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764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精选试题及解答Word文件下载.docx

葡萄糖(mmol/L)

与血糖相近

低于血糖水平

LD(U/L)

200

积液/血清LD比值

细胞总数(×

106/L)

100

500

有核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为主,偶见间皮细胞,单个核细胞>

50%

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期以淋巴细胞为主,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肿瘤细胞

可有

细菌

  【血液学检验】

  红细胞中出现染色质小体多见于

  A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请问老师本题是A对还是B对

答案为B。

  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为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

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

课本第173页,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3-4:

1与咱们讲义中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三)中表5的有核细胞:

成熟红细胞为1:

20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总觉得这两个是矛盾的,麻烦老师给我解释的清楚些,谢谢!

  答案及解析:

粒红比是指:

在骨髓象中,粒细胞(原粒、早幼粒、中晚幼粒、嗜酸、嗜碱)与未成熟的红细胞(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的比。

计数的是有核细胞。

  您所说的那个表中1:

20指明是“有核细胞:

成熟红细胞”。

  所以并不矛盾。

   

  [临床检验基础]

  柏油色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量( 

)。

  A.大于10ml

  B.大于20ml

  C.大于40ml

  D.大于60ml

  E.大于100ml

应该选择什么呢?

粪便颜色提示的问题:

粪便呈黑色或柏油色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1.当出血在60ml以上时,出现柏油样便,粪便质软而富有光泽,宛如柏油。

  2.如见患者柏油样便且持续两三天,说明出血量不少于500ml。

  3.上消化道持续大量出血时,便次增多,稀薄,由柏油色转为暗红色,见于溃疡病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消化道肿瘤。

  4.当服用铁剂,活性炭等药物,或进食动物血及肝脏后可出现粪便呈黑色但无光泽。

患者红细胞计数为2.3×

1012/L,白细胞为180×

109/L,应报告红细胞计数结果为?

在计数红细胞时,白细胞影响:

通常白细胞总数较少,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500~1/1000,对结果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但白细胞过高者(WBC>

100×

109/L),红细胞计数结果应进行校正。

  方法有两种:

一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二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勿将白细胞计入,白细胞体积常比红细胞略大,中央无凹陷,细胞核隐约可见,无黄绿色折光。

  本题对红细胞数校正之后:

2.3×

1012-180×

109=2.12×

1012

【临床检验基础】

  某患者为血性脑脊液,对其进行细胞计数,稀释20倍后采用改良牛鲍计数板,计数4个大方格得到的细胞数为400,白细胞数为10,此患者红细胞数为4×

1012/L,血白细胞数为20×

109/L,经校正后脑脊液实际白细胞数为( 

  A.100×

106/L

  B.25×

  C.300×

  D.400×

  E.500×

是怎么计算出的?

用计算公式我怎么算不出。

请老师列出。

(1)在采用改良牛鲍计数板计数脑脊液中的细胞时,应计数两侧计数室四角及中央5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中细胞的数量。

计数出细胞的换算公式为N×

稀释倍数×

106。

  所以在脑脊液中白细胞的计数结果应该为:

10/4×

10=25个;

红细胞应该为400/4×

10=1000个。

  经过公式计算之后得到脑脊液中细胞实际总数为:

白细胞(未校正)=25×

20×

106/L=500×

106/L;

红细胞(未校正)=1000×

106/L=2×

1010/L

  (2)利用校正公式:

  白细胞数(已校正)=白细胞数(未校正)-红细胞数(脑脊液)×

白细胞数(血液)/红细胞数(血液)

           =500×

106/L-2×

1010/L ×

 20×

109/L /4×

1012/L 

           =400×

106/L 

  所以本题答案为 

D。

400×

  

  某病人外周血细胞计数值为10×

109/L,但在分类时计数100个WBC时,见到25个有核RBC,则白细胞计数的真值为( 

  A.4×

109/L

  B.8×

109/L 

  C.10×

  D.12.5×

  E.15×

用什么公式计算?

白细胞计数时,若血中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应对白细胞进行校正,公式为:

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

100/(100+Y)(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这个公式一定要记住!

  

  即白细胞计数的真值=10×

109/L×

100/(100+25)=8×

  所以选择B。

教材讲ABO血型系统的IgM抗体最适温度为4--22℃如达37℃凝集力下降。

请问,在做血型鉴定时,冬天,把玻片放入37℃孵箱,再观察凝集情况是错误的?

