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7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docx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

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

 

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

 

颜色的三要素

 

了解 ENG/SNG/EFP

 

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

 

等能白光源

 

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

 

绝对黑体

 

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伴音的制

 

 

非线性编辑

 

三种电视制式及中、美、日、英四国电视制式

 

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

 

基波和谐波

 

调频广播的优缺点

 

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

录音棚的隔音方法

 

课件:

第一章广播电声基本知识

声音的基础知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广播中心技术电声换能器件

第一节  声音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声音?

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

质点不传播, 声源,

频率、波长和周期

●频率:

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用 f 表示。

人的频率范

围 20-20000HZ。

●周期:

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

单位秒(S),用 T 表示。

●波长:

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m),用 λ 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

●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 v,单位 m/s。

●V=λ*f

●15 度下的声速——340m/s

●不同媒质下的差异:

钢 5100m/s,软橡皮 50m/s

●频率和波长成反比

“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

●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

●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 Pa

●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

●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单位

W

●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 I

“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

●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

——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

●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

●声波的聚焦声波的吸收和折射水波的衍射声波的衍射 电波的衍射?

●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

人的听觉器官

●外耳:

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 3000HZ。

●中耳:

由感觉振动的鼓膜、听小骨容纳鼓膜及听小骨的鼓室构成。

●内耳:

由耳蜗等组成,后者内部充满淋巴液,掌管听觉的耳蜗部分为听觉神经。

狮子吼多响才有杀伤力?

●响度是一个主观指标,表现为波形的幅度不同。

●声压级:

以基准声压作为参考所得的以分贝值表示的量。

●听阀:

声压级 0db,声压为基准声压。

●可听阀:

人能承受的最大声压,声压级 120db。

●响度也和频率相关。

100HZ,40db。

●动态范围:

最大和最小声压级之差。

120:

70

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觉——音调

●主要与频率有关,且与变化的对数成正比。

次声:

低于 20HZ

●超声:

高于 20KHZ调幅广播:

低于 4.5KHZ

音色——对频率和强度的综合反应

●基波和多种谐波构成一种声音幅度最大、频率最低的称为基波

●幅度较小、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正弦波称为谐波最终构成一个非正弦波

听觉的方向感

●人根据双耳听到的声音在时间上、强度上和相位上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位。

●低频率:

声强无差别,时间有先后高频率:

声强有差别。

●连续音:

根据相位判断,但高频时不绝对。

●人的水平向判断力远超垂直向判断力。

听觉灵敏度——从忍者说起

●人耳对声压、频率和方位细小变化的判断能力称为灵敏度。

●响度:

声压变,判断力亦变。

大于 50db,级差 1db;小于 40db,级差 1-3db

●频率:

跟频率和强度相关。

1000HZ、40db,级差 3HZ;低频、低声压,则级别增

大。

●可通过训练提高,随年龄降低,高声压亦有负作用。

第三节  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无线电广播技术是关于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的技术,广播发射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所以广播发射机的首要任务是把要传送的音频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制在载波上,并放大

到额定的功率,然后利用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去,在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利用接收机

就可以收听到声音广播。

无线电波的产生

●由频率很高的交变电流通过天线辐射的结果,又称为电磁场。

如天线中有高频率电

流在不停变化,则附近空间的电场也随之变动,在变动的电场周围产生变动的磁场,

磁场周围产生变动电场,形成交替的电磁场运动,并像波浪一样不断地向前推进。

●传送广播和电视节目,还可以用来通信、传真,发现目标,导航,无线电遥控和遥

测。

频率和波长

●波在每秒钟内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 HZ。

●千 HZ=KHZ兆 HZ=MHZ=1*10/6HZ吉 HZ=GHZ=1*10/9HZ

●普通交流电网供给的电流频率是 50HZ。

●V=3*10/8 m/s电磁波每变化一次所占据的长度称为波长,单位 m。

●λ= v/f

频段的划分

●广播电视所占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频段,所占波长范围称为波段

●中波—526.5KHZ-1605.5KHZ(波长 570m-187m),国内广播

●短波—2.3MHZ-26.1MHZ(波长 130m-11.5m),国际广播

●甚高频(VHF)—米波,主要用于电视和调频广播

特高频(UHF)—分米波,主要用于电视

微波—可分为特高频(分米)、超高频(厘米)、极高频(毫米)

电离层和电波

●电离层:

地球上空 60 公里以外,白天可分三到四层 D、E、F1、F2,夜间只有

E、F2 层。

D 层对中长波有强烈吸收作用,衰减很大

电离层对短波的吸收很小,主要是 F2 层反射,存在衰落现象超短波可以穿出电离层很

传播路径和特点

天波:

