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24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古诗人阅读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见"

字在动词前表示对"

我"

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

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2、《次北固山下》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

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1、默写

  ①,风正一帆悬。

  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

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

雁足传书"

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

  ①"

风正一帆悬"

以"

一帆悬"

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选择:

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

日生残夜"

,"

春入旧年"

,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

时不待我"

的紧迫感。

  C.作者将"

日"

春"

放在"

生"

入"

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

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

与"

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天净沙·

秋思》

解读: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枯藤"

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

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

古道"

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

以上是第一层。

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

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

昏"

字。

断肠"

句直抒胸臆:

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此曲被后人称为"

秋思之祖"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

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两句诗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

秋"

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

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

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

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

枯藤老树昏鸦"

,一面是"

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辉,这是相映;

而"

流水"

是相映;

写景与写人是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

断肠人"

此时因何而"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

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

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

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

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净沙"

是曲牌名,"

秋思"

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

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

卷"

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一个"

折"

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

即"

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

胡天八月"

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瀚海"

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

寒"

来写。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

(咏雪的千古名句。

或: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句中"

空留"

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上句写风,下句写景。

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写雪时用一"

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

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5、《赤壁》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

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

思古之幽情"

后两句写的便是这"

幽情"

--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

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1、《赤壁》是朝诗人经过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为名,实则是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两个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

自将"

,即自己将要;

认前朝"

,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的慨叹。

  6、《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

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

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

惶恐滩"

零丁洋"

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1、《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在被俘获经过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

舍生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8、诗中的"

惶恐"

零丁"

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7、《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

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

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

落红"

实际上是诗人自况。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代著名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

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之乐而乐"

的政治报负;

生命就是文天祥"

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

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句中"

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

白日斜"

烘托离愁,用"

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8、《使至塞上》

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

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

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描写边塞的情势。

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

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

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

是写其景物的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

长"

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

落日,又加上"

圆"

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一"

直"

又一"

,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

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

被誉为千古名句。

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

  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

错的打×

,对的打√。

使至塞上"

的"

使"

是"

使者"

的意思,因此"

是主谓短语。

()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

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

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

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9、《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

无眠"

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

他把"

天"

月"

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

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1、"

此事古难全"

此事"

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

水调歌头"

是,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的感慨;

下片用圆月,抒发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的情绪。

  11、下列是对"

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

乘风归去"

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

明月"

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0、《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

窈窕淑女"

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

好逑"

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

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

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

《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

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

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到的诗歌三百零五首。

分为三部分。

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的创作手法。

  2、诗中"

"

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

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的意思是。

  6、作者以"

雎鸠"

起兴,你猜想一下"

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

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

兴"

重章叠句"

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

关雎"

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悠哉"

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

其中"

琴瑟"

钟鼓"

并非实写。

  11、《蒹葭》

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

所谓伊人"

,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

在水一方"

,被河水阻隔着。

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

伊人"

在河的岸边。

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

又到了河岸边。

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

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

《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

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6、"

苍苍"

凄凄"

采采"

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

颔联用"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

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

迷人眼"

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

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

最爱"

,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