在ABO抗体系统中分天然抗体跟免疫抗体两种。

  正如讲义中阐述的:

“天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而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

也可能是由一种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产生而得。

免疫性抗体:

有IgM、IgG、IgA,但主要是IgG。

抗A和抗B可以是IgM与IgG,甚至是IgM、IgG、IgA的混合物,但主要是IgM,而0型血清中以IgG为主。

”我们知道IgM是冷抗体,不耐热;

IgG是耐热的温抗体,所以为了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IgM造成损害,而影响检验鉴定的结果,我们一般不在37℃进行测定,常选择室温(20~24℃)。

  如果还是有异议,请看讲义后部分有一处“4.血型鉴定操作时注意事项③虽然IgM抗A和抗B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温度以4℃最强,但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干扰,一般在室温20℃~24℃内进行试验,而37℃条件,可使反应减弱。

  所以,临床上沿用的一些方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CLL特点( 

)。

  A.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

  B.淋巴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正常

  C.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正常

  D.可见少量淋巴母细胞和幼淋巴细胞

  E.篮细胞明显增多

书上是这样写的在CLL(慢淋早期)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可以正常。

既然是CLL是一种白血病,为什么淋巴细胞形态会正常?

如果形态正常又怎么会是白血病呢?

  学员seekself,您好!

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书上明确描述是:

  1.血象:

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晚期表现。

白细胞总数大于10×

109/L,少数大于100×

109/L,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60%,晚期可达90%~98%。

血片中蓝细胞明显增多,这也是慢淋特点之一。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淋巴细胞显著增多;

占40%以上,细胞大小和形态基本上与外周血一致。

在疾病早期,骨髓中各类造血细胞都可见到。

但至后期,几乎全为淋巴细胞。

原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较少见(5%~10%)。

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都减少,晚期巨核细胞也减少。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

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其致命在于淋巴细胞恶性增值,抑制髓系细胞的生成,使得机体受损。

细胞形态学变化只是白血病细胞的一种病变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白血病细胞都要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

  祝您学习愉快!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对于补体相关的知识还不是很理解,知道抗原,抗体。

但补体是什么还是不明白。

谢谢!

补体(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有些资料也可归纳为两种途径)激活。

  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①从C1q-C1r2-C1s2开始的经典途径(classicpathway),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

②从C3开始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其不依赖于抗体;

③通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MBL)糖基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径(MBLpathway)。

上述3条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你可以理解为通过补体的补充作用,一些被机体认定为异物的东西,被补体盯上,之后补体针对它形成一个攻膜复合物,将该异物的细胞膜打孔,起到破坏作用,最终达到杀死的效果!

  习题823H-TdR掺入试验测定白介素-2活性,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测得cpm值越高,说明IL-2活性越低

  B.测得cpm值越高,说明IL-2活性越高

  C.测得cpm值越低,说明IL-2活性越高

  D.测得cpm值与IL-2活性无关

  E.cpm值与IL-2活性呈不规则性变化

为什么在放射免疫里面CPM值越高,标本中所要检测的物质含量就越低,而这里好像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含量和活性难道不一样么?

正确答案是B

  cmp是指放射性强度。

在利用细胞增殖法判断细胞因子活性时由于许多细胞因子具有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特别是白细胞介素,如IL-2刺激T细胞生长、IL-3刺激肥大细胞生长、IL-6刺激浆细胞生长等。

利用这一特性,现已筛选出一些对特定细胞因子起反应的细胞,并建立了只依赖于某种因子的细胞系,即依赖细胞株(简称依赖株)。

这些依赖株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存活,只有在加入特定因子后才能增殖。

  例如IL-2依赖株CTLL-2在不含IL-2的培养基中很快死亡,而加入IL-2后则可在体外长期培养。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胞增殖与IL-2量呈正比,因此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如使用3H-TdR掺入法、MTT法等)鉴定IL-2的含量。

  相反,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用的是竞争反应,此时放射强度(cpm)越高表示待测物越低。

  含量和活性严格上来讲不是一样的,有时候当某种物质的功能出现缺陷时,即使含量很高,活性却是很低的。

但大部分情况,人们还是习惯将两者认为是统一的。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血液学检验】

  检查免疫性溶血的试验有()。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冷热溶血试验

  C.冷凝集试验

  D.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E.蔗糖溶血试验

PNH不算免疫性溶血吗?