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电波  空间波:

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电波

地波:

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

微波:

像光线,可为抛物面形。

可建微波站接力传播或靠卫星

中波:

功率越大、则越远,通过塔身发射,4/1 波长,约传 200km

短波:

地面吸收强,传几十 km,靠天波则距离达上万 km,发射功率很小

超短波:

仅靠空间波,直线传播,仅几十 km,天线高

传输网和覆盖网

转播台:

将接收到的广播电视高频信号改变频率或频道后转发。

同步卫星:

利用上面的转发器,将地面上行站送来的节目以小功率转发给地面,以覆盖全

国。

由卫星地面站接收手,传给发射台发射出去。

对我国效果显著。

发射台的构成

条件 1:

天线长度和电波波长相对应,才能有效发射;

条件 2:

具有一定频率的电磁场才能发射,必须利用较高频率电波。

●核心设备——发射机:

调制载波、放大功率

●馈线和天线:

前者将已调制载波送到天线,天线将能量转化为电波并发射

●辅助设备:

冷却、调试监测

●控制台和配电系统

模拟调制和解调技术

●调制:

声音—传声器—音频电信号—载运于高频交变电流——无线电波发射

●载波:

受调制的高频交变电流

●调制信号:

调制载波的音频信号。

●解调:

调制的逆过程,在接收机里完成,即把调制在载波上的音频信号设法还原成

原来的电信号的过程。

●三种模拟调制方式:

调幅、调频、调相,在广播电视实践中,以前两者为主。

●调幅:

使高频载波的幅度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 AM 表示。

第一代

广播技术。

●调频:

使高频载波的频率按音频或视频信号变化的调制方式,用 FM 表示。

第二代

广播技术。

●数字调幅或调频:

第三代广播技术。

频谱

●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之和,所谓频谱,就是按频率分布情

况组成的各正弦波分量的振幅。

●信号的正弦波分量的最高与最低频率之差,就是它的频率范围,简称“带宽”或“频

宽”

调频的特点

优点:

可限幅、失真小、信噪比高频带宽、音质好效率高、成本低

解决了频率不够分配问题

缺点:

覆盖范围有限“门限”效应、弱信号接收差仍受寄生调频干扰(汽车、飞机)

 

接收机原理

调幅:

分为直接放大式和超外差式接收机,由于后者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工作稳定,是

目前主要方式;

调频:

单声道调频接收机也采用超外差式,原理基本相同。

中频:

调幅 465K,调频 10.7M。

接收机性能指标

频率范围:

中波、短波 2.3-26.1M、调频 88-108M;噪限灵敏度:

信噪比 26db 下接收微弱

信号的能力;选择性:

从复杂信号中选择有用信号的能力;输出功率:

最大输出功率和额

定输出功率;整机频率特性:

在音频频率范围内的响应特性。

第四节  立体声和电声器件

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深度感和方向感)的声音效果,就是通常所说的立体声。

在广播技术中,包括立体声广播、立体声录音、立体声重放。

立体声的生物基础

双耳效应:

人利用自己双耳判断声音方位的能力,

耳壳效应:

依靠耳壳的形状特点来辅助判断声源方位的能力。

通过保留人耳能够对声源进行定位的因素,使人能够产生幻觉声源(声像)

怎样制造声像?

经过从全面传声——中央传声——三声道传声——二声道传声的程。

调频立体声

调频立体声可以说是结合了单通道调频广播和立体声音响技术而实现的广播革命,使广播

达到了人类听觉全面仿真的程度。

立体声接收机与单声道调频接收机差别:

信号的加重与去加重

A-B 制拾音方式

●双声道立体声采用两个传声器拾取声音。

它们的放置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立体声拾音

方式。

●A-B 制:

法国人提出的最早的录制立体声的方式,用两个型号、性能完全相同的传

声器并排放置于声源前方

●特点:

便宜,但存在中央声后移和漏斗现象,间距不应太远获太近。

X-Y 制拾音方式

英国人提出的现代拾音方式,采用两只相同传声器,使其成一定的角度一上一下紧靠排列。

特点:

声源传到时几乎不存在时间差、只有声强差。

通常将之装在一个壳体内,构成重合

传声器

为双指向时,夹角一般 90 度;可大于 90 度,但太大又会导致中部声源拾音不佳。

M-S 制拾音方式

丹麦人提出,将双指向性传声器与一个任意指向传声器一上一下紧靠,双指向为横轴、任

意指向朝前。

后者获得与单声道拾音相同的和信号(M),前者为左右声道差信号(S),然

后再将和差信号经电路转换成左右声道。

特点:

