三角区域制造业中的占据着较高的价值区段。

表1‐1:

长三角与中三角城市制造业价值区段分布

价值区段

城 市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苏州、上海、南京、武汉

资金密集型制造业

黄石、十堰、宜昌、襄阳、鄂州、长沙、湘潭、郴州、娄底、景德镇、新余、鹰潭、无锡、常州、扬州、宁波、泰州、上饶、湘西州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荆门、孝感、荆州、咸宁、随州、株洲、邵阳、岳阳、益阳、永州、怀化、萍乡、宜春、抚州、吉安、镇江、南通、嘉兴、湖州、绍兴、温州、金华、丽水、衡阳、常德、张家界、南昌、九江、赣州、徐州、盐城、杭州、台州

数据来源:

《中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研究》专题

1.3小结:

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从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武汉在历史上先后三次体现了国家战略地位,并且从建国以来城市的起伏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当国家实行非均衡、外向战略的时候武汉的地位下降,当国家实行相对均衡、内向战略的时候武汉的地位上升。

当前,武汉面临着第四次体现国家战略地位的新机遇,从宏观政策、经济发展趋势、企业选择等视角都反映出武汉积极向上的态势,也回应了武汉长期以来积累的区位、人才、市场和技术的四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11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大优势。

然而不能回避的是,武汉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都依赖于强大的外力作用,当前的发展机遇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我们认为只有将优势和机遇必须转化为城市内在积极进取的动力,才会具有可持续性,才能进一步确定武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12

2趋势判断:

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武汉的机遇挑战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8.6倍,意味着在超过30年时间的跨度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

按照汇率法计算GDP,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也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4亿,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人口总量还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到2025年左右到达峰值,约14亿人,随后将出现小幅下降;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有10亿人居住在城市中。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外需”与“内需”,“区域化”与“本土化”三大并举,武汉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遇,有机会在国家崛起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1经济发展趋势

è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

中国正经历两个历史性的转变:

一是从乡土化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过去的15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不止两番。

即便是在发达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这样的进程也需要几百年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