HAMS是确诊实验。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有很多种,要分清对待。

  

(1)先天性因素:

膜缺陷(遗传球)、酶缺陷(G-6-PD缺陷症)、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2)获得性因素: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膜缺陷(PNH)、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因素等;

  (3)其他:

如脾亢。

  所以PNH不是免疫性溶贫。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B、C。

  对恶性组织细胞病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是

  A淋巴样组织细胞

  B多核巨组织细胞

  C正常形态组织细胞

  D吞噬性组织细胞

  E单核样组织细胞

答案选B,我认为选D。

请老师解答,谢谢!

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象:

  骨髓增生高低不一,晚期多数增生减低,三系细胞均减少。

骨髓中出现异常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异常组织细胞形态特点可归纳为下列5种:

①异常组织细胞(恶性组织细胞):

胞体较大,为规则的圆形。

胞浆较丰富,呈深蓝或浅蓝色,可有细小颗粒和多少不等的空泡。

核形状不一,有时呈分枝状,偶有双核。

核染色质细致或呈网状,核仁显隐不一,有时较大。

这种细胞在涂片的末端或边缘处最为多见。

②多核巨组织细胞:

胞体大直径可达50微米以上,外形不规则。

胞浆浅蓝,无颗粒或有少数细小颗粒,通常有3-6个胞核,核仁或隐或显。

③淋巴样组织细胞:

胞体大小及外形似淋巴细胞,可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或狭长弯曲尾状。

胞浆浅蓝或灰蓝色,可含细小颗粒,核常偏于一侧或一端,核染色质较细致,偶可见核仁。

④单核样组织细胞。

形态颇似单核细胞,但核染色质较深而粗,颗粒较明显。

⑤吞噬性组织细胞:

胞体常很大,单核或双核,偏位,核染色质疏松,可有核仁。

胞浆中含有被吞噬的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或血细胞碎片等。

以上5种细胞,目前认为以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诊断意义较大。

但后者在标本中出现机率较低。

单核样和淋巴样组织细胞在其他疾病中也可出现,在诊断上缺乏特异性意义。

为什么八、九、十一因子缺陷有出血症状而十二因子缺陷无出血症状?

您的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您真正思考了。

  我们知道十二因子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理论上看缺乏了激活物就会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了。

但是在出血时首先激活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而又立即被抑制。

外源性凝血复合物可以直接激活九因子,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

所以我们见到的就是即使十二因子先天缺乏,也不会出现出血表现。

A.黄绿色

B.脓性浑浊

C.金黄色

D.无色透明

E.黄色

(问题)正常妊娠早期羊水呈()。

请鉴别如上几种。

足月以前,羊水是无色、澄清的液体;

足月时因有胎脂,胎儿皮肤脱落细胞、毳毛、毛发等小片物混悬其中,羊水则呈轻度乳白色并混有白色的絮状物。

羊水的颜色还可以知道孕期的情况:

黄绿或深绿色:

胎儿窘迫症。

  红或褐色:

胎儿死亡。

  金黄色: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所致羊水胆红素增高。

  粘稠黄色:

过期妊娠,胎盘功能不全等。

浑浊脓性或带臭味:

宫腔感染。

所以本题应该选择D。

【微生物检验】

  关于分区划线分离法,错误的是()。

  A.适用于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B.一般分为四个区,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第一区

  C.自第二区开始,各区内依次进行连续划线

  D.每一区划线均接触上一区的接种线1或2次

  E.接种前以及接种完毕后,接种环要灭菌

学员提问:

不太明白。

答案B跟E。

答案与解析:

选项B“一般分为四个区,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第一区”是临床上常用方法。

选项E“接种前以及接种完毕后,接种环要灭菌”,是想表述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只需要给接种环灭菌两次,但事实上应该在接种前后灭菌的基础上,每一次划分完一个区要进行下一区的划线时也需要进行灭菌。

所以E选项是错误的。

   【微生物检验】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二分裂法繁殖

  B.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形成呈多形性,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D.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E.大多数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B解释一下。

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①需在活细胞内生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

  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小、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立克次体痘症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BT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应除外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友病

  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D.血小板无力症

  E.血管性血友病

【学员提问】老师血友病凝血因子减少出血时间不就会延长么,所以B应该是对的,怎么能选B呢?