两传声器频率响应匹配,也常安装一个壳体内。

信号精确且兼容性好。

模拟人头制拾音

●将两传声器放置在用塑料等做成的模拟人头的双耳部位,分别作为声道信号。

●特点:

产生既有声强差、又有时间差的信号。

使用耳机收听效果好,但使用双扬声

器放音立体声效果(尤其高频声像)将很差。

传声器

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电信号的换能器件,将声音振动变成相应的电流变化,首先将声波

转化为机械振动,再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因此,包括声波接收器和力/电换能器两部分。

●指向特性:

早期无指向、后期双指向和单指向,目前心形最多,无线型也日益广泛。

●按接收原理:

声压式和压差式、复合式。

传声器类型

动圈式电容式驻极体式无线传声器

传声器的技术指标

灵敏度频率响应(频率范围)指向特性

固有噪声:

决定了能接收的最低声级,决定拾音下限。

非线性失真:

在强声压作用下传声器输出电压会产生一些非线形失真,这允许的最大值时

所对应的电压级称为最高声压级。

决定了拾音上限。

使用和维护

近讲效应指向特性正确选择切换开关:

指向、音质、电平衰减、阻抗变换

三防:

防风、防潮、防尘、防干扰  防风罩:

带微孔的泡沫塑料防风罩、金属网防风罩

扬声器

简称喇叭,是电能转换成声能的换能器件,效率仅为 5%-15%。

高保真放音系统中最薄弱

的环节。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电动式扬声器,包括纸盆式、球顶式、号筒式等。

●性能指标:

频率响应(不等于频率特性)、辐射特性、失真、效率

扬声器箱(音箱)

将一个或数个扬声器都装在扬声器内,以便提高扬声器辐射、尤其是低频辐射的能力。

敞开式音箱:

障板和共鸣器的结合,后面开启或开孔;不能发出丰富的低音,但为了保证

一定的低频特性,需有足够尺寸。

音箱

●封闭式音箱

在前者基础上加上后盖,只有一个扬声器孔和一个小的泄漏孔(保持气压平衡)。

箱内

装有吸音材料以削弱反射。

优点:

反相声波无法传到箱外,防止了干涉现象的产生,使低频响应得到改善。

缺点:

功率浪费多。

●倒相式音箱

在封闭式基础上适当部分开孔,使反射达到 180 度,声波同相叠加,从而加强了整个

系统的声辐射效果。

因为效果主要发生在低频,故称“低频倒相箱”。

优点:

体积更小,增加低频下限而不降灵敏度。

缺点:

易低频拖尾

第六节广播中心技术

广播中心是广播电台的核心,是广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节目制作中心和

播出控制中心两部分。

节目制作中心:

节目的发源地和主体。

播出控制中心:

广播中心最主要的技术部门。

播音室(录音棚)

●基本要求:

有适当混响时间、并且声音扩散均匀;应能隔绝噪声

●种类:

自然混响(3000—1.5)和强吸收的短混响(0.2-0.8,20—0.4)

●隔音措施:

地点选择,墙壁、门、窗、声锁、不平行窗、天花板、浮岛

控制室

利用调音台对播音室送来的节目信号进行放大、音量调整、平衡、混合等加工和监听。

要求:

一定的空间和混响时间。

语言播音室一般比音乐播音室简单

调音台

●输入部分:

以每个输入通道为一组,垂直排列,由信号选择开关、前置放大器、音

质均衡器、声像移动器和电平控制器(滑动和旋转式)等构成。

4 倍

●输出部分:

有多个输出通道,包含调音电路(混合放大器)、主音量控制、监视仪

表等。

●监听:

由监听输入和输出组成,各有功能;实际也由开关矩阵和混合放大器组成。

●指标:

增益、频率特性、噪声、失真

数字调音台

●区别:

数控台没有音频信号通过,数控部分的功能实际上是将普通台上各种控制键、

钮和推子的状态由计算机改为数字信息对音频处理柜进行遥控。

●音频处理柜:

包含了所有的音频处理电路,从数控台接受数控信号,然后对音频处

理。

信号实现通路最短,提高了声音质量。

语言节目的制作

以语言为声源的拾音和制作。

新闻中心具有特殊意义

计算机系统有倍增作用最简单的录音系统

文艺节目的制作

艺术再创作,对录音师要求高演播室有一定要求

单点拾音(合唱类节目)多点拾音(轻音乐)

实况录音

提前准备,应有周密计划和安排设备要求:

轻便、牢固

大多使用转播车和小型流动设备

节目的音质评价

●由音质评价用语、审听室性能、评价用电声设备要求、评价方法组成

●清晰、平衡、丰满、圆润、明亮、柔和、真实

●各类设备应达到专业级

●声学特性、混响、噪声、设备和人员方位

●七人小组,综合打分法

第二章电视基础知识

光的基础知识  电视广播过程  广播电视发送系统彩色电视基本知识  电视中心技术

第一节光的基础知识

单色光:

单一波长和波谱宽度小于 5nm 的光称为单色光,又称谱色光。

复合光: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光。

使人眼产生混合色,又称非谱色光。

如白光,最

大的白色光源是太阳,阳光含有所有光的波长成分。

人眼能够感知直射光、反射光和透射光

光源和色温

(1)

一个光源发出的光由许多不同波长的谱色光组成,并且不同波长的光辐射功率也不一样。

连续光谱:

在一段波长范围内都有能量辐射;  线状光谱:

只在若干波长点上有能量辐射。

日光在可见光范围内辐射功率分布较均匀;钠灯属于线状光源,发出特定黄色。

等能白光源:

在可见光范围内辐射功率完全均匀的假想光源,是人为规定的基准白色光源。

光源和色温

(2)

绝对黑体:

能完全吸收入射光的物体。

当被加热时,能辐射出连续光谱,所以其光谱能量

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

色温:

绝对黑体在一定光色下的绝对温度。

色温表示光源的光谱特性,而非光源的实际温

度。

阳光早晨 2000K白天 4800K中午 6000K

钨丝灯2854K卤钨灯 3200K

光源和色温(3)

●标准光源 A:

色温 2854K,带橘红色,钨丝灯在 2800K 时发出的光。

能实际实现。

●B:

上午 10 点和下午 4 点的直射阳光,不偏向任何色调,但不能用人工方法直接

获得,由 A 光源通过滤色镜获得。

●C:

近似于阴天的漫射光,略带蓝色,6800K,仅在自然界存在,间接获取法同上。

●D65:

白天的平均照明光,6500K,目前彩色电视中应用最普遍的光源。

●E:

等能白光,不实际存在,5500K。

视觉机制:

光-视网膜-光敏细胞-神经冲动-大脑

●锥状细胞:

感光灵敏度较低,在微弱光线下不起作用,属于明视觉细胞

●能辨别出光的颜色,使人们能够感知自然界中绚丽多姿的色彩

●在黄斑区内分布密集,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很强

●杆状细胞:

感光灵敏度高,在暗淡环境也能感觉出景物的轮廓,属于暗视觉细胞

●没有辨色能力,只能判断景物的黑白层次

●相对稀疏分布于黄斑区之外,只能辨认轮廓,细节能力差

视敏特性

●指人们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灵敏度的特征,即对于辐射功率相同的各色光具有

不同的亮度感觉。

●明视觉:

最亮的光是黄绿光(波长 555nm),感觉最暗的光是红光和紫光

●暗视觉:

最亮在 507nm 处。

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

人眼的亮度视觉范围

定义:

人眼能够感受到的亮度范围总范围达 10 的九次方 cd(光亮度单位)

暗适应:

瞳孔放大 4 倍,光通量 16 倍,椎状细胞转换为杆状细胞工作,时间几分钟

亮适应:

数秒钟

同一时间感受到的亮度范围。

亮度适中时为 1000:

1,当平均亮度较高或较低时,只有

10:

1,一般为 100:

1

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

●视觉惰性:

视觉建立和消失的延迟。

●分为消失惰性和建立惰性,前者又称为视觉暂留特性,比后者时间长,一般在 0.05

秒与 0.2 秒之间,与光脉冲强度有关。

●画面出现连续感的重复频率称为融合频率,16—20HZ

闪烁感觉:

当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不太高时,人眼会跟随光源的变化产生一明一暗的感觉。

重复率提高,闪烁感减轻

临界闪烁频率:

不引起闪烁感的最低频率,fc

主要因素:

背景亮度、光源亮度、明亮时间占空比

物体的颜色

发光体:

 即光源,颜色取决于自身的光谱功率分布,以直射光的形式被感知

不发光体:

通常所说的物体颜色颜色由反射光或透射光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

决定因素:

一,物体本身的发射特性或透射特性二,照明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

颜色的三要素

亮度:

彩色光作用人眼而引起的视觉上的明亮程度。

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分量光的亮度之

色调:

彩色的颜色类别,它是决定彩色本质的基本参数。

饱和度:

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谱色光是饱和度最高的彩色,掺入的白光越多,饱和度

越小,也称为色纯度。

色调和饱和度合称为色度,彩电传送的彩色图象,即是指传输的每个像素的亮度和色度。

三基色原理

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彩。

具有这种特性

的三个单色光叫做三基色光。

具体内容:

a,绝大多数彩色可以由三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得,反之也成立;b,三基色

必须相互独立,不能是其他基色光混合产物;c,色度由混合比例决定;d,可任意选择基色。

补色,一种颜色与某颜色以适当比例混合时,可产生白色或灰色。

三基色原理是彩电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

混色法:

混合基色以获得彩色

包括相加混色法和相减混色法

相加混色:

光源色光的相互混合,其中以光谱混色最简单。

其次是时间混色法、空间混色

法、生理混色法

相减混色:

在彩印、绘画中采用,利用颜料、染料的吸色性质(补色)来实现。

常用品红、

黄、青,对应补色绿、蓝、红

第二节 电视广播过程

根据人的视觉特性,利用光学原理及无线电原理远距离传送静止图片和活动影像的系统。

像素:

组成图像的元素,具有亮度信息和空间位置。

由摄像 、传输、显像三部分组成

关键:

将活动图像变成电信号和电信号复原

图像的传送

●同时制传送:

将图像的所有像素同时转换成电信号,并同时传送。

●每个像素占用一个通道。

技术和经济上不现实,没有实现。

●顺序制传送:

按照一定顺利将像素的光学信息轮流转换成电信号。

●所有像素只占用一个通道当前的主要传输方式。

关键在于转换开关能否同步。

摄像原理

●摄像管的光电转换原理:

利用光敏靶的作用和电子束的扫描来实现光电转换

●光敏靶:

将光学图像变成电子图像,然后通过电子束的扫描变成电信号

●电子枪:

产生高度聚焦的电子束,射向光敏靶,最后形成图像信号电流输出

●CCD 的光电转换原理:

在感光面上分布有大量独立铝电极,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电

●行间转移方式:

结构简单、体积小、价格低、但容易拖尾

●帧—行间转移方式:

无拖尾,但结构复杂、昂贵

显像原理

●显像:

将电信号变化为光信号

●显像管的组成:

荧光屏、电子枪、偏转线圈

●基本上是摄像的逆过程

闪烁感的消除:

放映电影时每幅图像连续出现两次,传送电视时每帧分两次传送,每次为

一“场”,每秒传送五十场。

电子扫描

将图像转变成顺序传送的电信号,电视中就是电子束从左至右、从上到下轰击荧光屏的过

程。

逐行扫描: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然后反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扫描周期。

隔行扫描:

把每帧画面分成两场来扫描,先扫奇数场、再扫偶数场;关键是保证偶数场正

好镶嵌在奇数场之间。

参数:

总行数 625(显 575)

图像的分解力

●分解力:

电视系统传送图像细节的能力。

通常以能分辨的黑白相间的线数表示。

●垂直分解力:

沿图像垂直方向系统能分解的像素数(水平线数),取决于图像状况、

每帧显示行数、隔行扫描性能等。

●水平分解力:

沿图像水平方向系统能分解的像素数,与电子束孔径相对于图像细节

的大小有关(孔阑效应)。

●同等长度内水平分解力等于垂直分解力时图像质量最佳。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发送系统

电视台即广播电视发送系统,将电视节目进行选择控制,调制在高频上,由天线辐射出去。

●图像信号的产生部分:

摄像机等节目的各种来源,如电视电影、录像机、现场直播

设备和测试信号发生器等。

●中心机房:

对视频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进行处理与切换。

●发射机房:

将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分别调制图像载频和伴音载频信号,形成已调的

射频信号,再输送到发射天线。

●发射天线:

将能量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

高频电视信号

●全电视信号:

频宽 6MHZ,使用调幅方式

●伴音信号:

频宽从几十 HZ 到 15KHZ,调频方式,两边各保留 250KHZ 的带宽。

●高频电视信号:

将前两者组合成高频信号,频宽 8MHZ,图像占 7.25,伴音占

0.5。

●频段和频道的划分:

间隔 8MHZ,米波段(甚高频 VHF)1-12 频道,分米波段

(特高频 UHF)13-68 频道。

电视差转机

使用区域:

中小城镇、边远山区等缺乏微波接力传送,也不具备卫星直播条件的区域。

●功能:

将接收到的其他电视台节目经过处理,变换到所需的频道并加以功率放大,

用天线向指定方向传送。

功率等级和频道范围按需要决定。

●组成方式:

二次变频和直接变频式,我国多采用二次变频式。

电视播出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

不可重复,不间断运行,规模和信号源日增,处理任务多且重,进行同步和同相调

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