应该选C吧?

  【答案与解析】

  学员lijin1980,您好!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的血管壁结构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壁变薄周围缺乏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支持以致局部血管扩张、迂曲及脆性改变而易于出血。

半数以上的病例有BT延长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血友病患者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正常,因此出血时间(BT)正常。

患者有正常的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Ⅱ、Ⅶ、Ⅴ活性,因此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但是有功能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或Ⅸ缺乏,使内源性凝血系的试验异常。

诊断必须基于体外凝血活性的筛选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所以本题应该选择B而不是C。

  【免疫学检验】

  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下列物质应除外的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甘露聚糖

  【学员提问】老师这道题我不太懂什么意思

①从C1q-C1r2-C1s2开始的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

②从C3开始的旁路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

③通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糖基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

  所以E选项激活的是甘露聚糖凝集途径,而非旁路途径。

  老师你好,免疫第二十八章第590页中写到G-6-PD缺乏症属于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我记得血液学章节里说G-6-PD缺乏是属于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这两种说法好象有矛盾。

  学员fairyxie,您好!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G6PD是生成NADPH所必须的。

NADPH水平降低则不能满足形成O的氧化酶的需求,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不全,所以其临床表现常类似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吞噬细胞不能表现出呼吸爆发的遗传性疾病)。

当G6PD活力小于正常1%时,杀菌功能有明显障碍,且可伴有溶血性贫血。

所以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和溶血性疾病是可以共同成立的。

  我在模拟试卷2中的一道题目:

类风湿机制属于关节炎的发病:

C、3型超敏反应,D、4型超敏反应,答案是D,我觉得是选择C,请老师给我指正一下,谢谢。

  学员635500645,您好!

  类风湿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是与免疫复合物相关的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

组织损伤机制包括:

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

引起的疾病有:

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毛细支气管炎。

  Ⅳ型超敏反应:

与补体和抗体无关,是一种以单核细胞侵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超敏反应,主要临床疾病有结核菌素反应、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血液检验】

  E花环分离法分离淋巴细胞时,悬浮在分层液界面的细胞群富含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B.T细胞

  C.单个核细胞

  D.B细胞

  E.白细胞

E花环不是分离T细胞的吗。

怎么不选B哦?

此法是基于成熟的T细胞表面有独特的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即E受体(CD2),能够与SRBC结合形成E-花环,而B细胞则不能,经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后,即可将二者分开,然后裂解E-花环中的SRBC,即可获得纯T细胞,而B细胞可直接取自分层液的界面。

近年来,用2-氨乙基异硫溴化物(AET)处理SRBC后,可增加E-花环形成效果与稳定性,从而提高T细胞的分离效率。

  【微生物检验】

  下列哪种细菌对酸碱均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A.肠球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肠杆菌

  E.铜绿假单胞菌

请老师讲解下。

答案为B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且直,不同种可呈现丝状、球状、串珠状等多形性。

抗酸染色法是以5%石碳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再经3%盐酸乙醇脱色,再以美蓝复染,结核分枝杆菌能抵抗酸酒精脱色,被染成红色,为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 

培养特点为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常用罗氏固体培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周后,形成菜花样R型菌落,液体培养基上呈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3.抵抗力 

因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故抵抗力较强且与一般细菌不同,对干燥、酸碱和碱性染料抵抗力强(三强);

而对乙醇、湿热及紫外线抵抗力较弱,抗结核药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有效(四不强)。

  4.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菌落、毒力及耐药性等均可发生变异。

  

(1)耐药性变异:

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造成耐药菌株增多,给治疗造成困难。

  

(2)毒力变异:

将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了减毒活菌株,即卡介苗,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老师希望您在近两天内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案的真正寓意,这样您就在后期考试中不会因此而丢分值。

近几天,您在学习的同时也注意休息,养足精神才能更好的学习。

老师相信您是最棒的,加油!

  关于吲哚试验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蛋白胨中应含有丰富的色氨酸

  B.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

  C.加入吲哚试剂后,培养基如不显红色,应放回温箱继续培养

  D.吲哚试剂应沿管壁缓缓加入

  E.试验过程中应作阴、阳性对照

答案为C。

  吲哚实验:

有些细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

吲哚本身没有颜色,不能直接看见,但当加入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时,该试剂与吲哚作用,形成红色的玫瑰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